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青
(作者系湖北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
很多有一定權力的官員,毫不客氣地把公車當做自己的一項待遇。既然當了官,就應該像個官的樣子,出門有一部車。雖然有專車、一般公務用車之類的規(guī)定,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并不是如此,我把它歸納為“公車相對論”。即一個單位哪怕是只有一部車,也要優(yōu)先考慮一把手的需要,工作時間是這樣,雙休也是這樣。有第二部車,二把手才有一點想頭。因此,一個單位公車越多,公車私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反對車改的人也就越多。每次開全國性的“村長論壇”居然成為豪車聚會,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中國的公車數量,并不是像財政部統(tǒng)計的那樣少,也不像有的專家估計的那么多。這種待遇論導致中國的公車數量急劇上升,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yè)單位、軍隊等消耗公共資源的車輛實際上是只增不減。既然把公車作為待遇的一種,自然就不會把公車的浪費當做是一種浪費。反而看做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人人都這么看,試想一下,全國的公車浪費該是一個多大的數字。對于“待遇論”,我的想法是,作為公務人員,要成為執(zhí)行國家各項制度的典范,自己定下的公車管理制度,要模范地遵守。有一段網絡語言是這樣說的——“一個人時,善待自己;兩個人時,善待他人;一群人時,做好自己”。我自2003年5月20日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到湖北省統(tǒng)計局上班,第一天就自己提出并實行“葉氏車改”——“自購私車,一月補助500(現(xiàn)在為1200),出差實報實銷,建議雙軌過渡”,就是想踐行“做好自己”的理想。因為這個方案一年可以節(jié)約8萬元,即車的折舊2萬,司機費用4萬,保險等2萬。放下面子和怕吃虧的思維,支持車改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
工作忙,開車不安全,是許多官員反對車改的原因之一。當然,中國的官員確實與別國官員有不同之處,政府部門對經濟的調控只多不少。官員也是忙忙碌碌的,用車的時間確實很多。不僅級別高的官員忙,而且,不同級別的官員都很忙。這就導致用車量越來越大。只要認真駕駛,開車的安全性也是可以保證的。不認真開車,哪怕是專職司機也會有危險。比我們早進入汽車社會的國家官員們,不都是自己開車的嗎?因此,安全不能成為反對車改的原因。再說車改并不是要求每位官員非得開車,除了私車之外還有其他的交通工具。
1993年,中國在廣東省東莞市的沙田鎮(zhèn)出現(xiàn)了最原始的公車改革,至今已經有20年,現(xiàn)有的車改,主要出現(xiàn)在基層。國務院的多次車改都是半途而廢。而車改由下而上的推動是很難的。因此,多地出現(xiàn)車改之后的“復辟倒退”也在所難免。從現(xiàn)在車改局勢來看,級別最高的車改城市無疑是副省級城市杭州,還有溫州、東莞、惠州、齊齊哈爾等中小城市。其實不論這些城市怎么改,都會迎來很多的罵聲——車補少,官員罵;車補多,群眾罵,這也是很多城市與其車改,不如“對待”的原因。你主動車改了,不滿意的干部大有人在。你等待著國務院下令車改,即使有的官員不滿意,你作為地方領導也沒有任何責任,于是,“對待”的氛圍越來越嚴重。就像一團濃霧包裹著車改的行動。因此,在這個時候,國務院提出公車改革指導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具體來說,即是規(guī)定公車改革的范圍與車補的上下限。比如,正處級干部一個月的公車補貼的上限下限分別是多少。我覺得正處級干部一個月的車補在1000~1500元為妥,各地根據本地的財政狀況來確定具體的數額,以免出現(xiàn)有的地方車補畸高的情況。最近的一條好消息是:外交部長以紅旗車為自己的公務用車,這是很好的開端。必要的公車采購來自于自主品牌,加上通過車改減少公車數量,我們的“三公”開支就一定能夠減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