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lián)P
(唐山學(xué)院,河北 唐山063000)
《寒冬夜行人》發(fā)表于1979年,是卡爾維諾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部小說的結(jié)構(gòu)和敘述模式十分特別。從大的框架結(jié)構(gòu)上講,它由十二章和十個小說片段文本交錯構(gòu)成,十二個章節(jié)的線索是閱讀活動,用第二人稱進(jìn)行敘述,這可叫做“框架文本”;十個小說片段以第一人稱進(jìn)行敘述,鑲嵌在“框架文本”之中,可以稱它們?yōu)椤拌偳段谋尽盵1]?!翱蚣芪谋尽笔切≌f敘事的主線,因此《寒冬夜行人》是典型的第二人稱小說。
文藝?yán)碚摻鐚π≌f中人稱(person)的關(guān)注與討論由來已久,特別是在敘事學(xué)的視域下,眾多理論家都對它進(jìn)行了闡發(fā)和剖析。縱觀學(xué)者們的研究案例,敘事人稱往往與敘述者(narrator)和敘述視角(或聚焦)等問題具有切近的相關(guān)性。即它并非僅在語法上承擔(dān)著代詞的功能,不是一個指向自身的、孤立的問題。敘事人稱身上負(fù)載著敘事機(jī)制、控制以及策略問題,它屬于敘事話語研究范疇。因?yàn)閿⑹氯朔Q不僅僅是小說家為了講述某個故事從辭典里隨手拽出來的幾個代詞,“而是意味著一種敘事格局的確立,這種格局關(guān)系到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方式”[2]。美國敘事學(xué)家詹姆斯·費(fèi)倫也指出:“每一篇故事都是作者與讀者的一種交流?!盵3]也就是說敘事人稱的選擇,代表著不同的敘述策略,服務(wù)于作者借敘事文本與讀者交流這個目的。那么對于《寒冬夜行人》這部小說來說,其第二人稱代詞的基本屬性如何,第二人稱敘述的功能和策略意義是怎樣的呢?
在文本層面,作為人稱代詞的“你”不過就是一個“他/她”。
首先,在《寒冬夜行人》中,第三人稱代詞“他”和“她”在某些章節(jié)被直接用來稱呼“你”。比如第七章,男讀者去柳德米拉家,此前一直被稱為“你”的男讀者變成了“他”;第八章,在作家西拉·弗蘭奈里的日記里,男讀者“你”也被稱為“他”;而女讀者柳德米拉除了在第七章被短暫地用“你”來稱呼之外,除了被承認(rèn)“這個以第二人稱敘事的小說不僅指你男讀者,而且也指你女讀者”[4]121之外,其余章節(jié)一直用“她”和專名指稱。這種現(xiàn)象表明了“你”與“他/她”和“他們”的關(guān)系,即相對于主體“我”來講,“你”是從代表他者的一個群體中分化出來,與其構(gòu)成對話和交流關(guān)系的一個客體,“你”身上有“他”的特征。
其次,從文本對男讀者“你”的塑造上也能發(fā)現(xiàn)這種特征。人物形象是講述故事的基本要素,也即敘述程式的需要,就如同日常對話,在“我”和“你”講述的內(nèi)容之中,必然有個“主人公”,此角色一定要與講述和傾聽的雙方有所區(qū)別。假如“我”執(zhí)意要講述作為“主人公”的“你”的故事,那么在此“你”與聽者“你”也必然有別。
小說中的男讀者無名無姓,而且“作者型敘述者”在第二章的末尾也說:“Who you are,Reader,your age,your status,profession,income:that would be indiscreet to ask.It’s your business,you’re on your own.”[5]32(男讀者啊,要問你是誰,多大年紀(jì),問你的婚姻狀況、職業(yè)和收入情況,未免太不禮貌。這些事你自己去考慮罷了。[4]31)表示作者要將小說中的人物塑造盡量簡化,甚至有符號化的傾向。但是,人物無論如何抽象都會保留行動,也即有故事情節(jié)存在,這也是對人物進(jìn)行塑造的一種方式,也是小說中無法抹殺的一種基本要素。當(dāng)《寒冬夜行人》中以“你”作為線索人物、聚焦人物展開情節(jié)的時候,當(dāng)敘述“你”的個別行動的時候,比如第二章去書店調(diào)換書,碰見柳德米拉;第三章、第四章在烏齊-圖齊教授的研究室;第四章結(jié)尾及第五章的一部分在羅塔里婭的研討會;第九章進(jìn)入阿塔圭塔尼亞,被捕;第十章受命去伊爾卡尼亞完成任務(wù),逃脫;以及第十二章與柳德米拉結(jié)婚,大部分的“你”更接近“他”:
The next day,as soon as you have a free moment,you run to the bookshop…[5]27
第二天,你剛有點(diǎn)空閑時間,便奔向書店。[4]27
“Is Professor Uzzi-Tuzii in?”…
“Are you he?”you ask,though you have realized it can be no one else.[5]50
“烏齊-圖齊教授在吧?”……
“您是?”你問,但你已經(jīng)明白了,他就是那位教授,不可能是別人。[4]45
At this point they throw open the discussion.Events,characters,settings,impressions are thrust aside,to make room for the general concepts.…
Only you have remained suspended there,you and Ludmilla,while nobody else thinks of continuing the reading.
You move closer to Lotaria…
“Excuse me…”you say.[5]91
小說念到這里,開始討論。各種事件、人物、環(huán)境和感覺都被一一摒棄,僅留下一般概念?!?/p>
只有你,你和柳德米拉還在那里等待,別的人誰也不想再念下去了。
你走近羅塔里婭,……
“對不起,……”你說。[4]81
You are taking tea with Arkadian Porphyrich…[5]234
你正在和阿爾卡迪安·波爾菲里奇一起喝茶。[4]204
總之就如馬塞爾·科尼斯-普柏所說,除了人物角色是第二人稱代詞固有的屬性,沒有任何可稱為“標(biāo)準(zhǔn)”的位置和固定的角色要其扮演。[6]也就是說“你”首先要帶有“他”的屬性。
據(jù)以上所論,是否表示第二人稱敘事與第三人稱敘事并無本質(zhì)差別?至少在《寒冬夜行人》這部小說中是如此呢?然而根據(jù)實(shí)際的閱讀體驗(yàn),單純地把“你”讀成“他”不僅不太容易,而且有悖這部小說的修辭效果?!逗剐腥恕纷畲蟮奶攸c(diǎn)就在于呼語①呼語(apostrophe)是卡坎德斯借自古典哲學(xué)家布洛克(Elizabeth Block)的一個概念。他用它來描繪那種演講者從他的普通聽眾、法官那里轉(zhuǎn)開,去稱呼另一個人的行為。不管他的這個對象是一個評審團(tuán)的特殊成員,某個缺席或死亡的人,還是甚至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或者無生命的物體??驳滤褂伤謩?chuàng)造出另一個術(shù)語“敘事呼語”(narrative apostrophe),用來描述第二人稱敘事小說中不規(guī)則的交流流程。參見Kacandes.Narrative Apostrophe:Reading,Rhetoric,Resistance in Michel Butor’s La Modification and Julio Cortazar’s Graffiti[J].Style,28(1994):329.的強(qiáng)烈,特別是在“框架文本”內(nèi),幾乎每一章都存在著實(shí)際讀者感到自己受到召喚,與主人公難分難解的情況。
小說一 開 始 劈 頭 就 是 一 句:“You are about to begin reading Italo Calvino’s new novel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5]3”(你即將開始閱讀伊塔洛·卡爾維諾的新小說《寒冬夜行人》了[4]7。)這句話的力量幾乎讓實(shí)際讀者無處逃遁,無法與這個“你”區(qū)別開來。直到這句話的出現(xiàn):“So,then,you noticed in a newspaper that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 had appeared,the new book by Italo Calvino,…You went to the bookshop and bought the volume.Good for you.[5]4”(你在報上看到《寒冬夜行人》出版了。這是伊塔洛·卡爾維諾的新小說,……于是,你上書店里買了一本。你這件事辦對了。[4]8)這種吸引力才稍稍有所減弱,因?yàn)樾≌f中的“你”從報紙上得到小說出版的消息,這種獲得出版信息的渠道與讀者的不一定相同。但是,讀者并不能從前文所造成的語境中完全脫離出來,所以這句話中還存在張力,讀者的體驗(yàn)也是含混的。小說中類似的情況還很多。如:
For a couple of pages now you have been reading on,and this would be the time to tell you clearly…[5]12
你看這篇小說已看了幾頁了,應(yīng)該向你交代清楚 ……[4]14
這段話剛好出現(xiàn)在讀者讀第一個插入故事的第三頁時,讀者無法拒絕這個“你”的邀請。接下來還有一段話:
Watch out:it is surely a method of involving you gradually,capturing you in the story before you realize it-a trap.Or perhaps the author still has not made up his mind,just as you,reader,for that matter,are not sure what you would most like to read.[5]12
當(dāng)心?。∵@是吸引你的辦法,一步步引你上鉤你還不知道呢,這就是圈套。也許作者和你一樣,還未考慮成熟,你這個讀者不是也還搞不清楚,讀這篇小說會給你帶來什么快樂嗎?[4]14
在這里讀者更難以分清這個“你”是指小說中的男讀者,還是指實(shí)際讀者自己了。再來看幾例:
The page you’re reading should convey this violent contact of dull and painful blows,fierce and lacerating responses…[5]39
你正在閱讀的這一頁應(yīng)該描述這場激烈的搏斗,描述那沉重而疼痛的攻擊和殘酷而兇狠的還擊……[4]36男讀者和實(shí)際讀者都在閱讀著這一頁,并且故事中確實(shí)有搏斗。
When you read,you can stop or skip sentences:you are the one who sets the pace.[5]68
你默讀時,想停即停,想跳就跳,節(jié)奏由你決定。[4]62
這里的“你”既指聽烏齊-圖齊教授朗讀的男讀者,又因其敘述內(nèi)容有一般性而使“你”指向了實(shí)際讀者。
…there is nothing for you to do but start reading Looks down in the gathering shadow.[5]102
你留下來閱讀《向著黑魆魆的下邊觀看》。[4]91
在這里,實(shí)際讀者翻過一頁正是在讀《向著黑魆魆的下邊觀看》,他再次與主人公混同。還有小說的最后一句話:
And you say,“Just a moment,I’ve almost finished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 by Italo Calvino.”[5]260
你則說:“再等一會。我這就讀完伊塔洛·卡爾維諾的小說《寒冬夜行人》了?!盵4]225
這個“你”又倒底是誰呢?小說主人公?沒錯,他已和柳德米拉結(jié)婚,是時正躺在床上看書。但快看完《寒冬夜行人》的就只他一人嗎?我們每一個捧讀《寒冬夜行人》的有血有肉的讀者也正是結(jié)束著閱讀的這個“你”?!澳恪辈粩喟炎约旱乃笍奈谋緝?nèi)的主人公引向文本外的實(shí)際讀者,其強(qiáng)烈程度令實(shí)際讀者無法抗拒。
通過以上的所論,《寒冬夜行人》中第二人稱代詞的基本屬性已經(jīng)顯現(xiàn),其目的便是將實(shí)際讀者最大限度地引入文本之中,使讀者在虛構(gòu)世界和自己的真實(shí)世界之間處于一種焦灼不安的狀態(tài)[7],以建立多條線索、多個層次的交流路徑,負(fù)載并實(shí)現(xiàn)作者的交流意圖。
在故事層面,當(dāng)“你”的呼語性如小說開頭般強(qiáng)烈時,實(shí)際讀者便與受述者-主人公(narratee-protagonist)①受述者(narratee)這一術(shù)語是由普林斯在《受述者研究簡介》(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Narratee,1973)一文中率先使用的。它指的是敘述指向的那個人物,就像在文本中被刻寫一樣。每一個敘事中都會至少有一個受述者(或多或少公開呈現(xiàn)),當(dāng)敘述者稱呼他或她的時候,與敘述者一起處在同一個敘事層上。受述者-主人公(narratee-protagonist)這一角色的出現(xiàn)表明受述者進(jìn)入了文本中,與主人公合二為一。參見Prince.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Lincoln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57.難解難分,變成了理想敘事讀者②拉比諾維茨在《虛構(gòu)中的真實(shí):對讀者的重新檢驗(yàn)》一文中,提出有四種讀者:(1)實(shí)際的或有血有肉的讀者:指的就是特性各異的我和你,正在寫和讀本文的我和你,我們由社會構(gòu)成的身份;(2)作者的讀者,即假設(shè)的理想讀者,作者就是為這樣的讀者構(gòu)思作品的,而他又能很好地理解和認(rèn)同作者的知識和信仰,此概念等同于“隱含讀者(implied author)”;(3)敘事讀者:即敘述者為之講述的想象的讀者,敘述者把一組信仰和一個知識整體投射在這種讀者身上;(4)理想的敘事讀者:這種讀者認(rèn)為敘述者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shí)可靠的。這四種讀者,只有第一種是真正的人,就像它的名稱所顯示的那樣,而其他三種讀者都是第一種讀者在閱讀時的分身,或者說是實(shí)際讀者閱讀時的不同體驗(yàn)。參見Rabinowitz P J.Truth in Fiction:A Reexamination of Audiences[J].Critical Inquiry,1977,4(1):126-127,134.。當(dāng)然理想敘事讀者的位置是很難維持的,盡管對于第二人稱小說來說,拉近實(shí)際讀者與故事距離的手法還有祈使句的運(yùn)用、外層敘事用現(xiàn)在時態(tài),而且這些特征在《寒冬夜行人》中也都能找到。例如:
Relax.Concentrate.Dispel every other thought.Let the world around you fade.[5]3
請你先放松一下,然后再集中注意力。把一切無關(guān)的想法都從你的頭腦中驅(qū)逐出去,讓周圍的一切變成看不見聽不著的東西,不再干擾你。[4]7
Wait a minute!Look at the page number.[5]25
別著急,看看頁碼。[4]25
Hold on a minute.Concentrate.Take all the information that has poured down on you at once and put it in order.[5]28
等一等,好好考慮一下,把這堆疾風(fēng)驟雨般的信息在你頭腦里整理一下。[4]27
Get up,you’re wanted on the telephone.[5]140
快起來,電話找你。[4]123
不過,以上這一切與其說是將實(shí)際讀者固定在理想敘事讀者位置上的技巧,還不如說是邀請讀者體驗(yàn)含混和滑動的請柬。因?yàn)闊o需說明,小說中的男女讀者是敘述虛構(gòu)的特指人物。[8]實(shí)際上,敘事呼語(narrative apostrophe)本身就是曖昧的,它越強(qiáng)烈,越容易產(chǎn)生反應(yīng)的不明確。自覺不自覺地,實(shí)際讀者對第二人稱的反應(yīng)就會變成:既感到自己受到直接呼喚,又認(rèn)為真正被呼喚的應(yīng)該是男女讀者。[9]于是實(shí)際讀者就在理想敘事讀者和敘事讀者的角色之間產(chǎn)生了搖擺。在這部小說中,敘述者聲音過于明顯也是促使實(shí)際讀者滑向敘事讀者位置的力量。
首先,祈使句中下命令、提要求的語氣,就會讓讀者不禁意識到 說 話 人的存在。另 外:“And so the Other Reader makes her happy entrance into your field of vision,Reader,or,rather,into the field of your attention…[5]29”(男讀者?。∵@位幸福的女讀者進(jìn)入你的視野,進(jìn)入你注意的范圍……[4]28);“Who you are,Reader,your age,your status,profession,income:that would be indiscreet to ask.[5]32”(男讀者啊,要問你是誰,多大年紀(jì),問你的婚姻狀況、職業(yè)和收入情 況,未免太 不 禮 貌[4]31);“Reader,it is time for your tempest-tossed vessel to come to port.[5]253”(男讀者啊,你這次顛沛不堪的旅行早該靠岸了[4]219)。這是對讀者的直接呼喚,此種手法十分接近傳統(tǒng)第三人稱全知敘述中“非戲劇化敘述者”的短暫“戲劇化”。這些都昭示著講故事人的在場,盡管其并沒進(jìn)入故事中。
其次,在《寒冬夜行人》中,敘述者話語明顯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大量使用括號文本。這些插話的類型基本有:第一、與故事內(nèi)容相關(guān):①元敘事(metanarrative):既關(guān)于敘事的敘事,一種把敘事作為其主題的敘事就叫做元敘事。它的特點(diǎn)就是指向自身,討論自身,具有自指性。參見Prince.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Lincoln &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51.補(bǔ)充故事內(nèi)容,如第七章對被伊爾內(nèi)里奧拿走的書之命運(yùn)的敘述[5]157-158;②對故事內(nèi)容的進(jìn)一步闡釋和說明。這類的例子很多,在此僅舉一例:“You cast another bewildered look at the books around you(or,rather:it was the books that looked at you…)[5]6”(你茫然地向周圍的圖書又看了一眼(或者說得更確切些,周圍的圖書怏怏地望著你走開……)[4]10);第二、與話語相關(guān),如第七章第141、147和153頁,有三段括號文本敘述的內(nèi)容都與故事無關(guān),而是涉及到這部小說的話語操作和小說一般的話語操作問題。
第一類括號文本盡管指向是故事,與故事相關(guān),但信息內(nèi)容由于已經(jīng)脫離男讀者這個聚焦者的視角,所以對實(shí)際讀者來說,他們也脫離了男讀者,或者說脫離了“你”這個代詞的束縛,視角與敘述者趨同。在這樣的文本面前,實(shí)際讀者更加篤定地承擔(dān)起了敘事讀者的角色。總之在這一類括號文本、祈使句、對男女讀者的直接呼喚,以及“你”的“他”性的共同作用下,實(shí)際讀者變成了敘事讀者,使敘述者和受述者之間的交流建立了起來。
不過在以上情況下,實(shí)際讀者仍然承認(rèn)故事的真實(shí)性。也就是說不會觸及到虛構(gòu)本身和話語狀況。但不言而喻的是,第二類括號文本給實(shí)際讀者帶來的體驗(yàn)與前幾類是完全不同的。這樣的文本會撼動實(shí)際讀者占據(jù)的理想敘事讀者和敘事讀者位置。當(dāng)然在小說中,類似的內(nèi)容不光出現(xiàn)在括號文本之中,比如在第一個故事文本《寒冬夜行人》中,不斷有指向讀者的話語出現(xiàn),都在提醒讀者對自己的閱讀要有自我意識,并且還不斷暴露小說自身的手法;第五章馬拉納的信、第七章將“你”這一人稱轉(zhuǎn)給女讀者之前的兩段內(nèi)容[5]141-142,以及第八章西拉·弗蘭奈里的日記[5]198-199,都透露了小說本身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些元敘事①內(nèi)容,都打亂了實(shí)際讀者的陣腳,不過從另一角度說,也讓實(shí)際讀者漸漸地擺脫了焦慮狀態(tài),移向作者的讀者位置??梢姟逗剐腥恕肥棺x者轉(zhuǎn)向作者的讀者位置的動力,并不完全是“你”這個人稱代詞給予的,但“你”先將實(shí)際讀者拉入故事內(nèi),并使其在故事和故事接受兩個層面、在多條交流路徑之間游移,增加閱讀難度,促使實(shí)際讀者更多地思考,這個功能卻是最基本的。恰是這個代詞造成的豐富體驗(yàn),集中了相比第一和第三人稱敘述更多的信息量,使得第二人稱敘述對敘事交流開啟的程度與其他兩者判然有別。從將敘事看做作者與讀者的一種對話和交流方式來看,無疑典型第二人稱小說中的第二人稱敘述是一種更為有效的策略。
《寒冬夜行人》的確是一部關(guān)于閱讀和寫作的小說[10]。它一邊展現(xiàn)閱讀過程,一邊討論和思考寫作,并以整個文本做實(shí)驗(yàn)。它也的確是在敘述和閱讀的共謀下完成的。[1]36內(nèi)層有男女讀者的閱讀,外層有實(shí)際讀者的閱讀,兩層之間又用一個“你”聯(lián)系起來,敘述包含著閱讀,閱讀又建構(gòu)著敘述,結(jié)構(gòu)極其復(fù)雜精巧??傊[含作者和隱含讀者之間這條敘事交流路徑的建立是這部作品的重點(diǎn),而第二人稱敘述策略本身不僅促進(jìn)了這條路徑的開啟,更成為其暢通后的交流信息之一,在這里故事和話語終于難分難解,“你”恰好成了溝通它們的橋梁,或者說是打亂其界線的“始作俑者”。最終,實(shí)際讀者盡管不時在理想敘事讀者和敘事讀者位置上猶疑,但還是難以抵抗作者的讀者位置的吸引力。
[1] 魏正書.《寒冬夜行人》的敘事結(jié)構(gòu)[J].渤海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5(6):35-36.
[2] 徐岱.小說敘事學(xu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2:274.
[3] [美]費(fèi)倫.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tài)[M].陳永國,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22.
[4] [意]卡爾維諾.卡爾維諾文集[M].蕭天佑,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5] Calvino I.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M].Weaver Trans.New Yro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81.
[6] Cornis-Pope.From Cultural Provocation to Narrative Cooperation:Innovative Uses of The Second Person in Raymond Federman’s Fiction[J].Style,1994,28(3):415.
[7] Herman.Textual You and Double Deixis in Edna O’Brien’s A Pagan Place[J].Style,1994(28):399.
[8] 祖國頌.?dāng)⑹碌脑妼W(xué)[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3:187.
[9] Kacandes.Narrative Apostrophe:Reading,Rhetoric,Resistance in Michel Butor’s La Modification and Julio Cortazar’s Graffiti[J].Style,1994,28:337.
[10] 陳海燕.《寒冬夜行人》中的敘述[J].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