董秀娜 劉潔
摘要:高校心理委員制度起源于國外的“朋輩心理輔導”。目前,心理委員培訓存在著制度不完善、師資力量匱乏、培訓缺乏針對性、培訓缺乏系統(tǒng)性、培訓缺乏長效性、培訓方式單一等問題。高校心理委員培訓的對策包括建立健全心理委員培訓機制、加強心理委員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培訓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增強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注重培訓形式的多樣性和生動性等。
關鍵詞:高校心理委員培訓;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4-0079-02
一、高校心理委員制度的起源
高校心理委員制度起源于國外的“朋輩心理輔導”。20世紀60年代中期,因專業(yè)人員的咨詢與輔導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美國大學中一些有識之士便嘗試挑選一些學生對其進行訓練,協(xié)助輔導校內同輩學生,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于是這種以“朋輩文化”為有利條件、由接受過培訓的學生擔任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服務方式,便逐漸盛行于美國大學。1978年,格雷和霆多爾進一步提出了“朋輩咨詢”的概念,“朋輩”包含了“朋友”和“同輩”雙重意思,他們通常會有較為接近的價值觀念、共同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具有年齡相近、性別相同或者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因而更容易被廣大學生所接受。
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借鑒國外的朋輩心理輔導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現(xiàn)行的班委體制中增設心理委員的設想。2004年,天津大學等高校率先嘗試在班級中設置心理委員,隨后其他高校紛紛效仿此做法,并逐漸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心理委員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但他們大都缺乏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因此,對心理委員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培訓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心理委員培訓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委員培訓工作還處在探索階段,尚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 培訓制度尚不完善
一些高校的心理委員培訓工作尚不規(guī)范,還沒有建立起包括培訓經費制度、持證上崗制度、管理制度、培訓考核制度、激勵制度等在內的完善的心理委員培訓制度。作為一名學生,有較多的本專業(yè)知識要學習,在時間安排上與心理委員培訓常有沖突,導致心理委員時常請假,不能安心參加培訓,嚴重影響了培訓的效果。另外,由于激勵機制的缺失,導致不少心理委員在遇到困難時容易產生畏難和退縮情緒,非常不利于工作的開展。
2 培訓師資力量匱乏
目前,對心理委員的培訓工作主要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的數(shù)量是非常有限的,難以承擔對全校心理委員進行培訓的任務。同時,對心理委員的培訓工作應是持續(xù)的,因而需要由專業(yè)教師來從事這項工作。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心理學知識背景的專業(yè)教師,致使心理委員培訓的師資力量十分薄弱,培訓效果不盡人意。因此,加強心理委員培訓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3 培訓缺乏針對性
一些具有心理學學科背景的教師往往會采用心理學上專業(yè)的培訓方式,習慣于將所有心理學知識不加篩選地傳授給學生,導致學生“消化不良”。同時,培訓內容的選擇不切實際,很少涉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缺少對心理委員開展工作的具體指導,導致培訓流于形式。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70%的心理委員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
4 培訓缺乏系統(tǒng)性
對心理委員的培訓缺乏系統(tǒng)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培訓時間過短。由于師資的缺乏,導致大多數(shù)學校對心理委員進行培訓的時間不長,有的學校對心理委員的培訓總共只有二三次(五六個課時)。過短的時間安排難以保證培訓的效果,使得心理委員在培訓中獲得的知識非常有限,因而收獲不大,更談不上培訓的系統(tǒng)性了。
第二,培訓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到目前為止,對心理委員的培訓尚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教師在選擇培訓內容時常常是各取所需,有的蜻蜓點水,有的深奧難懂,有的空談理論,有的頭痛治頭、腳痛醫(yī)腳,對培訓內容缺少完整系統(tǒng)的講解。據(jù)調查,有31.2%的學生認為“學校對心理委員的系統(tǒng)培訓不夠”。
5 培訓缺乏長效性
由于學校缺乏具有心理學學科背景知識的教師,因而在對心理委員進行簡單的崗前培訓后,各高校一般會將他們分成小班,由院(系)心理輔導員對他們進行后期培訓。這種培訓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在培訓的時間和課程的安排上隨意性較大,再加上學院或系心理輔導員通常都不具備心理學知識背景,導致對心理委員的后期培訓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一些高校存在心理委員更換頻率過快的問題,不少心理委員工作剛剛上手,就面臨被重選更換的問題,這不僅浪費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而且還導致了培訓缺乏長效性。
6 培訓方式單一
集中授課和專題講座是當前對心理委員進行培訓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上述培訓方式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是整齊劃一,難以滿足不同專業(yè)背景心理委員的多樣化需求;三是偏重知識灌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通過培訓,心理委員在應對各種實際問題時仍會顯得力不從心。
三、高校心理委員培訓的對策
針對目前高校心理委員培訓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從事心理委員培訓的實踐,提出如下對策。
1 建立健全心理委員培訓機制
建立健全培訓機制是做好心理委員培訓工作的關鍵。具體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將心理委員培訓專項經費列入學校預算。學校要列出專項經費,為心理委員培訓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包括培訓教師的課時報酬、學生活動經費、培訓場租費等。二是學校應由專人負責心理委員培訓工作。要根據(jù)本校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培訓工作,要注重實效,增強培訓的科學性。三是要制定并落實心理委員“持證上崗”制度。應對心理委員進行“上崗”培訓,在完成一定的培訓時數(shù),并且經過考核獲得合格證書后,方可讓其“上崗”。四是要建立考核制度。心理委員的選拔工作一定要在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礎上進行,應由心理健康、具有親和力和良好群眾基礎的學生來擔當。
2 加強心理委員培訓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各高校的培訓工作主要是由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詢中心的教師來承擔。而學校心理中心的教師人數(shù)有限,再加上自身承擔的事務性工作較多,其很難集中精力對心理委員進行培訓。因此,要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必須加強隊伍建設,應在增加教師數(shù)量的同時,確保培訓的質量。鑒于學校的人財物有限,筆者認為,可以充分發(fā)揮各院系的心理輔導員和取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證書的教師的作用。先由心理健康中心具有心理學專業(yè)背景的教師對心理輔導員和獲得心理咨詢師證書的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指導水平。經培訓合格后,再由他們對本學院的心理委員進行培訓,或采取不同學院交叉培訓的方式,這樣既能提高心理輔導員的心理輔導水平,還能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彌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人數(shù)不足的缺陷。
3 注重培訓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
從事心理輔導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因此,心理委員任職前要經過系統(tǒng)完整的培訓,簡單、零散的培訓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系統(tǒng)培訓一般應包括專業(yè)知識、工作技能、工作職責、職業(yè)道德和自我成長等方面的內容。在專業(yè)知識方面,應讓心理委員掌握心理學及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識、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術、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癥狀和鑒別方法、常用心理測試工具的使用等。在工作技能方面,應讓心理委員掌握心理咨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心理拓展訓練、朋輩互助技巧以及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等團體輔導技術。在職責認知方面,通過案例教學和角色扮演提高心理委員的認知水平,使他們能夠積極關注班級同學的情緒變化,切實成為心理觀察員、心理信息員以及班級心理活動的組織策劃者。在職業(yè)道德方面,心理委員應遵循基本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職業(yè)操守,特別是要堅持保密性原則,避免以后在工作中出現(xiàn)問題。此外,應注重心理委員的后續(xù)培訓和自我提高,建立心理委員例會制度和“心理沙龍”研討制度等,加強心理委員與心理咨詢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為他們搭建自助與互助的平臺,提高他們的心理輔導能力。
4 增強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對心理委員的培訓應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班級心理委員承擔的首要工作是關注學生的情緒和心理的變化,發(fā)現(xiàn)存在心理異常的學生后,應及時向輔導員和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匯報。因此,培訓內容的選擇應側重于讓心理委員學會如何辨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如何處理常見心理問題及如何進行朋輩輔導等。同時,培訓的內容也應該隨心理委員所處的年級不同而有所變化。對于新生來說,由于其剛接觸心理工作,培訓的重點包括心理工作的內容、方法、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讓新生更快地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等;對于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習問題、情感問題、性心理問題等應成為培訓的重點;大四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就業(yè)問題,為此應對其進行就業(yè)心理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的培訓。當然,各年級心理委員培訓的內容并非絕對不變,高??梢愿鶕?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此外,培訓的內容和側重點也要根據(jù)專業(yè)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
5 注重培訓形式的多樣性和生動性
內容離不開形式。大學生思維活躍,接觸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是他們對枯燥乏味的東西很容易產生厭倦、進而排斥的心理。因此,對心理委員的培訓既要注重內容,也要注重形式。課堂集中授課仍是目前心理委員培訓所采取的主要形式。這種傳統(tǒng)的授課形式如果能與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培訓的效果會更好。除了課堂授課外,還可以圍繞培訓主題設計各種游戲和活動,通過一些生動活潑、有意義的游戲,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從而使培訓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引人入勝,進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