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英
(青島市第二十八中學)
歷朝歷代,流放者中既有販夫走卒、平民百姓,又有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皇親國戚甚至于皇帝,改朝換代歷史變革中,更有無數(shù)精英融入到流放者的大軍中,這些流放的精英推動著歷史的發(fā)展,造就著獨特鮮明的地域文化,書寫著史詩和無數(shù)動人的傳說。
儒家思想千百年來成為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和最高準則,同時也成為歷朝歷代立法之本,統(tǒng)治階級既要維護自身利益和統(tǒng)治地位又要順應民意,完善的司法制度和提倡仁政慎刑必須雙管齊下;《舊唐書·刑法志》記唐太宗與臣下所言:“朕以死者不可再生,思有矜愍,故簡死罰五十條,從斷右趾。朕復念其痛,極所不忍?!泵鞔寮覍W者丘浚在《慎刑憲》中也評說:統(tǒng)治者只有養(yǎng)成“好生之德”,“不嗜殺人”,才能贏得民心、鞏固政權(quán),否則斷獄“不謹”則會導致社會失和、政權(quán)垮臺。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押解流放無疑是首選,在古代交通、通訊不便的時代,流放達到了懲戒、孤立的目的,既穩(wěn)固了政權(quán),又體現(xiàn)了仁政和慎刑。
古代流放者對于流放地的貢獻,最大莫過于對歷史文化發(fā)展的促進,早期的流放地,無疑不是偏遠荒蠻、交通閉塞、條件艱苦經(jīng)濟落后的苦寒之地、煙瘴之地,大量的流放者被迫遠離鄉(xiāng)土到達那里的同時,也把當時鼎盛時期的中原文化、藝術(shù)技能、哲學思想帶到流放地,再結(jié)合當?shù)氐谋就廖幕赜蝻L情,促就了獨特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最典型的就是嶺南文化。唐代丞相李德裕流放到海南島時面對浩淼大海不禁感嘆:“一去一千里,千之千不還?!碧扑螘r期流放到海南島的失意政客、官宦及各類名人數(shù)以百計,唐代太子洗馬兼侍讀劉納言、宋詩僧惠洪,北宋宰相盧多遜、丁謂,南宋曾任右司諫侍御史(宰相)、參知政事的趙鼎,南宋曾任參知政事、資政學士的李光,南宋曾任秘書少監(jiān)、起居郎的胡銓,南宋秦檜死黨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曹泳等,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并在這荒蠻之地開創(chuàng)了燦爛的文明。去過海南旅游的人都知道海南著名的五公祠和蘇東坡像,海南到處的懸崖壁刻、詩碑詞話,獨特的建筑風格,都體現(xiàn)出這塊土地的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特色,以至于在海口府城的五公祠里,有這樣一幅楹聯(lián):“唐宋君王非寡恩,瓊崖百姓有奇緣”。時至今日嶺南文化已成為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
類似嶺南文化,流放促進我國多個地域文化的發(fā)展,如巴蜀文化、關東文化、荊楚文化、河套文化、伊利文化以及流放地特有的黑龍江寧古塔流放文化和湖北房陵流放文化等。
西域曾是明清時期重要的流放地,流人特別是流放的官員對于這一時期新疆甘肅等地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首先應當提到的是紀曉嵐,他因罪革職流放烏魯木齊兩年之久,期間考察新疆歷史及現(xiàn)狀,著力吟詠新疆屯田,整理出一百六十首地域風土、典制、民俗、物產(chǎn)、游覽、神異六部分雜詩詳加注解并命名為《烏魯木齊雜詩》,成為展示當時烏魯木齊地區(qū)社會狀況和風土人情的歷史畫卷。林則徐赴戍新疆時帶去《三州輯略》,還“以大車載書二十”,這類的歷史記錄很多,當時齊齊哈爾、璦琿上元節(jié)盛行秧歌廟會,如今烏魯木齊上元節(jié)盛行的燈謎、燈船、舞獅、演戲、說書等風俗都是受流人影響的結(jié)果。
黑龍江寧古塔曾經(jīng)也是經(jīng)濟文化落后的荒蠻絕塞之地,清代流人楊越流放寧古塔在“出關之時以牛車載書籍萬卷”,帶去了《史記》《五經(jīng)》《漢書》等,使這里原住民開始接觸中原文化。同為清代流放鐵嶺的郝浴、流放沈陽的名士陳夢雷都在當?shù)亍爸v學授徒,說禮樂,敦詩書,文化漸開,士知向?qū)W”。柳宗元在貶柳州刺史時,興文教、釋奴婢、修城郭、植樹木、移風易俗崇尚科學,至今為人頌詠。蘇東坡在海南的教育和文化啟蒙,其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孔子,在其逝世后第二年海南出了第一個舉人姜唐佐,后來還出了邱浚、海瑞這些著名的人物,都與流人的知識傳播文化教育的興起有關。
在個人的文學造詣上,很多優(yōu)秀是詩篇也是在流放的過程中有感而發(fā)、最終在歷史的沉淀中脫穎而出;屈原流放期間心中郁悶,開始創(chuàng)造,《九歌》《離騷》《天問》等都是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出的,洋溢著愛國主義和對家鄉(xiāng)的眷戀。李白流放期間的作品應該算是其作品風格的一個高潮和轉(zhuǎn)變,流傳下來的千古絕唱《早發(fā)白帝城》《流夜郎贈辛判官》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
流人戍邊,在學術(shù)和宗教、文學和藝術(shù)、教育、書籍、語言、風俗等方面,傳播當時先進的中原文化,為地方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播下啟蒙的種子,影響深遠。
文革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廣袤的北大荒迎來了新的拓荒者,然而真正最早來到這里開發(fā)荒蕪的,卻是歷代的流放者?!暗責o禾黍,以魚代食”是當時北大荒的寫照,流放者到達后才有“于肇州從宜安置,屯田自種”。正是流放之人,給東北帶來了先進的耕種技術(shù)——翻薦法,也就是輪作、休閑法,這記載在《清續(xù)文獻通考》卷八田賦一章中,給東北帶來了更多的糧食、蔬菜品種,比如楊賓在《柳邊紀略》中記載,《柳邊紀略》中還記載,“滿人病,輕服藥,而重跳神”,醫(yī)藥的發(fā)展也是自明代流人開始。
又如林則徐花甲之年流放新疆伊犁,親歷南疆庫車、阿克蘇、葉爾羌等地勘察,行程兩萬里,所到之處興修水利、開荒屯田、推廣紡車,他親自設計修建的“林公渠”“林公井”(坎兒井)至今還起作用造福地方百姓。海南從古代荒蠻之地到今天的改革開放的前沿,除了特定的地理因素外,與其廣納百川的包容性和歷史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多元化發(fā)展有極為重要的關系,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歷代流放者的貢獻。
相傳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百姓得知后爭相冒雨劃船打撈,又擔心魚吃掉他的身體,紛紛回家拿來糯米團投江喂魚,后來就成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當年在北海(貝加爾湖)蘇武牧羊有了鴻雁傳書的故事;宋代李綱流放海南時在東山嶺修行,后官復原職仕途通達官至宰相,對海南貢獻發(fā)展巨大,也留下了“東山再起”的新說;再如蘇東坡,如果沒有他的流放會有那名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水調(diào)歌頭》嗎?會有讓人津津樂道的“東坡肘子”嗎?同樣是因為流放,才有了林沖的“逼上梁山”的典故??梢娏鞣耪邤?shù)不清的事跡,給我們后人留下無數(shù)動人的傳說和歷史典故。
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在千百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不僅有這些歷史資料記載的文人墨客,更有無數(shù)無名的流放者,他們在我國邊陲和流放地,或參與當?shù)亟?jīng)濟建設、傳播知識文化,或保衛(wèi)家園、衛(wèi)戍邊關,有文獻記載流人在西域抵御外族侵略、在東海抗擊倭寇,這些流放者在我國歷史上書寫著濃墨重彩的篇章。
[1]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