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雷,廖曉緯
(淮南師范學院 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知識型的勞動者”,所以應當把重點落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這個目標上。從專業(yè)課程結構看,“信號與系統”是電氣信息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在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方面占據重要地位,直接關系到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且課程從理論上提出的分析問題的方法是一種科學且實用的方法①奧本海姆等:《信號與系統》(第二版),劉樹棠譯,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年。,將影響今后學生們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所以本課程教改的主要目標就是努力突出培養(yǎng)學生用信號與系統的模式,來建立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號與系統”作為信號分析和系統分析的基礎理論課程,是電氣與通信類專業(yè)的一門核心的專業(yè)基礎課,并且是許多高校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入學必考專業(yè)課程。該課程以數學理論及電路理論等為基礎,為程控交換、移動通信、通信原理等專業(yè)課打下理論鋪墊②管致中,夏恭恪:《信號與線性系統》(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在教學計劃中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位置,其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后續(xù)課程相關概念、原理的理解。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開設這門課程的專業(yè)范圍日趨擴大③鄭君里,應啟珩,楊為理:《信號與系統(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同時其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筆者在大量借鑒外校的先進教學經驗基礎上,結合所在學校淮南師范學院的辦學定位,形成了現在的教學方式。理論授課中以信號的時域分析和變換域分析為主干,以連續(xù)型和離散型為兩大主要系統類型,同時力圖反映出相關領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現狀,以科研促教學,實踐效果較好,成為學校電氣信息類專業(yè)教學的骨干課程之一。
淮南師范學院自2002年設置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后,于2004年開出“信號與系統”課程。隨著專業(yè)的發(fā)展,陸續(xù)設置了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氣信息工程及自動化等新專業(yè),“信號與系統”是這些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F在“信號與系統”課程開設面為5個專業(yè),每屆各專業(yè)學生數約80-90人。隨著學校的發(fā)展,開課學生數逐年在增加,作為學科基礎課程,其教改和建設的受益面越來越大。
淮南師范學院課程教學選用“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吳大正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四版)④吳大正,楊林耀,張永瑞:《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根據學校制訂的專業(yè)教學計劃,課程總學時72,其中課堂教學54學時,實驗18學時,為實驗箱和測量儀器組成的實驗系統,包括5個驗證性實驗和1個設計性實驗。參考書重點推薦鄭君里主編的《信號與系統》。
“信號與系統”的課程體系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一個系統、兩種方法、三類變換、四大分析域①②燕慶明:《信號與系統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一個系統:指研究的對象為LTI(線性時不變)系統;
兩種方法:指系統分析的方法分為時域分析和變換域分析;
三類變換:指系統分析中常見的三類變換,即Fourier變換,Laplace變換和Z變換;
四個分析域:指時域,頻域,復頻域(S域和Z域),矩陣域。
“信號與系統”課程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信號與系統”課程內容
在教學理念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經典的工程實例融入到課程體系中。教學中加強四點:一是問題導入,使學生產生一種求知勢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二是加強工程實例介紹,把嚴密的理論與生動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三是教學內容的安排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近;四是教學上注重突出工程特性而淡化數學復雜性。
在教學方法上,將理論與工程實踐、軟件與硬件、課內與課外等整合起來,并積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激起學生的求知熱情。
結合工程實踐來解決重點和難點,充分挖掘信號與系統的內在聯系。在課程內容更新方面下功夫,體現出技術的發(fā)展。通過對應用實例的介紹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組織教學時,不僅體現課程內部縱向的聯系,還體現不同課程之間的橫向關系,并在教學中適當引入軟件仿真,使學生得到更加直觀的感受。
改變傳統的全部以硬件實驗為主的做法,將軟件仿真實驗和硬件實驗相結合,即節(jié)約了成本,又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驗內容體現多層次,學生在整個學期結合課程學習完成這些實驗,并且一直延續(xù)到后續(xù)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結束。實驗強調過程、淡化結果。
以作業(yè)的形式,將課程研討放在第二課堂和課程網站上進行。擬定專題小論文或相關知識的綜述,開發(fā)課外學習時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
以往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碰到問題時教師通常直接給予解答,學生處于被動的位置。為了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變過去的輔導解答為引導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實驗的目的不僅僅是驗證結果,更重要的是在實驗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探索激發(fā)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習興趣,在過程中鍛煉自己。
逐步探索靈活多樣的實驗模式,充分利用學生的業(yè)余時間,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大家的團隊精神。
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以及學科內各知識點的融合等,使學生對學科有更加全面、整體的認知。
課程教學形式將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教學內容中引入工程實例,形成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相互支持、互為補充的教學形式,可使學生學習課程時感受到這門課程確實是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門理論科學。
課堂教學以多媒體為主,板書為輔的方法,力求發(fā)揮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手段的長處,既增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又能在教師的講解中得到思維訓練,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程教學分為第一課堂教學,完成教學計劃教學,第二課堂完成仿真實驗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在不增加計劃課時的前提下,使課程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都擴展了,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布置MATLAB仿真形式的作業(yè)和課題,在第二課堂范圍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也有發(fā)揮的空間。
強調在教學中引入工程實例,使學生感覺理論學習帶有目的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