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報道
“守財奴”是怎樣煉成的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p>
19世紀30年代,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大師巴爾扎克在其名著《歐也妮·葛朗臺》中這樣描寫他的主人公。這也成為當年的人們關于“守財奴”最基本的印象。
時光穿越近兩個世紀,打開國門、接軌國際的中國人紛紛涌向北上廣深等大都市,追尋著夢想。但讓他們疑惑的是,收入在增加、財富在增長,手里的錢包卻不得不攥得更緊。
“沒有什么比看好自己的錢袋子,更能帶來安全感的了?!币晃恍律r(nóng)民工說。在工資漲幅跑不過CPI的今天,選擇做一個“守財奴”,或許是老百姓最現(xiàn)實、最樸素、最本能、最理性的選擇。
“拉動內需、刺激消費”,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政府的宏觀經(jīng)濟調控一直在不懈努力中,但是老百姓卻依然緊捂錢包。
今天的中國人,難道都是“守財奴”?都樂意做“守財奴”?是什么粉碎了他們花錢的欲望?
什么時候,中國人才可以無所顧忌地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