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跨境人民幣交易范圍和數量的迅速擴大,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境內人民幣與境外人民幣之間如何建立“防火墻”,防范國際投機資本的攻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境外人民幣流出入通過設立“外匯人民幣”賬戶可以與境內人民幣分離,便利對境外人民幣的統計監(jiān)測,區(qū)分和掌握人民幣基礎貨幣在境內和境外的分布狀況和變動情況,起到預警作用,也便于貨幣政策的穩(wěn)健運行。與之配套的措施是建立健全境外人民幣清算體系,將“外匯人民幣”納入國際收支統計分析及外債統計管理范疇。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風險防范;“外匯人民幣”賬戶
中圖分類號:F830.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6-0034-04
一、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防火墻”缺失
自2007年下半年美國爆發(fā)次貸危機進而引發(fā)全球金融海嘯以來,重構國際貨幣體系及脫離美元霸權的呼聲日漲,以政府為推動力的人民幣國際化速度明顯加快。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明確要求“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中的作用。”從路徑看,人民幣國際化正按照“國際結算貨幣—國際交易貨幣—國際儲備貨幣”的順序穩(wěn)步推進。
2009年4月8日,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市與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4個城市先行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同年7月2日,國務院六部委發(fā)布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試點工作正式啟動。2010年6月22日,國務院六部委發(fā)布了《關于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將試點地區(qū)由原來5個城市擴展至20個省、市、自治區(qū),不再限制境外地域,試點業(yè)務范圍擴展至貨物貿易以外的其他經常項目結算。2010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定了修訂后的《香港人民幣業(yè)務清算協議》,規(guī)定香港銀行對開設人民幣賬戶與提供各類服務不再有限制,個人與企業(yè)之間也可通過銀行進行人民幣資金的支付與轉賬。2011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2011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中國香港出席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fā)展論壇時表示,將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范圍擴大到全國,開展外資銀行以人民幣增資試點,支持香港企業(yè)使用人民幣到境內直接投資,允許以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方式(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起步金額為200億元。隨后,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委聯合發(fā)布《關于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地區(qū)的通知》,明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內地域范圍擴大至全國。商務部2011年8月份發(fā)布《商務部關于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稱外國投資者可以利用通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發(fā)行人民幣債券或股票等方式取得的人民幣在中國大陸進行投資。2012年6月,國務院以國函[2012]58號文通過深圳前海金融創(chuàng)新先行先試政策,建設我國金融業(yè)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主要包括:允許前海探索拓寬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渠道,配合支持香港人民幣離岸業(yè)務發(fā)展,構建跨境人民幣業(yè)務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fā)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積極研究香港銀行機構對設立在前海的企業(yè)或項目發(fā)放人民幣貸款;支持在前海注冊、符合條件的企業(yè)和金融機構在國務院批準的額度范圍內在香港發(fā)行人民幣債券,用于支持前海開發(fā)建設;支持設立前海股權投資母基金;支持包括香港在內的外資股權投資基金在前海創(chuàng)新發(fā)展,積極探索外資股權投資企業(yè)在資本金結匯、投資、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新模式等八項措施。
上述政策的出臺大大刺激了人民幣跨境交易規(guī)模的擴大。據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情況報告》統計,2009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額僅為36億元人民幣,2010年擴大至5348億元人民幣,2011年第一季度就達到3603億元人民幣。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從2010年下半年出現爆發(fā)式增長,上半年僅為670億元人民幣,而下半年則躍升至4678億元人民幣。2011年上半年,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9575.7億元,同比增長13.3倍。同時,各試點地區(qū)共辦理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金額54億元。2012年,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2.94 萬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貨物貿易結算金額2.06 萬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結算金額8764.5億元。未來幾年,境外交易和流通的人民幣資金將更多。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統計,至2012 年11 月末,香港地區(qū)人民幣存款余額為5710 億元。為了配合人民幣國際化,截至2011年6月,中國與12個國家的央行締結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金額達8412億元。
如此大規(guī)模的人民幣資金流出入,對我國的經濟金融安全帶來一定隱患。在1997年發(fā)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7年發(fā)生的美國次貸危機中,我國受到的外部沖擊和影響較小,主要得益于外匯管制較嚴,資本項目尚未實現自由兌換,人民幣跨境交易很少。隨著外匯管制的放松,人民幣跨境交易的飛速增長,未來受到外部沖擊的風險將加大。
盡管央行要求依法開展跨境人民幣業(yè)務的銀行向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報送人民幣資金跨境收付信息及有關業(yè)務信息,但只起到事后統計的作用,且《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所規(guī)定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項下涉及的居民對非居民的人民幣負債、銀行為客戶出具境外工程承包、境外項目建設和跨境融資等人民幣保函、境外機構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余額等均不納入現行外債管理,也不納入國際收支統計范疇,這預留了風險隱患。
因此,如何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在境內人民幣與境外人民幣之間建立安全、便捷的“防火墻”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建立境內人民幣與境外人民幣的風險隔離機制
一般而言,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指該國貨幣在國際經濟金融交往中發(fā)揮計價、結算和價值儲藏等功能,是貨幣的國內職能向國外的延展。國際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在民間一般表現為計價貨幣,對貨幣當局而言則成為貨幣錨;支付手段職能在民間表現為結算貨幣形式,在貨幣當局則表現為干預貨幣;儲藏貨幣職能在民間表現為資產貨幣形式,對于貨幣當局則為儲備貨幣。既然一國貨幣的國內職能與國外職能既有重疊,又有所不同,那么能否在不影響其正常職能發(fā)揮的條件下將兩者進行適當區(qū)分,以便更好地統計、監(jiān)測和管理境外人民幣資金呢(夏斌、陳道富,2011)?
一國貨幣的國內職能與國外職能的最大區(qū)別在于能否作為國際間債權債務的清償手段。從這個角度來將兩者進行適度區(qū)分和隔離,可以考慮建立“外匯人民幣”賬戶,專門用于行使外匯的職能,以區(qū)別于境內人民幣。根據現行的外匯管理規(guī)定,凡是允許以人民幣進行跨境計價結算的領域,均可選擇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但凡選擇人民幣結算,用于對外支付的人民幣資金就應由普通人民幣賬戶轉至銀行專門設立的“外匯人民幣”賬戶。初期,對此賬戶劃轉應堅持實需性原則,滿足真實的貿易和投資性需求,限制投機性的行為。鑒于境外的“外匯人民幣”已成為事實上的自由兌換貨幣,要允許其參與以此貨幣為基礎的各類資產市場運行,同時逐步允許國內金融機構、法人企業(yè)和自然人在資本與金融賬戶管理框架下,參與境外人民幣債券、股票等金融產品的運作?!巴鈪R人民幣”賬戶中的資金可通過國家指定的清算系統,在境內外銀行和客戶間劃轉,實現資金的正常收付。同樣,“外匯人民幣”資金可以在境外自由運用和匯兌。若回流境內,不可直接轉入境內普通人民幣賬戶,而應先轉入“外匯人民幣”賬戶,再參與境內的人民幣資產市場運作。對于“外匯人民幣”資金的進出,初期應等同于外匯管理,實行類似外債的管理辦法,待運行穩(wěn)定后再放松管制。這樣,就可通過設立“外匯人民幣”賬戶,真正發(fā)揮“防火墻”和“蓄水池”的作用和功能。
一是可以將境內人民幣與境外人民幣運作隔離開來。境內人民幣與境外人民幣的性質和用途均有區(qū)別,對國內經濟金融運行的影響不同,央行的掌控能力也不同。通過設立“外匯人民幣”賬戶可以自然隔離兩者的不利影響。
二是便于對境外人民幣的統計監(jiān)測,起到風險預警作用。中央銀行通過借助建立“外匯人民幣”賬戶,區(qū)分和掌握人民幣基礎貨幣在境內和境外的分布狀況和變動情況,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境外人民幣流動的異常情況,防止國際投機大鱷利用境內外掌控的人民幣資金對我國進行投機攻擊。
三是有利于我國貨幣政策的穩(wěn)健運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和資本金融項目的逐步開放,在本外幣資金一體化趨勢下,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幣政策受到外部的影響和沖擊加大,境外人民幣資金的數量和運行狀況對國內貨幣政策的影響將成為較難控制的一大變量?!巴鈪R人民幣”賬戶的設立,為央行及時準確了解和掌握境外人民幣運行情況提供了平臺,便于根據境內外的資金運行狀況適時調整貨幣政策,提高貨幣政策的運行效率。
四是有利于完善國際收支統計監(jiān)測體系,優(yōu)化國際收支結構。一國的對外收支狀況是通過國際收支平衡表反映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所發(fā)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價值總和(裴平,2006)。此處所指的貨幣價值總和既包括外匯,也包括以本幣作為計價的貨幣。但我國現行國際收支統計中以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行為并沒有被納入其統計范疇,這就使得整個國際收支統計并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我國的國際收支整體情況。隨著人民幣跨境交易數量的倍增,這一問題更加嚴重?!巴鈪R人民幣”賬戶的設立后,可以將境外人民幣與境內人民幣區(qū)分開來,并將其納入國際收支統計范疇(陶士貴,2005),實現國際收支的全口徑統計,有利于優(yōu)化國際收支結構,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
三、相關配套措施
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防火墻”機制的設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金融管理當局、外匯指定銀行及企業(yè)、個人,還要與國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相配合,松緊要適度,重點在防范。就金融部門而言,主要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一)修改現行人民幣跨境交易管理辦法
依法開展跨境人民幣業(yè)務的銀行必須建立“外匯人民幣”賬戶,跨境人民幣的流出入須通過此賬戶進行,同時向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報送人民幣資金跨境收付信息及相關業(yè)務信息。
(二)建立健全境外人民幣清算體系
為了保證安全和穩(wěn)健,我國應建立自己的境外人民幣清算系統。對于人民幣境外流通數量大的國家或地區(qū),可優(yōu)先建立人民幣清算體系和相應的金融機構。同時,嚴格境外人民幣清算的清算機構資格審查,建立一套完整的審批程序和較高的準入條件,對異常的交易建立監(jiān)測報備制度,以防止國際投機者利用境外人民幣進行金融攻擊。
(三)將“外匯人民幣”納入外債統計和管理范疇
境外人民幣作為居民與非居民間債權債務清償手段,履行外匯的功能和作用,按照國際慣例應納入外債統計口徑,并按照外債進行管理。由于人民幣的最終發(fā)行權在中國人民銀行,在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和掌握多種調控工具和手段的情況下,“外匯人民幣”所遇到的風險會遠遠小于人們持有的外幣風險。因而,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完善、宏觀調控能力的提高及居民自身風險管理意愿和能力的提升,可以優(yōu)先放松對“外匯人民幣”賬戶的監(jiān)管。
(四)完善現行的國際收支統計分析體系,將“外匯人民幣”納入國際收支統計分析范疇
目前人民幣跨境交易已達上萬億元,只包含外匯計價結算的國際收支難以真實反映我國全面的國際收支狀況,形成國際收支統計失真,影響國家相關決策。因而,必須盡快將“外匯人民幣”納入國際收支統計分析體系。與此相對應的是,“外匯人民幣”應納入進出口核銷渠道,并允許出口退稅。實際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已在特定項目下進行了試點運行。從2010年三季度開始,國家外匯管理局按照國際標準,將外商投資企業(yè)歸屬外方的未分配利潤和已分配未匯出利潤同時計入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賬戶收益項目的借方和金融賬戶直接投資的貸方。將大量滯留境內的外商投資人民幣利潤納入國際收支體系,對于監(jiān)控外商投資人民幣利潤的滯留和匯出以及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可以逐步擴展到國際收支其他項下,以實現全口徑統計監(jiān)測。
(五)通過“外匯人民幣”賬戶為人民幣回流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并有利于對其統計監(jiān)測
我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才兩年多時間,2010年人民幣結算額只占對外貿易總額的2.5%,2011年可望達到5%左右,2015年才能達到15%—20%左右。根據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2010)的研究,至2006年末主要發(fā)達國家貿易中按本國貨幣結算的比率中:美國出口貿易占95%,進口貿易占85%;德國出口貿易占61%,進口貿易占53%;意大利出口貿易占60%,進口貿易占45%;法國出口貿易占53%,進口貿易占45%;英國出口貿易占51%,進口貿易占33%;日本出口貿易占40%,進口貿易占24%。一些學者擔心人民幣大量流出境外會大量集中于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中國香港,國際投機者會利用中國香港作為高度自由和發(fā)達的國際金融中心,通過中國香港與內地利率、匯率和金融管制上的差異,在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上對我國進行金融攻擊,主張加速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從歷史經驗看,一國貨幣國際化過程恰恰是貨幣走出國門的過程,而這正是貨幣國際化的益處,如減少匯率風險、享受高額的鑄幣稅收益、不需保留過多的國際儲備、通過發(fā)行貨幣緩解收支危機等。因此,通過“外匯人民幣”賬戶的設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境內外人民幣的風險傳遞,人民幣盡可以在境外非居民之間發(fā)揮其存儲、借貸、結算等功能,以擴大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更好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同時也有利于對其進行統計監(jiān)測。
(六)利用“外匯人民幣”賬戶,減少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福利損失
自2009年7月6日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正式啟動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約1萬億元,其中80%—90%為貨物進口結算、10%—20%是貨物出口結算。少量出口企業(yè)減少了人民幣升值的匯率風險,大量進口企業(yè)則喪失了人民幣升值的獲利機會(余永定,2011)。在幾乎所有經濟學文獻和政府經濟政策文件中,減少匯率風險是各國推進本國貨幣國際化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貿易進口用人民幣多、出口收入外匯的格局基本沒變,這造成外匯儲備較以前增長更快。對此,可利用“外匯人民幣”賬戶,將現行的國際收支雙順差形式逐步轉向“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金融項目逆差”這一國際收支結構新形式,在維持現有進出口貿易格局的同時,大量對外借貸人民幣或允許海外機構在我國境內發(fā)行人民幣債券在海外使用,可以擴大人民幣輸出規(guī)模、增大出口中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區(qū)域范圍和數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夏斌,陳道富.中國金融戰(zhàn)略2020[M].人民出版社,2011.
[2]裴平.國際金融學(第三版)[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陶士貴.人民幣跨境交易納入我國國際收支統計的初步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5,(11).
[4]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日元國際化進程中值得關注的若干問題[J].全球經濟金融問題研究,2010,(11).
[5]余永定.行政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拔苗助長[DB/OL].新浪財經,2011-07-04.
(責任編輯 孫 軍;校對 XQ,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