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麗萍
由于單一因素或者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導致的心臟驟停是由于心臟射血功能突然終止而造成的。心搏驟停在所有急癥患者的病癥中是最為嚴重的,如果采取正確的急救措施進行干預,則能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機會。在急救過程中,應做好早期的準備工作,并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jiān)視[1-2]。目前,醫(yī)療科技發(fā)展越來越快,各個醫(yī)院之間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因此,能夠在競爭中勝出的醫(yī)院,在新技術新設備的支撐下,更應該進一步完善急救的措施,規(guī)范護理工作,以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的概率。而在心臟驟停的急救中,最為基本的救治措施是心肺復蘇。目前,心搏驟停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得到顯著提高,但作為相對繁重的心肺復蘇工作而言,應該通過及時快速的救治與細致的護理相結(jié)合,有效促使心肺復蘇工作的開展和實施。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 年6 月—2011 年6 月在急診科就診的130 例心搏驟停的患者,其中女68 例,男62 例;年齡19~77 歲,平均(55.4 ±4.3)歲?;颊吆粑托牟E停的時間5 ~40min,平均(11.5 ±4.6)min。引發(fā)這些患者心搏驟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呼吸道窒息、休克、藥物過敏、急性呼吸衰竭、電擊傷、溺水、急性中毒、心源性猝死等。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取平臥頭側(cè)位,并對呼吸道分泌物進行及時徹底地清理,確?;颊吆粑劳〞?。及時把握對患者的搶救時間,通過胸外心臟按壓搶救法對患者實施搶救,同時接通人工呼吸機,給予加壓給氧,并實施氣管插管。建立起相應的靜脈通道,可以是2 ~3 條。一般選擇患者頸部中的大靜脈或者肘窩的靜脈,以利于后續(xù)的藥物輸入。在醫(yī)生的叮囑下給予升壓藥,使患者的血壓維持穩(wěn)定,并確保其他藥物的有效輸入。加強對患者電復律的監(jiān)護,并給予小劑量的藥物,如腎上腺素等,對其采取積極的心肺復蘇。當患者心臟復蘇后,入住監(jiān)護室,給予心電監(jiān)護,并對心室纖顫者進行電除顫。除顫應及早實施,心跳停頓后3min 內(nèi)為施行除顫的最佳時機。并根據(jù)心律失常等現(xiàn)象,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加強病情觀察和護理。
1.3 療效評定標準 心肺復蘇標準:首先,患者在心臟復蘇后,皮膚、顏面等會顯現(xiàn)紅潤;其次,散大瞳孔得以縮小;再者,自主呼吸有所恢復;最后,能夠觸及患者的大動脈搏動的跳動,并且肱動脈收縮壓60mmHg (1mmHg=0.133kPa)。
130 例心搏驟?;颊邠尵瘸晒?15 例,成功率為88.5%。15 例未搶救成功者中,3 例自動放棄搶救,其他12 例均搶救無效而死亡。在整個急救過程中,未發(fā)生醫(yī)療糾紛事件。
3.1 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 對于心搏驟停的急診患者而言,生存的機會是治療的首要目標。因此,需及時采取急救的措施。在對患者進行急救的過程中,應該做到4 個快速,即接近的快速、心肺復蘇的快速、除顫的快速以及高級生命支持的快速。只有在這4 個環(huán)節(jié)中,及時準確地對患者進行治療,才能更為有效地促使患者心臟復蘇的成功。首先,護士應該判斷患者是否出現(xiàn)了心跳和呼吸驟停,并做好相應的急救措施:首先需要解開患者的衣領,并讓其胸部暴露,對于發(fā)生舌后墜的患者,應該將其舌體往外拉,并固定,以確保呼吸道的順暢;如果患者的鼻腔中有血塊或者其他分泌物,應該及時將這些清理掉,以免污物堵塞了呼吸道,不利于患者正常呼吸。應該及時供氧,以維持正常呼吸功能,讓患者的頭部側(cè)向一邊,以避免胃的內(nèi)容物被誤吸。其次,采用胸外心臟按壓的方式,抓住搶救的實際,急救人員位于患者的右側(cè),用一個手掌的根部按壓在患者心臟部位上,也就是胸前中下部位的1/3 的交界地方,另一個手掌則放在第一個手掌上面,兩只手一起進行,對患者進行按壓。確保患者的身體是垂直的,并利用其上身的重力進行按壓,每分鐘按壓100 次,每次的幅度是4 ~5cm。并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心肺復蘇搶救[3]。
3.2 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jiān)視 護理人員應配合醫(yī)生,做好患者病情觀察工作。復蘇初期,患者的循環(huán)、呼吸系統(tǒng)并不穩(wěn)定,此時應對心電監(jiān)護進行加強,并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心律、心率的變化進行關注。心電監(jiān)測時,血壓測試每5 ~30min 進行1 次。另外對患者的血氣分析、瞳孔大小、呼吸頻率和幅度等化驗指標進行觀察,并做好相關記錄。另外,還應該觀察患者有無出現(xiàn)皮膚過敏的現(xiàn)象,一般皮膚過敏會出現(xiàn)瘙癢、紅斑或者像蕁麻疹一樣的癥狀,另外,也應觀察患者是否暈針,一般體現(xiàn)為四肢無力、眼花、惡心嘔吐等[4-5]。
3.3 做好呼吸道的護理工作 可以由急救人員中的專業(yè)護理者進行護理工作,患者進行呼吸時氣管內(nèi)出現(xiàn)的異常響聲應得到重視,當氣管內(nèi)存在分泌物時,要及時進行吸痰,避免肺內(nèi)吸入痰液引發(fā)肺部感染。在無菌狀況下對吸痰進行操作,動作應該盡量輕柔。
3.4 做好防止感染的措施 心搏驟?;颊咴谛姆螐吞K后,由于長時間的臥床,會發(fā)生各種感染,包括口腔和肺部感染等,應加強感染護理。另外,由于留置多種管道以促使生命的維持,這容易給患者的皮膚護理帶來困難,當建立心肺功能后,就要使患者定時翻身,每2 個小時1 次。確?;颊咂つw的清潔,床單必須干燥、平整,避免壓瘡。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條件下,對患者實施拍背,控制、預防肺部的感染。有效加強環(huán)境消毒措施的實施,并維持室內(nèi)空氣的濕度和溫度,注意空氣流通,避免患者受到感染[6-8]。
3.5 為患者留置尿管 通常采用的辦法是仰臥位以及健側(cè)臥位。這樣有利于防止患者發(fā)生褥瘡。需經(jīng)常變換不同體位,一般來說,每隔2 個小時就可以翻1 次身,在夜里可以減少翻身次數(shù),以免引發(fā)褥瘡等并發(fā)癥。為患者留置尿管,女患者可以直接用導尿管,男患者可以用避孕套和引流管相接。
3.6 做好心理護理 因家屬焦慮不安、恐懼、擔心,因此要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工作。急救工作者應向家屬講明心搏驟停的危害以及經(jīng)過正確急救處理后,會大大降低其對患者生命的威脅,讓家屬放心,以更好的心態(tài)去應對接下來的治療。應跟家屬交談,并耐心介紹心搏驟停知識,讓其消除焦慮不安的心理,增加信心,并鼓勵患者。應該向患者及其家屬宣傳健康知識,提高其對于病癥的認識,并在生活中加強自我保護和預防,對患者早期腦復蘇措施的實施非常重要。患者恢復心跳后對血壓進行測試,及時對患者進行頭部的降溫措施。一般來說,大腦能夠承受的缺氧時間為5min 左右,給患者的頭部進行冰塊冷敷,或患者頭部戴冰帽,頭部溫度的維持為28 ~30℃。根據(jù)醫(yī)囑使用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及脫水劑藥物,有效減少患者腦組織的耗氧量,對腦水腫進行有效控制及預防,進而促使顱內(nèi)壓的降低?;颊咄话l(fā)心臟驟停時,情況非常的危急,在急救過程中應該促使醫(yī)護之間的有效配合。開放氣道、按壓胸外心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應確保醫(yī)護的有效配合,以提高搶救成功的概率[9-10]。
綜上所述,加強對心搏驟停急診患者的急救,并在急救成功后采取合適的處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的機會。但是在急救過程中,還需加強急救人員之間的配合,強化其服務意識,將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
1 鄒芳春. 急診心肺復蘇40 例臨床分析[J] . 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2007,9 (4):115.
2 楊永剛.35 例心臟驟?;颊咝姆螐吞K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 (17):128.
3 李玉. 現(xiàn)代臨床急診急救與危重病搶救規(guī)范化診療操作實務全書[M]. 北京:金版電子出版公司,2002.
4 王世諾. 護士在心肺復蘇中的配合[J] . 中華綜合醫(yī)學雜志,2005,6 (3):284.
5 陳剛,吳允孚,席與斌. 心肺復蘇后伴多臟器功能障礙45 例ICU監(jiān)護和治療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 (16):60.
6 趙麥良. 得普利麻聯(lián)合機械通氣在心肺腦復蘇早期應用的臨床研究[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7,12 (4):365 -367.
7 王京,王立秋,廖丹,等. 急診145 例心跳驟停與心肺腦復蘇分析[J]. 海軍總醫(yī)院學報,2007,34 (2):4478 -4479.
8 張曉蘭. 從3 例呼吸、心跳驟停外籍患者的成功搶救淺談簡陋條件下的心肺腦復蘇[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25 (20):334 -337.
9 Davenport DL,F(xiàn)erraris VA,Hosokawa P,et al. Multivariable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cardiac adverse events after general and vascular surgery:results from the patient safety in surgery study [J]. 2007,204(6):1199 -1121.
10 Braz LG,Modolo NS,Naacimento P Jr,et al. Perioperative cardiac arrest:a study of 53,718 anaesthetics over 9 yr from a Brazilian teaching hospital [J]. 2006,96 (5):569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