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芳,逯 陽
(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遼寧 大連 116044)
華茲華斯(1770-1850)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先驅(qū),“湖畔派”詩人中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的一位。在柯勒律治的幫助和影響下,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走向成熟。1789年,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共同出版詩集《抒情歌謠集》,他為《抒情歌謠集》的再版所寫的序言被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的“美學(xué)宣言”。華茲華斯的詩取代了18世紀矯揉造作的詩風(fēng),激進派詩人利·亨特稱他為頌揚大自然的新型詩歌的開創(chuàng)者和領(lǐng)袖?!妒闱楦柚{集》宣告了浪漫主義新詩的誕生。
華茲華斯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年少時父母相繼離世,他和他的兄弟由舅父照顧,他的妹妹由祖父母照顧,后來他被送到寄宿學(xué)校就讀。父母的離開、兄妹的無法團聚,給華茲華斯的童年籠罩著一層無法言喻的苦楚和悲傷,也賦予了他敏感多情的性格特點。因此他常常沉浸在大自然中徜徉漫步,仿佛駐足田野鄉(xiāng)間,便可肆意汲取大自然的美麗芬芳,從中獲得慰藉和力量。他將大自然視為靈感的源泉,認為自然美景能給人力量和愉悅,具有心理治療作用,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
青年時期的華茲華斯兩度赴法國旅行。當時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年輕的詩人對革命深表同情和向往?;貒螅謩菥拮?,拿破侖的稱帝、英法兩國宣戰(zhàn)使他的革命之夢破滅,詩人的政治態(tài)度漸趨保守,他陷入極大的失望和迷惘,因此他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1795年開始,他和妹妹多蘿西以及詩人柯勒律治避居在英國北部山地的湖區(qū),寄情于山水之間,希望從寧靜平和的大自然中獲得愉悅,忘卻煩惱。華茲華斯在大自然漫步時曾看到水邊長有幾顆水仙花,花兒的千姿百態(tài)和搖曳生姿讓詩人沉浸在極大的喜悅中?!拔夜陋毜芈?,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飄蕩,/忽然間我看見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春開放,/……與這樣快活的伴侶為伍,/詩人怎能不滿心快樂,/我久久凝望,卻想象不到/這奇景賦予我多少財寶”。詩人陶醉其間,內(nèi)心充滿幸福,仿佛世間的一切紛繁瑣事隨風(fēng)飄去。詩人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的懷抱,感受著自然的美好,在與大自然的長期對話中得到了許多啟示,心靈得到了平靜。
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中詳細地闡述了他的浪漫主義文學(xué)主張。他認為“所有的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認為“詩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和終結(jié),它同人心一樣不朽”,而詩人“則是人性的最堅強的保護者,是支持者和維護者?!彼鲝垟[脫18世紀詩人所恪守的簡潔、典雅、機智、明晰等創(chuàng)作原則,在形式上摒棄以蒲柏為代表的壟斷了當時文壇的英雄雙韻體,在內(nèi)容上則主張“選擇日常生活的事件和情節(jié)”。因為普通人的生活要比王公貴族的生活含有更多的詩意,田園生活要比宮廷生活、城市生活更富有自然美?!豆陋毜母铥溑繁闶且皇缀芎玫氖闱樵姟!澳憧矗∧歉咴夏贻p的姑娘,/……在深邃的峽谷久久回蕩,/……誰能告訴我她在唱什么?/……歌聲好像永無盡頭一樣”。詩人用善解人意的體察和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勞動者??諘鐚掗煹母咴镆?,高遠清爽的明麗秋空,遍地金黃的風(fēng)舞麥浪,悠揚吟唱的年輕姑娘……人與自然和諧地雜糅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種獨特清幽的美。詩人在孤獨的漫游中看到了割麥女,聽到了她美妙的歌聲,瞬間被這樣的美好吸引,內(nèi)心展開無盡的聯(lián)想。自然的靈魂進入了詩人的心中,與詩人的精神產(chǎn)生共鳴,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有機統(tǒng)一。在詩人看來,割麥女就像腳下的大地一樣質(zhì)樸、沉實,像田野麥穗一樣充實、坦蕩。她用歌聲來面對生活,用勞動來建立尊嚴,用胸懷來擁抱自然、擁抱生活。詩人對她的歌聲的內(nèi)容作出了種種猜測,帶領(lǐng)著我們走入了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內(nèi)心世界。
自然是人類的精神導(dǎo)師,它是人類獲取幸福和愉悅的最好的途徑。大自然的萬物都賦有勃勃生機,融合于自然之中,人性中的真善美才能真正地被激發(fā)出來。在《麻雀窩》中,詩人這樣寫道:“這偶然瞥見的景象,看起來/像迷人的幻境,閃爍光彩”,給人以無限的想象、好奇,不斷地去探望其中的奧秘。
華茲華斯的詩歌中一個重要命題就是他的兒童觀。由于宗教思想的影響,詩人認為人在出生前就有靈魂存在,并在天國中享受圣恩的沐浴,即靈魂的“前存在”,這是一種至善至美的存在狀態(tài),是人類永恒的樂園。在人的一生中,孩童時期是處在這種最美好的狀態(tài)的,他們最接近天國和神的光輝,身心純凈,不染世情,是人類理想的人格狀態(tài)。但是隨著孩童漸漸長大,他們經(jīng)歷了復(fù)雜社會的浸染,孩童身上的神性漸漸淡去,離上帝越來越遠。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兒童是成人的父親”。華茲華斯對傳統(tǒng)的父子關(guān)系進行了革命性的調(diào)整,發(fā)出了向兒童學(xué)習(xí)的召喚,把拯救人類的希望寄于純真的童心和美好的童年。《我們是七個》便是華茲華斯著名的一首兒童詩。在這首詩中,詩人與小女孩之間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對話,小女孩有兄弟姐妹七個,但有兩個已經(jīng)死去,埋在墳里,小女孩卻認為他們?nèi)匀贿€活著,當詩人試圖引導(dǎo)小女孩說你們一共五個,小女孩執(zhí)拗地回答“我們七個不差”。孩子的純真與質(zhì)樸使其在對待死亡問題上與成人截然相反,“天真的孩子,呼吸的那樣柔和!/只感到生命充沛在四肢,/對死亡,她知道什么?”詩人表面上讓小女孩承認他們是五個,而實際上則表達了對小女孩這種觀念的認同。兒童稚嫩的話語好像不著邊際,其實卻是成人無法理解的真理。成年人總是試圖站在高處,用自己的標準和準則來要求并約束孩子,其結(jié)果就是使孩子一點一點地接受了世俗的觀點,消除了孩子身上那寶貴的明輝,使他們淪為遠離上帝和自然的成人。成人需要向孩子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觀察力,汲取孩子身上的神性光輝,才能真正地感悟生活和體味生命。這首詩飽含了華茲華斯對生與死的思考,滲透了濃厚的生命意識,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尊重和對靈魂永存的美好向往。
華茲華斯所處的時代,西方的社會生產(chǎn)力和科學(xué)文明迅猛發(fā)展。然而城市文明在詩人看來卻是“把人們的分辨能力弄得遲鈍起來”,因為工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是以對自然的破壞和人性的扭曲為代價的,人類原本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與大自然親密無間,然而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使得人類脫離了自然,并試圖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不復(fù)存在,人類無法找到心靈歸依,精神世界變得混亂不堪。華茲華斯以詩歌的形式倡導(dǎo)世人重返自然,因為自然充滿了人性,是人類的朋友、老師、乳母和慰藉者。大自然具有安慰人類靈魂的奇異功能,自然界中最平凡、最卑微之物都有靈魂,而且是同整個宇宙的大靈魂合為一體的。面對自然、置身自然,人的各種感情才能處于最單純、最和諧的狀態(tài),人性重返大自然,才顯得高貴、神圣、潔凈。
華茲華斯熱愛自然,吟詠自然。他以其賦有想象力的詩歌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為讀者指引了尋覓心靈慰藉的方向,那就是視自然為最純凈的思想的寄托,無論在何時何地,人類如果能夠進行寧靜的沉思,回憶曾經(jīng)與自然的交融,便可獲得自然的饋贈——心靈救贖!
[1]GillS.William Wordsworth theMajorWorks Including the Prelud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Rubinstein A T.TheGreat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1988.
[3]Blamires,Harry.A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M].New York: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91.
[4]李祁.華茲華斯以及《序曲》[M].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73.
[5]金東雷.英國文學(xué)史綱[M].上海: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