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華
(太原警官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關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所以科學技術取得了跨越性的進展。然而,人們漸漸忽略了人自身的完善,思想信仰已漸為科技所取代。人們注重高科技在體育領域中得以廣泛運用,仿佛體育已淪為科技的比拼,而對于人自身的完善發(fā)展思考較少。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運動員成為一種“商品”,科技的發(fā)展已成為物質(zhì)文明的象征。然而,科技在體育領域中的廣泛運用,侵犯了人類的精神,使人淪為機械文明的奴隸。
自古以來,人類無時無刻地不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科技日益發(fā)展的同時卻遺忘了自己。事實上,應改造的已遠非客觀世界,而是人類自身。歷史告訴我們,古代至近代的中國人“不寄于科學,而寄于神靈”。當代的人仍有,但已是少數(shù)??上Ы袊艘褵o法獲得人們理想中的寄予自然的生活,得不到自然給予的生命色彩,遺忘了我們本身就是我們自己的天堂。當今一批批優(yōu)秀的、年輕的運動員,他們一直在努力拼搏著,期待著運動給他帶來的各種外在榮譽,忽略了他們對事物的感性,忽略了內(nèi)心難以名狀的哀傷,他們淪為競賽的機器,身體已屬于外部的世界,而不屬于自身。他們偶爾嬴得了世界,卻失去了自己。
“運動”(Sport)一詞源于法文古語“Desportare”,法文的“Desportare”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演化為動詞“Desporter”與“Deporter”,即解悶或消遣。其后,又輔變?yōu)槟行悦~“Deport”。11世紀時,Deport一詞傳入英國,并以Disport之語型出現(xiàn),英文的Dis意味著“分離”(away),Port意味著“搬運”(Carry)。因此,Disport即Carry away,亦即離開工作,轉(zhuǎn)換情趣之意。16世紀時方以Sport的語型出現(xiàn)。西班牙的思想家奧德嘉認為Sport的西班牙文為Deporte,而該詞系由拉丁文“De porte”(海港的)而來;亦即水手由海上歸來,入港休息,進行種種心智游戲之意。
“競蹇”(Competition)一詞源于拉丁文(Competera)。英文的“競賽”意味著“共同”(eem)、“祈求”(Petition)。拉丁文的“競賽”則慧味著“一起”(com)、“尋找”(Petere)。它(Competition)既非“ 征 服 ”,(Conquest) 亦 非“ 斗 爭 ”(Combat),而是一種“競爭”(Contest),一種共同(Con)“測試”(Test)而已。
由以上連詞源探討分析中,運動競賽可以理解為:離開工作,共同尋找情趣,一起檢驗個人之能力為運動競賽之本質(zhì),而非運動競賽所帶來的經(jīng)濟價值以及超越對手等,而是超越自己、戰(zhàn)勝自己。
1908年,倫敦奧運會上,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認為:“奧運之理念即為騎士精砷,亦即以光明正大之以及美的理想為基礎,從事有系統(tǒng)之身體鍛煉。”奧林匹克理想認為,人生的真諦在于努力拼搏,不在于征服別人。由此可知,無數(shù)的勝利之中,戰(zhàn)勝自我是最為卓越之勝利。只要運動員尊重裁判、敬重對手、全力以赴,盡己之所能,敗亦可喜。失敗的教訓比勝利的教育價值更高。
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運動員,他會細心體會他的同伴,對于失敗者他會鼓勵,對于優(yōu)勝者他會喝彩,對于粗暴者他會寬恕。他不僅愿以千萬刻的折磨搏取剎那間的迷人,亦愿吃人家吃不了的苦,受人家受不了的氣。當然,更愿到別人不愿到的地方,做別人不愿做的事。對于運動場上艱苦萬狀之努力,不僅不會感動憐憫,反而會感到眼前乃是一幅罕見之雄圖。也許他會挫敗過,但絕不會放棄:即使已經(jīng)絕望,他仍會在絕望中繼績下去。此外,他明了人具樹木一樣愈想向光明的高處生長,它的根便愈需深入泥土。因此,如想往高處爬,他會使用自己的雙腳,不會讓別人抬上去,亦不會站在別人的頭上或肩膀上。當然,他亦清楚如想超越必先追上,追上之前必先艱苦地訓練,不能憑空超越。他心須特別遵守公平競爭的原則,忌諱非法的手段。因為,不義的勝利難增身價,光榮的敗績大雅何傷?最重要的是,他能體會運動競賽系與朋友爭,而非與敵人爭。因此,絕不會為了“贏”得競賽,而失去了朋友。一言以蔽之,一位真正的運動員經(jīng)常光明磊落,持志持之以恒,并擁有“自我肯定之光榮歡樂”。
藝術雖可分為時間、空間、造形、模仿、創(chuàng)造、純正、實用、自由等多種,但唯有運動幾乎包含全部之藝術。事實上,運動與藝術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一,兩者都是現(xiàn)實世界之外,而且也在創(chuàng)造世界。第二,兩者都兼用創(chuàng)造和模仿,一方面來源于現(xiàn)實,一方面又要超脫現(xiàn)實。第三,兩者都是無實用目的的自由活動,而這種自由活動都是要超越平凡,而求新奇;超脫有限,而求無限,都是要用活動本身所帶來的快樂,來排除呆板現(xiàn)實所生的苦悶。運動給予人類提供愉快之體驗。因此,它與藝術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英文的Art、德文的Kunst皆具有技術與藝術的意義。運動技術之最高境界即與藝術相同。
運動與藝術唯一相異之處是藝術家把無生命的東西造成模范,運動家則將活生生的個人完成藝術杰作。人們深信永恒不息的生命,才是一切美的典型,唯有充實的生命之美,才是一切美的根源。沒有生命即談不起美感,當生命美發(fā)揮到至高境界的剎那,登峰造極的藝術創(chuàng)作立即呈現(xiàn)。因此,筆者深信運動與藝術更具道德感化力量。
東方人以“立七坐五盤三”,西方人則以二肩、三臂、四腿、七足、八頭、九手、十臉為人體美的代表。所謂“立七坐五盤三”就是說站立之高度等于7個頭高,靜坐時等于5個頭高,盤膝而坐時等于3個頭的高度即為東方美的典型。西方人所謂二肩即肩膀?qū)挾认喈斢?個頭長,三臂即手臂長相當于3個頭長,四腿即指腿長等于3個頭長,七足則指足長(即穿鞋部位)為身高的1/7,八頭即指頭長為身高的1/8,九手即指手的長度相等于身高的1/9,十臉即指臉的長度為身高的1/10時最美。身高需等于雙手間的距離,肚臍上部與下部的比例為0.618,即符合黃金分割率。然而,古代上流社會的人士以為美好的生活就是不勞而獲的生活。上層社會的美女均屬蒼白型,而中年人皆屬肥胖型。他們不知有物質(zhì)缺乏,亦不知有肉體疲憊,無所事事,百般無聊,于是尋求感官刺激,試圖將他們的生活暇以色彩、魅力和多樣性。殊不知感官之刺激有如蒸汽機上的水珠,容易升溫也容易冶卻。如果大手大腳即被斷定他們并非出于名門望族。于是面目蒼白,形體消瘦,甚至疾病部成為他們美的標志,因而產(chǎn)生了病態(tài)美。女子惹人憐才易惹人愛,多憨多病的危弱女子終被認為相當完美。最令人感嘆的是現(xiàn)代人將“發(fā)胖”稱為“發(fā)?!保瑹o知到連“大肚是懶惰與疾病的標志”皆不自知。
有關體適能的概念多來自于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qū),英文叫Physical fitness(體適能),德文叫Leistungs fahigkeit(工作能力),日文叫體力。它可區(qū)分為健康體適能(He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與競技體適能(Herformanc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或 稱Skillrelatedphysical fitness)2 種。
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所謂健康即為身體、精神及社會適應方面皆為非常良好的一種狀態(tài),而非僅指沒有疾病或不孱弱。換言之,所謂健者身心之強,所謂康者身心之安。體適能為身體適感能力之簡稱。從生活面而言,它是人類對于現(xiàn)代生活的一種身體適應能力。從機能方面,它指人類身心特質(zhì)中的機能,表現(xiàn)為運動能力、工作能力或抵抗疾病之能力;以結(jié)構(gòu)方面而言,體能包括形態(tài)、機能、運動等適應能力。
當前,競技體育領域中,大多著重于運動技能方面的體適能,而忽略了健康方面之的體適能,犯了倒果為因的錯誤。
時至今日,人體之生理極限與心理極限究竟如何尚無定論。然而,各種不同的運動皆有其特殊的潛力預測與潛力挖掘的方法。潛力預測方面,有體格上的預測、體能上的預測、機能上的預測、心理上的預側(cè)、環(huán)境上的預測、方法上的預測等。例如,肩寬者上肢有力、腿長者有彈性等。
所謂運動處方即運動訓練前,對于訓練方式、訓練期間、訓練強度、訓練頻度、訓練時間、休息時間與訓練量所下之決定,其目的在于提高訓練效率,即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達致最大的訓練效果。運動處方是決定訓練成敗的關鍵因素,可惜大多教練往往著重技術而忽略體能訓練。事實上,體能訓練即為最佳的技術訓練,其中,尤以耐力,特別是基礎有氧耐力最為重要。
疲勞是指在運動訓練之后,隨之而來的一種自然結(jié)果。如未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必然影響下一階段的訓練,甚至影響人體的健康。疲勞可分為精神疲勞、身體疲勞、中樞疲勞、未梢疲勞、怠性疲勞、慢性疲勞、局部疲勞、全身疲勞等不勝枚舉。其判定方式以心率測定法、體重測定法、睡眠測定法最為簡單。疲勞解除的方法很多,諸如飲食療法、物理療法(冷水浴、熱水浴、按摩)、自然療法(日光浴、高地浴、森林?。?、心理療法、運動療法(伸展操)和睡眠療法等。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吃”的文化,喜事也吃,喪事也吃;開會前吃,開會后也要吃。而運動員卻常因疲勞多睡而忽略最為重要的早餐。不吃早餐者皆不長壽,一天兩餐者大多肥胖。運動員常有缺乏鐵、鈣、維他命的現(xiàn)象。盛質(zhì)不足者易患貧血:鈣不足者容易產(chǎn)生注意力不集中,爆發(fā)力衰退。因此,早餐除3大營養(yǎng)素必須均衡外,必須特別留意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攝取。
亞里士多德以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而幸福必須有12個條件,其中一半以上和身體的強、壯、健、美有關。反觀今日的許多運動員上下不對稱、左右不均衡、前后不一致,我們的左手已接近殘廢,我們的腰背已無法支撐,我們的雙腿已不堪負荷,我們的姿勢已不堪入目。因此,筆者呼吁:凡人體畸型發(fā)展之運動訓練、非健康之運動訓練應立刻停止。
[1]熊斗寅,張洪潭,金汕,劉波,王水泉,周濟光.“楊殷爭辯”的思考:中國體育該往何處走[J].體育學刊,2011(1).
[2]易劍東.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邏輯基點與價值取向[J].體育學刊,2011(1).
[3]胡小明.從“體教結(jié)合”到“分享運動”——探索競技運動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新路徑[J].體育科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