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國祎
文化與語言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掌握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提升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只側(cè)重語言知識講解,也就是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大量的時間放在了詞匯、語音、語法等知識的講解上面,卻忽視與所講授語言的相關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知識背景,將語言與文化人為地割裂開來,導致英語學習者在文化層面遇到障礙。有些大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聽、說、讀、寫、譯等五個方面的能力,但是在使用英語交流的時候,還是使用本民族文化語言交際標準來說英語,這阻礙了英語交際的順利進行。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在提升學生英語語言基本能力的同時,還需要特別關注文化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深入挖掘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培養(yǎng)廣大學生的英語習得意識,并做到在英語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都能讓學生了解異域文化知識[1]。
中西方在語言觀上的差異,是對語言本質(zhì)看法存在差別。在我國將語言當成是表意工具,認為語言是實用性工具。然而,西方卻對該觀念持有異議,否定只將語言當成一種工具。特別是自從近代之后,西方哲人對語言是一種工具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應該重新審視語言本質(zhì)。他們指出,語言是人們存在的形式,語言和人的存在具備對應結(jié)構(gòu)。對東方、西方語言觀進行比較來看,假如使用實用主義語言觀來指導學生進行外語學習的話,只會停留在對字、詞、句的認知上,認定外語只是一種工具而機械使用,并不能實現(xiàn)深入理解的高度,也就不能認清語言的基本價值與存在方式。
英語與漢語詞匯上的差異是非常多的,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是一大障礙。在英語中存在諸多成語難以從字面上把握其真實意思。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教育學生不能望文生義,不然就會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差。詞匯使用的范圍較廣,探尋詞匯上的文化差異,對其進行文化比較分析,對大學生全面理解詞匯文化差別,開展全方位的比較分析,理解詞匯以及加強對詞匯的記憶是非常有益的。比如“summer”這一詞語在英語中是指“夏日明媚溫和”,而在漢語中則是指“酷熱難耐”。
英語為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從語言形態(tài)以及非形態(tài)的視角加以分類,主要包含有形態(tài)語以及無形態(tài)語,有形態(tài)語也被稱為標記語,無形態(tài)語被稱為無標記語。漢語因為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屬于無標記語。但是英語和其余的印歐語系在語言形態(tài)上較為豐富,是具備標記的語言,比如其采用詞根或者是詞尾的變化來對詞進行分類。在漢語中,詞意蘊含非常豐富,句法往往會讓步于語義關系,這點在語態(tài)十分豐富的英語內(nèi)是比較少見的。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直接套用漢語的語義邏輯是不可行的。英語中的動詞是核心,強調(diào)分析、忽視意合,在這里動詞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漢語不強調(diào)形式,句法結(jié)構(gòu)也不是十分完備,強調(diào)意合但忽視分析,經(jīng)常是將名詞作為中心,主語一般不和動詞產(chǎn)生關系。
大學英語教學為雙語文化交叉交際,也就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往往涉及到漢語和英語兩種文化。在接受使用英語和英語文化來傳達信息時,需要用漢語和漢語文化來對這一信息的目的語和文化進行加工。大學生在漢語大環(huán)境下學習英語,往往受到中國文化的制約,外部英語學習大環(huán)境再加上大學生內(nèi)心環(huán)境,形成了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獨有特點。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從語言學習到文化經(jīng)歷的有效銜接,漢語文化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漢語文化系統(tǒng)為先入為主的文化系統(tǒng),采用新的系統(tǒng)來取代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各個民族文化可能存在相同或者相似之處[2],這主要是因為世界上的各個民族在和大自然進行斗爭的進程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jīng)歷與體驗。
首先,始終堅持實用性原則。教師在講授文化內(nèi)容時,應該將之與語言知識密切聯(lián)系起來,并且要和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涉到的主要內(nèi)容加以聯(lián)系。英語文化知識教學和語言實際密切結(jié)合,讓學生感覺到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以便進一步激發(fā)廣大學生的語言與文化方面的興趣。其次,采用階段性原則。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知識的講解應該參照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從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感悟能力出發(fā),來建立文化教學基本內(nèi)容,由淺入深,幫助大學生透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zhì)。最后,堅持適應性原則。英語文化知識教學需要和語言知識教學密切聯(lián)系,不能只是為了學習文化而單純關注文化的介紹。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既要做到避免脫離文化進行純語言知識的教學,還應該杜絕脫離語言知識而開展純粹文化知識的教學。在開展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要將兩者密切結(jié)合起來,強調(diào)在進行語言知識傳播的同時,適當?shù)貍鞑ノ幕R。
因為英語文化包含的方面較多,既涵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大的內(nèi)容,還包含具體的日常會話、民間諺語等表示表情的無聲語言。所以,教師應該大量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欣賞外國電影,高效學習這些文化知識。教師只有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把英語課教好。應該讓學生在掌握教材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英語文化的了解,提升英語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需要具有中西文化差異比較能力,既能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講解,還能將該文化知識和漢語加以比較,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正確對待英語文化。此外,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學會采用語法提示、翻譯對比、文化作品分析等不同的新型教學方法來進一步深化英語教學[3]。
文化因素的輸入涉及的面相對比較廣,并且蘊含在英語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內(nèi)。所以,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這既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及時掌握英語語言的基礎知識,還能將文化因素的輸入貫穿到整個大學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讓英語語言教學和文化輸入實現(xiàn)融合,使大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的語言技巧,還能掌握一些相關的交際規(guī)則與交際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使用語言的綜合能力。英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并繼續(xù)挖掘語言相關素材,將文化因素貫穿到詞匯、句法以及語篇等教學內(nèi)。
文化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非常大,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觀、詞匯以及語句三個方面,為此,應關注漢語文化體系在英語教學中的效能,遵循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基本準則,提升教師文化素養(yǎng),將文化因素貫穿到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提升大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
[1]張英.論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滲透[J].時代文學,2009(22):115-116.
[2]廖可.試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160-161.
[3]楊桂玲.淺談語言的交際能力與文化因素差異[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6):64-65.
[4]杜麗萍.淺論語言教學中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