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民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2.陜西省寧西林業(yè)局,西安 710300)
植物是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護區(qū)植被類型、動物類群與環(huán)境特征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9 世紀末,一些外國專家開始對秦嶺地區(qū)植物進行了研究[1-2],20 世紀30 年代我國老一輩植物學家開始對秦嶺地區(qū)植物進行調查研究,采集植物標本,發(fā)表了論文[3-4],20 世紀50年代尤其是60年代以后,秦嶺地區(qū)植物資源研究蓬勃發(fā)展,先后出版了專著[5-9],發(fā)表了許多論文[10-22],對秦嶺地區(qū)種子植物保護與資源開發(fā)提供了基礎資料和依據。陜西省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陜西秦嶺自然保護群的中心位置,具有較高的代表性,不僅是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分布較為集中和數量較大的區(qū)域,也是秦嶺大熊貓不同區(qū)域種群即興隆嶺區(qū)域種群和牛尾河區(qū)域種群的重要連接帶,在秦嶺大熊貓保護、促進不同區(qū)域種群進行遺傳物質交換,增加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生物多樣性,擴大野外種群數量,使秦嶺大熊貓早日擺脫瀕危狀態(tài)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有關種子植物及其區(qū)系研究尚未見報道,為此我們進行了研究。
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自然概況見參考文獻[23]。采用樣方和線路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和標本采集,鑒定標本,并結合現有秦嶺中段南坡種子植物區(qū)系研究資料,建立陜西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名錄,再依此統(tǒng)計科、屬、種,并對大科、大屬、單種科、單種屬、少種科、少種屬進行統(tǒng)計分析,確定大、中、小科和屬、特有屬。
根據吳征鎰(1991)中國種子植物屬劃分方法,對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型進行統(tǒng)計,關于蕨類植物科、屬、種的分布型統(tǒng)計,主要依據其科、屬、種的現代地理分布來確定。
據調查統(tǒng)計,陜西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有野生種子植物113 科466 屬1 109 種(含種下類群),其中,裸子植物4 科9屬13種,被子植物109科457 屬1 096 種。在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99科374 屬911 種,單子葉植物10 科83 屬185種。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植物科、屬、種數量分別占秦嶺總量的71.5%、52.1%、35.5%。表明本區(qū)是秦嶺地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區(qū)域之一。
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中含50種以上的大科有5 個:菊科、薔薇科、百合科、毛茛科、禾本科;含20~49種的較大科有10個:豆科、傘形科、忍冬科、唇形科、虎耳草科、莎草科、玄參科、蘭科、蓼科、石竹科;含10~19種的中等科有16個,如木犀科、楊柳科、小檗科、槭樹科、十字花科、景天科、五加科、大戟科、龍膽科,等;含6~9種的較小科有16個,如松科、杜鵑花科、鼠李科、葡萄科、柳葉菜科、堇菜科、山茱萸科、桔???、報春花科等;含2~5 種的小科有38 個,如天南星科、薯蕷科、金粟蘭科、胡桃科、榆科、芍藥科、五味子科、樟科、牻牛兒苗科、苦木科、椴樹科、藤黃科、胡頹子科等;含1種的科有28個,如三白草科、商陸科、木蘭科、金縷梅科、馬桑科、無患子科、領春木科、水青樹科、連香樹科、星葉草科、旌節(jié)花科、山礬科、野茉莉科、花荵科等。
種子植物大科、較大科有15科,僅占本區(qū)總科數的13.2%,但其包含249 屬590 種,分別占本區(qū)總屬數的53.4%、總種數的53.2%;較小科、小科及單種科共有82科,占本區(qū)種子植物總科數的72.6%,卻僅含141屬288 種,分別占該區(qū)種子植物總屬數的30.2%、總種數的25.5%,這些表明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中的大科與較大科構成了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屬、種組成的主體,較小科、小科及單種科構成了科的主體,豐富了整個種子植物區(qū)系組成,也反映了本區(qū)植物區(qū)系起源的復雜性。
由表2可以看出,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含10種以上的大屬有11個:苔草屬Carex(24種)、忍冬屬Lonicera(18種)、槭屬Acer(16種)、蓼屬Polygonum(13種)、柳屬Salix(12種)、風毛菊屬Saussurea(12種)、薔薇屬Rosa(11種)、衛(wèi)矛屬Euonymus(11種)、燈心草屬Juncus(10種)、小檗屬Berberis(10種)和景天屬Sedum(10種);含6~9 種的中等屬有29個,其中含9種的屬有5個:蔥蒜屬Allium、懸鉤子屬Rubus、繡線菊屬Spiraea、杜鵑屬Rhododendron、婆婆納屬Veronica 5 屬,含8 種的屬有5 個:早熟禾屬Poa、烏頭屬Aconitum 、鐵線蓮屬Clematis、唐松草屬Thalictrum、野豌豆屬Vicia、堇菜屬Viola、五加屬Acanthopanax、白蠟樹屬Fraxinus、莢蒾屬Viburnum ,含7 種的屬有5 個:碎米薺屬Cardamine、委陵菜屬Potentilla、李屬Prunus、馬先蒿屬Pedicularis、蒿屬Artemisia,含6 種的屬有10個,如百合屬Lilium、黃精屬Polygonatum、菝葜屬Smilax、櫟屬Quercus 和栒子屬Cotoneaster 等;含2~5種的小屬有172個,單種屬有254個。
種子植物中大屬、中等屬、小屬、單種屬占總屬數和種數的比例分別為2.4%和13.3%、6.2%和19.1%、36.9%和44.7%、54.5%和22.9%;小屬、單種屬共426屬,含750種,占本區(qū)種子植物總屬數的91.4%、總種數的67.6%,構成了該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屬組成的主體,也是該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屬種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屬、中等屬共40屬,含359種,僅占該區(qū)種子植物總屬數的8.6%,卻占本區(qū)總種數的32.4%,這些屬及其所含種在整個該保護區(qū)植被結構中大多屬于各自所處植物群落層次的優(yōu)勢屬種,如苔草屬、忍冬屬、薔薇屬、蓼屬等,對形成不同類型植被及其演替過程和生存環(huán)境都有重要意義。
2.4.1 科的地理成分 按李錫文(1996)的劃分方法[24],陜西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113科可劃分為9個分布區(qū)類型。
(1)世界分布
有21科,包含了該區(qū)部分大科及較大科,如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薔薇科Ro-s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百合科Liliaceae、唇形科Labiatea、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等,這些科在本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中起重要作用。另外還有燈心草科Junc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酢漿草科Oxalidaceae、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鼠李科Rhamnaceae、藤黃科Guttiferae、堇菜科Viol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瑞香科Thymelaeaceae、車前科Plantaginaceae和菟絲子科Cuscutaceae等。
(2)泛熱帶分布
有44科,占本區(qū)總科數的53.7%(不包括世界分布科,下同),典型的泛熱帶分布有40科,主要有豆科Leguminosae、殼斗科Fagaceae、蘭科Orchidaceae、衛(wèi)矛科Celastraceae、薯蕷科Dioscoreaceae、榆科Ulmaceae、??芃oraceae、檀香科Santal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蕓香科Rutaceae、苦木科Simarub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漆樹科Anacardi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七葉樹科Hoppocastanaceae、無患子科Sapindaceae、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八角楓科Alang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山礬科Symplocaceae、野茉莉科Styracaceae、木犀科Oleaceae、馬錢科Loganiaceae、蘿藦科Asclepiadaceae、馬鞭草科Verbenaceae、茄科Solanaceae、葫蘆科Cucurbitaceae、茜草科 Rubiaceae 和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等。
本類型有2個變型:熱帶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墨西哥)間斷分布有鳶尾科Iridaceae和葡萄科Vitaceae;熱帶亞洲、非洲和南美洲間斷分布有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 和商陸科Phytolaccaceae。
(3)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
有3 科,即木蘭科Magnoliaceae、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和椴樹科Tiliaceae,占本區(qū)總科數的3.3%。
(4)舊世界熱帶分布
僅有1變型,即熱帶亞洲、非洲和大洋洲間斷分布,在本區(qū)有紫葳科Bignoniaceae1科,占本區(qū)總科數的1.1%。
(5)熱帶亞洲(印度—馬來西亞)分布
有1科,即清風藤科Sabiaceae,占本區(qū)總科數的1.1%。
(6)北溫帶分布
有30科,占本區(qū)總科數的32.6%。典型的北溫帶有22 科,主要有松科Pinaceae、楊柳科Salidaceae、樺木科Betul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槭樹科Acer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胡頹子科Elaeagn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杜鵑花科Ericaceae和傘形科Umbelliferae等,這些科在本區(qū)植物區(qū)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它有紅豆杉科 Taxaceae、蓼科 Polygon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芍藥科Paeoniaceae、罌粟科Papaveraceae、報春花科Primul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鹿蹄草科Pyrolaceae、龍膽科Gentianaceae、桔??艭ampanul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等。
北溫帶分布在本區(qū)有3變型:北溫帶和南溫帶間斷(全溫帶)分布變型有6 科:柏科Cupressaceae、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柳葉菜科Onagraceae、花荵科Polemoniaceae和敗醬科Valerianaceae;歐亞和南美洲溫帶間斷分布變型有1 科:木通科Lardizabalaceae;地中海區(qū)、東亞、新西蘭和墨西哥到智利間斷分布變型有1科:馬??艭oriariaceae。
(7)東亞和北美間斷分布
有6科:杉科Taxodiaceae、三白草科Saurur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八角科Illiciaceae、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透骨草科Phrymataceae,占本區(qū)總科數的6.5%。
(8)舊世界溫帶分布
僅有1變型,即歐洲及南非州(有時在大洋州)間斷分布,有1科即川續(xù)斷科Dipsacaceae,占本區(qū)總科數的1.1%。
(9)東亞分布
有6科,占本區(qū)總科數的6.5%。典型的東亞分布有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領春木科Eupteleaceae、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旌節(jié)花科Stachyuraceae;中國—喜馬拉雅分布有水青樹科Tetracentraceae;中國—日本分布有連香樹科Cercidiphyllaceae。
2.4.2 屬的地理成分 按吳征鎰中國種子植物屬分布區(qū)類型劃分觀點[25],陜西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野生種子植物466屬可劃分為15個分布區(qū)類型(包括變型)。
(1)世界分布
有48屬,木本屬貧乏,僅有懸鉤子屬Rubus、槐屬Sophora和鼠李屬Rhamnus等,其余大多數是中生草本,分布普遍,為林下草本層常見種類,如蓼屬Polygonum、苔草屬Carex、龍膽屬Gentiana、千里光屬Senecio、珍珠菜屬Lysimachia、銀蓮花屬Anemone 和老鸛草屬Geranium 等。另外,這一類型中,水生及沼生植物也較豐富,有莎草屬Cyperus、地楊梅屬Luzula 及燈心草屬Juncus等,分布于河邊、水旁及山溝陰濕處。
(2)泛熱帶分布
典型泛熱帶分布屬有36 屬,占本區(qū)總屬數(不包括世界分布屬,下同)的8.6%,占熱帶分布屬數的48.6%,是分布于該保護區(qū)熱帶分布類型中的主要成分,大部分屬主要為泛熱帶分布到亞熱帶,進而擴展到溫帶地區(qū)的屬,且以草本為主。前者如野茉莉屬Styrax、山礬屬Symplocos等,后者如鳳仙花屬Impatiens、冬青屬Ilex 和衛(wèi)矛屬Euonymus等。其他木本屬主要有樸屬Celtis、花椒屬Zanthoxylum、醉魚草屬Buddleja 和南蛇藤屬Celastrus 等;草本屬有狼尾草屬Pennisetum、鴨跖草屬Commelina、薯蕷屬Dioscorea、金粟蘭屬Chloranthus、牛膝屬Achyranthes、苧麻屬Boehmeria、大戟屬Euphorbia 和馬兜鈴屬Aristolochia 等。
(3)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
僅有3 屬:苦木屬Picrasma、泡花樹屬Meliosma 和木姜子屬Litsea,占該區(qū)總屬數的0.7%。
(4)舊世界熱帶分布
有6 屬:樓梯草屬Elatostema、吳茱萸屬Evodia、扁擔桿屬Grewia、八角楓屬Alangium、香茶菜屬Rabdosia 和合歡屬Albizia,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1.4%。
(5)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
有5屬:天麻屬Gastrodia、通泉草屬Mazus、臭椿屬Ailanthus、香椿屬Toona 和栝樓屬Trichosanthes,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1.2%。
(6)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
有5屬:藎草屬Arthraxon、常春藤屬Hedera、杠柳屬Periploca、蝎子草屬Girardinia和赤瓟屬Thladiantha,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1.2%。
(7)熱帶亞洲印度—馬來西亞分布
有9 屬,如斑葉蘭屬Goodyera、山胡椒屬Lindera、構樹屬Broussonetia、蛇莓屬Duchesnea、清風藤屬Sabia、雞矢藤屬Paederia、絞股蘭屬Gynostemma等。
(8)北溫帶分布
有158屬,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37.8%,是保護區(qū)植物區(qū)系中的主要地理成分。典型的北溫帶分布型包括了大部分北溫帶典型的含喬木和灌木的屬。主要含喬木的屬如闊葉樹種有樺木屬Betula、鵝耳櫪屬Carpinus、櫟屬Quercus、榆屬Ulmus、楊屬Populus、柳屬Salix、胡桃屬Juglans、槭屬Acer、椴屬Tilia、桑屬Morus、花楸屬Sorbus、蘋果屬Malus、白蠟屬Fraxinus、鹽膚木屬Rhus等;針葉樹有冷杉屬Abies、云杉屬Picea、落葉松屬Larix 和松屬Pinus 等,這些屬中大多是構成本區(qū)的針闊葉混交林、純針葉林的主要成分,其中多數種是本區(qū)森林植被的建群種或優(yōu)勢種;含灌木的屬有忍冬屬Lonicera、莢蒾屬Viburnum、繡線菊屬Spiraea、栒子屬Cotoneaster、小檗屬Berberis、薔薇屬Rosa和茶藨子屬Ribes 等,是構成植物群落下木層的主要成分,有些為本區(qū)落葉灌叢的主要成分。草本屬更多樣,許多屬是林下或高山草甸的優(yōu)勢種或建群種,如野青茅屬Deyeuxia、蔥蒜屬Allium、羊茅屬Festuca、芍藥屬Paeonia、耬斗菜屬Aquilegia、烏頭屬Aconitum、升麻屬Cimicifuga、翠雀花屬Delphinium、紫堇屬Corydalis、綠絨蒿屬Meconopsis、假升麻屬Aruncus、委陵菜屬Potentila、鹿蹄草屬Pyrola、點地梅屬Androsace、風輪菜屬Clinopodium、報春花屬Primula、馬先蒿屬Pedicularis、風毛菊屬Saussurea和蒿屬Artemisia 等。
(9)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
有44屬,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10.5%,主要的木本植物有鐵杉屬Tsuga、香槐屬Cladrastis、漆樹屬Toxicodendron、木蘭屬Magnolia、楤木屬Aralia、流蘇樹屬Chionanthus、十大功勞屬Mahonia、米面翁屬Buckleya、八仙花屬Hydrangea、珍珠梅屬Sorbaria、胡枝子屬Lespedeza、三角咪屬Pachysandra、五味子屬Schisandra、蛇葡萄屬Ampelopsis等。
草本植物有亂子草屬Muhlenbergia、菖蒲屬Acorus、肺筋草屬Aletris、七筋菇屬Clintonia、鹿藥屬Smilacina、延齡草屬Trillium、金線草屬Antenoron、紅毛七屬Caulophyllum、山荷葉屬Diphylleia、金罌粟屬Stylophorum、黃水枝屬Tiarella、兩型豆屬Amphicarpaea,人參屬Panax、香根芹屬Osmorhiza、松下蘭屬Hypopitys、腹水草屬Veronicastrum、透骨草屬Phryma、莛子藨屬Triosteum 和蟹甲草屬Cacalia 等。
本類型中有不少屬是古老植物的代表,如透骨草屬、五味子屬、延齡草屬、八仙花屬和鐵杉屬等。
(10)舊世界溫帶分布
有52屬,占本區(qū)總屬數的12.4%,本分布類型草本屬居多,木本屬貧乏,主要的木本屬有瑞香屬Daphne和丁香屬Syringa,其余幾乎全為草本屬。有不少屬的近代分布中心在地中海區(qū)、西亞或中亞,如石竹屬Dianthus、筋骨草屬Ajuga、糙蘇屬Phlomis、飛廉屬Carduus、麻花頭屬Serratula;有些屬延至北非或熱帶非洲山地,前者如野芝麻屬Lamium、草木樨屬Melilotus,后者如川續(xù)斷屬Dipsacus;另有一些屬主要分布于溫帶亞洲或東亞,如重樓屬Paris、角盤蘭屬Herminium、瑞香屬Daphne、香薷屬Elsholtzia 和菊屬Dendranthema 等。
本區(qū)分布的典型的歐亞溫帶分布屬主要有鵝觀草屬Roegneria、美花草屬Callianthemum、羊角芹屬Aegopodium、峨參屬Anthriscus、巖風屬Libanotis和橐吾屬Ligularia 等。
(11)溫帶亞洲分布
有9屬,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2.2%,這些屬為細柄茅屬Ptilagrostis、大黃屬Rheum、孩兒參屬Pseudostellaria、杭子梢屬Campylotropis、附地菜屬Trigonotis、裂葉荊芥屬Schizonepeta、亞菊屬Ajania、刺兒菜屬Cephalanoplos 和馬蘭屬Kalimeris,這些屬中大都比較年輕,因為大多數是從北溫帶或世界廣布的大屬中衍生出來的青年成分,如菊科中馬蘭屬是從紫菀屬、亞菊屬是從蒿屬中分化出來的,禾本科中細柄茅屬是從針茅屬、豆科中杭子梢屬是從胡枝子屬分化出來的。
(12)地中海區(qū)、西亞至中亞分布
有3屬:糖芥屬Erysimum、車葉草屬Asperula 和黃連木屬Pistacia,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0.7%。
(13)中亞分布
僅有諸葛菜屬Orychophragmus、假百合屬Notholirion、角蒿屬Incarvillea3屬,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0.7%。
(14)東亞分布
有72屬,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17.2%,僅次于北溫帶的屬數,居保護區(qū)區(qū)系成分第二位,在保護區(qū)植物區(qū)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單、少種屬較多,共有34 屬,占該類型及其變型總屬數的47.2%,它們主要是第三紀古熱帶區(qū)系的殘遺或后裔,而且溫帶、亞熱帶植物較多,顯示出東亞植物區(qū)系的固有特征。
本類型典型的東亞分布有29屬,占保護區(qū)東亞分布總屬數的40.3%,主要有犁頭草屬Typhonium、麥冬屬Liriope、沿階草屬Ophiopogon、油點草屬Tricyrtis、吉祥草屬Reineckea、無柱蘭屬Amitostigma、蕺菜屬Houttuynia、花點草屬Nanocnide、溲疏屬Deutzia、繡線梅屬Neillia、獼猴桃屬Actinidia、五加屬Acanthopanax、四照花屬Dendrobenthamia、青莢葉屬Helwingia、蕕屬Caryopteris、敗醬屬Patrinia、黨參屬Codonopsis、兔耳風屬Ainsliaea、東風菜屬Doellingeria、泥胡菜屬Hemistepta、狗哇花屬Heteropappus、帚菊屬Pertya、斑種草屬Bothriospermum 以及東亞特有科中的三尖杉屬Cephalotaxus、領春木屬 Euptelea 和旌節(jié)花屬Stachyurus等。
與本類型相近的有2個變型:中國—喜馬拉雅分布變型,有24屬,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5.7%,占本區(qū)東亞分布的33.3%,其中單種屬和寡種屬有11屬,主要有華桔竹屬Fargesia、射干屬Belamcanda、星葉草屬Circaeaster、水青樹屬Tetracentron、長果升麻屬Souliea、貓兒屎屬Decaisnea、桃兒七屬Sinopodophyllum、假稠李屬Maddenia、鞭打繡球屬Hemiphragma、陰行草屬Siphonostegia和兔兒傘屬Syneilesis 等;中國—日本分布變型,有19 屬,占保護區(qū)總屬數的4.5%,占本區(qū)東亞分布的26.4%,其中單種屬和寡種屬有10屬,主要有連香樹屬Cercidiphyllum、顯子草屬Phaenosperma、艾麻屬Sceptrocnide、漢防已屬Sinomenium、棣棠花屬Kerria、刺楸屬Kalopanax、杜鵑蘭屬Cremastra、三葉木通屬Akebia、博落回屬Macleaya、荷青花屬Hylmecon、雞眼草屬Kummerowia、枳椇屬Hovenia、刺兒菜屬Cephalanoplos等。
(15)中國特有分布
有13 屬,為保護區(qū)屬數的3.1%,隸屬12科,其中紫草科2屬,禾本科、蓼科、毛茛科、木通科、金縷梅科、槭樹科、獼猴桃科、蘿藦科、唇形科、葫蘆科和菊科各1屬,其中4個單種屬,7個少種屬,2個多種屬。就其習性而言,以草本為主。
(1)種類豐富
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共有野生種子植物113科466屬1109種,科、屬、種分別占秦嶺地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總科數的71.5%、總屬數的52.1%、總種數的35.5%。
(2)地理成分多樣,區(qū)系聯(lián)系廣泛
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的地理成分統(tǒng)計表明,本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科的地理成分有9個分布區(qū)類型,屬的地理成分有15個類型,表明本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與世界各大洲的區(qū)系都有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相比而言,與亞洲和北美洲的聯(lián)系較歐洲甚至于大洋州和非洲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與古地中海和泛地中海地區(qū)聯(lián)系微弱。
(3)溫帶成分優(yōu)勢明顯,并含有一定的熱帶成分,顯示出植物交匯的特點
本區(qū)466屬植物中,屬于溫帶成分有269屬,占總屬數的64.3%,顯然本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具有明顯的溫帶性質,在溫帶成分中,木本屬和草本屬中的大多為本區(qū)植被典型群落的建群種及優(yōu)勢種。熱帶分布有64屬,占總屬數的15.3%,以泛熱帶成分為主,并且以草本屬植物居多,多為熱帶、亞熱帶分布區(qū)的邊緣向溫帶的延伸,顯示出植物交匯的特點。
(4)區(qū)系成分具有一定的古老性
在第三紀甚至白堊紀就已經出現的裸子植物,在本區(qū)有松科、柏科等2科7屬,被子植物中的古老類群如木蘭科、五味子科的五味子屬、毛茛科、殼斗科、樺木科、榆科等。另外,本區(qū)區(qū)系成分的古老性還可以從單、少種屬的多少得到證明,本區(qū)世界單種屬(20屬)、少種屬(44屬)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占本區(qū)總屬數的14.6%,大多數屬在系統(tǒng)發(fā)育上的孤立性、間斷分布格局及生活習性等方面,均表現出古老性。分布到本區(qū)的我國特有的13屬中,單、少種屬有11屬,它們中一些是發(fā)生在原始或古老的殘遺屬。
[1] 于兆英.陜西省植物分類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西北植物學報,1985,5(2):163-168.
[2] 傅志軍,張行勇,劉順義,等.秦嶺植物區(qū)系和植被研究概述.西北植物學報,1996,16(5):93-106.
[3] 劉慎諤.中國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論[A].國立北平植物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叢刊.1934,2(9):423-451.
[4] 鐘補求.秦嶺之植物地理[J].西北農林,1947,2(1):83-90.
[5]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西北野生有用植物手冊[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58-1960.
[6] 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第1、2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1985.
[7]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第3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
[8] 任毅,楊興中,王學杰,等.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動植物資源[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
[9] 任毅.秦嶺大熊貓棲息地植物.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10] 傅坤俊.秦嶺光頭山植物區(qū)系概述[J].西北植物研究,1983,3(1):28-30.
[11] 郭曉思.秦嶺蕨類植物補遺[J].西北植物學報,1999,19(5):96-102.
[12] 劉靜艷,張宏達.陜西種子植物區(qū)系地理初步研究[J].廣西植物,1998,18(1):11-18.
[13] 唐志堯,方精云,張玲.秦嶺太白山木本植物物種多樣性的梯度格局及環(huán)境解釋.生物多樣性,2004,12(1):115-122
[14] 王誠吉,李登武,黨坤良.陜西天華山自然保護區(qū)蕨類植物區(qū)系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6,26(3):592-598.
[15] 王瑪麗,任毅.佛坪自然保護區(qū)蕨類植物地理分布和區(qū)系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28(1):57-59.
[16] 徐養(yǎng)鵬.秦嶺蕨類植物區(qū)系特征及地理分析.武漢植物研究,1992,10(3):261-264.
[17] 應俊生,李云峰,郭勤峰,等.秦嶺太白山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和植被[J].植物分類學報,1990,28(4):261-293.
[18] 應俊生.秦嶺植物區(qū)系的性質特點和起源[J].植物分類學報,1994,32(5):389-410.
[19] 張滿祥.秦嶺蘚類植物區(qū)系特點與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西北植物學報,1985,5(3):169-174.
[20] 張秦偉.秦嶺種子植物區(qū)系的地理成分研究[J].地理科學,1992:12(1):54-63.
[21] 張志英,蘇陜民。太白山植物區(qū)系特征[J].西北植物研究,1984,4(1):22-28.
[22] 張志英,袁永明.中國種子植物特有屬在秦嶺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J].西北植物學報,1989,9(1):32-39.
[23] 杜雷軍.陜西省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鳥類動物資源與區(qū)系特征分析[J].陜西林業(yè)科技,2013(6):1-10,27.
[24] 李錫文.中國種子植物區(qū)系統(tǒng)計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1996,18(4)1-3.
[25] 吳征鎰.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