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新夏
這一題目最早見于《左傳·襄25年》。它主要要求人們在說話、寫文時都要注重文采,才有利于廣泛流傳。歷代相沿恪守,南朝·梁的文章評論家劉勰在其所著《文心雕龍》中有不少地方論及文采的重要。他提出“鋪采螭文,體物寫志”的主張,意思說沒有文采的文章是難以描寫事物和抒發(fā)感情的。下垂明清,文采更為操筆者所重。我青年時喜歡讀公安、竟陵二文派的文字,就因為它們俏麗好讀。文學大家李東陽還把《左傳》這句話改寫進自己的著作《空同子》中。清代重要文派——桐城派的姚鼐還為寫文提出義理、考據(jù)、詞章有三大行文要領(lǐng),明確規(guī)定為行文必遵的規(guī)范。雖然時代在前進,有許多前人的框框?qū)⒈淮蚱?,但有些還是可繼承的。近若干年,報刊上就有一些文字,連平輔直敘都未能達到,致使讀者讀之枯燥乏味。我作了幾十年文字工作,形成一些寫文的習慣,也略有點體會,有些對同道或能有可供參考之處,即使不成熟,甚至錯誤,也算一種看法。
在學寫文之前,最好有些古文中佳作名篇的儲備。我在開筆寫文前,先祖來裕恂先生曾從《古文觀止》中圈選了各時代部分代表性作品,命我在毛邊紙上用毛筆一篇篇抄下來,裝訂成冊,并親為此選本,題名《古文選抄》,作為我的日課。讀久了就能背,從中還體味到文采好、有情趣的名篇,就能很快爛熟于心,這也算是寫文的基本功之一,積累越多,就越得益,并在以后寫文時受其啟示。有一種說法就是寫白話文,無需古文底子,這是一種誤解偏說,我見過一些白話文寫得很好的人,他們對若干古文名篇多能朗朗上口。奉勸學寫文者,還是讀些古文吧!
在開始寫文時,最好從短文入手,不要貪大。文章的好壞不在長短,陳寅恪先生五百字的短文被人稱贊,而書刊上連篇累牘的萬言書,并沒有多少人欣賞。我在讀大學時,陳垣老師每周要學生寫一篇讀書筆記,或是由他統(tǒng)一命題,但唯一要求是限在五百字內(nèi),字數(shù)超過的發(fā)還重作。他發(fā)五百字的紅格紙,不許加紙。有一次我故意在行格中寫雙行,結(jié)果被召喚到辦公室,教誨我說:只有能寫短文,才能煉好筆墨,才能輔展開寫長文。他把我寫雙行的作業(yè)發(fā)還,命我重作。我被訓之后,著意于鑄煉推敲,寫成五百字內(nèi)的短文,表達文章似較前更集中凝練。寫短文的教導是我終身難忘的銘言。
寫文章的首要問題是立主腦,也就是選經(jīng)過思考,有些能支持內(nèi)容的資料,便可確立要寫的文章主旨。前輩學者范文瀾教授在指導后學寫作時,首先告誡我們:“文章不寫半句空”。有了主旨,就要提出自己對內(nèi)容論述的主要論點,這是寫作的基礎(chǔ)。
在這基礎(chǔ)上,就要搜尋更多的資料來支持和充實內(nèi)容,達到自己也感到有說服力,有賞鑒性。資料的搜尋是寫作的重頭活,是文章的中心部位,資料的來源不外三方面:一是文字,二是圖片,三是數(shù)字。過去多注重文字文獻,多年前圖片資料為人所注意,而近年由于面臨大數(shù)字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大量使用數(shù)字文獻。有了大量資料便需要整理、考證。整理是選用資料的過程,按內(nèi)容梳理清楚,淘汰暫不適用的資料,但不要丟棄這些資料,因為這里不用,他處還有可能用。整理后的資料,要經(jīng)過嚴格的考證。運用本證、他證、理證等方法,選用可信資料,但應注意孤證還是不用為好。
在主旨清楚,資料豐富后,就進入成文階段。成文不要相信“洋洋萬言,倚馬可待”等騙人的鬼話。成文至少要經(jīng)過三稿,在著筆之前先想想怎樣成文,理清思路,雖不見文字,但有大致輪廓,一般稱為“腹稿”。第二步是“初稿”,要經(jīng)過鑄字、煉句、分段、謀篇等過程,達到主旨清楚,文字通暢,聲調(diào)起伏,辭藻潤飾的目的?!俺醺濉睂ξ淖肿⒅匚牟伞G宕笪娜嗽对凇峨S園書牘》中曾說“有文無章,如枯木、寒鴉,淡而可厭”。章是章法的意思,也包含詞章的指意。袁枚認為文章無有文采章法,就像枯木、寒鴉那樣,令人生厭。經(jīng)過這樣過程,形成第三步的“定稿”,基本上完成一篇文章的寫作。但這不算結(jié)束,還要進行一次全面認真地修改,方可拿出來發(fā)表。過去陳垣老師曾說過,寫文章要經(jīng)過三步,大意是:第一是搜集資料,第二是考證及整理材料,第三則連綴成文。他又說:第一步需用長時間,第二步亦需有十分之三時間,第三步則十分之二可矣。那就是說寫文之前需要十分之八的準備。這是前輩學者的嚴謹精神,我認為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言之無文的責任,主要固在寫文者,但經(jīng)手編發(fā)的責編也有一定責任。我最近在《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6期上讀到一篇題為《言之無文,豈能行遠?》的文章。作者搜集了當代學術(shù)著作中的若干病句現(xiàn)象加以分析和批評,并在文章結(jié)尾部分直率地寫了一句話說:“著作在語言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作者固然負有責任,責任編輯恐怕也‘難辭其咎’?!蔽艺J為這句話切中時弊,責任編輯亦當引以為戒,把書刊文字編得更順暢,修得更有文采,形成“言之有文”的作品,提供給讀者。至少責編應向作者提出這方面的建議。
上面所說的一些,本是老生常談,只不過應邀寫點個人經(jīng)歷。雖然每個人各有不同,但文章要文采潤飾,應是寫文者都需注重的共識,但也不要為文采而文采,否則堆砌辭藻,那就使文章陷入另一陷阱,令人不能卒讀。
2013年7月于南開大學邃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