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315101) 楊建標
答疑是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特別是在高三備考階段,答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有些教師在思想上還不夠重視,導致答疑的效率不高。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形式比較單一。答疑時教師直接給學生一個答案,然后簡單分析一下原因,有時連原因也沒有給學生分析,或者沒有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二是學生的思維常處于被動狀態(tài)。教師只管自己說,沒有真正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問題情境中來,學生聽了教師的解答,貌似聽懂了(也許此時真的是聽懂了,但學生沒有獨立深入的思考),結果過了幾天又忘了。這樣的答疑,最終是無效或者低效。上述情形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師生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其實,答疑有其自身獨特的功能。教師給學生一次成功的答疑,筆者以為不僅具有矯正糾錯、歸納小結、深化拓展等功能,而且還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這里所說的“答疑”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碰到的疑問進行一對一個別輔導的過程,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學生已學的地理知識起著矯正、鞏固、完善和深化等作用,具有矯正糾錯、歸納小結、深化拓展等功能。
矯正糾錯功能是答疑最核心的功能。它使學生明確正確的答案以及之所以成為問題或疑問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清楚自己問題的根源,從而避免下次再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
給學生答疑,不能只停留在矯正糾錯功能,即不能止步于給學生一個正確的答案及原因,而要通過答疑,將所用到的地理知識進行歸納與小結,將相關的地理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進一步運用知識打下基礎。
給學生答疑不僅要講解知識點,更應剖析問題的本質(zhì);不僅要講解常規(guī)的解題方法,還要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深化拓展,構建思維模式或解題模式。在答疑過程中,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思維過程的不足之處,從而完善思維過程,培養(yǎng)思維的嚴密性,并尋求最佳解題方法,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以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對照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依據(jù)教育心理學與高中地理學科的思維特點,筆者以為應當遵循以下五項原則。
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條課堂教學中所倡導的原則在答疑時同樣適用。在實際操作中,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教師的步步引導,最后由學生自己得出最后答案。而對于那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分解為幾個小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問題的難度,便于學生解答,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地理思維和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讓學生的思維和心理都處于一個非常興奮的狀態(tài),這樣能使答疑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教師給學生答疑的過程也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其實質(zhì)是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過程。答疑的過程不是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居高臨下地向學生講解如何做,而是師生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討論與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是學生問,老師答;也可以是老師問,學生答。師生互動,不僅使答疑變得生動有趣,而且融洽了師生關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只有當學生親身參與、主動探究,才能將所學知識內(nèi)化到自己知識結構體系中。而事實上有不少教師在給學生答疑時,卻忽視了這一點,把答疑的過程變成了一種簡單的傳輸過程,其結果是教師答疑了多次,學生考試時仍然不會解答或者不會遷移。筆者通過研究與實踐,發(fā)現(xiàn)采用以下兩種方式,能有效提高答疑的效率。
(1)教師故意將學生的思維盲區(qū)呈現(xiàn)出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內(nèi)省。學生之所以向老師提出疑問,可以肯定學生對地理知識不理解或對地理知識不會運用。教師有意將學生的思維盲區(qū)呈現(xiàn)出來,從而引發(fā)學生深思,引發(fā)師生之間多向交流與探討,促進知識的內(nèi)化與升華,從而提高答疑的效率。
案例l:
讀圖,回答1~2題。
1. 有關氣壓分布狀況的敘述,正確的是
A. ②地氣壓高于①地
B. ③地氣壓高于④地
C. 近地面同一等壓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 高空同一等壓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2. 下列說法可能的是
A. a地風向為西北風 B. c地風向為西南風
C. b為陰雨天氣 D. d為下沉氣流
面對這個題目,學生覺得無從下手,筆者揣摩可能是對熱力環(huán)流沒有真正地理解。答疑時,筆者先請學生畫一幅“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huán)流”的等壓面示意圖(如上圖),并故意帶著困惑的語氣問:“從圖中你是不是看到在垂直方向上氣流從低壓流向高壓?是不是你把圖畫錯了?”筆者故意將學生的思維誤區(qū)或盲區(qū)呈現(xiàn)出來。語音剛落,這位同學馬上又看了一遍自己所畫的圖,“老師,圖沒有畫錯啊!”通過短暫的思考和老師的提醒,學生明白了圖中“高低”是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進行比較,而不是近地面與高空進行比較,在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氣壓總是比高空要高。教師進一步啟發(fā)“近地面與高空的氣壓差在什么情況下會比較大?”,學生思考之后得出結論:近地面氣壓越高,高空氣壓越低,近地面與高空的氣壓差就會越大。學生將圖a、圖b結合起來看,最終恍然大悟,由衷地發(fā)出了笑聲。
(2)轉變問題角度,引發(fā)自主思維。知識只有圍繞問題而展現(xiàn)出來,才能很好地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進而才能真正成為其內(nèi)在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筆者在答疑時經(jīng)常轉變設問角度,將問題有意拋給學生,引發(fā)學生自主思維,讓學生自己主動去解決問題。
案例2:
甲、乙兩地點之間有三條道路相連。某地理活動小組測繪了這三條道路的縱向剖面圖(見下圖)。讀下圖,完成3~5題。
3. 甲、乙兩地點間高差大致為
A. 80 m B. 110 m C. 170 m D. 220 m
4. 在對應的地形圖上可以看出
A. 道路①為直線
B. 道路②經(jīng)過甲、乙兩地間的最高點
C. 道路③最長
D. 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
5. 若使用大型運輸車從乙地運送重型機械設備至甲地,最適合行車的是
A. 道路③ B. 道路①
C. 道路①和② D. 道路②和③
解答這個題目,讀懂上圖是解題的關鍵。故筆者在答疑時把一系列的問題拋給對方:
(1)圖中縱、橫坐標各表示什么含義?如果把圖中的點(0,260)看作是甲地,那么乙地在哪里?請在圖中標出。這個就能解決第3題。
(2)圖中甲乙兩地間的三條道路中,路程最長的是哪條?地勢起伏最大的是哪條?最小呢?
(3)你認為甲乙兩地間海拔最高點是否就是③道路中海拔最高點?通過以上問題的討論,第4、5兩個小題的答案也就出來了。
(4)你還能從圖中獲取哪些信息?以上述問題為紐帶,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在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中,將知識、解題方法也慢慢地納入了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結構體系之中。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輕松、愉快、安全的環(huán)境中,思維才變得活躍,才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愛因斯坦也曾說過:“學生的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它除了需要鼓勵外,還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痹诮o學生答疑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碰到這種情況:有的學生,只是默默地、認真地聽老師講。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害怕發(fā)言、言怕出錯、害怕失敗等心理,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開放、輕松、愉快、自由、安全的氛圍,給學生以更多的時間、空間,在活動中建立起師生之間積極、平等和協(xié)作的關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是他們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充分肯定和贊賞學生在答疑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熱情、行為和結論,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予以恰當?shù)闹笇Ш蛶椭?/p>
當然,給學生答疑,不是一定要等到學生來問問題了才進行,許多時候,教師可以主動去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給學生答疑。這也是民主性原則所倡導的。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播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奔钍菐熒g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最重要理念之一。學生向老師提問題,往往是學生經(jīng)過思考的,學生一般也經(jīng)歷了一個比較復雜的地理思維過程。在答疑時,學生都希望獲得到老師的肯定與表揚。因此激勵應貫穿答疑過程的始終。
(1)當學生拿著書本或資料向老師問問題時,老師要笑臉相迎。不管學生提的問題是簡單還是難,我們先要肯定學生主動提問的好學精神,及時給予表揚。筆者能明顯地從學生的眼神中捕捉到他們開心、興奮、放松的情感。這樣的“見面禮”,也為接下來高效地答疑營造了極好的氛圍。
(2)在答疑過程中及時肯定學生的發(fā)言,激勵學生不斷地積極思考。每個學生都有自己閃光的一面,他們都希望被老師認可和欣賞,老師要善于捕捉這些亮點,鼓勵學生。例如,有的同學成績雖然一般,但是他們問問題特別主動,教師不能因為成績差而說風涼話,而是要充分肯定和表揚學生;在答疑過程中,有的同學提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新穎見解,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只有這樣,才能在答疑過程中充分調(diào)動各類學生學習地理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積極因素,激發(fā)學生勤奮好學的愿望,促進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3)將平時好問問題的學生在課堂上當著全班同學進行表揚,不斷創(chuàng)造激勵機會。有的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從心底里渴望得到肯定和鼓勵,教師可以很好地利用答疑這個機會,因為這是一個鼓勵學生、增強他們學習自信心非常好的契機。筆者也發(fā)現(xiàn)受表揚的學生在課堂上就非常投入,上課聽得特別認真,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這種鼓勵帶給他們強烈的激勵作用!
在實踐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們有很長路的要走,作為教師,一定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到答疑的功能與作用。在答疑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民主氛圍為依托,以激勵為手段,重在激活學生的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答疑的效能。
[1]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學與教的心理學(實驗)》(第五版).皮連生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