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壓瘡是一個多發(fā)性合并癥,是指由于外力作用而使局部皮膚、肌肉和肌肉下層組織發(fā)生的損壞。評估患者壓瘡危險因素,采取有效預防及治療措施,引導患者及家屬積極主動參與壓瘡的防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選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其間壓瘡患者30例臨床護理方法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30例壓瘡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0~89歲,平均69歲;壓瘡分期:I期8例,II期18例,III期3例,IV期1例。
1.2 方法 I、II期避免局部組織受壓、加強全身營養(yǎng),對于創(chuàng)面,可采用常規(guī)無菌術清創(chuàng)換藥,根據(jù)患者情況,可用碘伏涂擦局部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并起到消毒和收斂的作用。另外,應充分利用物理治療,如氦-氖激光照射,氧療、高頻電療等。積極處置原發(fā)病,如穩(wěn)定脊柱骨折、控制糖尿病血糖等,為壓瘡護理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III、IV期壓瘡若發(fā)展快、創(chuàng)面大、無效腔深或久治不愈,應考慮手術治療。術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包括改善全身營養(yǎng)狀況、糾正貧血、控制感染和創(chuàng)面準備等。術中徹底切除壓瘡,然后根據(jù)創(chuàng)面大小,選擇鄰近部位的皮瓣修復壓瘡創(chuàng)面。壓瘡直徑>3 cm時,切除壓瘡后可用轉移皮瓣。
30例患者中,治愈23例,好轉6例,無效1例,平均治愈時間2~30 d。
3.1 定時翻身 間歇性解除壓力是預防皮膚長時間受壓的主要措施,臨床護理中應根據(jù)患者評估的情況制定翻身的時間與位體表。一般的患者翻身時間間隔為2 h變換一次體位,但長期臥床患者可通過評估其皮膚及全身情況來調整翻身的間隔時間:2 h翻身時如皮膚出現(xiàn)可見性充血反應在15 min內能消退則認為皮膚可以承受2 h的壓力,如15 min內皮膚發(fā)紅不消褪,翻身時間應縮短至1 h。
3.2 體位 側臥30°體位能使患者避開身體骨突處部位,且每個受力點的位置的壓力均小于毛細血管關閉壓,降低了壓瘡的風險。30°側臥體位有利于壓力分散和血液流動,而90°側臥體位,由于局部受力面積較小,可導致局部體重的壓力超過毛細血管的壓力,尤其是骨突處,引起血流阻斷和缺氧,導致組織壞死。臨床上要盡量避免將臥床患者長時間的抬高床頭30°,以減少骶尾部的剪切力。如果患者因病情需要取半臥時,要在患者的臀下給予必要的支撐,以避免患者因向下滑行而產(chǎn)生剪切力。
3.3 皮膚護理 每天定時檢查全身的皮膚狀況,尤其是骨突受壓處皮膚?;颊咂つw過于干燥時,可適當給予不含香精的溫和的皮膚潤膚霜。持久排汗,如自主神經(jīng)紊亂的患者,可使用吸收性強的材料改善患者濕度,避免使用爽身粉,因為粉聚集在皮膚表面可以引起額外的皮膚損傷。及時更換潮濕的衣服與床單、清潔皮膚,保持患者皮膚的清潔干爽,以減輕局部皮膚的摩擦力。當患者發(fā)生大小便失禁時,注意保護局部的皮膚免受糞水的刺激。
3.4 增加營養(yǎng) 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對預防壓瘡的發(fā)生十分重要,而臨床研究也表明,合適的熱量和蛋白攝入可以預防壓瘡的發(fā)生。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給予合適的熱量與蛋白質飲食。在增加蛋白攝入時,必須評價肝功能和腎功能,在肝腎功能不良時,可通過保證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來降低蛋白的攝入。必要時,請營養(yǎng)師會診,全面評估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制定合理的飲食。對于不能由口進食的患者,給予鼻飼注入機體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以保證患者的營養(yǎng)需要。同時,監(jiān)測患者的攝入與排出,以保持機體營養(yǎng)的動態(tài)平衡。
3.5 瘡面護理 采用自溶性清創(chuàng)與外科清創(chuàng)相結合的方法清除壞死組織。對于松軟的壞死組織給予了外科清創(chuàng),經(jīng)過敷料的自溶性清創(chuàng)后,再清除松軟的壞死組織。由于患者家屬不愿意行細菌培養(yǎng),白細胞稍高,患者不發(fā)熱。因此傷口局部給予雙氧水清潔后再用生理鹽水清潔,傷口異味去除。患者進行了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療。由于傷口滲液量較多,給予藻酸鹽敷料吸收滲液,同時也可行自溶性清創(chuàng)。傷口肉芽組織生長良好時,滲液仍然較多,但有部分上皮生長,此時改為泡沫類敷料外敷。徹底清潔潛行后,填充藻酸鹽敷料至潛行的基底。由于患者尿失禁浸漬傷口,給予暫時留置尿管,同時進行失禁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