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凝
(溫嶺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浙江 溫嶺 317500)
2013年清明前夕,溫嶺太平街道山下金村金氏后裔對祖墳進行整修,在整修墓前空地挖土地時發(fā)現(xiàn)了墓門和墓志四方。該墓為石板墓,朝向東南,合計四座,共10室。從南往北依次為三室、三室、二室、二室。墓均為長方形并列,每座墓門排列有參差。整體沉于地表下。墓志四方,其中后三座墓的墓志均有志蓋。墓志置于封門外,緊貼封門石板。按墓葬的排序,四方墓志的墓主分別為金一直、金月洲、金慕南及金賓鳳。
根據(jù)出土的四方墓志,可以確定墓葬時代為明代,墓主人是今溫嶺市太平街道山下金金氏家族中的一支,從左往右分別為金一直夫妻、金月洲夫妻、金慕南夫妻及金賓鳳夫妻。他們中金慕南是父親,金月洲是長子,金一直是次子,金賓鳳是三兒子,是一個父子四人的夫妻合葬墓群。
金慕南(1462—1518年),享年57歲,1521年1月葬于包山。金公又名棲公,諱存璞,字蘊輝,慕南是其別號。居鳳山黃淡岙,即今溫嶺太平山下金。妻邵氏。有四子:胄、仲、顯、葩。
金月洲(1487—1552年),享年66歲。諱世胄,字德宗,別號月洲。居太平黃淡岙。配江氏、林氏。有六子:一亨、一龍、一陽、一賓、一參、一匡。孫八人,云鵬、云梯、云階、云同、云瑞、云麟、云剛、云班、云 、云 。孫女四人。
金一直(1492—1567年),享年76歲。諱世仲,字 承。居太平黃淡岙。妻邵氏。有三子:一佐、一會、一望。有一女,嫁與趙大佑弟趙大倫。孫八人:云霄、云電、云蛟、云師、云霖、云霞、云韶、云 。孫女一,嫁林循祥。
金賓鳳(1494—1568年),享年75歲。1587年月12月遷葬于包山。諱世顯,字德耀,為鳳山主人。妻陳氏,側(cè)室有阮氏、周氏。有二子:一儒、一新。女一人,嫁長山(即長嶼)李宗魯。孫八人,云冬、云秋、云察、云曉、云仍、云昭、云映、云曦。孫女一人,嫁箬橫團江(即團浦)林顯道。曾孫三人:居仁、戴仁、熟仁。
四方墓志中,金慕南墓志對家族的興衰、世系記載最為詳實。其志文記錄“其先徙自閩,七世祖萬十一府君始居于太平之鳳山。至其孫黃四府君,永樂初(1403年),坐與翰林編修王叔英通婚,謫戍南省,家業(yè)一空,并其先世所藏遺書、譜牒亦無存者。又二世,至公曾祖,始還故里。因其舊址而新之。父恒范,又徙于舊址之北”。由此可知,金氏先人徙自閩,其世祖始居于太平之鳳山,其孫黃四府君因與王靜學姻族,革除間受牽連被譴,家族巨變,家業(yè)一空。至該房高祖棲碧公始復籍,曾祖欣始還故里,重振家業(yè)。后又徙于舊址之北,即黃淡岙,大創(chuàng)室堂,再光先烈,成為巨族。
綜合四方墓志銘,可以推知金氏慕南一房的高祖為棲碧公,諱廩;曾祖諱欣;祖諱守洪,字恒范;慕南為父,諱存璞,字蘊輝,號慕南。其下有四子,為世胄、世仲、世顯、世葩。世葩在此沒有墓葬,根據(jù)慕南墓志銘中“弟有早卒者無嗣則宜公之子為后”,可以推斷世葩已過繼給慕南之弟。由此,可以排列金氏世系圖:
四位墓主人歷經(jīng)了明代天順至隆慶間六位皇帝,四方墓志銘文對期間涉及的很多事件均進行了載述。
四方墓志中,每一方都提到王叔英。金慕南墓志“永樂初,坐與翰林編修王叔英通婚,謫戍南省”;金月洲墓志“先世以王修撰叔英先生外戚故,沒入京”;金一直墓志“革除中,坐先正靜學之戚族”;金賓鳳墓志“革除間,以靜學王公姻族被譴”。志文中提及的王叔英與革除事件就是明代的靖難之變。
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fā)生的內(nèi)戰(zhàn)。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 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后,即與信親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 。戰(zhàn)爭持續(xù)四年,朱棣得勝,占領南京,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志文中所稱的“革除間”是指建文四年(1402)七月,明成祖奪取建文帝帝位,下詔革除建文年號,復稱洪武三十五年,并廢除建文帝實行的制度,此行稱為革除。次年改元永樂。由此,人稱建文年間為“革除間”。
王叔英,字原采,號靜學,亭嶺人(今浙江省溫嶺市太平街道小河頭村),與方孝孺為至交?!睹魇贰酚袀??!短郊螒c縣志》載:“洪武二十年(1385),以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升漢陽知縣……建文初,召為翰林修撰,上資治八策……帝嘉納之……靖南師起,至淮奉旨募兵廣德……聞都城破,慟哭,沐浴具衣冠,遂自經(jīng)于祠山玄妙觀銀杏樹下。同鄉(xiāng)道士盛希年為葬于祠山麓。妻金氏瘐死獄中,二女自沉井”。[1]399
為紀念王叔英的忠節(jié),太平縣令曾才漢在其任職期間,建祠以祀。時方伯蔡潮為忠節(jié)祠撰寫碑記曰:“今太平令泰和曾侯才漢秉義篤道,旁求先生遺裔欲樹立之,竟不可得。恒念邑無特祠為缺典,謀諸庠士丘云鶴、高振輝,議創(chuàng)興作。適郡侯南昌朱公按部,請允而贊其決,乃即校鄰隙地,改移私庵作祠,曰忠節(jié),明先生近圣人之居,無愧乎讀圣人之書,蘄以風勵人人,不徒便于展敬而已。時世葩以曾侯命,偕族賢復讓所居近地故址,建貞 烈祠,合祀金夫人 并二女云?!保?]70蔡潮(1467-1549),字巨源,號霞山,臨海城關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河南右布政使。著有《霞山集》十卷、《湖湘學政錄》一卷、《判義》六卷、《編次名言》二卷、《對偶菁華》一卷。
忠節(jié)祠現(xiàn)已不復存在,但在溫嶺新河鎮(zhèn)三邵村另有一座“忠節(jié)祠”,其門兩旁刻有楷體楹聯(lián):“大節(jié)在人間萬世綱常永賴,崇祠臨水曲四時俎豆長馨”,門楣上方行書“忠節(jié)祠”三字,邊上還刻著“中華民國拾壹年十一月吉旦”、“先賢靜學王公第十六世孫奉祀生留日法學士曾任陸軍部正執(zhí)法官溫處刑庭長紹興民庭長衢州地方推事乃升立”等字。忠節(jié)祠其所在的三邵村舊稱三至王,多王姓。該祠應是王靜學后裔祭祀先生的祠堂。
金一直墓志銘中“嘉靖中歲,大侵”,說的就是太平嘉靖壬子抗倭事件。明代,溫嶺縣境屢遭倭寇劫掠,嘉靖壬子(1552)五月,倭寇自松門登陸后,直抵縣城南門,縱火焚燒,被王庚用火器擊退?!都螒c太平縣志》兵寇對此有詳細記載:“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五月,倭寇益肆,惡少附之。自松門棄舟登陸,直抵邑南門,吹螺蟻附,縱火焚近郊室廬,城幾破。邑人王庚以火器攻退。次日,賊登山覘城,以竹編牌裹牛皮,擁逼城下,架云梯欲上。城中弩石疊發(fā),賊不得近。會郡守譚綸遣楊文將兵至,乃退去,文追破之于南灣。時任縣事為方公輅,備御督戰(zhàn)甚力,民恃以安。時儒學有關帝君顯神事?!保?]567明周世隆的《太平抗倭圖》(又稱《關公退倭圖》)形象地描繪了當時太平(溫嶺)人民英勇抗擊倭寇的歷史事實,畫面中的樟樹上,關羽騎馬被眾士兵簇擁,面向發(fā)生戰(zhàn)事的西北邊。該圖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
金賓鳳墓志銘中“己未,倭寇于邑城,官率眾捍衛(wèi)”,則是倭寇在新河遭譚綸、戚繼光打擊后,殘倭狼狽逃竄,打算從樂清出海,譚、戚乘勝追擊,五月十一日薄暮倭寇抵達太平縣城,遭到官兵的抗擊,次日退至南灣,占海岸高山,并擄漁船,準備隨時出海。經(jīng)各路明軍分進合擊,倭寇向海邊潰退,最后全部被殲。在戚繼光等指揮下,太平倭患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四月才平息,當年知縣徐鉞撰寫《南塘戚公奏捷實記》,頌揚戚繼光抗倭功績。今碑尚在新河戚公祠內(nèi),字跡漫漶。
在金一直、金賓鳳二方墓志中,均提到了鄉(xiāng)飲之舉。鄉(xiāng)飲也就是鄉(xiāng)飲酒禮,是我國古代以敬老尊長、賓興賢能、宣揚教化為目的的公眾性禮儀,起源于宋,盛行于明清?!都螒c太平縣志》卷八載:“鄉(xiāng)飲酒,宋高宗紹興十四年,詔郡縣歲習鄉(xiāng)飲。其后流口頗混,乃詔頒行于里社者聽,官弗預。明洪武間,令每歲孟春、孟冬之朔,官行于學宮,士庶行于各鄉(xiāng)。其學宮行禮,以知縣為主,擇本處致仕官年爵高者為 ,以鄉(xiāng)人年高有德者為賓,其次介,又次為眾賓,又選有德者為司正,后以教讀為之,二人通文字者講讀律誥,后以生員為之。國朝,鄉(xiāng)飲酒禮二次,準開銷銀七兩五錢?!保?]269墓主金一直、金賓鳳因在抗倭、賑饑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在鄉(xiāng)里享有賢達之盛譽,因而受到當時縣令趙孟豪、徐鉞之邀,虛以賓席以待。這種以宴飲為形式的禮儀,有一套嚴格的禮制程序,對禮儀活動中的人員設置、座次安排與物品陳設都做出了嚴格、細致的規(guī)定,以保證整個儀式的莊嚴、隆重。作為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地方政府的一種重要官方禮儀活動,旨在示范、引導社會秩序,教化民眾,以利于朝庭統(tǒng)治。
四方墓志都提及金氏宗族的始居地,其中金慕南墓銘載“其先徙自閩,七世祖萬十一府君始居于太平之鳳山……父恒范,又徙于舊址之北”; 其他三篇志文則均為“其先自閩遷臺之黃巖,居黃淡岙,今分隸太平”。表明金氏宗族始居太平鳳山,后徙至黃淡岙。鳳山即今浙江省溫嶺市石橋頭鎮(zhèn)下黃一帶。黃淡岙據(jù)《嘉靖太平縣志》載:“黃淡岙,在縣東南亭嶺下?!薄巴X,在縣東南十五里,南通隘頑,東通松門。王修撰叔英故居在其下。”[1]22《嘉慶太平縣志》又載:“黃茅山,西連天馬,東即亭嶺……黃淡岙在其下……王修撰二女井在路口,有碑?!保?]171據(jù)調(diào)查,二女井碑確在山下金村。據(jù)此可以斷定,黃淡岙即今太平街道山下金村?!稖貛X地名志》對此也有類似的記載:“山下金,因地處黃茅山下,金姓居此,故名……多金姓,遷自福建,有墓碑可稽?!保?]49
志文中“黃淡岙今分隸太平”指的是明成化五年太平設縣之事。在明成化五年前,當時溫嶺隸屬臺州府黃巖縣,明成化五年(1469年),置太平縣,屬臺州府,治所設太平鄉(xiāng)泉溪。黃淡岙因之后隸屬太平。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山西、四川、安徽等省的太平縣同名,改以縣西溫嶠之別稱“溫嶺”為名,始稱溫嶺縣。
金氏宗族墓葬所在地包山,史料上找不到直接的依據(jù),根據(jù)現(xiàn)有的位置判斷,即太平八家山,舊稱福泉山?!都尉柑娇h志》載:“福泉山,在天馬山東北,亦名覆船山,有八姓共葬于此,又稱八家山。南對雁鳴塔,興善堂在其西麓。自小泉村一路小水微津,回流澄素,靜夜聽之,恒有清響,林木離離蔚蔚,外悉田疇,邈然林壑之趣矣?!保?]171這樣的環(huán)境自是適合卜宅為葬。
四方墓志的志文中涉及很多人氏,有對金氏家族命運產(chǎn)生巨變的王靜學,也有為四方墓志撰、書的各位名人,如應良、施、邵、趙大佑、林貴兆等,還有與他們相關的姻親等人氏,下面一一進行考略。
金慕南墓志銘由賜進士翰林院庶吉士郡人應良所撰。應良因其弟大桂與慕南之子德宗交好,在德宗親謁泣請之下,撰寫了這篇墓志銘。據(jù)《光緒仙居縣志》載:“應良,字原忠,號南洲。浙江仙居下各人。少以奇童子稱。正德六年(1511)辛未進士,選庶吉士,從湛甘泉、王陽明講良知之學。后親老歸養(yǎng),講學山中將十年。嘉靖初還任,授官編修。剛正不阿,伏闕爭大禮,遭廷杖,幾毖。后升山東提學副使、河南參政,廣東右布政使。嘉靖乙酉年(1525)卒。所著《南洲集》,浙江左布政使郭賓為梓行,題曰《間存集》?!保?]256
其弟應大桂,字邦才。嘉靖丙戌年(1526)進士。曾任漢陽、登州知府,多惠政,有清譽。官至湖廣使致仕。
在明朝的嘉靖和萬歷年間,仙居下各應氏堪稱縣之望族。自明正德九年(1514)應大猷首登進士榜后,應家“蟬聯(lián)不絕,科名與宦業(yè)并顯”。短短80年里,應家共出了六位進士、兩位舉人,且個個聲績并著,或為朝中大臣,或為封疆大吏,真可謂進士世家,官宦門第。
為金慕南墓志銘書丹是施 。施 ,字彥器,號新齋,浙江黃巖人。成化十九年(1483)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擢河間知府,進山東按察副使、天津兵備副使。性坦易,才鉅致豪,居林下,日惟賦詩飲酒,興趣悠然。尤善書,為世所珍。著有《新齋稿》。[4]76
金月洲墓志銘由奉政大夫山東德府左長史象峰邵 撰。邵 ,字懷源,號象峰,太平泉溪人(即溫嶺肖泉村人)。嘉靖戊子(1528)舉人。任崖州知州,安戢黎 ,州民生為立祠。后升山東德府長史。著有《陳伯玉、杜少陵詩注》。[1]377邵 是墓主之舅,與墓主既是姻親,又是同學,可謂知君莫若他。當其孫女婿即月洲少子一匡為父請寫墓志時,邵欣然應允,摭君實書之。
志文“繼娶林次庵司訓女,即予甥女”中的林次庵司訓,即林潤,字克和,號次,溫嶺太平北山人。左都督府訓導,有《次庵集語》。[1]341為明代名臣林鶚從弟。林(1423—1476),字一,浙江太平(今溫嶺)人。景泰二年(1451)進士,授御史,明英宗復辟,出知鎮(zhèn)江,治有聲,調(diào)知蘇州,歷官江西按察使、左右布政使,辦事一以法令為據(jù),成化中官至刑部右侍郎。卒年五十四,謚恭肅。工楷書。[1]371
金一直墓志銘由資政大夫南京兵部尚書在告終養(yǎng)同邑趙大佑撰。趙大佑(1510—1569),字世胤,號方崖,明太平(今浙江省溫嶺)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歷任鳳陽推官、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大理寺丞、少卿,至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官終南京兵部尚書,為官清正。善書法,有晉人風骨。詩文溫雅俊爽,有《燕石集》。[1]378趙大佑與墓主既是姻親,又是好友。墓主的的女兒嫁與趙大佑弟趙大倫。
金賓鳳墓志銘由文林郎知江西都昌縣事白峰居士姻侍生林貴兆所撰。林貴兆,字道行,號白峰,明團浦(今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zhèn))人。嘉靖十九年(1540)舉人,選任江西都昌知縣,以正直廉潔得譽。時賦役繁重,不滿于嚴嵩父子把持朝政,嘆道:“我豈能為若作鷹犬耶!”為官九個月,即解印歸里。著書樂道,結(jié)社講約,為時砥柱三十年。鄉(xiāng)人化之,所居稱仁里。年82歲卒,門生尊為文貞先生。著有《四書申解》、《易經(jīng)申義》、《正志》、《近說》、《大學困知錄》及《識知》、《齊治》、《五倫理》諸編。[1]379
縱觀墓志的有關人氏考略,可以看出給金氏撰書墓志銘的都是太平或臺州的鄉(xiāng)賢,他們或為進士,或為舉人,都為當時的望族,而且其中的大溪趙里趙氏家族、太平北山的林氏家族、虞岙邵氏家族以及長嶼李氏家族與金氏均為姻親,林氏與邵氏又是姻親,這些宗族之間互相親上加親,形成了一張寬廣的社會關系網(wǎng),也足見金氏在當時的聲望與影響。試想,在講究門當戶對的舊時婚配中,如果金氏宗族沒有足夠的資本,如何與這些官宦人家潘楊之睦。
綜上所述,溫嶺八家山出土的四方金氏墓志銘文內(nèi)容豐富,不僅記載了志主的世系、郡望、任官、操行、家世等,豐富和補充了金氏宗譜的內(nèi)容,而且還蘊藏了許多溫嶺舊時的歷史信息,如王靜學與靖難之變、太平嘉靖壬子抗倭、鄉(xiāng)飲賓等史料,亦收有不少名人或地方名士,且撰文者均為有名望、任官職的摯友或姻親。它們的出土,是研究墓主及當時社會最原始的史料,對溫嶺的地方史、地理環(huán)境和明代人文歷史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可據(jù)此了解一些望族的姻親關系和名人交往的歷史信息。
[1]溫嶺市地方志辦公室.太平縣古志三種[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溫嶺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溫嶺縣地名志[M].內(nèi)部資料1988:49.
[3]仙居縣地方志辦公室.光緒仙居縣志[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256.
[4]王及.臺州歷代書畫篆刻家傳略[M].陜西:陜西旅游出版社,19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