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小麗
(廣西威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西 北流 537400)
地基土并不是單一的勻質(zhì)材料,但在設計中對其作了簡化假定,使其單一化理想化,表達為土的容重、壓縮模量、密實度等,這樣就使計算與實際有一定的誤差。因此,盡管設計時計算得很認真,也并不能保證建筑物能夠完全均勻沉降。
由于施工時地基處理的不好,或因地質(zhì)勘探不細,沒有發(fā)現(xiàn)地下的某些不良地質(zhì)現(xiàn)象,如暗浜、坑洞等,因而未作處理或處理不善,從而引起地基的不均勻沉降。
由于地下水管的大量漏水引起地基局部下沉,或因為臨時的大量的地面堆載而引起局部下沉,另外還有相鄰新建筑產(chǎn)生的影響等。
主要是計算過程中,沉降經(jīng)驗系數(shù)的取值及一些人為的計算方法選擇的影響。
地基處理方法多種多樣,每種處理方法都有各自適用的范圍,并且對不同的工程要求處理的效果也不相同。有可能需要同時運用多種地基處理方法,但為了施工方便,實際工程中有可能會使用同一方法處理不同軟弱地基,而這往往是造成差異沉降的隱蔽因素。
2.1.1 建筑物體型力求簡單
應盡量采用長高比較小的“一”字形建筑,如果因建筑設計需要,建筑平面及體型復雜,就應采取工程措施,避免不均勻沉降危害建筑物。
2.1.2 建筑物的長高比控制
建筑物的長高比是決定結構整體剛度的主要因素。過長的建筑物,縱墻將會因較大撓曲出現(xiàn)開裂。有調(diào)查資料表明,若將建筑物的長高比控制在2.5左右,再對上部結構和基礎采取一些加強剛度的措施,基本上可以控制不均勻沉降。
2.1.3 合理布置縱橫墻
地基不均勻沉降最易產(chǎn)生在縱向撓曲上,因此要避免縱墻開洞、轉(zhuǎn)折、中斷而削弱縱墻剛度;應使縱墻盡可能與橫墻聯(lián)結,縮小橫墻間距,以增加房屋整體剛度,提高抵御不均勻沉降的能力。
2.1.4 設置沉降縫
用沉降縫將建筑物分割成若干獨立的沉降單元,這些單元體型簡單、長高比小、整體剛度大、荷載變化小、地基相對均勻、自成沉降體系,因此可有效地避免不均勻沉降帶來的危害。
2.1.5 控制與調(diào)整建筑物各部分標高
基礎變形會改變建筑物各組成部分的標高,影響正常使用。為減輕不均勻沉降對使用上的影響,可采取下列措施控制:適當提高室內(nèi)地坪和地下設施的標高;對結構或設備之間的聯(lián)結部分,適當將沉降大者的標高提高:在結構物與設備之間預留足夠的凈空;有管道穿過建筑物時,預留足夠尺寸的孔洞或采用柔性管道接頭。
2.2.1 減輕建筑物的自重
一般建筑的自重占總荷載的50-70%,因此在軟土地基建造建筑物時,應盡量減小建筑物自重,有如下措施:采用輕質(zhì)材料或構件,如加氣磚、多孔磚、空心樓板、輕質(zhì)隔墻等;采用輕型結構,例如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輕型鋼結構、輕型空間結構;采用自重輕、覆土少的基礎型式,例如空心基礎、殼體基礎、淺埋基礎等。
2.2.2 減小或調(diào)整基底的附加壓力
設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利用挖除的土重去補償一部分、甚至全部建筑物的重量,有效地減少基底的附加壓力,起到均勻與減小沉降的目的。此外,也可通過調(diào)整建筑與設備荷載的部位以及改變基底的尺寸,來達到控制與調(diào)整基底壓力,改變不均勻沉降量。
2.2.3 增強基礎剛度
在軟弱和不均勻的地基上采用整體剛度較大的交叉梁、筏形和箱形基礎,提高基礎的抗變形能力,以調(diào)整不均勻沉降。
2.2.4 采用對不均勻沉降不敏感的結構
采用鉸接排架、三鉸拱等結構,對于地基發(fā)生不均勻沉降時不會引起過大的結構附加應力,可避免結構產(chǎn)生開裂等危害。
2.2.5 設置圈粱
設置圈梁可增強磚石承重墻房屋的整體性,提高墻體的抗撓、抗拉、抗剪的能力,是防止墻體裂縫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有效措施,在地震區(qū)還起到抗震作用。因為墻體可能受到正向或反向的撓曲,一般在建筑物上下各設置一道圈梁,下面圈梁可設在基礎頂面處,上面圈梁可設在頂層門窗以上。更多層的建筑,匿梁數(shù)可相應增多。圈梁在平面上應成閉合系統(tǒng),貫通外墻、承重內(nèi)縱墻和內(nèi)橫墻,以增強建筑物的整體性。
2.3.1 逆作法
逆作法可以減少排土量,并與主體結構重量進行平衡,從而使沉降量大幅度降低。逆作法施工的基本原理是沿建筑物的外墻位置旋工地下連續(xù)墻,作為地下室外墻,同時也作為擋土圍護結構。在建筑物內(nèi)部的適當位置,打下中間支撐樁,若為樁箱基礎,中間樁可選定在相應的樁上。
2.3.2 應力解除法
應力解除法是應用土力學的原理,在建筑物沉降較小的一側按照一定的角度打斜孔,解除地基中的局部應力,從而使地基土中的應力發(fā)生重分布,局部沉降量增大,從而達到控制不均勻沉降的目的。在施工過程中,邊打孔邊用高壓水沖孔,促使泥漿隨水流流出。
鉆孔造成了其有效承載面積的減小,局部應力相對增大,在孔壁附近產(chǎn)生應力集中,孔周土側向擠出。與此同時,因邊界條件的改變,引起應力重分布并形成塑性區(qū),迫使整個基礎范圍內(nèi)的土體產(chǎn)生沉降,沉降速率外側大于內(nèi)側。由于飽和軟粘土的靈敏度高,觸變性大,鉆孔后嚴重擾動土體,土體的抗剪強度大大降低,鉆孔后在地基土內(nèi)形成空腔,土體在自重作用下沿孔的徑向移動,采用降水的輔助措施后孔內(nèi)的水被排走,土體在自重和水的滲透壓力作用下,沿孔徑向的變形明顯加大,促使建筑物局部下沉。
2.3.3 后澆帶法
為解決高層主樓和低層裙房基礎的差異沉降引起的結構內(nèi)力,可在高低層相連處留施工后澆帶。此帶設在裙房一側,寬度不小于800mm。具體做法是,先把高層主樓和低層裙房分開施工,從基礎到裙房屋頂各構件的鋼筋均斷開,到灌后澆帶之前把鋼筋焊接。后澆帶應采用澆筑水泥或硫鋁酸鹽水泥等早強快硬無收縮的水泥配置混凝土進行澆灌。后澆帶施工措施適用于變形穩(wěn)定快,沉降量較小的地基。如砂類土在施工期間可認為其地基變形已基本完成,又如低壓縮性土地基亦可采用后澆帶。對變形量大、變形延續(xù)時間長的地基則不宜采用。同時,設計應考慮后期沉降差引起的內(nèi)力重分布的不利影響。
2.3.4 通過控制地下水位控制不均勻沉降
通過使地下水位上升控制建筑物的沉降,是在建筑物的施工中,對下降的地下水位在各施工工序相繼完成中,使其徐徐上升,并同時采用擋水墻和灌水的綜合方法使水位上升,以便對沉降進行控制,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有效利用浮力作用于建筑物的地下結構,使沉降得到控制。
地基基礎作為隱蔽工程,其不均勻沉降危害重大,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必須嚴格按規(guī)范要求進行設計、施工,出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不均勻沉降產(chǎn)生不單是地基、基礎或上部結構哪一部分的問題,往往是相互作用的結果,需整體考慮。將基礎不均勻沉降與上部結構綜合分析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張修身,張健.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加固處理[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7(2).
[2]李林,李克光,張濤.某公寓樓地基不均勻沉降事故的檢測鑒定及加固處理[J].建筑科學,2011(7).
[3]王錚.淺談防止高層建筑物基礎不均勻沉降的措施[J].科技與企業(yè),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