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彥達
(路橋區(qū)方志辦,浙江 臺州 318050)
方國珍籍貫解說及辨誤
管彥達
(路橋區(qū)方志辦,浙江 臺州 318050)
方國珍的籍貫在黃巖洋嶼(現(xiàn)屬臺州市路橋區(qū)),得到史學界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可,但有少數(shù)人卻認為方國珍是太平(今溫嶺市)人,或寧海人。根據(jù)正史、方志、宗譜等史料,論證方國珍籍貫,并辨明其出錯原因。
方國珍;籍貫;辨析
方國珍是中國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之一,他揭開了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序幕,《明史》載有《方國珍傳》[1];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有《方國珍》專節(jié)[2]。
方國珍有三大歷史功績:(一)他是元末第一個有影響的起義軍領袖,朱元璋說他“當爾起事之初,元尚承平,天下誰敢稱亂?惟爾倡兵海隅”[3]?!睹魇贰し絿鋫鳌氛f:“先是,天下承平,國珍兄弟始倡亂海上?!保ǘ┍>嘲裁?,使浙東人民免受戰(zhàn)爭苦難。御制由明翰林學士承旨宋濂撰寫的《故資善大夫廣西等行中書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銘》,即《方國珍碑銘》說他“公以豪杰之姿,庇安三路六州十一縣之民”[4]。(三)順應歷史進程,歸降朱元璋?!斗絿浔憽酚终f:“公至京師,上(朱元璋)且喜且嚷曰:‘若來何晚也?’”“天兵壓境,避而去之,曾無一夫被乎血刃,其有功于生民甚大?!?/p>
對于這樣一位歷史人物,他的籍貫自然引起人們的注意。雖然臺州的大多數(shù)史學工作者認為他是洋嶼(原屬黃巖縣,現(xiàn)屬路橋區(qū))人,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他是溫嶺人,或寧海人。因此,有必要對他的籍貫作一個全面的梳理和辨析。
《明史·方國珍傳》載:“方國珍,黃巖人?!蹦敲捶絿涫屈S巖哪里人?
方國珍的二哥方國璋死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二十一日,葬于至正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由其幕僚蕭德吉提供行狀,由元翰林學士張翥撰的《大元贈銀青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上柱國追封越國公謚榮愍方公神道碑銘》,即《方國璋神道碑銘》載“惟方氏其先家臺之仙居,后徙黃巖靈山鄉(xiāng)塘下里”[5]。《方國珍碑銘》載:“其系分自莆田,再遷臺之仙居,三遷于黃巖,遂占籍焉?!边@是方國璋、方國珍兄弟籍貫最明確洋細的記載。唯一需要了解的是靈山鄉(xiāng)塘下里在什么地方?宋《嘉定赤城志》載:“靈山鄉(xiāng)在縣南三十里,管里二:貴豐、塘下”[6]。靈山鄉(xiāng)即今路橋區(qū)。那么方國珍家在塘下什么地方?
《萬歷黃巖縣志》載:“方谷珍(即國珍,降朱元璋后避諱改),世居洋嶼?!保?]
《嘉慶太平縣志》也載:“方國珍,世居黃邑之洋嶼。洋嶼者,近海童山也?!保?]
民國時期的《臺州府志》載:“國珍,黃巖人,世居洋嶼。”[9]
《臺州地區(qū)志》說“方國珍,黃巖縣新橋鄉(xiāng)洋嶼村人”[10]。此時洋嶼屬新橋區(qū)(大鄉(xiāng))。
新編的《黃巖志》載:“方國珍,洋嶼人?!保?1]
與方國珍同時代的葉子奇(約1327—1390前后)《草木子》載“方國珍,臺之寧海人,其居有山在中,曰楊嶼”[12]。葉子奇是龍泉人,他是根據(jù)當時傳言紀錄的。
明·郎瑛(1487~1566)《方國珍始末略》說“方國珍,臺州寧海人,力能走及馬,其居有山,在中曰楊氏”[13]。
明·吳國倫(1524~1593)《方國珍本末略》亦說“方國珍,臺州寧海人,力能走及奔馬,其居有山,在中曰楊氏”[14]。
看來,郎瑛受葉子奇的影響,吳國倫照抄郎瑛。只要對照方國珍兄《方國璋神道碑銘》,大家都會明白說方國珍是寧海人是錯誤的。
元代的黃巖州境包括今黃巖、路橋、溫嶺和椒江大部分。明成化五年,析黃巖南方巖、太平、繁昌三鄉(xiāng)置太平縣。靈山鄉(xiāng)轄二里九都,其中塘下里的五十都南塘也劃為太平,靈山鄉(xiāng)九存其八,因此也有人認為方國珍是太平塘下(南塘)人。原來宋元時靈山鄉(xiāng)塘下里包括南塘、下塘(即下梁原稱)、洋嶼、長浦等沿海地,有人認為塘下里即塘下(南塘)是不對的?!都尉柑娇h志》、《萬歷黃巖縣志》除了載方國珍洋嶼人外,又說“一日侵晨,詣南塘戴氏借大桅木造舡,將入海貨魚鹽”,如果方國珍是南塘人,就不會說“一日詣南塘”這樣的話,可見方國珍不居住在南塘(塘下)。
有人從“洋嶼者,近海童山也”,研究出方國珍是溫嶺“王府基”人。該作者了解到“范岙附近有的老人稱神童門山為童山”,又了解到王府基原先叫雙洋嶼,結論是,王府基靠近神童山這個事實,正與《太平縣志》“洋嶼者,近‘海童山’也”合。我們僅從“洋嶼者,近海童山也”這句話,把它理解成洋嶼在海童山附近,就有點可笑?!把髱Z者,近海童山也”,說的是:洋嶼是近海的小山(童山)啊!不是說:洋嶼靠近海童山啊。這是論者不知道方氏兄弟《碑銘》又不理解古文的結果。
有人看到“靈山”、“洋嶼”,聯(lián)想到玉環(huán)有“靈山”、“靈山塘”和“洋嶼”,認為方國珍兄弟是玉環(huán)洋嶼(今新洋鄉(xiāng))人,或在玉環(huán)洋嶼起義。殊不知玉環(huán)當時是鄉(xiāng),元末明初還屬樂清縣,明代改屬太平縣,與黃巖縣靈山鄉(xiāng)的洋嶼毫不相關。
雖然正史只記載方國珍為黃巖人,幾乎臺州所有地方志均記載方國珍為(黃巖)洋嶼人,其必有根據(jù)。我們找到《石曲方氏宗譜》,其方國珍七世孫宗盛等所作的“乾隆始修石曲方氏宗譜”中說:“我方氏祖籍臺州,僑居黃巖,世居洋嶼,后遷石曲?!逼洹笆绞纤男拮谧V序”曰:“是以國珍公前代世居洋嶼者,為遠祖列外紀,以國珍公后裔轉遷石曲者,為近祖列內(nèi)紀?!庇纱丝梢?,方國珍確實是洋嶼人,其洋嶼今屬臺州市路橋區(qū)。
清末民初路橋人楊晨在所編的《路橋志略·敘山》中說:“橫街山北有洋嶼,元末方國珍據(jù)此。古謠云‘洋山青,出海精’者也(原注:山頂不生草,元仁宗延 六年,忽草木郁然,是歲國珍生)?!本硭摹度宋铩酚州d“方國珍其先仙居人,遷黃巖靈山鄉(xiāng)塘下里,即今方家 ,遂著籍焉”[15]?!堵窐蛑韭浴非昂笮形挠行┑铸r。
《石曲方氏宗譜》記載得比較清楚,其“方氏源流原序”曰:“方氏祖籍臺州,自大宋年間僑寓黃巖,世居洋嶼,后遷石曲,歷傳至元,有太祖考、祖妣墓葬在方家 下匯頭,又傳數(shù)世及元武宗時,出兄弟五人,長國馨,次國璋,三國珍,四國瑛,五國珉?!弊谧V里明確說明方家 下匯頭是方國珍祖墳所在。
《明史·方國珍》載:“方國珍,世以販鹽浮海為業(yè)。”《萬歷黃巖縣志》載:“方谷珍,世居洋嶼,昆弟五人,國馨、國璋、谷珍、國瑛、國珉,咸有膂力,以漁鹽為業(yè)。谷珍與蔡亂頭以盜牢盆相仇……”牢盆為煮鹽工具。
明·黃溥《閑中今古錄摘抄》(《嘉靖寧波府志》同)載:“谷珍(即國珍)父為佃戶,過于恭主,谷珍兄弟既長,谷珍謂父曰:‘田主亦人爾,何恭如此?’父曰:‘我養(yǎng)贍汝等由田主之田也,何可不恭?’谷珍不悅。”《明書· 方國珍記》:“父,伯奇,農(nóng)?!?/p>
“世以販鹽浮海為業(yè)”方國珍祖輩煮鹽販鹽,應住在洋嶼鹽場附近;但方國珍父親種田,應住在離農(nóng)田較近的方家 。方家 離洋嶼只有兩公里路,宋元時代的“洋嶼”范圍較大,東至海邊的洋嶼山,西把方家 亦包括在內(nèi),這與方國珍是洋嶼人沒有矛盾。
綜上所述,方國珍的籍貫不在現(xiàn)今溫嶺或寧海,而在原黃巖東南的洋嶼。
1994年8月22日,國務院同意撤銷臺州地區(qū)和縣級黃巖市、椒江市,設立地級臺州市。臺州市新設椒江、黃巖、路橋三個縣級區(qū)。路橋區(qū)轄原黃巖市的路橋、桐嶼、峰江、新橋、橫街、下梁、金清、蓬街8個鎮(zhèn)和螺洋、黃瑯2個鄉(xiāng)。
現(xiàn)在洋嶼屬于路橋區(qū)橫街鎮(zhèn),而方家 屬于路橋區(qū)路南街道,兩地毗鄰,不管是洋嶼或方家
,方國珍的籍貫都是臺州市路橋區(qū)。而現(xiàn)今標準的注法是:方國珍,臺州市路橋區(qū)洋嶼人(不再注路南街道或橫街鎮(zhèn))。
[1]清張廷玉.明史·方國珍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3697.
[2]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代(下)第七節(jié)方國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明永樂年間編.明太祖實錄卷八十八·方國珍本傳[M]. 北京:線裝書局,2005.
[4]明宋濂.宋濂全集第2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147.
[5]元張翥.大元贈銀青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上柱國追封越國公謚榮愍方公神道碑.臨海市博物館藏.
[6]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第二地里門二鄉(xiāng)里·黃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10.
[7]明袁應祺.萬歷黃巖縣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263.
[8]清戚學標.嘉慶太平縣志[M]//太平縣古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7:565.
[9]民國喻長霖,柯驊威.臺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三·大事略二·三[M].上海游民習勤所承印,臨海博物館藏.
[10]方山,池招福.臺州地區(qū)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1161.
[11]嚴振非.黃巖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2:613.
[12]明葉子奇.草木子[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百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明郎瑛.七修類稿卷八·國事類[M].上海:上海書店,2009.
[14]明吳國倫.方國珍本末事略[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2冊.
[15]清末民初楊晨.路橋志略[M].北京:線裝書局,2009:66.
On Fang Guozhen’s Native Place and Mistake Identification
Guan Yanda
(Local Chronicles Office of Luqiao,Taizhou,Zhejiang 318050)
The native place of Fang Guozhen is in Yangyu,Huangyan where is in Luqiao district now.However,some people think his native place is Taiping where is Wenling now or Ninghai.In terms of records in history,chronicles or genealogy,it proves the true native place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making mistakes.
Fang Guozhen;native place;discrimination
K247
A
1672-3708(2013)04-0009-03
2013-07-29
管彥達(1945- ),男,浙江臺州路橋人,路橋區(qū)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