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鄭州旅游職業(yè)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化發(fā)展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現象即是“百家爭鳴”,各個學術流派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zhí)貏e是政治主張,并到各個國家進行游說,努力將其學說體系付諸實踐,從而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個文化大發(fā)展時期。在諸多學派中,法家學派無疑是最為影響力最大的學派之一,其為很多國家所運用到統治實踐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法家思想產生于思想多元化、文化大繁榮時代,其在產生的過程中受到儒家的影響是深刻的,從某種程度而言,法學思想是脫胎于儒家思想中的,其在發(fā)展過程中亦為儒家思想所改造。因此,法學思想中含有諸多的儒家因素。
一般認為,法家思想最早體現于管仲的相關論述中。到了戰(zhàn)國時期,經由李悝、吳起、商鞅、到、申不害、韓非子、李斯等人而得以發(fā)展壯大,成為戰(zhàn)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思想流派。作為一種思想流派,法家思想主要內容即是強調通過法律治理國家。具體而言,法家思想非常強調通過制定法律以實現國家對社會的治理。這是因為,在戰(zhàn)國時期,占據主流地位的思想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強調通過道德教化而維護社會秩序。然而,眾所周知,道德的根本特征決定了其并無強制執(zhí)行力。因此,通過道德教化實施統治必然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維護。此種情形下,法家思想即得以出現。法家強調通過制度的建立而強化對人們的約束,進而維護社會基本秩序。這種思想從根本上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因此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進而發(fā)展為最具影響力的學派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法家還強調法律的平等性,韓非子曾言,“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1)當然,法家也強調嚴刑峻法,商鞅認為:“以刑治則民威,民威則無奸,無奸則民安其所樂。以義教則民縱,民縱則民亂,亂則民傷其所惡。立君之道莫廣于勝法,勝法之務,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甚于嚴刑?!?2)更為重要的是,與其他學派相比,法家不僅重視其思想體系的建構,還注重將將思想付諸實踐中。法家的許多代表性人物,如吳起、商鞅、到、李斯等,不僅是杰出的思想家,還是有為的政治家,其將法家思想付諸于社會實踐中,以法家思想為指導而制定了大量的社會政策,即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又有利于法家思想體系通過實踐而得以完善。
如上所述,法家思想脫胎于儒家思想中,法家的許多代表性人物都師從儒家代表人物,法家對儒家之吸收,正是通過這種師從關系而得以實現的,進而使得法家思想中內含了豐富的儒家因素。
在法家學術體系形成過程中,李悝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其著有《法經》一書,該書的被認為是法家形成獨立的學派的標志,其本人也被《漢書·藝文志》置于法家之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李悝本人師從子夏,子夏是孔子去世后其子弟所形成的八個儒家分支中的“子夏之儒”的創(chuàng)始人。李悝本人也受到了子夏的深厚影響。《呂氏春秋》記載,李懊諫魏武侯時,借楚莊王之口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者莫如己者亡?!?3)
另外,在魏文侯時候,李悝任魏相,因此得以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措施,“廢溝恤”、“盡地力,善平雜”,大力發(fā)展社會經濟,改善民生。這些做法,實現上體現了儒家的“愛民”、“恤民”思想,并使這些思想體現在其學術論述中。
吳起既師從曾子,也曾師從子夏,從這個角度而言,其本人亦為儒門子弟。對吳起所屬之學派流派的分析,很多學者認為其屬于兵家。實質上,其思想更接近于儒家和法家。具體而言,吳起在爭奪相位時所列的第一件事即是“治四境之內,成訓教,變習俗,使君臣有義,父子有序?!?4)這些思想,實質上是與儒家所強調的“尊尊”、“親親”和恢復封建禮法秩序相契合的。
韓非子是法家的真正集大成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荀子的學生,其思想實質上也吸收了儒家思想合理成分。從表面上看,韓非子對儒家觀點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儒家觀點即是其學術上的“假想敵”,他的觀點即是通過對儒家思想進行批判而建立的。然而,實質上,韓非子學術觀點的形成,是建立在儒家“性惡論”的基礎上的。具體而言,道德在儒家思想中占據核心地位,儒家十分重視人的道德修養(yǎng),并將“德”與“政”相結合,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儒家之所以重視道德的作用,其基礎即在于人之本性是惡的。荀子對之性之惡有專門論述,其著作有《荀子·性惡》一書,認為“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可見荀子理解的“性”實際上是指人的自然屬性,即人的生理本能,因此他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是惡的。韓非子從性惡論的基礎上出發(fā)建構其學術思想體系,認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5)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韓非子之思想建立在儒家的性惡論基礎上,其思想從儒家思想中吸收了豐富了養(yǎng)分。
注釋:
(1)《韓非子·有度》
(2)《商君書·開塞》
(3)《呂氏春秋·恃君覽·驕態(tài)》
(4)《呂氏春秋·審分覽·執(zhí)一》
(5)《韓非子·八經》
[1]《韓非子·有度》
[2]《商君書·開塞》
[3]《呂氏春秋·恃君覽·驕態(tài)》
[4]《呂氏春秋·審分覽·執(zhí)一》
[5]高仰光.儒法家、道法家及其合流——論法家思想的儒道淵源[J].中西法律文化,2010(5):221-239.
[6]常筑.先秦儒家與法家人性學說的當代價值[J].貴州大學學報,2005(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