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青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本文使用的主要研究資料是《犯罪科學》雜志于1931年10月發(fā)行的特別號——《上海研究號》。為什么要選擇《犯罪科學》來做研究?可以扼要地概括為以下兩點:
首先,《犯罪科學》的創(chuàng)刊和停刊正值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抬頭和興盛時期。同時,《上海研究號》發(fā)刊前后又接連爆發(fā)了兩起對中日近現(xiàn)代史來講關系重大的事變。即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斗缸锟茖W》在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不到半個月的1931年10月號上,組稿發(fā)行了《上海研究號》。而與《上海研究號》僅相隔3 個月的1932年1月又爆發(fā)了一二八事變。這兩起重大的事變都是由日本人炮制的。前者可以說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開端;后者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隱瞞露骨的“九一八事變”而為。因為,九一八事變的侵略行徑必將招來歐美列強的反對,為了使整個事變能夠順利地推進,有必要轉移歐美列強們的視線。
其次,從《犯罪科學》創(chuàng)刊到??鼉赡臧氲哪夸浿锌梢园l(fā)現(xiàn),與日本同時期其它刊物相比較有關上海的言論特別的多。在1931年這個時點上辟專欄介紹上海的刊物在當時的日本可以說是沒有先例的。這與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后,日本軍部專門組織專家在雜志報刊上研究介紹中國以及上海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選擇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一二八事變爆發(fā)前日本的文字媒體——《上海研究號》來研究“轉折期”日本人的上海認識,既可以讓我們看到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侵略者構筑的上海負面形象,更可以讓我們了解近代日本社會的狀況。并且,通過這些資料讓我們可以進一步地明確,日本媒體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起的興風作浪、推波助瀾的作用。
雜志既可以觀察時代、社會、大眾意識的變化,也充分體現(xiàn)編輯和讀者的趣味和價值取向。《犯罪科學》之所以被稱為“新雜志”,其實與當時的“大眾”一詞相關?!皌he masses/mass”的翻譯語“大眾”一詞,根據日本小說家永井荷風的說法是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后才開始出現(xiàn)的新名詞?!按蟊姟奔仁钦胃拍?,也是出版媒體在不斷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概念。那么究竟何為“大眾”?其實,對“大眾”概念有著許多種不同的解釋。通常從單純的數字概念來進行界定的話有大多數人、群眾、民眾等含義。
但是,在本文中出現(xiàn)的“大眾”一詞,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勞動階級”,這里的大眾就是普通人。西班牙著名哲學家奧爾特加在《大眾的叛逆》中寫道,“大眾”絕對不是愚鈍的。上層階級里有大眾存在,下層階級里也有大眾存在。它的全體是“無名”的?!斗缸锟茖W》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刊發(fā)行的“新雜志”。
在《犯罪科學》創(chuàng)刊號的勸購廣告中這樣寫道:“……這份雜志將是學術與獵奇趣味的握手!……歐美讀書界已經開始從追求機械科學轉變到精神科學?!虼耍@份雜志的使命就是暴露產生社會惡與社會善的一切奧秘,研究人生科學的諸相?!憋@而易見編輯在熱情地召喚著讀者,要求讀者踴躍參加,力圖使“人生科學的諸相”大眾化。
《犯罪科學》是于1930年6月創(chuàng)刊、1932年12月??脑驴s志。各期的總頁數大約為340頁左右,定價為60 錢。1932年6月以后普通號的定價降至50 錢。[1]為何降價?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銷售量和擴大其影響。這期的“編輯后記”里這樣記載道:“游離于大眾生活的所有事物都是無力的。今后本刊將與大眾同在。大眾化的6月號就像大家讀到的那樣令人面目一新。在定價斷然下降至50 錢的同時還增加了頁數?!保?]
與綜合雜志不同,《犯罪科學》中充滿了假名、漫畫、照片、插圖、小故事和雜學等,包括廣告在內所有的漢字都被標上了注音假名。另外,每頁還附有插圖和小故事,讀者無須做很大的努力就可以享受讀書的樂趣。這與大眾雜志《皇帝》極其相似。與此相比,綜合雜志(也稱為高級雜志)就不會標注日語漢字的注音假名。甚至連漫畫、照片、插圖、小故事和雜學等也很少出現(xiàn)。大眾雜志以直白的形象為表現(xiàn)原理,而綜合雜志則徹底立足于抽象的基礎之上。媒體研究者永嶺重敏分析道:“體力勞動者既在閱讀綜合雜志同時也在閱讀社會主義類文獻;知識分子既在閱讀講壇類雜志同時也在閱讀像《皇帝》這樣的大眾雜志。從大正末年到昭和年間,像這樣的越境讀者在確確實實地增加。雖然存在著讀書能力的差別和讀書文化不同的障礙,但勞動者的讀書世界里,閱讀的多樣性得到了深層次的發(fā)展,知識分子階層對大眾雜志的滲透也在進化之中?!保?]197
因此,我們只要運用永嶺的讀者調查統(tǒng)計結果去仔細追尋,不難明確這份雜志的讀者群。雖然還無法確定這份雜志對“大眾”到底有著多大的影響力。但是,僅從參與雜志編寫的眾多執(zhí)筆者都是“東京相互書園”[3]228目錄里常居上位的作者這一事實就足以說明這份雜志在當時的影響力。
要探究近代日本人對上海的認識,首先要從“上?!币辉~開始。上海經常被形容為,“現(xiàn)代中國的鑰匙”、“冒險家的樂園”、“歡樂之都”、“東方的巴黎”、“魔都”等等?!吧虾!奔瓤梢允潜硎疽粋€城市的名詞,在英語里也可作為動詞使用。在英漢大詞典SECONG EDITION(第2 版)的1838 頁里對“shanghai”的解釋如下:1.(用麻醉劑或烈酒)使其失去知覺而被綁架當水手。2.(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強行拘留;誘拐。
英語動詞“shanghai”中所反映出來的“上海像”作為近代日本的“上海認識”曾反復多次地在日本文獻中出現(xiàn)。如果對這一英語動詞進行漢語切換的話,無疑應該被譯為“被上?!?。
日本大正時期的偵探小說家谷譲次曾在1925年《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過短篇小說《“被上?!钡哪凶印?。雖然小說本身與“上?!睕]有絲毫直接的關聯(lián)。但是小說“被上海”一詞卻被當作“被殺”、“被打”的同義詞來使用。摩登都市“上海”為什么會與暴力、麻藥等詞語聯(lián)系在一起?“上海”與“犯罪”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川村湊在《“被上海”的都市——五個有關“上?!钡墓适隆防镒隽艘韵碌慕忉專骸啊晕⑺伎家幌?,上海這座城市,可以說是被外國勢力用強烈的酒精和鴉片,從被毆打的中國人手中強行奪來的。在黃浦公園豎立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上海被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作為租界進行分割,實行殖民地統(tǒng)治?!瓘淖谥鲊嘁鄣囊馑紒砝斫獾脑挘谩簧虾5某鞘小瘉碓忈屖窃俸线m不過了?!保?]
可以說,川村對20世紀20年代的短篇小說中“上海形象”的詮釋,是在重復地傳播半世紀前日本人言論中出現(xiàn)過的描述而已。類似上述的上海認識與褔澤諭吉在1860年的《西航記》和《唐人往來》里的記載也相符合。與涉澤榮一在《航西日記》里所記載的當時的上海光景也有重疊的部分:“西洋人對待上海當地人與使喚牛馬沒有任何區(qū)別,督促他們的時候使用棍棒?!保?]文中涉澤對英國人的殖民地經營之巧妙也深有感觸。
總之,“被上?!钡囊馑季褪浅蔀槲鞣搅袕娊y(tǒng)治的對象。福澤和涉澤對帝國主義的現(xiàn)實都有著非常準確的認識。19世紀中葉,因“傲慢尊大”而淪為半殖民地的清朝,顯然已成為令日本人擔憂的“反面教材”。在近半個世紀里日本親眼目睹了清朝淪為“被上海”的對象,同時在帝國主義的國際政治關系中日本自身也經常處于“被上?!钡奈kU之中。
日本對上海的認識可以說是與世界資本主義變化的大背景密切相關,是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日本有關上海著述的數量有明顯的增加,內容也發(fā)生了變化。新居格在《上海一瞥》中寫道:“這兩年上海變得很厲害?!保?]到底是“上海變了”還是看上海的日本人的主體性格和視線發(fā)生了變化?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觸動了日本媒體敏銳的嗅覺,在《犯罪科學》10月號上組稿《上海研究號》,既是日本對上海認識變化的一個先兆,而且,內容的多樣性又恰好可以與1937年日本全面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日本媒體因受“言論統(tǒng)制”強化,表現(xiàn)出極端的“統(tǒng)治理論”相對照。
同期《上海研究號》上刊登了新居格的《上海一瞥》的文章:“……在美國電影中經常有采訪充滿陰謀、不詳氣味和妖氣的唐人街的鏡頭,大概是先入為主的原故,上海成了可以與芝加哥進行相對照的罪惡都市。……是革命的根據地,是秘密進出口、賭博、賣淫的巢穴,至少是這樣被認為的?!瑫r中國人也被認為是非常善于搞暗殺,比惡魔暗殺團還要厲害?!艺J為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上海都是有趣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國際都市的某種型態(tài)?!保?]
上述言論中最有特點的是上海作為異國的感覺是那么的模糊。對日本人來說,上海已不是外國??梢哉f,新居格的“住在芝加哥”的假設思考是虛幻的,如果一個人置身于“有著陰謀、不詳氣味和妖氣”、“罪惡橫行”的都市里,在偵探小說般現(xiàn)實而又典型的“國際都市”中蠕動的話,試問言者還可能在上海居住嗎?回答如果是否定的,那么作為“有趣”、“值得研究的國際都市某種型態(tài)”的上海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這里薩義德所說的“東方主義”式的言論很明顯起著重要的作用。“東方主義”式的言論是指對應該被統(tǒng)治的研究對象,行使“男性化、壓迫性”的話語力量,使被統(tǒng)治的對象“女性化”的言論。這些言論旨在突出被統(tǒng)治對象的都市空間的種種“怪異、女性、無力”的特征,從而進行再配置。通常被歐美人視為“富士山、藝妓、歌磨”的“日本文化”,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被上?!钡暮美?。
在這些充滿了“東方主義”邏輯言論的文章里,同樣,匿名短評欄的存在,對研究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上海認識也很有價值。“……上海是女人的都市。去上海游玩不碰女人就回去的人是絕對沒有的。以去上海的目的來看,不管是誰第一個目的就是女人。如果沒有了對上海女人的興趣,那上海的繁榮也可以說將被減去一半。當然這話也許說過頭了,但不管怎么說女人的氣味是上海之所以成為上海的一個非常大的特點……”[7]160
把上海比作“女人”、“上海沒有了女人,上海的繁榮就會被減去大半”的“東方主義”式言論能夠輕易地流通,也預示了上海將成為被日本帝國主義統(tǒng)治的對象。
當然持不同見解的也有。年僅20 歲成瀨家第11 代城主成瀨正勝,筆名雅川滉對“女性問題”這樣談道:“把上??醋魇谦C奇的都市——那是因為那雙眼睛是那樣想的所以看到的上海就成了獵奇的都市。如果把走在大街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都認為是妓女的話,那每個女人都有可能被認作為妓女?!保?]
雅川明確地指出,把“上海與妓女”聯(lián)系起來思考的根本問題不在于被觀看者本身而在于觀看者自身的問題上。因為觀看者只愿意看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事物。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近代日本的上海認識一直都處于變化之中。就像是一面三棱鏡,放置的角度不同折射出來的影像就會不同。當三棱鏡放置的角度正巧對準上海的賣淫、暗殺、走私、鴉片的話,觀看者會認為上海是一個犯罪都市;但是當三棱鏡對準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會議在上海召開、韓國的臨時政府在上海成立;理查·佐爾格在上海通過美國記者阿格尼絲·史沫特萊結識了尾崎秀實的角度來看上海的話,觀看者會認識到上海是個不折不扣的革命都市。
作為中國通經常有著“權威性”發(fā)言機會的后藤朝太郎在《上海研究號》上寫道:“東亞大都市中像上海這樣有活力,同時在其深層又有著不得而知的陰森森的、有點令人毛骨悚然感覺的都市是沒有的。…這不是因為作為國際都市上海才這樣。以上海市為背景,由民國政府構筑的許多個純中國都市里每天同樣也都在發(fā)生著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保?]后藤以簡單扼要的文字概觀了上海,他始終認為上海是一個典型的中國都市,繼而又作了以下的敘述:
……在看了上海這個魔巷整體之后可以這么說,第一,帶很多錢行走的人是危險的;第二,坐在汽車里移動的人是危險的;第三,被跟蹤被防備的人是危險的;第四,隱藏犯罪行為又暖味的人是危險的。不管怎么說上海是個充滿了危險氛圍的都市。[9]175
像此類描述與匿名作者的《上海案內記》中的內容非常的相似?!吧虾J且粋€危險的地方。租界內經常可以聽到槍聲。工部局的巡捕一直帶著手槍和步槍。旅行者特別要注意即使在租界內晚上也不能一個人步行。在什么地方會發(fā)生怎樣的危險都是無法預料的。即使白天,也必須把中國人街作為危險地帶來看待。特別是南市、閘北、浦東、楊浦等地區(qū)是上海最危險的地方?!保?]367與后藤同樣,在四行短文中反復連續(xù)地出現(xiàn)了數次的“危險”??梢娚虾T谌毡救搜劾锸且粋€名副其實的犯罪都市已極其的明顯。后藤接著又寫道:“……鴉片與上海的賽馬一樣,是煥發(fā)出上海情緒的一個很大的標記?!瓘闹锌梢缘玫綗o限的犯罪資料。這并非是用罪惡式的形式論來看問題,而是從中華民族的本質論來進行考察,是可以把它作為民族的基本性質來看待的?!保?]177
像后藤這樣,強調從“犯罪都市”上海的角度來看待中國“民族本質”的言論,可以說是典型的東方主義言論的一再表現(xiàn)。它否定中國曾經在亞洲所持有的地位。通過對負面形象上?!八摺毙袨榈闹肛?,來確立、鞏固日本自身的近代身份。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日本需要炮制“落后的中國”、“必須脫離中國”的言論。
就像谷崎潤一郎曾說過的,“總之,要了解西洋不到西洋去是不行的,要了解中國不到北京去是不行的”一樣,不如說,曾經被日本仰望的“上海”優(yōu)越的一面已經不復存在。并且,更重要的是這時期的“上?!痹谟^念上已被編入“日本”的概念里。在同期《上海研究號》上,永見德太郎的“長崎縣上海”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成為俄羅斯革命家的潛伏地,中華民國摩登高級的集會地,可以肯定所有的情景全是前世的因果?!虾J莻€自由港。是個不需要護照的地方。……在我們和他們之間風起云涌的結果是爆發(fā)了甲午戰(zhàn)爭。是被侮辱為小國日本的勝利。今后,日本人能炫耀發(fā)揮的舞臺就是中國?!保?0]
寫此文的永見德太郎是把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文人芥川龍之介、畫家竹久夢二召喚到長崎,構筑了“長崎大正文藝復興”的關鍵人物,是個一味地熱愛長崎,為了長崎而活的風流人士。從“長崎”作為當時到上海去的主要線路來考慮的話,永見德太郎的這種想象充滿虛幻意味。同時,長崎作為關鍵詞可以說是日本延長至上海的一個基點。這段言論又反映出在狹小國土中茍且偷生的日本庶民必須到中國大陸去發(fā)展的現(xiàn)實。
同時,像上述“被上海”言語中所表示出共同的上海認識之一的“獵奇趣味”,也是被廣泛傳播的上海負面特征之一。如何理解這個問題也是左右上海認識的重要因素。
雅川滉在上?!矮C奇趣味”問題上再三重申:“上海是一個獵奇的都會。——這是在胡說八道。上海是東洋貿易最大的商業(yè)都市。這就是全部。除此之外什么也沒有,也不可能有。就像仰望著連綿聳立在外灘邊的各國銀行公司的雄偉建筑物。只有金融資本令人暈眩的回轉并承受著它的壓力。為此,如何能夠感受到被壓迫、被虐殺、多數的、遍體鱗傷的人們最后的呼喚呢,即使能夠感受到,哪里又有什么獵奇、瀟灑的文字啊?!”[8]
本文主要以雜志《犯罪科學》1931年10月號的《上海研究號》為中心,對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日本的上海認識是怎樣被文字媒體所構筑的事實進行了具體的事例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上海研究號》上有關上海的言論與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本全面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時期的日本媒體受“言論統(tǒng)制強化”、表現(xiàn)極端的“統(tǒng)治理論”截然不同。在1931年的節(jié)點上,我們雖然還能在雜志《犯罪科學》中聽到來自日本社會多重的聲音;但是,無法否認此時日本人對上海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危險、犯罪、女性、受歐美列強統(tǒng)治”的“他者”認識之上?!按蟊姟泵襟w的發(fā)展使原本只存在于少數政治家和知識分子頭腦中的“上海形象”在九一八事變后終于呈現(xiàn)于日本大眾的面前。20世紀30年代可以說就是以上這些負面言論得以產生并使之扎根、大眾化的重要時期。
為了協(xié)商解決九一八事變,1933年5月,以長城為界締結了“塘沽停戰(zhàn)協(xié)定”,長城以南被設定為非武裝地帶。自此,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邏輯里,日本對中國東北的統(tǒng)治終于“安定”了下來。但是這時日本政府已無法控制新聞、雜志等媒體輿論的高揚情緒,有時他們的反應比日本軍隊還要激烈,日本帝國主義者因而也開始迎合大眾的欲望。隨后日本先后發(fā)動了1937年七·七事變、1941年珍珠灣事變,在整個東半球燃起戰(zhàn)火,給亞洲民眾造成的生命和經濟上的損失難以估算。
[1]封底[J].犯罪科學,1930,1(1).
[2]封底[J].犯罪科學,1932,3(6).
[3]永嶺重敏.モダン都市の読書空間[M].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ール,2001.
[4]川村湊.“シャンハイ”された都市:五つの.上海:物語[J].文學界,1988(42):254-279.
[5]中野好夫.世界ノンフィクション全集14[M].東京:筑摩書房,1961:297.
[6]新居格.上海の散瞥[J].犯罪科學,1931,2(11):154-160.
[7]匿名:すべては蕓術のために?。跩].犯罪科學,1931,2(11).
[8]雅川滉.上海を滑走する[J].犯罪科學,1931,2(11):272.
[9]後藤朝太郎.逆光線に輝く上海の魔巷 上海の町ぐらい薄気味の悪い町と云うのはあるまい[J].犯罪科學,1931,2(11):162.
[10]永見徳太郎.長崎県上海[J].犯罪科學,1931,2(11):26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