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傳統社會女德構建的價值向度

      2013-08-15 00:50:11李桂梅張翠蓮
      關鍵詞:傳統

      李桂梅,張翠蓮

      (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81)

      西蒙娜·德·波伏娃認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盵1]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理念塑造一個民族女性特有的形象和特質。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和特質的塑造是儒家價值觀念長期教化浸潤的結果。從價值的向度研究挖掘傳統女德構建的根據、范式和主旨,可以為現代女性美德的構建提供理性的思考和實踐的借鑒。

      一、封建宗法制度:傳統社會女德構建的價值根據

      中國傳統社會非常注重男女差異,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當然這種注重不是單純地基于男女兩性生理上的差別,而是基于封建宗法社會保持穩(wěn)定的需要。封建宗法制度決定傳統女德的構建,女性的角色、身份和行為規(guī)范均以此而設定。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會后期的父系家長制,是奴隸主為維護其世襲貴族統治而采取的一種政治制度,經過夏商的發(fā)展,到周朝宣布“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繼承制度而得到完善。在宗法家族血緣關系中,只有男性才具有宗族世襲統治和財產的繼承權,女性則被排除在繼承權之外,既沒有繼承世襲貴族統治的權利,也沒有繼承財產的權利。在注重宗族整體利益的條件下,女性也沒有獨立的經濟權利,只有依附于宗族勢力才能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而在國家事務上,早在商朝以前就已經存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的說法,可見禁止女性涉及國家政治事務的歷史由來已久。這些被后來的封建統治者繼承,發(fā)展成為由神權、族權、父權和夫權構成的封建宗法制。

      盡管夏商周時期對女性在宗族中的地位和權利有了確定的認識,但對女性德行的認識仍然處于自然樸素的認知階段。在先秦以前的文化中,女性因為具有神奇的生育能力而被頂禮膜拜,這時的女德主要指女性所具有的“生”“養(yǎng)”能力以及相應的德性?!皢栴}是當時有頭腦的人,將這種會生孩子的事實與天下所有事物建立了普遍的聯系,特別是對大地的萬物生養(yǎng)進行了‘生殖’類比?!盵2]如道教文獻中把女性的生殖器官類比為“幽谷”、“玄關”、“地宮”、“陰門”等,并賦予了“大地子宮”的含義。他們認為女人和自然一樣具有非凡的超自然能力,具有“生”、“養(yǎng)”的魔力。“正是這樣,當時以至后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女人的好奇、敬畏和神秘,都是用‘女德’的概念來表達的?!盵2](P80)因此中國早期典籍中一直把女性所遵從的道稱為地道、母道。《周易·說卦傳》“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盵3](P383)《周易·系辭上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盵3](P316)“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盵3](P323)“乾”統率天并產生萬物,代表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力量、奮斗和開拓的象征;“坤”順承天并容載、長養(yǎng)和滋潤萬物,代表柔、靜、順、榮,“含萬物而化光?!鼻]有尊卑、輕重之分,是公正平等的。在先秦文獻中除了母道、地道等的認識,代表女性其他特質詞語也大量被認可,順、靜、貞、柔等被看成女性特有的品質,這些成為后來女德建構的理論基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儒家思想的不斷完善,其所倡導的禮治思想開始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形成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外女內的禮性規(guī)定。生殖、養(yǎng)育雖仍是女性的主要職責,但女德的內涵已經開始發(fā)生變化。男女兩性的關系被納入儒家倫理道德的起端而逐漸具有禮制的意味。西漢時期,劉向編著《列女傳》,其中包含母儀、賢明、貞順、仁智、節(jié)義和辯通等6個正面,而把淫妒熒惑、背節(jié)棄義、指是為非、終致敗國離家的女性列為孽嬖,加以警戒。東漢班昭在《女誡》中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稱為“四德”。班昭認為“此四者。女子之大節(jié)。而不可乏無者也?!盵4](P13)至此,女德真正演化為封建倫理思想體系下女性德性、言行、修養(yǎng)和態(tài)度等方面的原則規(guī)范。

      伴隨著女德內涵的演變,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需要塑造女性品質成為必要。所以,傳統女德的構建過程也是統治階級依據封建宗法制度形成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是對女性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和德性修養(yǎng)等方面的規(guī)范、監(jiān)督和培育過程,其產生、發(fā)展和演變與宗法制度發(fā)展完善密切相關。

      五帝時期專門針對女性的禮節(jié)規(guī)范已經出現?!妒酚洝の宓郾炯o》記載:“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如婦禮?!瓐蚨桓乙再F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盵5]舜要求二妃守婦禮,遵婦道,二妃也德行純正,忠貞仁惠,使舜通過了堯的考查而登上帝位。那時聰達仁惠的女性因為對丈夫的影響、對子女良好的德行教育、對公婆孝敬贍養(yǎng)等起到了興國顯家的作用。其間也有一些女性不守婦禮婦道,迷惑君王而導致國家滅亡。夏桀之末喜,殷紂之妲己,幽王之褒姒是典型代表,她們以色媚主,干涉政治生活,最終敗國離家。其時,女德構建的必要性逐漸凸顯。

      春秋戰(zhàn)國時,傳統女德構建的基本框架形成。這一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為結束這種混亂局面,孔子主張“復禮”、“為國以禮”,希望回復西周禮治秩序,修訂并整理了《詩》《書》《禮》《易》《春秋》《樂》等六經用以闡發(fā)自己的思想。這些典籍中出現了婦禮、婦道、婦德、母道等女性專門的規(guī)范概念。如《禮記·郊特性》:“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婦德也。壹與之齊,終身不改。 故夫死不嫁。”[6](P90)《禮記·昏義》:“成婦禮,明婦順,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責婦順焉也?!薄敖桃詪D德、婦言、婦容、婦功?!盵6](P277-228)

      兩漢時期,女德構建的理論依據得到完善并開始實行。董仲舒將“三從”上升為“三綱”,將普通的行為規(guī)范上升到政治高度?!栋谆⑼āの逍小穭t從哲學的高度,進一步論證男尊女卑的合法性與永恒性,“妻順夫何法法地順天也”[7]。理論的完備,為構建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女德的經典讀本《列女傳》和《女誡》問世,“男尊女卑”、“三從四德”是其主旨思想。

      唐宋時期,女德構建內容逐漸轉向貞節(jié)、忠孝。李世民在《即位大赦詔》中明確表示:“孝子順孫義夫節(jié)婦隨事褒顯旌表門閭”[8]。唐朝立國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員每年都要將貞女烈婦的事跡上報。政府積極提倡與獎勵貞女節(jié)婦的舉動,無疑潛移默化地加強了唐朝婦女的貞潔意識,但貞節(jié)觀念依然相對淡薄,唐朝公主再嫁的就有23人。兩宋沿襲唐代遺風,對女性的約束相對寬松,女性無論在婚姻的解除以及再嫁方面都有一定的自由度。如宋光宗張貴妃“亦舊侍東宮,次婕妤符氏,后出嫁于民間?!盵9]正是這種寬松,導致宋代狎妓成風,人欲橫流,程朱理學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忠孝這一時期也得到重視,如楊門女將征戰(zhàn)沙場、岳飛母親手刺“精忠報國”的故事被歷代傳唱。這一時期比較流行的女德教育讀本有唐長孫皇后的《女則》、陳邈妻鄭氏的《女孝經》、宋若華宋若莘的《女論語》、司馬光《溫公家范》和袁采《世范》等。

      明清時期,女德構建得到強化,節(jié)烈成了戕害女性的沉重枷鎖。這時期封建官僚體制越來越僵化,對女性的貞節(jié)提倡達到了最高點。明太祖洪武三年定:“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至五十以后。不改節(jié)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盵10]寡婦地位的上升以及由此而來的榮譽,促使很多女子自愿遵循貞女烈婦的規(guī)范。在《明史·列女傳》中“貞節(jié)類占13.98%,殉烈者為68.82%,兩者相加共占全傳之82.8%。其中未婚而實踐貞烈的貞女為3.23%,烈女有12.54%;已婚之節(jié)婦則為10.75%,烈婦則占了56.27%,人數最多?!盵11]節(jié)、烈成了女德的大宗。有關女德教育的書籍大量涌現,有仁孝文皇后的《內訓》、呂坤《閨范》、陸圻《新婦譜》、藍鼎元《女學》、陳弘謀《教女遺規(guī)》和王相母劉氏《女范捷錄》等。

      綜上可以看出,傳統女德構建的過程也就是封建宗法制度依據不同時代的要求,對傳統女德內容不斷豐富的過程。如果說先秦典籍中對女德的思考更多是出于對女性自然的生理和心理的樸素認知,而封建社會形成之后,女德的構建則更多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的考量。

      二、角色固化和身份認同:傳統社會女德構建的價值范式

      傳統女德不僅蘊涵著女性基于其自然的身體和心理結構所產生的道德傾向,而且蘊涵著代表封建統治階級意志的儒家文化對女性提出的德性要求。女德的構建既要考慮社會文化對女性的形象品質的設定,又必須使女性自身認同這些形象品質,只有這樣,女性的品質和形象才具有實踐上的可能性,女德的構建才具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角色固化,意味著社會成員在生活領域中的活動被限定。傳統社會封閉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及宗法制度在政治領域對女性的排斥,決定女性活動領域只能在家庭,扮演好女兒、媳婦、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履行相應的行為職責,塑造社會認可的好女人形象。

      女孝是古代女性對父母舅姑等長輩態(tài)度、供養(yǎng)方面的規(guī)范,是對女性作為女兒、媳婦身份的要求。孝道是傳統女德構建的一個重要內容。班昭在 《女誡》中提出對待舅姑要曲從。唐代陳邈之妻鄭氏專門撰《女孝經》作為女孝的參考。《女孝經》秉承先圣立言規(guī)訓指出:“孝實貫乎百行。孝之所為大也?!庇绕涫恰芭又⑺鶠榇笠?。”《女范捷錄》則指出:“夫孝者。 百行之源。 而尤為女德之首也。”[4](P153、112)可見女孝的重要性。在內容上,規(guī)定了不同層次女性孝的要求。后妃之孝要求德加百姓刑于四海,夫人之孝要求保宗廟,邦君妻之孝在于守祭祀,庶人之妻要求事舅姑,紡績裳衣,社賦烝獻。要求“女子之事舅姑也。敬與父同。愛與母同?!盵4](P158)孝敬舅姑和孝敬父母一樣。不僅對待舅姑如此,還要以“孝治九族”對待上下左右愛順德敬,這樣才會九族和悅。

      婦道是對婚后女性的規(guī)范,是對女性作為妻子和家庭主婦身份的要求。班昭認為作為妻子要“賢”,夫賢婦順。《女論語》提出“夫主為親。……將夫比天。其義匪輕。夫剛妻柔。恩愛相因?!盵4](P88)夫妻在德性上對等,善待對方。妻子要敬重丈夫,“居家相待。敬重如賓?!盵4](P88)在日常起居上關心丈夫,精心照料。對于丈夫的不良行為要進行勸諫,不要使其走上歧路?!胺蛴袗菏?。勸諫諄諄?!盵4](P88)作為妻子還要為丈夫守節(jié),夫在,要注意自身言行,“有客在戶。莫露聲音。不談私語。不聽淫音?!盵4](P98)夫去世后,要為其守節(jié)?!叭曛胤?。守志堅心。保家持業(yè)。整頓墳塋。殷勤訓后。存歿光榮?!盵4](P98)作為家庭主婦,班昭認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賓客?!盵4](P12)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養(yǎng)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奉養(yǎng)公婆,相夫教子,招待賓客,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杜撜Z》則有專門的“持家章”從清潔家宅,耕田下種、炊羹早飯、喂養(yǎng)孳牲、收拾經營到迎賓待客,要求“營家之女。惟儉惟勤。”[4](P92)“懶”、“奢”要受譴責。

      母道是作為母親對子女進行教養(yǎng)的原則規(guī)范。傳統女德構建中非常重視母道、母儀。《列女傳·辯通傳》中記載晉國大夫趙襄子的家臣反叛,襄子把其母抓來要因其“母不能教子,故使至于反?!盵12]要處以死刑,母親教子不盡責要受到懲罰。而《列女傳·母儀傳》中一些賢母因為“賢圣有智。行為儀表,言則中義。胎養(yǎng)子孫,以漸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功業(yè)?!盵12](P225)而世代受到推崇。母親對子女的教育要求從胎教開始?!敖套右俗蕴ソ淌肌盵13](P205)。劉向在《列女傳·母儀傳》中指出太任有娠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12](P14)?!杜⒔洝芬笤袐D“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不履左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惡色。耳不聽靡聲??诓怀霭裂?。手不執(zhí)邪器。夜則誦經書。朝則講禮樂。”[4](P167-168)總之,這一時期對于即將出生寶寶的健康、才德不利的言行均要禁止。男孩6歲開始教育,要求習學禮儀,吟詩做賦。女孩7歲教以四德,嚴格規(guī)范行為,順從長輩,勤于事物,進退有禮,不能驕縱。母親對孩子要慈愛,但不能溺愛,要嚴加規(guī)訓。

      修身是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一個主要手段,女性修身之道也是傳統女德構建的重要內容。班昭在 《女誡》中提出“修身莫如敬。避強莫若順?!盵4](P9)的敬順之道。《女論語》則提出女子“立身之法。惟務清貞。”[4](P79)要求女性端莊潔凈,純一專正,注意自身言行。而《內訓》則用了11章,分別從德性、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jié)儉、警戒、積善、遷善、崇圣訓、景賢范論述修身進德的要求和途徑。在德性上《內訓》提出“貞靜幽閑。端莊誠一。女子之德性也。孝敬之明。慈和柔順。德性備矣?!盵4](P27)在言行上慎言謹行,要慎言,寡言,“緘口內修。……一語一默。從容中道。以合于坤靜之體?!盵4](P34)持家要勤勵節(jié)儉,存警惕之心,居安思危,要端己,行為要純正,就是要“體柔順。率貞潔。服三從之訓。”[4](P36)要“稽往形。質前言。模而則之。 則德行成焉?!盵4](P51)

      封建宗法制度通過對女性的角色固化使女性處于卑從低下的地位,而代表封建宗法勢力的社會機構、家族以及文化名流則通過各種方法從情感行為上強化其對身份的認同和順應。

      一是知行合一。傳統社會女德構建的主體一方面來自于男性,如父親、兄長、丈夫等。他們是女德的積極倡導者,并對女性的行為引導規(guī)范。如東漢蔡邕專有《女訓》教育蔡文姬,要求她時刻不忘修心,“故覽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fā),則思其心之潤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13](P14)另一方面來自女性,如傅母、母親、婆婆等女性長輩,如班昭受“母師之典訓”,明仁孝文皇后則幼承父母之教,婚后受孝慈高皇后教訓,她們既受女德規(guī)范的制約,協調婆媳、夫妻、妯娌、母子、兄弟姐妹等關系的處理,又以同樣的規(guī)范要求女兒、媳婦。日常家庭生活中長期耳濡目染的熏陶影響,促使女性認識到守婦禮、明婦德成了女性生活領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覺地維護男尊女卑、三從四德。言教體現為在傳統社會中幾乎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規(guī)家約,如《顏氏家訓》、《龐氏家訓》、《溫公家范》、《曾國藩家書》等都有對女性的要求。

      二是獎懲結合。褒獎體現為朝廷以及各級官員的政令、旌表、賜封、題字和撫恤。元初六年(公元119年)為了旌表女子貞節(jié),漢安帝詔賜云:“貞婦有節(jié)義十斛,甄表門閭,旌顯厥行?!盵14]李世民、朱元璋等都曾昭示要旌表貞女貞婦。賢母、賢婦、孝婦、節(jié)婦、孝女等,各朝都有專門的《列女傳》予以記載傳揚。反之,則會受到嚴厲懲罰。曹端《家規(guī)輯略》記載:“女子有作非為犯淫狎者,與之刀繩,閉于牛驢房,聽其自死。其母不容者出之,其父不容者,陳于官而放絕之。仍告于祠堂,于宗圖上削其名,死生不許入祠堂。既放而悔改,容死其女者復之”[15]。

      三是教化規(guī)勸兼施。教化即通過政令、制度的施行,文化、藝術等的熏陶,使人思想和行為變化。藍鼎元認為“天下之治在風俗,風俗之正在齊家,齊家之道當自婦人始?!|門風化之原,自開辟以迄于今,不可易也。”[16](P604)教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教化的途徑之一是皇帝后妃以及各級政府官員的對禮儀的踐行、倡導,形成風化。唐宣宗以萬壽公主適起居郎鄭顥,詔之曰:“先王制禮,貴賤共之。萬壽公主事舅姑,宜從臣庶之法?!盵16](P612)二是自劉向《列女傳》后各代均編著《列女傳》以彰顯本朝所倡導的女性模范,達到德性感化的目的。其中有賢明仁愛的后妃,訓誨有加的賢母,敬親養(yǎng)親的孝女孝婦,貞烈可鑒的貞婦,忠義可表的義婦,聰慧勇敢的果敢女性,知書達理的才女等等,她們成為后代女性景行模范的對象。教化的推行只是改化、美化了重視女德的風氣。而規(guī)勸方法的應用則使女德意識入腦入心。第一,通過避免恥辱勸告女性守婦禮婦道。班昭在《女誡》中指出“不聞婦禮。 ……取辱宗族?!盵4](P4)《女論語》認為懶婦“針線粗率。為人所攻。嫁為人婦。恥辱門風。衣裳破損。牽西遮東。遭人指點。恥笑鄉(xiāng)中。”[4](P78-79);不學禮的婦女“引惹惡聲。多招罵怒。辱賤門風。連累父母。損破自身。供他笑具。如此之人。有如犬鼠?!盵4](P81)要敬事丈夫,不做懶婦、愚婦、蠢婦、潑婦。第二,通過恐嚇規(guī)勸女性遠惡。傳統社會中,女性不守道德不僅有來自社會的譴責和恥笑,還會招致神靈怪罪,而導致天譴?!杜撜Z》中認為不事舅姑,則是惡婦,“天地不容。雷霆震怒?!盵4](P87)在歷代的女性故事中,因為不守婦道,不孝敬公婆,品行惡毒等導致的善惡報應都有記載。民國時期陳靜伊編著的《婦女故事》中就有秦檜的妻子王氏因為私通金兀術,慫恿秦檜殺死岳飛,殘害其他忠良,結果全家遭到惡報的故事。

      三、依附性人格塑造:傳統女德構建之價值主旨

      封建宗法制度對女性卑從的認識和要求,決定傳統女德構建的主旨是塑造符合其依附性要求的女性人格,以達到王權、族權免受來自具有進取精神的女性的挑戰(zhàn)。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傳統女德從家庭規(guī)范和社會環(huán)境方面,浸淫女性的視聽言行,使其缺乏對傳統女德規(guī)范獨立的判斷和抉擇能力。

      (一)權威讀本的普及形成傳統女德人格塑造的價值認知慣性

      傳統女德是為了維護族權、夫權、王權而設置的,男尊女卑、三從四德是其主旨要求。在這樣的價值基調下,女性僅被認為具有“成物”的作用,構建的內容依此而設定。作為男權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雖然不重視女性才學培養(yǎng),但是為了培養(yǎng)賢妻良母式的女性,編著了大量權威流行的女教讀本。這些讀本要么出自深受儒家男尊女卑倫理文化熏陶、具有才學女子的手筆,要么出自皇帝、名臣、重儒等男性。如漢代班昭編寫訓女之作《女誡》。唐太宗長孫皇后親自“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盵17]武則天召文學之士撰寫《列女傳》二十卷,《古今內范》百卷,《鳳樓新誡》二十卷,《內范要略》十卷等藏于秘閣;朱元璋召學士編撰女誡及古賢妃事可法者教育子孫,明永樂仁孝文皇后撰《內訓》,明世宗母章圣皇太后親撰《女訓》,明神宗為《女誡》《內訓》作序,刊行天下。其他如劉向《列女傳》、蔡邕《女訓》、范曄《后漢書·列女傳》等等。這些權威、重臣、名流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對于幾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又無其他文化書籍閱讀的女性來說,就是其價值認知形成的理論資源和精神資源,其中處處昭示恪守母道、婦道和妻道等言行的告誡與要求,以及對違反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懲戒。這樣的價值認知使得女性在面臨價值抉擇時,會習慣性地選擇社會認可的價值觀念,而缺乏自主的思考和抉擇。

      (二)森嚴的家庭規(guī)范奠定女德人格塑造的無我品格基礎

      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達成了普遍的共識,無論是在社會中還是在家庭里都有一個普遍的標準判定女性行為的善惡賢愚。社會評價給予的褒獎貶抑,不僅涉及女性個體的榮辱,更涉及到宗室家族的榮辱興衰,甚至國家的興亡,所以對女性品格的塑造一直都是傳統家庭非常注重的方面。明《鄭氏規(guī)范》女訓指出:“家之和不和,皆系婦人之賢否?!盵13](P287)通常有這樣的說法:“妻賢夫禍少”、“妻賢何愁家不富”,賢妻良母,賢內助等,均是說明女性德性純良對家族興旺的積極作用。受歷代人士推崇的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認為“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盵13](P46)明《許云邨貽謀》:“婦來三月內、女生八歲外,授讀女教、列女傳,使知婦道,然勿令工筆札、學詞章?!盵13](P206)《龐氏家訓》里女子要紡織,自己做嫁衣。六歲誦女誡,未明早起?!皨D初入門,當先諭而禁抑之?!盵13](P229)《藥言》里“女亦須從幼教之,可令歸正。女人最污是失身,最惡是多言,長舌階厲,冶容誨淫,自古記之。故一教其緘嘿,勿妄言是非;一教其簡素,勿修飾容儀。針黹紡績外,宜教他烹調飲食,為他日中饋計。”[13](P246)明《鄭氏規(guī)范》要求婦女“為妻者必敬其夫”[13](P286),“勿用婦言以間和氣”[13](P286),在朔望時男女參謁祠堂,聆聽唱訓,每月要求男女子弟入祠堂朗誦男女訓,女訓為:“家之和不和,皆系婦人之賢否。何謂賢?事舅姑以孝順,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溫和,接子孫以慈愛,如此之類是已?!盵13](P287)諸婦初來,半年之內要通曉家規(guī)大意,否則就會罰其夫。女性在家庭中受到的嚴格規(guī)訓,對女性無我品格的培育起到關鍵作用。傳統女性從小生活在男性文化環(huán)境中,被要求恪守種種清規(guī)戒律,時時處處謹小慎微、逆來順受,仿佛她們的存在就是為了家庭和家族,唯獨沒有自己。

      (三)純化的生活環(huán)境強化女德人格塑造的單向價值判斷

      封建社會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決定社會和宗族家族存在著價值上的一致性。傳統社會對女德的宣傳倡導可謂竭盡全力,男尊女卑、三從四德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皇室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高到朝堂金殿,低到鄉(xiāng)村里弄,男性以此規(guī)范和評價所有的女性,女性以此規(guī)范和評價自身以及其他女性,概莫能外。除此之外,政府為了維護風紀,制定一些女性行為規(guī)范,如在明清時期禁止女性看迎春、看燈棚、看臺戲,一是有傷風化,二是看戲導淫,三是以色招愆。設立鄉(xiāng)社鄉(xiāng)約制度,要求鄉(xiāng)民親鄰“各自省察,互相規(guī)戒,小則密規(guī)之,大則眾戒之?!盵18]利用輿論民俗的力量引導規(guī)范鄉(xiāng)民及婦女的言行。家族中禁止接觸那些對女德有潛在不良影響的人和物。宋代司馬光在《訓子孫文中》指出悍妻乖離六親、敗亂其家,娶妻時要慎擇,“既娶,而防之以禮,不可不在其初也”[13](P131)。 明楊繼盛《楊忠愍公遺筆》中要求妯娌之間要相互敬重,“外面婦人,雖至親不可使其常來行走,一以防談說是非,致一家不和;一以防其為奸盜之媒也。”[13](P220)傳統社會對女性生活環(huán)境“非禮”行為的禁絕,一方面顯示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擁有程度,將女性視為個人私產的一部分,可以決定其行為動向和價值選擇;另一方面顯示男權社會對歷史中早就存在的“女禍論”的恐懼?!芭说溗摗焙蛿x家的歷史經驗,使得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身體和她所代表的宗族利益具有本能的警惕,只有限制女性的行為才能保障男權社會王權和族權得以順利地傳承。而生活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的女性,也逐漸被打上這種價值選擇的烙印,自覺地充當起維護宗法制度的執(zhí)行者。

      總之,中國傳統女德作為中國傳統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構既體現著封建社會倡導的價值道德理念,又涵括著女性本身的倫理要求。傳統女德既培育了傳統女性優(yōu)良的品質,也遺留下了男權文化的深遠的不良影響。在現代女德構建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傳承與弘揚傳統女德的精華,培育女性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又要批判宗法等級觀念和男權意識,普及現代平等民主自主意識,塑造現代女性自主、自立、自尊和自強的形象,使傳統女德煥發(fā)出時代生機。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309.

      [2]李力研.男人女人——中國古代性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80.

      [3]宋祚胤注釋.周易 [M].長沙:岳麓書社,2000.

      [4]王相箋注.女四書女孝經 [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5]司馬遷.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1.2-4.

      [6]崔高維校點.禮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7]班固等.白虎通[M].北京:中華書局,1985.95.

      [8]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 84[M].北京:中華書局,1960.988.

      [9]脫脫等.宋史·列傳第二·后妃下:卷 243[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626.

      [10]申時行等修.大明會典:卷2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43.

      [11]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296.

      [12]張濤.列女傳譯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225.

      [13]包東坡選注.中國歷代名人家訓精粹[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14]范曄等.后漢書·孝安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97.78.

      [15]曹端等.曹朋川集 敬軒文集 兩溪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8.

      [16]藍鼎元.鹿洲全集·女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17]劉昫等.舊唐書:卷51[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365.

      [18]黃宗羲.宋元學案·呂范諸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1098.

      猜你喜歡
      傳統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亞歲送鞋的傳統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世界各地的新年傳統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8
      老傳統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傳統石的聚散巧拙
      寶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4
      向傳統落后的焚荒說“不”
      新農業(yè)(2016年23期)2016-08-16 03:38:09
      “竹”的傳統與創(chuàng)新
      洪江市| 汽车| 博客| 新泰市| 南开区| 雷州市| 横山县| 大化| 中牟县| 日喀则市| 饶河县| 南部县| 土默特右旗| 桂林市| 攀枝花市| 石楼县| 吴桥县| 讷河市| 城市| 阳山县| 汉寿县| 阳江市| 河南省| 图木舒克市| 陵川县| 临漳县| 旬邑县| 阿克陶县| 焉耆| 平和县| 牡丹江市| 昭苏县| 富民县| 南宁市| 花莲县| 枝江市| 芮城县| 汶川县| 汝城县| 都昌县| 英吉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