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海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舊的倫理傳統(tǒng),但是在大破壞后,拿什么來填補綱常損毀后的倫理空間,如何建設新倫理,成為知識分子熱切關心和探討的問題。許地山作為一名立身于新舊交替時代的學者,自然也進行了嚴肅的思考。許地山的創(chuàng)作揭示出傳統(tǒng)人倫價值觀在現(xiàn)代關照下的殘忍,也顯示出現(xiàn)代倫理價值的混亂:《女兒心》舊官吏為向朝廷表忠心,痛殺全家人;《玉官》里叔欺嫂、子棄母,婆媳惡斗,親情薄涼;《綴網(wǎng)勞蛛》《枯楊生花》中,夫妻反目,家人離散;《東野先生》中妻子背叛丈夫,革命者裸尸街頭,殘酷而又世情冷漠。但許地山并不單純是為揭露這些混亂和破敗,最根本的目的乃是試圖挽救日漸衰頹的人倫親情和社會道德。他在宗教資源,尤其是基督教倫理資源的啟示下,極力建構(gòu)新的人格,探尋新的倫理價值體系,這成為許地山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nèi)容。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高揚個性解放,愛情是最具個人性的生命主題,自然就成為當時文學的核心話題。當時,大多作家把書寫愛情當作個性解放和控訴社會的方式,集中探討戀愛自由的價值,倡導“易卜生主義”,以及關注如何保障戀愛自由,導入對社會經(jīng)濟保障的討論,但對愛情本身卻缺乏反思,有把愛情價值絕對化的傾向。許地山同樣關注愛情,書寫愛情不遺余力,他說:“愛情就是生活,若是一個作家不會描寫,或不敢描寫,他便不配寫其余的文藝。”[1]353的確,他主要作品諸如《命命鳥》《綴網(wǎng)勞蛛》《商人婦》《換巢鸞鳳》等,皆涉及愛情。但在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上,許地山有自己的看法。
許地山第一篇短篇小說《命命鳥》表現(xiàn)了他對愛情不同于時俗的看法。小說寫一對青年男女相愛,門不當戶不對,因而遭到反對,最后雙雙投湖而死。這一模式應合了當時爭取戀愛自由的時尚,加上異域情調(diào),因而大受歡迎。但深入去看,我們發(fā)現(xiàn)敏明和加陵受的阻力并不大,文中特別交代:“照緬甸風俗,子女底婚嫁本沒有要求父母同意底必要。”[1]88加陵父親不是固執(zhí)之人,跟兒子說過:“我是很愛你的,你要做的事情,若是沒有什么妨害,我一定允許你?!保?]84敏明父親也不敢明著反對,只是想放盅離間,被發(fā)現(xiàn)就馬上停了手。雖說他們生肖不符,但又指出當時沒什么人信這個了。這些說明愛情阻力并不是他們赴死的根本原因。當然,這阻力讓他們開始對愛情本身進行思考,致使他們自殺的是敏明的夢。敏明在夢中看到許多男女在互表愛心,對每個人都愛,也接受每個人的愛,然后又在瞬間互相嚙食起來。這夢讓敏明突然領悟到感情的反復無常,從此對人世情有了新的認識,因而投湖,要去永恒的世界。這篇小說具有濃厚的佛教色空觀,但許地山并不是用佛教觀念來消解現(xiàn)實愛情,而是表明他對愛情本身的反思:愛情夾雜著私欲,名下有許多的虛假,它反復無常,不能把愛情當作絕對價值。不能因為愛情,就什么都對。因此,許地山把愛情分為戀愛和貪愛:“能夠把自己的人格忘了,去求兩方共同的更高人格便是愛情”[1]353,這是戀愛,真正的愛;“貪愛是當你想著你愛一個女子的時候,心里只為滿足自己,并不顧別人的情形如何。”[1]459許地山認同戀愛,而反對貪愛?!稉Q巢鸞鳳》正是許地山這一觀點的文學闡釋:和鸞和祖鳳因共同愛好,發(fā)生了打破階級和倫理的愛情,于是他們私奔。然而這私奔是祖鳳以愛的名義連哄帶騙把和鸞帶走,和鸞也同樣以愛的名義硬逼祖鳳出人頭地,他們的愛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并不顧別人的情形如何”,兩人終于墮落,淪為土匪,最終陷入絕境,身死懸崖。
從兩性關系角度去看,《綴網(wǎng)勞蛛》是一部探討愛情與婚姻關系的小說。尚潔是童養(yǎng)媳,為掙脫婆家的殘暴,與可望私奔,后來他們成為夫妻,但夫妻關系不和。可望是貪愛,他雖百般奉承尚潔,卻行為不檢不講道德,所以作為基督徒的尚潔難以認同這樣的丈夫。許地山運用了當時流行的以反抗掙脫舊婚姻爭取自由的敘事模式,但他的探討并不就此止步,而是展示出更復雜的人生困境:自由結(jié)合并不一定帶來婚姻的幸福。那么,當自由婚姻也不幸時,該怎么辦?許地山指出一種基督式的婚姻倫理。尚潔因著基督信仰,認同婚姻的神圣性,“最初上帝創(chuàng)造天地時,他造男人,又造女人,所以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結(jié)合;成為一體。所以夫妻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一個人了。既然是上帝配合的,人就不應該分開?!保?]尚潔因而勇敢承擔起家庭責任:“我雖然不愛他,然而家里的事,我認為應當替他做的,我也樂意去做?!保?]156因著對婚姻神圣性的認同和責任的承擔,也就不會以愛情的名義向外尋求,“外人說我和譚先生的事,全是不對的。我底家庭已經(jīng)成為這樣,我又怎能把它破壞呢?”[1]156尚潔因著信仰把不美滿的家庭接受下來,即便被丈夫刺傷,被逐,遭眾人誤解,仍盡自己的本分,不是怨恨,而是承受苦難,堅持愛與寬恕??赏罱K在我奉真牧師啟發(fā)下悔悟,開始對自我道德嚴格要求,走上救贖之路,后來兩人間隙彌合,夫妻關系修好,兩人走向更高層次的愛。許地山這一探索實際是想為現(xiàn)代婚姻引入神圣資源,強調(diào)婚姻的神圣性和夫妻的責任,認為雙方個人道德是婚姻幸福的重要條件,并主張走協(xié)調(diào)之路,而不是隨意損壞婚姻或者發(fā)展婚外情。他看透了現(xiàn)代人愛情的脆弱,因而探討當激情不在或潛隱時,如何處理兩性關系,如何使夫妻感情轉(zhuǎn)向敬重進入更高層次的愛。這在過于強調(diào)個性解放、婚姻自主而忽視婚姻的責任和道德的當時,頗有警示意義。即便是今天,這一婚姻倫理仍然具有啟示和借鑒價值。
《玉官》和《東野先生》則涉及到兩性關系中的婚外情處理。玉官早年喪夫,撫育幼子艱難度日,成為“圣經(jīng)女人”后,時常到鄉(xiāng)下傳教,認識了陳廉,兩人在不斷的交往中產(chǎn)生了愛情,還有了一起到南洋去過日子的想法。但當玉官發(fā)現(xiàn)陳廉就是朋友杏官十幾年前因冒失打人逃走的丈夫便躊躇了,最終打消了這樣的念頭。并不是她不愛了,“在朝云初散或晚煙才濃的時候,她有時會到社外的大王廟那被她常坐的樹根上少坐,憶想當年與陳廉談話的情景。衰年人的心境仍如少年,一點也沒改變,仍然可以在回憶中感到愉悅?!保?]586她也因此在很長時間有私心,沒有把陳廉的下落告訴杏官,致使他們一直無法團聚。隨著信仰日漸的成熟,玉官終于走上幫杏官把丈夫找回的道路。小說用真實感人的筆法巧妙地處理婚外情,顯示著:真正的愛是不是占有,乃是成全他人。《東野先生》的東野夢鹿與志能是舊式婚姻,由母親一手包辦,志能不愛東野,把他視作怪癖的瘋子,留學期間,與同學卓先生發(fā)生了婚外情。但志能回國后,在與東野的相處中逐漸發(fā)現(xiàn)他率真的性情和可貴的精神,最終拒絕了卓先生私奔的要求。許地山處理婚外情,始終強調(diào)婚姻的神圣性,認同責任,反對貪愛,對愛情并不是不加審視地提倡,這在當時的確是一個異類。
20 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加速進入現(xiàn)代,各種關系都在調(diào)整,無不顯示著新舊過渡的痕跡,代際關系的變化就是表現(xiàn)之一,這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重要內(nèi)容。代際關系中的父母與子女關系是核心。在現(xiàn)代文學中,往往特別強調(diào)父母與子女的沖突,以此義喻舊世界的崩潰和新世界的萌生,像巴金《家》、路翎《財主底兒女們》表現(xiàn)得非常充分而富有深義。魯迅對此有專門思考,受進化論影響,形成他青年必勝于老年,青年本位主義的家庭代際倫理思想。[4]許地山對時代給代際關系帶來的沖擊也是敏感的,對此他也有自己的探索。這在《玉官》中有詳細表現(xiàn)。
玉官不到21 歲就守了寡,她本可以再嫁,但考慮有孩子不便,便決定撫孤成人,希望兒子將來得到一官半職,給她請個封誥,表個貞節(jié),也就不枉一生,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兒子建德身上。這是傳統(tǒng)的老辦法,遵循著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套路。建德也很爭氣,后來果然在南京做了官。然而玉官去南京后,得到的不是滿足和喜悅,而是失望和淚水。不僅夢寐以求的“懷清望峻”一類的封誥匾額沒有得到,連兒子結(jié)婚的日期和地點也不和她商量,結(jié)婚的儀式更不能依她的意愿進行,這既有時代新舊沖突的原因,也是人的私心作祟。然而小說并不是以沖突來顯示新舊更替的趨勢,也不是走向道德批判,小說的敘事因著玉官的自省走向另外的路徑。玉官是一名基督教傳教士,雖然深受文化傳統(tǒng)影響,總想著從現(xiàn)實中得到回報:“富、貴、福、壽、康、寧,最少總得攀著一樣?!保?]557但她卻能在失望和痛苦中自省和懺悔:“她回想自守寡以來,所有的行為雖是為兒子的成功,歸根,還是自私的。她幾十年來的傳教生活,一向都如‘賣瓷器的用破碗’一般,自己沒享受過教訓的利益?!币虼祟I悟到:“從前的守節(jié)是為虛榮,從前的傳教是近于虛偽?!庇谑?,“她要回鄉(xiāng)去真正做她的傳教生活。不過她先要懺悔。她至少要為人做一件好事。”[1]584因此玉官不再把人生價值綁架在兒子身上,回鄉(xiāng)繼續(xù)為教會工作,把更大的愛心獻給他人,把她接管的教會小學辦得越發(fā)紅火。玉官得到內(nèi)心的安寧,母子關系也不再緊張。
另外,婆媳關系也在許地山作品中得到展現(xiàn)。婆媳矛盾是中國古老話題,而且諸多不和,沖突劇烈,往往釀成悲劇,如《孔雀東南飛》,如唐宛兒和陸游的故事。在現(xiàn)代中國,婆媳關系帶著新舊沖突,矛盾更加尖銳。在現(xiàn)代文學中很多表現(xiàn)婆媳矛盾的作品:葉圣陶《這也是一個人》、朱自清《笑的歷史》、柔石《人鬼與他底妻的故事》、許欽文《瘋婦》、王魯彥《屋項下》、袁昌英《孔雀東南飛》、蕭紅《呼蘭河傳》、曹禺《原野》、張愛玲《金鎖記》、巴金《寒夜》等等。這些作品展示出婆媳之間的強烈沖突,往往以“母親”的瘋狂或媳婦的死、逃亡為結(jié)局,挖掘人隱秘的變態(tài)心理,批判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對人性的壓制。[5]
許地山對婆媳矛盾有自己的感受,小時候他就親眼見到母親與大哥許贊書妻子關系不和,沖突不斷。在《玉官》中,他對婆媳關系也進行了探討。建德和雅言結(jié)婚,剛開始時,雅言恭順有加,玉官頗為滿意,但很快就有不滿,最終鬧得交口對罵起來,當然此處敘述的婆媳之戰(zhàn)以雅言在難產(chǎn)中死去而結(jié)束。但建德在南京做官后,續(xù)娶闊小姐安妮為妻,于是婆媳之戰(zhàn)又新一輪開始。她們一開始就相互不喜歡,“婆媳的感情一向不曾有過,有時兩人一天面對面坐著,彼此不說話。安妮對建德老是說洋話,玉官一句也聽不懂。玉官對建德說的是家鄉(xiāng)話,安妮也是一竅不通。兩人的互相猜疑從這事由可以想像得出來?!保?]583安妮管家,只給玉官每月幾塊錢零用,讓玉官覺得這是大逆不道,安妮還常對丈夫罵老太太是“老蟑螂”,耗費食物討人嫌。但小說并不是要在對方間作一個道德評判,也并不如大多表現(xiàn)婆媳矛盾的作品一樣走向表現(xiàn)婆婆的瘋狂或媳婦死、逃亡的悲劇。許地山避開這種書寫模式,探求化解婆媳矛盾的方式和途徑。小說在敘述玉官與雅言的矛盾時,玉官自覺滿肚子委屈,于是向親家杏官訴苦,說兒子媳婦不理會她。杏官告訴她夫婦應合為一體,不要嫉妒,但這時候的玉官未解基督深義,對這樣的回答并不滿意,她所盼望的是現(xiàn)實的滿足:“身前有親朋奉承,死后能萬古流芳,那才不枉做人。”[1]556所以兒子和媳婦不理會她,自己也就必然孤寂,沒有什么價值。許地山在這里點出了自古婆媳關系緊張的原因:傳統(tǒng)親親原則,把自我人生價值建立在家族基礎之上,子輩的好壞直接關系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子輩顯貴和對長輩的順從成為價值實現(xiàn)的表征,而媳婦作為外來者則會與這種順從形成一定的消解力,所以兒子與媳婦的親密在婆婆看來是對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抵消,因而婆媳關系難以處理,這需要極寬闊的胸懷、極健全的人格和極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所以,化解婆媳關系的緊張單靠道德教化,心理撫慰遠遠不夠。小說有意設置了雅言和安妮這樣不同類型的媳婦:雅言賢淑,多事依著玉官,可以說是媳婦弱,婆婆強的模式,也是傳統(tǒng)模式;安妮顯得跋扈,多事針對玉官,是媳婦強,婆婆弱的模式,帶有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意味。這顯示著無論是什么樣的媳婦或婆婆,婆媳矛盾都存在,具有永恒性。在許地山的探索中,他從兩個方面入手化解婆媳關系的緊張:一方面轉(zhuǎn)變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價值重建。所以玉官在失望難過之余,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罪,她的基督性慢慢激活,開始反思懺悔自我,并找到自己內(nèi)心緊張、失望難過的根源:“她覺得從前的守節(jié)是為虛榮,從前的傳教是近于虛偽。”于是“她要回鄉(xiāng)去真正做她的傳教生活”。[1]584因此玉官不再把人生價值綁架在他們身上,回鄉(xiāng)繼續(xù)為教會工作,玉官內(nèi)心變得安寧,婆媳緊張得到緩解。
許地山在《玉官》中探索了處理現(xiàn)代代際沖突的方法,認為如果父母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全部建立在子女身上,那必然帶來諸多失望和苦惱,難以處理好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婆媳關系則更加糟糕。許地山試圖突破傳統(tǒng)倫理,認同“子女離開父母,合為一體”的家庭結(jié)構(gòu),建立一種基督教式的家庭倫理,以人生價值的重建作為改變的契機,強調(diào)不從現(xiàn)實利益中求人生價值,不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建立在子女的回報之上,突破親親原則,把奉獻、成全和愛指向人類整體,以此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這是人們減少苦痛和怨恨、嫉妒的有效方式,內(nèi)心緊張因此可以得到緩解,代際沖突可以得到緩和,同時還可以喚回親情,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增進。玉官服務40 周年紀念會上,建德和安妮專程趕來慶祝。后來玉官又趕去城里送了他們,“見面時,安妮非常感動。她才起頭覺得玉官愛她的兒子建德是很可欽佩的。”[1]588建德也哭起來,并決定要常回來看看。許地山試圖用基督教倫理化解千古難題,這種探索,在今天看來,并非沒有價值。
魯迅指出,中國的規(guī)律是報復,“童養(yǎng)媳一做婆婆,也就像她的惡姑一樣毒辣”。[3]《頹敗線上的顫動》和《女吊》都顯示他對報復持贊賞的態(tài)度,魯迅主張不寬恕,堅持斗爭,乃是基于他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和體驗。當時的中國在民族矛盾和現(xiàn)實苦難的擠壓下,都傾向于以斗爭來處理人際關系,主張對惡勢力和惡人進行堅決斗爭,直至消滅他們,換來新天新地。許地山雖然也認識到黑暗的現(xiàn)實和丑陋的惡人,但他并不滿意那樣的解決方式,他說:“我不信凡事都可以用斗爭或反抗來解決?!辈⒅赋?“我受了壓迫,并不希望報復,再去壓迫從前的壓迫者。”[6]872-873許地山依托宗教資源,想探索不一樣的人際關系,從而把基督教的自我犧牲、寬恕和愛注入當時處于文化轉(zhuǎn)型的中國,希望以此彌合人與人之間的裂痕。
《商人婦》的惜官盡妻子本分,卻被丈夫蔭喬拋棄、賣掉,受盡人世的屈辱和苦痛,但惜官不是走向仇恨,更不是自我棄絕,而是堅持愛與寬恕,更積極地生活,最后成為一名基督教鄉(xiāng)村教習,走出一條自己的人生之路。惜官安定后,再度下南洋尋找蔭喬,她說:“我很相信蔭哥必不忍做這事;縱然是他出的主意,終有一天會悔悟過來?!保?]111這顯示著人在信仰支撐下的寬容與愛,表明人受了他人(甚至是自己最親密最信任的人)傷害后仍然可以對人抱有希望,仍然可以保持一顆柔軟的心,仍然可以選擇相信人,而不是憤恨報復,剛硬冷漠?!稏|野先生》的東野夢鹿是一名小學教員,他不贊同革命,但悉心撫養(yǎng)革命遺孤;當知曉革命家屬過著貧困無助的生活時,他毅然接濟他們;當他發(fā)現(xiàn)小商販因貧困拿老鼠肉作餛飩餡出售,馬上斥責制止并拿錢救助;當革命者裸尸街頭,他冒著禁令給她們裹上尸布,維護死者的尊嚴,最終被打得奄奄一息,落下傷殘,但他并不怨恨,更不揚言要報復。東野以愛對待每一個人,愿意以自己的力量去庇護每一個受難者,是一個堅持愛的自我犧牲者,雖然他傷殘了,但喚回了妻子,也感染了同事黃先生,意味著這種方式看上去軟弱但并非沒有力量。許地山這一探索顯然來自基督十字架的啟示:耶穌在世間受了極大苦痛委屈,最后還失掉了生命,但他仍然保持一顆柔軟的心,仍然堅信上帝,原諒這世界所有的錯誤,相信人會悔悟,走義路,得救贖。惜官、東野之路正是基督十字架啟示下的人生之路。
另外,許地山注意到,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和理解,誤解總是無處不在。用言語解釋是乏力的,《命命鳥》《綴網(wǎng)勞蛛》《人非人》《女兒心》都顯示著這樣的困境。當然,許地山并不是主張放棄溝通和理解,他認為人通過受難,與苦難同在的行為,能慢慢讓人心靈走近。所以,面對誤會,尚潔不是急于爭辯,而是承受苦難,從而使可望真正懺悔,真正走上救贖之路;《人非人》的陳情撫養(yǎng)革命烈士家屬,不得不出賣肉體,周圍人并不理解,便是受助者也是充滿懷疑,但她也不辯白,而是繼續(xù)堅持,也得到老胡的理解;《女兒心》中無人理解趾麟為什么要執(zhí)著于尋父,但趾麟關心他人,給別人提供了不少便利和好處,人們雖不理解但尊敬支持她。許地山的作品顯示,言語辯白和權(quán)力強制并不是得到認同的最好方式。許地山認為得到他人認同必須以尊重他人自由意志為前提,在苦難中堅持愛與寬恕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會減少隔閡,逐漸得到認同,這是最好的方式。堅持愛與寬恕,并不是軟弱,也不是善惡不分,它雖不能完全消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隔閡,卻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有利于協(xié)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間更有溫情,不是仇恨。
面對苦難,面對人與社會的罪惡,當時大多數(shù)人視啟蒙和革命為解救社會與人的法寶,但許地山對其有效性保持異議。許地山堅持愛與寬恕,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相信罪人在他人承受苦難的過程中能得到感召,最終能懺悔走義路,從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際關系更和諧。他的探索在當時不合適宜,難以為人接受。但在今天看來,并非沒有意義,當我們經(jīng)歷了改天換地的革命之后,發(fā)現(xiàn)社會與人的惡仍然無處不在,人與人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冷漠,啟蒙和革命的效果也是有限的。面對老人摔倒沒人扶和小悅悅事件所突顯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僅啟蒙式的揭示和批判是不夠的,更需要耶穌式的獻身。所以,許地山通過尚潔、惜官、陳情、東野先生等所透露出來的吃了虧、受了騙也堅持愛與寬恕的方式并不是“軟弱”“愚昧”的市民哲學,這種充滿溫情的方式更貼近人,更能體現(xiàn)人情味,更能緩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為社會增添溫暖,這是我們今天極為需要的。
許地山不僅自己不涉足政治斗爭,在思想上也否認社會各階級間有根本利益的不同。他從宗教普施于眾的大慈悲思想出發(fā),不愿在應該享有平等地位的人們中生出任何差別心。由此,他否定了不同黨派、不同政治力量根本對立的思想的現(xiàn)實依據(jù)?!安灰臀抑v哲學。我不懂哲學。我勸你也不要希望你腦中有百‘論’千‘說’、億萬‘主義’,那由他‘派別’,辯來論去,逃不出雞子方圓的爭執(zhí)??v使你能證出雞子是方的,又將如何?”[1]355——宣稱自己的“派別”“主義”擁有人世真理的全部,在他看來都是虛偽和欺騙。所以,他在《東野先生》超越政治,把人視作一體?!秱芬餐瑯臃从吵鏊娜祟愓w意識:不具足的生命,又以追求整個人類的完全具足為目標,就只能選擇犧牲自己以救護他人,在自己力量不夠時,去尋找同樣有著“欠債”意識的人一起去做,“若論還債,依我底力理、才能,是不濟事底。我得出去找?guī)讉€幫忙底人。”[1]31
正因為這種人類整體觀,許地山除了關注被侮辱和損害者的痛苦之外,還關注為惡者精神上的異化現(xiàn)象,在同情弱小者的同時,把同情心加在惡人身上,人性惡也是苦?!段3矇嫼啞分?,許地山先說了一個旅館老板為牟利,把客人殺死當馬肉賣的“人變獸”的故事后,又說了一段話:“那使同伴在物質(zhì)上變牛變馬,是由于不知愛人如己,雖然可恨可憐,還不如那使自己在精神上變豬變狗底人們。他們是不知愛己如人,是最可傷可悲的?!保?]367-368他認為人被異己力量(如金錢、權(quán)勢、貪欲、淫念、暴力欲等等)控制,迷失自我本性,精神發(fā)生異化而成為非人是最可悲的。在《“五七”紀念與人類》中,他又說:“我想凡屬羞恥底紀念都是人類的和世界的。怎樣講呢?我們試看那仗力欺人底惡徒,整天橫沖直撞地闖禍,從沒有見他所做底事就贊美他會欺凌人、反要憐憫他的獸性猶存,或是以與他同籍為恥,就是那惡徒底良心有時也會不安的。”[6]821這看似頗有不分對象、濫施慈悲的色彩,但從基督教人類整體觀來看,好人歹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歹人身上的惡也正是我們身上的罪。所以他提倡:“應當把人道在昏睡之中搖醒,叫它起來將一切的恥辱滅掉,我們能夠這樣做,雖然是蒙羞,還是有福的,我們暫且把一切人類的羞恥負在背上罷!”[6]822許地山把人類視作整體,同情善人,也同情惡人,視惡人也為上帝的子民,這具有明顯的基督教特征。他在一個分裂斗爭的時代提倡人類整體,追求彌合,非常難得,同時也顯示了基督教彌合分裂的意義所在。許地山的愿望在當時萬難實現(xiàn),即便今天,也難以實現(xiàn),但他的作品在兩岸三地都被選入教材,也算是一種告慰吧。
許地山是時代的敏感者,堅持為人生而藝術(shù)。雖然他談論的話題都是現(xiàn)代文學談論的中心話題,比如愛情、婚姻、革命、苦難等等,但他走向了另外的路徑。他對愛情本身進行反思,認為愛情夾雜私欲,不能不加區(qū)分地提倡,同時重申婚姻的神圣性,強調(diào)責任的重要性。在代際關系上,突破親親原則,強調(diào)人生價值不能僅建立在子代身上。在人際關系上視人類為整體,反對斗爭的絕對性,提倡以耶穌基督的方式對待現(xiàn)實中人與人之間的誤會,人與人之間的糾紛,這是中國現(xiàn)代新倫理探索的重要內(nèi)容,也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增添了色彩。當然,這些探索都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有著儒家、道家、佛教的綜合影響,尤其是基督教十字架真理的啟示??上У氖?,受中國社會對宗教排斥的傳統(tǒng)的影響,尤其是受20 世紀20 年代非基督教運動的干擾,讓我們很長時間里不能正視宗教價值,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價值,所以許地山建基于宗教的倫理探索很難得到正視,希望在今后能逐漸得到認可。
[1]許地山.許地山全集:第1 卷[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2]新約·馬可福音[M].上海: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2011:81.
[3]魯 迅.魯迅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82.
[4]王麗萍.家庭倫理視域里的魯迅進化論思想研究[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8-105.
[5]康 泳.中國現(xiàn)代文學婆媳關系的敘事模式及其文化意味[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32-134.
[6]許地山.許地山全集:第2 卷[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