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曼
(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
茶馬貿易是我國古代中原王朝同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的以茶和馬為載體的貿易活動;其肇始于唐,經過不斷發(fā)展,明朝前期達到空前興盛繁榮。
由于少數民族飲食結構中乳酪肉食占主要成分,茶的消食解毒功效,使其成為少數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歷代中央政府將茶作為控制管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重要工具,在茶馬貿易中占據支配地位。
私茶貿易是相對于官方茶馬貿易而言的。凡未領引票和未經批準私自販賣以及違禁偷運出境的茶葉均視為私茶。私茶貿易為唐以后各代官府所嚴禁,明前期尤甚?!睹魇贰げ璺ā分忻鞔_規(guī)定:“茶、引不相當,即為私茶。凡犯私茶者,與私鹽同罪?!?1)
關于私茶貿易評價,目前學術界多持肯定態(tài)度。蕭國亮認為“藏漢間的茶馬貿易,尤其是民營茶馬貿易,對藏漢兩族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及其民族聯系的加強,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2)白振聲認為“私市的本身卻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各族人民對茶葉的需求,有利于少數民族畜牧業(yè)生產和多種經營的發(fā)展,同時在客觀上,對于加強內地與邊疆的經濟聯系,密切漢族與兄弟民族間的關系,維護國家統(tǒng)一都曾起過重要作用。(3)杜常順認為“西北地區(qū)茶葉走私活動正是這一地區(qū)民族間經濟交流的重要內容,這種地下貿易活動盡管長期受到封建政府的種種遏制和壓抑,但它是順應了社會經濟運行的規(guī)律,具有較強的公正性和廣泛性。”(4)周毓華、彭涉焱認為茶馬貿易促進了川、滇、藏地區(qū)的交通和城鎮(zhèn)發(fā)展。(5)筆者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在肯定私茶貿易積極作用時,還要重視私茶貿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并加以適當引導和管理。
私茶貿易助長了官場腐敗,敗壞吏治。明初對私茶所禁甚嚴,私茶罪同私鹽,動輒充軍、凌遲。然而,“茶禁愈嚴則茶利愈厚,利之所在趨者瀾倒,”(6)上至王公貴族、守邊官吏兵將,下至商人、邊境土民,無不趨利走私茶葉。洪武年間駙馬歐陽倫自恃皇親國戚,數遣私人販茶出境,被朱元璋所賜死。雖如此,私茶之風日熾,“奸商暗用號記,賄通抽分官吏,將低茶報收入官,高茶商自領去,官茶濫惡”(7)的現象甚是普遍。到了成化年間,各邊無知軍民及軍職子弟,甚至守備官員,往往亦令家人將鐵鍋、食茶、緞匹、銅器等貨,買通守把關隘之人,公然私出外境,進入番族,易換馬匹等物;宣德年間,松潘等衛(wèi)所“官旗多縱家屬在堡居住,與番人往來交易,及募通曉漢語番人代其守堡,而己則潛往四川什邡、漢州諸處販鬻,經年不回”。(8)西寧河州、洮州地方切鄰番族的土民,利用其通番語,為商人通番買馬,傳譯導引,此外“不特軍民而已,軍職自將官以下,少有不令家人伴當通番”。(9)明王朝雖屢申茶禁,加大執(zhí)法巡捕力度,然捕役在巡緝過程中“緝獲一二茶,旋且受賄,賣放是多”。私茶貿易日益猖獗,終致“雖有禁茶之名而無禁茶之實,商旅滿于關隘而茶船遍于江河”的局面,明朝吏治也逐漸腐壞。
私茶貿易破壞了明朝的邊防戰(zhàn)略。朱元璋是在推翻元朝的基礎上建立的政權,元朝退守漠北以后實力并未被消滅,隆慶和議以前,明朝同蒙古始終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明朝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九邊重鎮(zhèn),戍守北邊安全,將邊防戰(zhàn)略的重心放在了對蒙古的北邊防線上,對待西邊番族主要采取羈縻的策略。明朝名臣梁材曾在奏疏中明確提到“蓋西邊之藩籬莫切于諸番,諸番之飲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故嚴法以禁之,易馬以酬之,禁之而使彼有所畏,酬之而使彼有所慕,此所以制番人之死命,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右臂者,其所系誠重且大,而非可以尋常處之也。”(10)楊石淙也提到“亦非中國果無良馬而必有待乎番夷也?蓋西番之為中國藩籬久矣。漢武帝圖制匈奴,乃表河曲列肆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而幕南無王庭……此制西番以控北虜之上策?!?11)由此可見,“以茶制番”并不是純粹的對西番少數民族的剝奪、控制,而是作為明朝邊防戰(zhàn)略中十分重要一環(huán),為防止蒙藏聯合,保衛(wèi)北邊安瀾所服務的。
私茶貿易打亂了明朝這一戰(zhàn)略部署,茶葉大量走私出境,番族獲得茶葉愈易,對政府怠慢之心漸起,“私販盛行,雖有撫諭, 察之官卒莫之能禁……各番輕視國法,愈加恣肆,為惡搶擾地方”。(12)同時一部分私茶“易番之外復與虜市”,梁廷棟憤于私茶之害道:“蓋商人射利,何苦而不與番作緣而番既厭欲,何憚而不與我為梗,則撫番之法壞矣,茶積不行馬必日少,在 茶者于疏引不難,以虜下馬易我上茶,而虜市遂開,且虜復掠番馬為利,藪我又棄番利,為虜資。則制虜之法亦壞矣,撤藩籬而窺堂奧,啟戎心而弛邊防,全在于此?!?13)此外,私茶貿易減少了明朝政府從番族易得的戰(zhàn)馬數量,明初實行嚴格的金牌制度,每年從番族可易得“萬余之多”,自私茶盛行后,“番人一至,既要厚賞,復索高價,歲易馬匹不過數千”(14)。馬匹作為重要的戰(zhàn)爭資源,對付蒙古騎兵的一大利器,易馬數量的減少和所得馬匹質量下降對明朝邊防影響也是重大的。
私茶貿易直接影響到了明政府的財政稅收。明初,茶稅是僅次于田賦、鹽稅的第三大稅種?!睹魇贰な池浿舅摹酚涊d:“初,太祖令商人于產茶地買茶,納錢請引。引茶百斤,輸錢二百?!绷硗猓胺操u茶之地,令宣課司三十取一”,(15)茶稅成為重要的商業(yè)稅收。永樂以后由于邊境積茶甚多,多有腐爛,遂招商買茶運至邊境,官得十分之四用于易馬,政府于產地按引征收茶稅。商人在販運途中,勾結茶戶,夾帶、偷運私茶,途中將官府所封存茶葉拆開私賣,再摻以惡茶甚至樹葉充數,以至于“沿途私市所不能禁,沿途攙和又所難知,是以遠商土商茶無不惡。”(16)到了明中期“漢中一府歲課不及三萬,而商販私鬻至百余萬”(17),“商旅滿于關隘而茶船遍于江河,權要之人每私主之以圖利邇者, 按盧公稍一盤詰,即得十數余萬?!?18)茶葉走私之猖獗可見一斑。私茶貿易伴隨著的是大規(guī)模地偷稅漏稅,些許無良商人摻以樹葉湊數又導致了邊境官茶濫惡,引起少數民族不滿,“甚有領茶出司,嫌其惡而焚之,訌然以去”(19),這無疑破壞了漢族同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感情,也損害了明朝政府在西番前的威信。
有明一代,私茶貿易雖然在促進漢藏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加強內地與邊疆地區(qū)的互動,促進川、滇、藏地區(qū)的交通和城鎮(zhèn)發(fā)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私茶貿易同時也破壞了明朝的吏治和邊防戰(zhàn)略,偷逃了大量的國家稅收,給明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以史為鑒,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明朝的私茶貿易得到以下啟示:
在處理民族間的內部貿易關系時,不應以控制異族兄弟作為目的,而應在平等、公平、友好的基礎上加強民族、地區(qū)間友好交往、互助,杜絕大漢民族主義思想;私茶貿易在明朝中后期以后居于整個茶馬貿易的主要地位,清朝時官營茶馬貿易停止,被商茶所取代?,F今,在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yè),政府應逐步放寬市場準入,利用經濟手段代替政府行政手段發(fā)揮調節(jié)、引導作用,避免政府與民爭利,活躍市場經濟,從而滿足各族人民的物質、精神需求。
社會發(fā)展的今天,各行各業(yè)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走私,走私大案觸目驚心,走私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困擾中國政府的嚴重問題。近來引人關注的糧食、石油、煙草、毒品、數碼產品、稀土、汽車等等行業(yè)走私問題,嚴重損害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對于涉及國家戰(zhàn)略安全的走私貿易,國家應當堅決予以打擊。明朝的茶法、茶禁不可謂不嚴厲,私茶貿易卻屢禁不止,并最終取代了官方的茶馬貿易。明朝政府官員的腐敗,執(zhí)法者與茶商沆瀣一氣,將嚴厲的茶法、茶禁束之高閣。國家在打擊走私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對執(zhí)法隊伍的監(jiān)管,防止以權謀利、縱容甚至協助走私的腐敗現象;對于稀土、糧食等國家戰(zhàn)略性資源,應加強國家管理與戰(zhàn)略儲備,切實維護我國國家安全與利益。
注釋:
(1)張廷玉:《明史》卷八十,志第五十六,中華書局,2000年。
(2)蕭國亮:《明代藏漢茶馬貿易的歷史考察》,《中國社科院研究生學報》,1990年第6 期。
(3)~(19)引自陳子龍:《明經世文編》;陳仁錫:《無夢園初集》等相關書籍和史料。
[1]張廷玉.明史[M].中華書局,2000.
[2]陳子龍.明經世文編[M],中華書局,1962.
[3]畢自嚴.度支奏議[M]// 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88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