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武官世襲:明朝另外“那些事”

      2013-08-04 07:23:28陳寶良
      博覽群書 2013年3期
      關鍵詞:世襲武官衛(wèi)所

      ○陳寶良

      《明代衛(wèi)所武官世襲制度研究》,梁志勝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版,75.00元。

      自《明朝那些事》流行書林,再加之多位名家先后在“百家講壇”開講明史之后,在民間的歷史愛好者中,顯已形成一股“明史熱”。這是一種可喜的現(xiàn)象,凡是立志研治明史的學者,無不樂觀其成。不過話又說回來,明朝的歷史既紛繁復雜,又豐富多彩,并非僅僅限于“那些事”,而是還有很多另外“那些事”。明朝衛(wèi)所的武官世襲制度,無疑稱得上另外“那些事”的典型例子。

      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選修先師顧誠教授開設的明史課時,先師不時會提到吳晗所寫的《明代的軍與兵》一文,且三致意焉,其用意就是讓學生從動態(tài)變遷的角度理解明朝的軍事制度。先師長期關注明朝的衛(wèi)所制度及其相關問題,先后著有《衛(wèi)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談明代的衛(wèi)籍》《明前期耕地數(shù)新探》《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制》等系列論文,其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足以證明衛(wèi)所以及所涉問題的重要性。師弟梁志勝秉承先師遺志,在攻讀博士期間,就選定衛(wèi)所武官世襲制度作為自己研究的課題,并于2000年6月完成論文。志勝有先師遺風,論文完成之后,并未為謀求一己功利而匆匆出版,而是繼續(xù)沉潛其中,窮矻長達十余年之后,才最終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明代衛(wèi)所武官世襲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版,以下簡稱《衛(wèi)所武官》)一書付梓。

      《衛(wèi)所武官》主旨在于探究衛(wèi)所武官世襲制度的具體內容及其發(fā)展演變情況,由這種制度的實施而對衛(wèi)所制度本身以及明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一制度的歷史作用作了較為客觀的評價。所有這些,既便于讀者對這種制度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且對于全面認識明朝的軍事制度大有裨益。

      綜觀全書,大抵有兩大突出的特點,值得予以介紹。一是史料相當翔實,尤其是對明代檔案中選簿的發(fā)掘與利用,更使該書的諸多考訂、辨證、論析,無不顯得于史有征。從書中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整天泡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而后又花費將近四年的時間,完整地梳理了已經影印出版的明代檔案。正是有了如此辛勤的付出,方使該書內容豐厚,有血有肉。二是該書在明史研究領域中,有“填空”、“補白”之功。書中內容所及,諸如衛(wèi)所世襲武官集團的形成、世襲武官的基本構成、武官世襲的基本法則、犯罪與武官襲替、武官優(yōu)恤制度、借職制度、比試制度等,作者可以借鑒的前人成果雖不可說付之闕如,但確實相當薄弱。經過作者多方鉤稽史料,并在浩如煙海的史料與檔案中加以全面梳理,已使武官世襲的具體內容更為深入,大抵厘定了明朝武官世襲制度建立乃至演變的基本脈絡。

      《衛(wèi)所武官》一書,稱之為老實治學的典范,并不為過。在目下“模式史學”大行其道的時勢下,有很多聰穎之士因為不甘寂寞而對這種研究范式大加追捧,且不乏身體力行者。這種隨風波流轉的治史之法,固然可以吸引一時的眼球,但轉瞬就會淪為“明日黃花”。反觀老實治學之法雖不敢說字字皆有出處,但無不秉持“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原則,且有自己一以貫之的精神命脈存于其中,盡管一時可能受到冷落,但因替后來的研究者做了添磚加瓦的工作,終究會受到后世治史者應有的尊重。

      當然,所謂的老實治學,僅僅是治史的原則,并不影響研究領域的拓展。就明朝衛(wèi)所武官世襲制度尤其是衛(wèi)所制度而言,因其所涉問題相當廣泛,舉凡明清地方社會史、地方文化史、移民史、家族史之類,無不與衛(wèi)所制度相關。若是作者在這本論著的基礎上,選定一個區(qū)域,就衛(wèi)所武官世襲與家族及明清移民等問題加以開拓性的研究,無疑會將相關問題的研究引向更為深層的一面。我對作者有此期待,也相信作者有此能力。

      明朝衛(wèi)所武官世襲制度的建立,確乎可以稱之為有利有弊。從有利的一面來看,正如作者所言,武官世襲既可收充實武官隊伍及開發(fā)邊疆之效,又對明代人口的遷移、分布產生相當重要的影響。從其有弊的一面來看,武官世襲導致的最為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這些世襲的武官,僅僅憑借祖上的門蔭,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整天渾渾噩噩,不求上進,過著一種安樂驕奢的生活。

      永樂六年(1408)三月二十日,明成祖在所下的圣旨中,對世襲武官的變化,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這個圣旨相當口語化,尚未經過史臣的筆削,讀來生動活潑,不妨選取其中的幾段,以為范例。如說這些世襲武官“每日惟務安樂驕奢,互相勾引,吹簫、彈琵琶、唱曲兒、賭博財物、看勾欄、說平話,去那歌樓酒館挾妓買笑,恣肆粗狂,鼓弄唇舌”;說他們“本等弓馬全不肯用心操練,其余的武藝又全然不去習學,又不肯讀書學道理,看古時名將所為垂名萬世不磨的功績,又不學撫綏軍士的好勾當”;又說這些武官平時不好好練習武藝,等到“赴京來告襲替,比試時弓也不曾(會)射,槍也不會拿,馬也不會騎,只拼著錢物買求監(jiān)比官取中”。這些人靠錢買通襲替,又要過一種驕奢淫逸的生活,那么一旦做了官,“便百般苦害軍士;遇有征調,惟務假粧事故,使錢買免;便有調到軍前的,百般畏避退縮,只是躲藏在人后,得走時便先走了”。宋代名將岳飛曾說過,“武將不怕死,文官不愛錢”,才能成得一個世界。我們知道,永樂三年離明太祖開國僅僅不到40年,衛(wèi)所武官就如此不堪,不但怕死,而且還貪財,怎能擔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重責!

      衛(wèi)所武官素質下降之速,確實令人咋舌。正因為此,才有了明代中期以后募兵制的興起。那么,那些招募來的武將,他們的整體素質又是如何?其實,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不妨引一個馮夢龍編纂的笑話作為佐證。這個笑話故事的主人公叫湯胤勣,明朝歷史上實有其人,原本有“湯一面”之號。這個綽號是有出典的,說湯胤勣博學英發(fā),在成化初年,言官將他當作將才推薦給朝廷,而且在推薦奏疏中,稱他“才兼文武,可當一面”,為此才有了這樣一個外號。其實,盛名之下,不副其實。隨后湯胤勣鎮(zhèn)守陜西孤山,有一位故舊前來拜見,留在家中一同飲酒。當時正好軍士來報,稱蒙古人兵臨城下,他就大言炎炎地對故人說:“先生姑且自酌,待我前去迎敵,將胡雛生擒給您看一看?!眲偝龀?,正好有一個蒙古兵埋伏在溝渠中,射出一箭,湯氏中喉而死。為此,人們又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湯一箭”。

      這些例子說明,盡管在明朝的武官中,固然不乏俞大猷、戚繼光、陳第這樣文武雙全之人,但大多數(shù)已經淪為“湯一箭”一流的人物。到了甲申、乙酉(1644—1645)之際,那些親身經歷了“天崩地陷”一幕的士大夫,無不把自己的目光集聚到反思明朝滅亡的原因上。在清初士大夫反思明朝滅亡的過程中,有很多學者將矛頭直指明朝文武關系的失衡。黃宗羲堪稱其中的典型。

      當北京陷落以后,悠悠之口,無不認為這是因為明朝廷不任武力所致。其實,這怪不得崇禎皇帝。就崇禎一朝的實際情況來說,崇禎帝為了改變重文輕武的習氣,確實特意重用武將。但是,正如黃宗羲所言,崇禎帝所重用的武將,全都是一些粗暴之徒,最終導致“君死社稷”。這不但不得專任武力之用,反成專任武力之過。究其原因,黃宗羲認為,上古以來,真正的將才,無不出自儒術。只有這樣,才能當國家多難之時,他們能為國家盡忠盡節(jié),而國家無事之時,他們又能靠儒術聞名。如此典范,王陽明一類的人物才堪稱其例,既有將帥之能,又別具文才。換句話說,若是僅僅將“武夫”視為“武”的典范,這就好像將只會參加場屋科舉考試的猥瑣之士稱為“文”一樣,是一種“名實之亂”。這是黃宗羲為浙江寧波萬氏家族中人萬邦孚所作神道碑文中所發(fā)的一段議論。萬邦孚,雖為武將,但又精通儒術,尤其精于陰陽家言,著有《筮吉指南》《通書纂要》《日家指掌》等書。寧波萬氏家族自萬表以后,多出文武雙全之士,但在明代,如此典型的例子實在太少了。

      這就牽涉到明代文武關系的演變問題。武以定國,文以治國;亂世思將,治世思相。這顯然已經成為傳統(tǒng)中國歷史的一條定律。可見,文、武二途,不可偏廢考察明代文武關系的演變,大抵體現(xiàn)了以下的演變趨勢:明初重武輕文,中期以后轉而變?yōu)橹匚妮p武。

      先來看明初的重武傾向。正如該書所引用的明末陸人龍所著小說《型世言第8回所說,明初洪武年間,是一個“尚武不尚文”的時代,武官的地位明顯高于文官,進而導致文官有棄文從武的想法。如《逆臣錄》卷1記載吏部尚書詹徽曾對手下說:“如今做文官的不曾有個熬得出去”,涼國公藍玉準備謀反,“莫若隨順他做一場,日后事成時討個軍官做,到得從容快活”。這同樣可以從明初文武官員交往的禮儀、體貌得到印證。如明初總兵官的體貌極受尊重,地方各級有司官員前來拜見,均必須行“伏謁”之禮,也就是下屬見上司的禮儀。我們知道,按照明代的制度規(guī)定,北方各個邊鎮(zhèn),先是設立了總兵,隨后才陸續(xù)添設屬于文職的巡撫。這就是說,總兵掌管一切軍務,巡撫不得干預,只能輔佐贊襄,所以巡撫的署銜僅僅是“參贊軍務”。只有邊鎮(zhèn)沒有總兵官,或者總兵官的設立晚于巡撫,巡撫才能署銜“提督軍務”??偙w貌如此之重,地方都司管轄下的衛(wèi)所,大致也是如此。如在永樂年間,每次知府一類的官員路過衛(wèi)所官員的衙門,或者二者在路途相遇,假若知府不下馬,那么衛(wèi)所官員就會鞭打知府的仆隸,可見二者之間并未行平行之禮。

      明代中期以后,重文輕武的風氣開始盛行,武官的社會地位隨之一落千丈。即使像大將、副將一類的高級武官,都必須服從兵部尚書的差遣。這些武官從襲蔭初任開始,每次上達給兵部與兵科的手本,其中人格卑污者,動輒自稱“門下走狗”,即使稍為自尊一點,也是自稱“門下小的”。為了襲蔭甚或升遷,他們不得不向文官行賄,守備、把總以下的武官,給兵部的辦事員書辦送禮,在名帖上更是不得不自稱“沐恩晚生”,而且名字還得用蠅頭小字,不敢用大字,以免書辦誤認為倨傲無禮。萬歷年間,即使已經有了公孤爵位的名將戚繼光、李成梁,在拜見首輔張居正時,也是甘愿自稱“門下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稟”。至于地方上的衛(wèi)所官員,更是士氣不振,衛(wèi)指揮在見知府時,甚至稱知府為“恩堂”,不再敢與知府分庭抗禮。

      到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為了洗滌重文輕武的風習,矯枉過正,刻意重用武官,最終導致南明弘光朝廷時出現(xiàn)左良玉、劉澤清等江北四鎮(zhèn)的武將擁兵自重,飛揚跋扈。當時的內閣大學士王鐸,在為劉澤清作序時,直稱劉母為“老伯母”,這或許可以說王鐸為人謙遜,但事實上已經失去了體貌應有的自尊。即使如此,看似改變了文強武弱的局面,其實并不盡然。在明末時期,應該說是武強而文不肯弱,相持起釁,互不相下。

      在明朝文武關系的演變歷程中,中間還出現(xiàn)了武將尚文或文人尚武的風氣。武將尚文,是不務正業(yè)之舉,說明他們受到了重文輕武風氣的威懾而不得已為之,藉此提高自己的聲望。至于文人尚武,好談兵,究其實也不過是一種唇吻韜略,流于口說而已,并無多大實效。兩者相合,終成一個文恬武嬉的結局,明朝最終難以逃脫覆亡的命運。

      讀罷《衛(wèi)所武官》的后記,最后我還想就學風問題贅言幾句。作者的博士論文曾經多次為他人剽竊發(fā)表,甚至出現(xiàn)剽竊者理直氣壯、被竊者徒付奈何的尷尬局面。其實,這種穿窬宵小之徒,他們的行為不過是為學林“外史”增加一些范例而已。先師顧誠門下之風,寬于待人,嚴于律己。志勝隱去剽竊者之名,這是他為人的忠厚之處。至于在后記中刻意提出,其目的還是為了以正視聽,以免魚目混珠、是非混淆。立此存照,當代與后世的明眼人自能判別真?zhèn)?,加以鞭笞?/p>

      猜你喜歡
      世襲武官衛(wèi)所
      《巴林王公世襲》中記載的固倫淑慧公主四子質疑
      清代東南四省衛(wèi)所裁撤研究
      毒癮也“世襲”?雄性大鼠毒癮遺傳給后代
      清代衛(wèi)所裁并總論
      史志學刊(2017年3期)2017-06-29 08:06:21
      駐外武官怎么派?駐日本、朝鮮大使館武官調整
      看天下(2017年4期)2017-02-23 19:30:03
      不學無術
      衛(wèi)所、藩王與明清時期的宗族建構——以韶山毛氏為中心的考察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現(xiàn)象初探
      打破美歐金融“世襲”,需更多人才
      便宜你了
      意林(2010年10期)2010-09-06 14:52:19
      惠东县| 杨浦区| 隆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 綦江县| 连州市| 始兴县| 绥化市| 长阳| 沁源县| 商水县| 古交市| 东明县| 日土县| 东丽区| 淮滨县| 马龙县| 德惠市| 鲁山县| 简阳市| 东丰县| 鄱阳县| 广元市| 库尔勒市| 阳泉市| 河津市| 沭阳县| 重庆市| 墨脱县| 鄄城县| 南宫市| 宁海县| 靖安县| 三明市| 如东县| 通河县| 梨树县| 新和县| 自治县| 古交市|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