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艷
教育好“學困生”應該是學校和教師都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但是,由于個別教師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心理的不同,其教育效果往往是不盡如人意,有的甚至和期望值大相徑庭。對此,我們常常把責任歸咎于學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甚至有意無意地疏遠、歧視他們,進而形成對教育“學困生”的心理缺失,導致方法不當,效果不佳。
1.缺乏愛心。愛是教育的源泉,沒有愛的教育猶如一片貧瘠而荒蕪的土地。在學校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習好的學生,有一種由衷的、職業(yè)性的贊許和愛護,而對那些“學困生”卻有意無意地表露出不滿和厭惡。安排座位時他們在最后邊;對他們常常是冷臉相對,很少有微笑;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很少過問;對他們學習或生活上的困難也不注意去幫助;就連“學困生”回答問題對了也不愿意表揚,即使表揚也不精確到位。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
2.缺乏耐心。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形成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同樣,要克服和改變一個“學困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它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正是教師的缺乏耐心,使不少“學困生”“不可救藥”。長此以往,學生自然就心灰意冷了,甚至會自暴自棄。要知道“一鍬挖不出一口井來,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來”,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長的時間,更何況是塑造人的靈魂呢?
3.缺乏信心。教師對每個學生都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這樣才能對教育“學困生”充滿信心。相反,如果教師對教育“學困生”失去了信心,那后果則不言而喻。譬如說,“學困生”考試又考砸了,教師就諷刺挖苦;對“學困生”自己提出的奮斗目標缺乏鼓勵,甚至嗤之以鼻。其結果是“學困生”必然會破罐子破摔。教師應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不失時機地關心他們,引導和鼓勵他們。
4.缺乏理解和溝通。理解是一把鑰匙,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尤其重要。我們常常要求學生理解老師,但我們是否需要更多地理解學生呢?特別是那些“學困生”。“學困生”學習成績差,我們是否能體會到他們主觀上也不甘落后呢?他們在老師面前說謊話、假話,我們是否反思過,當“學困生”犯錯時,我們要么在學生面前大聲訓斥,要么交給學校處理,要么叫家長來學校,我們是否體會過學生的感受呢?是否還可采取更好的途徑和辦法呢?師生之間只有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溝通,才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有教育好學生的可能。
綜上所述,我認為以上都是我們教師教育“學困生”的心理缺失。其實,“學困生”尤其需要“愛”,需要鼓勵、信任、理解,他們更需要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健康的教育心理。
1.愛心。愛心屬教師心理的情感因素,也稱道德感或道德情操,對“學困生”熾烈的愛,是做好其轉化工作的情感動力。
2.耐心。耐心是教師心理的意志因素,也稱恒心,是持之以恒、耐心等待,堅持到底是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的意志力與持久力。
3.信心。信心可轉化教師教育“學困生”的堅定信念,反映了教師自我肯定的心理因素,具有人格魅力的動力作用。
4.理解。理解可納入角色扮演理論范疇,即使教師必須扮演“學困生”角色,才能真正理解“學困生”感受,有針對性地開展轉化工作,可稱作“學困生”轉化的技能動力。
“三心一理解”是搞好“學困生”轉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動力,些許缺失,都會造成轉化工作的缺憾。
事實證明,學困生并不可怕,關鍵是教師如何對待他們。正視他們,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輕視他們,就可能會使他們成為班級管理中的障礙。我想,每位教師只要能正確地認識這一問題,就一定會從中受到啟發(fā),得到啟示,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