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二戰(zhàn)前后檳榔嶼潮州會館組織結構的變遷——以1947年會館修改章程為案例

      2013-09-16 07:43:02葛立功陳景熙
      關鍵詞:協(xié)理員會議記錄會館

      葛立功,陳景熙

      (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21)

      一、引言

      在華僑華人研究領域,華人社團、華文學校和華文報紙被認為是海外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其中華人社團又被認為是建構華人社會的基石,所以長期以來學界都把華人社團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這些研究多集中于探討華人社團的歷史演變軌跡,①以廈門大學李明歡教授所著的《當代海外華人社團研究》為例,該書是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研究海外華人社團的專著。作者在書中寫到“海外華人社團從自身內涵到外在表現形式都是豐富多彩的,從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統(tǒng)一模式”,又“今日的眾多社團,無論其成立于何年何月,就整體而言,都是歷史的延續(xù)”,因此對華人社團歷史演變軌跡的考察是進行華人社團研究的邏輯起點。[1]21-24因此社團組織的結構變遷就成為一個不能被忽略的研究對象,但是由于華人社團早期資料,特別是組織章程的匱乏,使得這一研究殊為困難。

      對于20世紀上半期的新馬華人同鄉(xiāng)會館,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表明,此間華人同鄉(xiāng)會館內部的組織管理已呈現出民主化的趨勢,以決策權為例,經歷了從早期由一人或多個幫群領袖掌控到逐步擴大決策范圍、由集體來分配權力的轉變[2]14-23。同樣在組織結構的設置、會員入會的資格、權利和義務以及選舉方式上都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或改革,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通過修改會館的章程來實現。

      1947年檳榔嶼潮州會館對會館的章程進行了一次大的修改,修改后的新章程明文規(guī)定了會館組織結構實行三級制,即會員大會、執(zhí)行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并具體規(guī)定了各級職員入選的資格、權利和義務,特別是對常務委員進行了明確的職權分配,檳城歷史學者陳劍虹認為這次會館所通過的新章程對會館的組織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收到了科層化的積極效果。[3]79-80然而,會館這次修章的原因、經過以及修章前后會館組織結構上的變遷仍然是值得展開深入研究的課題,故而筆者不揣淺陋,選擇檳榔嶼潮州會館為研究案例,借助1947年檳榔嶼潮州會館的章程和會議記錄,對上述問題進行梳理,展開初步討論,期望能夠為學界關于華人社團組織結構變遷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學術積累。

      二、修章之前的會館組織結構

      檳榔嶼潮州會館,始創(chuàng)于1855年,原稱潮州公司。①關于潮州會館創(chuàng)立的時間,一般都采用方君壯在《檳榔嶼潮州會館》一文中的記載“始創(chuàng)于同治三年”這一說法。但是事實卻是在1864年韓江家廟創(chuàng)設之前,檳榔嶼已經存在一個名稱“潮州公司”的組織,而關于潮州公司又是何時成立的,馬來西亞王琛發(fā)和陳劍虹兩位學者都有論述。本文在此采用學者陳劍虹的說法“1855年10月3日,許栳合、王武昌、洪聲掛、黃遇冬、陳亞苞和李永隆在檳榔嶼購置Lot 115,TS23 社尾街的土地與屋業(yè),創(chuàng)立潮州公司”。詳見陳劍虹:《檳榔嶼潮州人史綱》,檳城:檳榔嶼潮州會館,2010,33 頁。1864年改稱韓江家廟,初時附設于喬治市社尾街381號。[4]1870永年建會所于吉寧街127號,分一堂一廳,初具規(guī)模,1888年由許武安、王名正等人倡議重建,分為三進,成現有之規(guī)模。[5]3091933年,韓江家廟正名為檳榔嶼潮州會館,[6]26迄今會館已有157年的歷史。潮州會館②即檳榔嶼潮州會館,為行文方便,以下均采用“潮州會館”一詞。自其成立以來,秉承著敦睦鄉(xiāng)誼、共謀福利、傳承文化的宗旨,先后于1919年籌建韓江學校[6]61,1931年附設韓江互助會[7],1934年倡立馬來亞潮州公會聯合會[8],逐漸成為檳威兩地潮人聚集凝結的中心,是檳威潮人最高的組織樞紐和社群代表。

      關于潮州會館1947年修章之前的組織結構,由于會館資料的遺失,特別是沒有發(fā)現此前的會館章程,所以筆者只能夠通過查閱1921-1947年③由于日軍南侵,會館會議記錄中沒有1941-1945年的記載。之間的會館會議記錄來梳理出20世紀20-40年代會館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

      根據檳城歷史學者陳劍虹的研究,20世紀初的韓江家廟實行注冊信理員制度,信理員由潮屬九邑[3]78-79各推舉兩名董事來擔任,信理員是家廟所有不動產的產業(yè)受托人,是家廟最高的決策層。[3]78到了20年代,家廟依然延續(xù)了這樣的組織方式,但隨著會務的不斷發(fā)展也相應地進行了一些調整:

      1924年12月25日職員選舉會議:……至其章程第六條內有議舉副總理及義務司理,現目下本公司無甚多事,候后日有事要用,臨時補舉可也。

      1929年1月21日大眾會議第四條關于選舉協(xié)理員以幫理公司事務:憑眾投票選舉,即將諸君所選之芳名屬占多數者匯齊謄列……,計共協(xié)理員十二名,再由諸信理員開會討論磋商,勇于任事方成表決。

      1930年1月3日職員選舉會議:再提議下屆欲選舉副總理幫同調理公干。

      1931年2月7日職員選舉會議:刻緣互助會事務浩繁,再為遴選補推,而連君裕祥堪為副總理。[9]

      可見,由于20年代會館事務的不斷擴展,使得原有的組織規(guī)模已不能勝任會務發(fā)展的需要,遂經行一些組織結構上的調整,但是這些調整并沒有觸動信理員作為最高決策層的地位,從當時的職員選舉來看,會館的常務職員只有三人,即正總理、財政和查賬,這三個職位以及后來新添的副總理和12 名協(xié)理員都是由信理員來投票產生。④查閱1921-1941年的《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歷年選舉會議,補充信理員是由會館登報告知同僑哪一個屬邑缺少信理員幾名,由該邑人士自行推舉候選人,再由在任信理員對候選人投票選舉出新任信理員來補充缺額;每年度的職員(正副總理、財政、查賬和協(xié)理員)都是由信理員投票產生,在1936年之前協(xié)理員根本就沒有投票選舉的權利。不僅如此,會館重要的事務,如創(chuàng)辦互助會、籌備馬來亞潮州公會聯合會、重修會館、購置產業(yè)、放款生息等事務都是由信理員共同商討決定之后交由正副總理或某位職員去完成。

      所以,20年代之后至戰(zhàn)前潮州會館的組織結構實行的是信理員領導下的總理負責制,會館重要的會務也需要召開信理員會議來討論公決,然后交由總理及其之下的職員去執(zhí)行。這種組織方式雖然擴大了會館的組織規(guī)模,吸納更多的職員來完成日益繁重的會務,但是職員之間并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特別是協(xié)理員只是被臨時分派任務以幫助總理完成工作;從職員的產生機制來看,信理員對決策權的絕對掌控也造成了職員特別是協(xié)理員與信理員之間權力地位的不對等,這些組織結構和權力分配上的缺陷嚴重限制了職員為會館服務的積極性,阻礙了會館的發(fā)展,也為1947年的會館修改章程埋下了伏筆。

      三、1947年修章的經過

      1947年元旦伊始,潮州會館的協(xié)理員姚非丹等39 人去函潮州會館,請求修改會館章程,并且附上一份擬好的新章程,然“根據章程第19條之規(guī)定”②其中所指的章程是1947年修章之前的舊章程,而第19條是何規(guī)定,由于沒有找到原始文獻,不得知。[10]定于1月18日召開信協(xié)理員會議。是日,姚非丹首先向會館諸職員解釋修改章程的理由,謂:

      本家廟章程系適合舊環(huán)境,以之守成則相當,期望發(fā)展則不足。今者星移物換、時勢變易,潮流民主,事權公開,以舊章程施現社會,似未盡合適,茍不因時制宜,改良組織,實難求進展,故章程應促修改。[11]

      語畢,楊倬云、陳志杰附議并表示贊同姚非丹的提議。接著林任可、邱竹帆亦發(fā)言表示贊同修改章程,但同時也表示修改章程應該以“保留舊章程之精髓,以增刪為原則”。但是根據會館章程如要修改章程,必須由職員會議公決同意才能接受提案,然后送交大眾會議解決。于是正主席胡福德請大家公決,結果全部贊成通過。

      查《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1947年1月18日下午召開的信協(xié)理員共有13 人出席,其中信理員10 人,分別是胡福德、林任可、陳志杰、倪宏楫、鐘家駒、邱竹帆、陳羅英、林舜臣、紀合義、許鴻浩;協(xié)理員3 人,分別是姚非丹、楊倬云和潘應祥。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信理員是由潮屬十邑人士推舉出19 人來共同分配和享有檳榔嶼潮人的集體決策權,是潮州會館的最高決策層,信理員實行終身制;協(xié)理員是由19 名信理員選舉產生12 名(信理員、協(xié)理員不得互相兼任),負責幫助辦理會館事務,實行任期制(任期為一年)。[12]其實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信理員有被選舉為正副總理、財政、查賬的權利,協(xié)理員只有選舉權,沒有被選舉的權利,[13]而正副總理、財政和查賬是當時會館最重要的四個職位。

      也許是因為兩者之間權利的不對等造成了姚非丹等人要求修改章程,但是日在場的信理員卻并沒有因為姚非丹的這一舉動感到不滿,而是全部贊同他的提案,這說明當時會館的全體職員確實已經意識到客觀環(huán)境所發(fā)生的變化,遂希望通過“修改章程,擴大組織,以資容納熱心人士,為本家廟效勞”[14]。

      但是對于姚非丹等所提交的新章草案,與會者認為“性質太于廣泛,未便采用”,所以才有林任可、邱竹帆所說的“保留舊章程之精髓,以增刪為原則”。于是,即席推舉成立了以姚非丹為召集人的五人“修章委員會”和以潘應祥為召集人的“新章審查委員會”,雙方于1月28日展開聯席會議,共同審查改訂之后提交大眾會議解決。

      2月4日,會館召開大眾會議對新章程草案進行公決,由許崇知逐條宣讀依次通過,至第九條時,姚非丹提議:

      關于新章第九條,執(zhí)行委員人數除了信理員19 人為當然委員外,應由大會另選舉出委員16 人,合共35 人組織之。又謂,第十條常務委員會規(guī)定正副主席及正副財政須由信理員中選出一節(jié),未免過于專制、束縛,本席提議應將該限制條文刪去,以求解放而讓賢能。[14]

      語畢,林任可旋即提議:

      關于姚君提議刪去第十條限制條文,殊覺不妥,因本會館向當地政府注冊條例,負責人僅限于信理員,如全盤翻改,則障礙殊多,應保持保持起草與審查委員會聯合審定原案。[14]

      查《檳榔嶼潮州會館章程》(本章程是經過2月4日大眾會議公決通過之后印刷的)第三章組織之規(guī)定:

      第九條 執(zhí)行委員會:本會館執(zhí)行委員會以信理員十九人為當然委員外,另由會員大會選舉委員十二人,合共三十一人組織之,負責辦理本會館會務,遇必要時得組織各種小組委員會。

      第十條 常務委員會:本會館常務委員會由執(zhí)行委員會互選常務委員九名組織之,負責辦理經常會務,其職務分配如下:正主席一人,副主席一人,正財政一人,副財政一人,正總務一人,副總務一人,查賬員一人,調查員二人。(正副主席及正副財政須由信理員中選任之)[15]

      可見,雙方爭論的焦點在于兩點:一是關于除信理員之外的執(zhí)行委員人數;二是會館的正副主席、正副財政是否僅限由信理員來擔任。至此,亦可明白上文林任可、邱竹帆認為姚非丹所擬草案“性質太于廣泛”,實際指的是姚非丹所希望的擴大決策層范圍,并改革選舉方法,力求民主解放;而“保留舊章程之精髓”則指的是會館的正副主席、正副財政這四個職位只能由信理員來擔任,但在姚非丹的眼中這種“舊章程之精髓”實在過于專制,并力求刪去這種束縛“以求解放而讓賢能”。

      四、事件背后的真相

      信、協(xié)理員雙方的矛盾由來已久。1929年1月21日,潮州會館召開大眾會議,議決選舉12 名協(xié)理員幫助辦理會館事務。1934年2月3日會館召開信理員會議,討論協(xié)理員是否可以參加選舉正副總理、財政和查賬,議決下屆信理員會議再論。1935年1月28日再次召開信理員會議,議決協(xié)理員不可參加選舉。到1936年1月16日召開信理員會議,議決協(xié)理員可以參加選舉,但是又明文規(guī)定對于正副總理、財政、查賬這四個職位只有選舉權,沒有被選舉權。[16]可見,自協(xié)理員機制出現以來,他們就一直希望能夠深入參與到會館的事務當中,與信理員共同分配和共享潮州群體的最高決策權。

      但是,并不能據此將1947年會館修改章程斷定為是雙方爭權奪利的結果,筆者認為,1947年修章事件產生的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有二:

      一是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檳城潮州人口的爆炸性增長(見表1)。人口的壓力使得會館不得不擴大會務,而會務的日益浩繁又不斷地挑戰(zhàn)會館舊有的組織結構,迫使會館以改革組織、擴大規(guī)模來適應客觀環(huán)境的要求,客觀上形成了一股推動潮州會館改革內部組織結構,將決策權進一步下放的力量。

      二是相同時期內潮州會館所實施的社會工程,如1919年籌建韓江小學、1931年成立韓江互助會、1934年倡設馬潮聯會、1935年重修會館建筑,這些社會工程的順利實施一方面維護了潮人的利益、凝聚了潮人團結互助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使得會館在檳城潮人社群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使越來越多的潮人開始關心會務,特別是后起的潮州俊彥希望參與會館事務的訴求日益強盛,主觀上形成了一股要求將決策層范圍擴大的拉力。

      而以上這兩股推、拉力又互為因果、相互作用,主客觀上都要求會館改革組織、將決策層范圍進一步擴大,讓更多的人來參與決策。但是這一訴求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會館舊有章程的限制,也就是說信理員與協(xié)理員之間的矛盾只是問題的表象,問題的真正關鍵在于會館的舊章程限制了要求權力下放的訴求,是舊體制與新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而解決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推翻舊制度——修改會館章程。

      很顯然,1947年世界政治格局的激烈變化,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不斷高漲,在自由民主的狂潮席卷全球的時候,潮州會館的后起之秀們自然要借助這股力量來向舊制度發(fā)起挑戰(zhàn),所以才有了諸如“姚非丹等39 人”要求修改章程的聯名信;而另一方面會館的信理員們也并不是食古不化的頑固分子,他們也早就意識到了有改革章程的必要了,否則也不可能在1947年1月18日決定是否修章的公決中全部投贊成票??梢姡?947年潮州會館的修章舉動,不是利益既得者與權力覬覦者之間的斗爭,而是會館全體同人面對新環(huán)境的要求而做出的符合全體潮人利益的改革之舉。

      五、修章之后會館的組織結構及其影響

      正是基于這樣的共同追求,才使得會館同人能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1月2日提出修章到2月4日表決通過新章)內完成了對舊章程的修改,盡管雙方仍然對某些具體條款持有異議,但是這絲毫不能影響新章程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第四條 會員:凡居留檳榔嶼及威利斯省各地之潮州十屬僑胞,均為本會館當然會員。

      第五條 權利:會員于參加本會館各種會議時有選舉權、被選舉權、發(fā)言權及表決權。

      第八條 會員大會:本會館以會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

      第九條 執(zhí)行委員會:本會館執(zhí)行委員會以信理員十九人為當然委員外,另由會員大會選舉委員十二人,合共三十一人組織之,負責辦理本會館會務,遇必要時得組織各種小組委員會。[15]

      會員大會成為了最高的權力機構,而入會條件又極為寬松,并且賦予了會員各種權利,所以新的章程不僅滿足了潮人對參與會館事務、要求權力進一步下放的訴求,并且最大可能地擴大了會館的群眾基礎,進一步凝聚了檳威潮人的鄉(xiāng)緣認同。

      即便是雙方爭論不休的“正副主席、正副財政是否只能由信理員來擔任”的問題,也得到了妥善的處理:

      第十條 常務委員會:本會館常務委員會由執(zhí)行委員互選常務委員九名組織之,負責辦理經常會務,其職責分配如下:正主席一人;副主席一人;正財政一人;副財政一人;正總務一人;副總務一人;查賬員一人;調查員二人。(正副主席及正副財政須由信理員中選任之)[15]

      盡管新章程依然規(guī)定正副主席、正副財政只能由信理員來擔任,但是常務委員由之前的四人(正副總理①1947年新章程將之前會館正副總理的稱呼改為正副主席。、財政和查賬)擴大到九人,在擴展的五個委員名額中,正總務亦是掌有實權的人物之一,而這五個名額可以由非信理員身份的執(zhí)行委員來選舉產生,這就進一步弱化了信理員的權力。比如在修章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姚非丹,先是在2月12日的會員大會上當選為執(zhí)行委員,[18]后又于2月19日的執(zhí)行委員會議上當選為正總務,[19]并且一直連任此職務到1962年。[20]319查閱姚非丹的生平,姚氏先后在檳榔嶼廣汀會館、潮州會館、德教會紫云閣、廣福宮、天公壇、韓江中小學校、潮商公所、中華總商會、南華醫(yī)院等社團組織中擔任各種職務,[21]129是一名熱衷社會活動的積極分子,事實上他的財力并不雄厚,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在檳城潮人心中的地位??梢?,財富的多寡已不再成為擔當會館領導層的必要條件,信理員入選資格的寬松也證明了這一點,“年齡滿廿五歲,僑居檳威達三年以上者;有正當事業(yè)、人品端正、素孚眾望、為同僑所崇敬者”都有被選舉為信理員的資格,財富和地位不再成為必需條件。

      圖2 修章之后檳榔嶼潮州會館組織結構圖②根據《檳榔嶼潮州會館(注冊原名韓江家廟)章程》(1947)制作。

      正如檳城歷史學者陳劍虹所指出的,這次大會通過的新章程不僅確定了“聯絡同僑感情,共謀同僑福利,排解同僑糾紛,促進桑梓建設”的四大宗旨,進一步放寬會員的入會資格,同時它詳細的規(guī)定了召開會員大會、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定人數;以及會員大會、執(zhí)行委員會及常務委員會的職權規(guī)定,收到了科層化的積極效果。[3]80

      1947年潮州會館所通過的新章程,不僅僅有利于會館自身的組織建設,更為重要的是新章程進一步擴大了會館的組織規(guī)模,加強了檳榔嶼潮人的凝聚力量,也為潮州會館能夠有效領導同僑爭取公民權利、完成從華僑向華人的社會角色過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李明歡.當代海外華人社團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21-24.

      [2]楊進發(fā).戰(zhàn)前星華社會結構與領導層初探[M].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77:14-23.

      [3]陳劍虹.檳榔嶼潮州人史綱[M].檳城:檳榔嶼潮州會館.

      [4]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36-04-28.

      [5]方君壯.檳榔嶼潮州會館[M]//潘醒農.馬來亞潮僑通鑒.新加坡:南島出版社,1950:309.

      [6]王琛發(fā).檳榔嶼潮州會館史論[C]//謝詩堅.檳榔嶼潮州會館慶祝成立134 周年紀念特刊.檳城:檳榔嶼潮州會館,1998.

      [7]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31-03-28.

      [8]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34-10-21.

      [9]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24-1931.

      [10]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47-02-01.

      [11]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47-01-18.

      [12]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29-01-21,1929-02-04,1936-01-16.

      [13]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34-02-03,1936-01-16.

      [14]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47-02-04.

      [15]檳榔嶼潮州會館(注冊原名韓江家廟)章程[M].1947.

      [16]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29-1936.

      [17]鄭良樹.潮州人之人口其及分布[M]//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一.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82:55-60.

      [18]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47-02-12.

      [19]檳榔嶼潮州會館會議記錄[M].1947-02-19.

      [20]檳榔嶼潮州會館職員表(1931-1998)[C]//謝詩堅.檳榔嶼潮州會館慶祝成立134 周年紀念特刊.檳城:檳榔嶼潮州會館,1998:319.

      [21]潘醒農.馬來亞潮僑通鑒[M].新加坡:南島出版社,1950:129.

      猜你喜歡
      協(xié)理員會議記錄會館
      一巖九飲會館
      現代裝飾(2022年2期)2022-05-23 13:15:46
      “小積分”激發(fā)工會服務“大動能”
      ——荊門東寶區(qū)總工會探索協(xié)理員積分制管理新路子
      工友(2021年9期)2021-09-22 08:03:16
      北京:出臺辦法 進一步規(guī)范鄉(xiāng)村振興協(xié)理員管理
      中國食品(2020年21期)2020-12-07 05:53:46
      多載體形式會議記錄歸檔與整理
      千年閩商商會會館 煙臺福建會館
      一支化干戈為玉帛的隊伍
      鎮(zhèn)遠·兩湖會館
      遍布全國的山西會館
      文史月刊(2015年6期)2015-08-21 01:44:14
      搭建與延伸基層“連心橋”
      中卫市| 荃湾区| 塔城市| 桂阳县| 桐梓县| 乐东| 涟水县| 麻栗坡县| 乌兰浩特市| 元阳县| 新河县| 南靖县| 巴东县| 新闻| 永济市| 木兰县| 湛江市| 呈贡县| 南昌县| 遂平县| 日土县| 贡嘎县| 常宁市| 莎车县| 宜黄县| 富锦市| 五家渠市| 军事| 湖北省| 曲靖市| 平谷区| 凤山县| 九江县| 莎车县| 咸阳市| 扶风县| 临安市| 方山县| 榆中县| 宁海县|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