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武昌理工學院 文法與外語學院英語系,湖北 武漢 430223)
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交往的不斷深入,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越來越多的專業(yè)人士加入到翻譯的隊伍中,使得翻譯在運用過程中有了更為詳盡的實踐理論。由于語言產生于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下的不同民族中,各個民族之間的語言會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特別含義,這會造成翻譯過程中的困難。在翻譯工作中,應該明確認識到,翻譯不應該是一種字詞句的意思轉化,而是涉及到各個語句之間的邏輯排布,以及對不同文化的轉換表達兩方面的內容。原文最為接近原始表達意圖,經過翻譯過程,就是不僅要去保留這種表達意圖,還要能夠建立起兩種語言之間的一種橋梁作用,使得被翻譯過來的語言文字能夠是語法正確、語言規(guī)范以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美感的。
對于翻譯的具體要求,會由于翻譯的門類和需求不同而產生差異,學術化的翻譯中要求相關的字詞的精準定位,而對一些文學作品的翻譯,則更強調對相關作品精神和人文內涵的意思轉達,同時注重語言翻譯過來的用詞技巧。翻譯是一種語言之間的轉化過程,更是一項需要人參與的工作,對人自身的素質也有著一定的要求。譯者需要熟練運用和掌握至少兩種語言,并且對翻譯過程中涉及到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這種文化的轉義過程,文化素養(yǎng)越高的人,翻譯得也能夠越精準和漂亮。對翻譯中的跨文化轉換性質進行分析,了解翻譯過程的復雜,可以提升翻譯作品的質量。
翻譯可以概括為語言之間的轉化過程。翻譯工作就是進行的語言之間的操作轉換,用一種語言替換另一種語言,使得交流能夠在兩個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的人物之間發(fā)生。
世界上有三千多種語言,這些語言是各族人民在各自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出來的,語言是跟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民族精神的一種融合。語言加快了同一民族之間的交流活動,加快了人們之間的物質、精神兩個方面的來往,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繁榮。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使得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語言是人類社會進行交流、融合的首要工具,通過共同的語言能夠較好地傳遞和接受信息。一個完全陌生的語言會造成交流中的極大障礙,翻譯就是要去掃除這種障礙,使得不同民族不同語系下的交流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翻譯在字面意義上具有翻動、轉化以及陳述的意思。但翻譯過程絕不是僵硬的、死板的原文再現,需要有專門的技巧,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活動。翻譯過程中,經由譯者本身的理解上對文字內容進行再次加工,最終呈現出來的譯文就同時具備了原文作者、譯者的精神文化內涵。翻譯是語言上的再創(chuàng)造,但這種再創(chuàng)造不是隨意的、輕松的創(chuàng)意表達,而是在對原來意思表達的深刻理解的情況下,進行語言的轉義,將原文中蘊含的文化、習俗等特點,表達出來,而且是通順的、合理的,最好是具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翻譯是語言文字活動,也是一項社會工作,具有著相關的原則和標準。翻譯工作者根據一定的原則標準,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所需,形成好的翻譯習慣,找到翻譯過程中可以參考的標準,最終促使翻譯工作的高質量完成。
翻譯在長期的實踐中,已經發(fā)展出豐富的理論基礎,是無數專家學者的智慧結晶,并且能夠提供給具體的翻譯工作以指導。在我國的翻譯界中,有一種流傳度很廣的翻譯標準——信、達、雅,此思想最早起源于清末思想家嚴復。信指的是翻譯的準確性,是一種真實可信的翻譯,對原文的意思沒有進行增減。達指的是意思的通達,要求翻譯不應該是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過來的語言要十分通順明了。雅指的是最終出來的文章是得體,典雅的,具有形式美感。信達雅可以說是對翻譯不同層次的要求,信是基本的要求,翻譯就是要信息轉換的準確性;達則是進一步的要求,翻譯過來的語言要是能夠被理解的;雅是對譯文的高要求,在尊重原意、語言合理的基礎上,譯文還應該是具有相應的“美感”的,譯文本身是有著文學性的。
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下,我國的翻譯工作不斷地進行著,翻譯界也有了更多的聲音。對信達雅中的“雅”字一直以來都存在著爭議,因為要想使得譯文具有文采,有觀賞性,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文的意思進行改造,這就違背了“信”的基本原則。形、意、神三個方面的形似,是翻譯界中的又一標準原則,這一原則是對信達雅的繼承和發(fā)展,更好地概括了翻譯應該達到的水平。在此之后,直譯和意譯是翻譯標準中的兩種不同的主張。
翻譯標準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些是對不同民族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一種尊崇,有些則是現代化理念的要求,總體來說,翻譯標準中對于翻譯過程中的要求有兩個要點:一是與原文意思的貼合;二是轉義之后語言的文學性。所謂的直譯意譯爭端就是對這兩個要點取舍的困境。翻譯太注重對原意的表達會使得譯文顯得生硬、呆滯,而意譯更類似于一種轉述,是經過加工的語言,容易丟失原文精神,造成一些信息上的誤讀。在現代化的翻譯理念中,對這兩個要點的分析和運用已經越來越成熟,兩個要點不再變得沖突,而是在兩點的雙重要求下,形成新時代下對翻譯的一種要求:翻譯既要忠實于原文,又得對譯文的可讀性負責。
翻譯中有諸多標準,又有諸多異議,歸根結底,翻譯工作是一種語言工作,正是因為語言上的一些內涵特征造成了翻譯中的困境。每種語言不僅有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還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語言在長期的運用和發(fā)展中會具備更為豐富的寓意,這些寓意會造成翻譯過程中的一種跨文化現象,翻譯不僅是對不同語言文字的一種轉化,更是對相關文化內涵的轉化。翻譯中的跨文化現象有著幾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在各族人民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有著流傳下來的豐富歷史文化典故和特定的表達方式以及內涵。一些歷史人物、文化現象會深深地反映到語言表達中,各種習語、諺語都是語言積累下的產物。同一民族或者對相關民族的歷史文化有著較深入了解的雙方在進行語言交流時,能夠很好地理解語言中的一些特別含義,加深語言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會豐富語言的運用,加深語言交流,但卻會給翻譯工作帶來困境。因為這些特定的歷史典故、文化寓意是長期發(fā)展的產物,被語言轉換過來之后,會失去這些豐富的內涵,也會造成原文意思的喪失。
宗教信仰是文化現象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同民族由于生存環(huán)境等的不同,會有著不同的崇尚和禁忌,這種特定的崇尚和禁忌在不同的民族中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宗教信仰的差異或者對立,會增大不同民族之間的距離感,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也會造成困難。例如,在我國佛教是一種比較盛行的宗教,提倡悲天憫人的情懷,在行為觀念上往往是悲觀的、消極的,是“看破紅塵”的,這種文字被翻譯出來,很容易喪失掉宗教寓意中的獨特和深刻。
價值觀是人對自身所處世界的一種認知和態(tài)度,價值觀的差異存在于民族之間,也存在于個人之間。價值觀不同會帶來文化現象上的諸多不同,語言文字的用法和規(guī)則也會有所不同。一個民族是提倡個體表達性的,會更加強調主語的表達,而反觀如果是比較隱忍的價值觀,語言表達上會更加的含蓄。在翻譯過程中,價值觀不會直接造成翻譯的難度,但卻會造成閱讀和使用過程中的模糊和困難。在兩個不同的價值觀的語言之間進行調解和轉換,要兼顧到原文和譯文的語言規(guī)律以及觀念問題,增大翻譯中的難度。
翻譯的跨文化現象是不同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不同所致的,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認識到這種跨文化差異,更要積極地運用這種文化差異進行翻譯創(chuàng)造。
跨文化轉化被運用到翻譯中,應該首先注重一種實用性。翻譯的實用性具體指的是在字詞句轉換上的方便和快捷,最大限度上保證語言的可理解和可閱讀性。對于一些文化上的差異部分,采取實用性的取舍。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加快翻譯的過程,也能夠使得譯文更容易被理解。文化上的差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解,使得原本交往不密切的語言也能夠建立起互通的聯系。表意性的漢文也能夠用拼音形式的英德法語言來進行轉換,東西方人之間的差異能夠被直接客觀地反映到翻譯作品中。盡管不同的語言在表達中都有其中蘊含深厚的部分,但通過實用性的文化轉換,這種深厚性會消弱,使得最終語言文字只是對現階段信息的一種表達。例如,中國文字中的 “竹”、“蘭”、“梅”等名稱不僅是代表著特定的生物種類,還有其中的一些品質思想蘊含其中,會引起了解這種文化內涵的人一些特定心理反應,而這些詞被不同的語言翻譯過來之后,只會具備表達生物屬性的作用,雖然喪失掉了特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但卻不影響其原意的表達。
翻譯過程中還應該是具有技巧性的,不同類型的文本翻譯或者不同場合下的語言翻譯,需要運用到不同的翻譯要求和技巧。通過靈活的翻譯技巧的運用,能夠使得翻譯過程變得容易,也能夠使得譯文擁有更好的可讀性。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在翻譯過程中,應按照不同題材的作品要求進行翻譯。例如,翻譯詩歌時應該更多的注重語言的韻律感和美感,不用太拘泥于原文的意思表達過程。而一些學術性的論文翻譯,則應該是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科學性的,需要更多地去注重原文,這種邏輯和科學性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也較小。技巧性是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逐漸積累下來的,技巧性在跨文化轉換性質的翻譯過程中,能夠提升翻譯效率,并且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使得譯文能夠更好地傳情達意。
藝術性指的是在進行跨文化轉換的翻譯中,翻譯出來的語言文字應該是具備一定藝術性的。藝術性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對原文和譯文的語言環(huán)境都有專業(yè)性了解,并且具備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能夠在語言轉換上體現文字語言的魅力。藝術性的翻譯,可以更好的保存原文中的文化現象,也能夠體現譯文的語言特征和藝術表達形式。藝術性的翻譯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意譯,它對相關語言文字的把握要求更高,這種翻譯就必須是在對原文意思的深刻理解基礎上,通過藝術性的轉化,最大限度地來消除這種文化轉換上的困難。
翻譯中的跨文化現象是在語言環(huán)境的產生以及運用的不同所產生的,這種現象和性質會造成翻譯過程中的困難,在對跨文化現象的深刻理解下,并且結合翻譯的原則標準,能夠達到對翻譯的創(chuàng)新方法運用。翻譯做的是一種語言上的變換,在具體的翻譯工作中,具有著不同的翻譯標準和原則。準確性以及高雅性是翻譯中的兩個方向和要點,通常在翻譯過程中,這兩者會被對立起來。因為注重原意的完全轉換,就會使得譯文較為生硬,不好被理解,沒有太多語言上的藝術性,而注重語言的高雅美觀性,會造成對原文意思的拋離。通過兩者的融合,能夠使得翻譯作品更加的現代化和科學化。
翻譯的跨文化轉換現象主要有著三個方面的內容:歷史典故內涵;宗教信仰上的差異;價值觀的異同。跨文化轉換會造成翻譯過程中的具體困難,也對譯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斷跟進時代的步伐,加強譯者自身的素質,深刻理解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內涵,在運用上可以分為實用性、技巧性以及藝術性三個類型。翻譯的跨文化轉換運用得當,不僅能夠消除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增進語言交流效率,同時也能夠促使譯者具備一定文化內涵,從而使得翻譯兼具藝術性和科學性。
[1]杜志華.從跨文化角度看翻譯與文化差異[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
[2]朱坤.英漢電影字幕翻譯中文化現象的策略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8).
[3]曾濟民.翻譯不僅僅是跨文化解釋——兼評《翻譯:跨文化解釋》[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