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山
(韶關(guān)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guān) 512005)
澹歸在丹霞山別傳寺營建發(fā)展中的重大貢獻
——以《徧行堂集》為視角
李明山
(韶關(guān)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guān) 512005)
澹歸禪師于1662年進入丹霞山,開始了他連續(xù)五年的丹霞山別傳寺營建工作。舉凡運籌謀劃,勘察地形,運水搬柴,無不胼手胝足,親歷親為;為了化緣,經(jīng)常走州撞府,送往迎來,應(yīng)酬唱對,五官幷用。他為丹霞山道場的營建和發(fā)展鞠躬盡瘁,不遺余力,時常帶病服勤。由于勞累過度,晚年病魔纏身,未老先衰。澹歸對丹霞山開山、道場營建及后續(xù)發(fā)展,貢獻無與倫比。他在嶺南粵北新辟了一爿與曹溪、云門鼎足而三的弘禪道場,還留下了《徧行堂集》等著作,也為后人開辟了一個自然與人文得到美妙結(jié)合的攬勝佳境。
澹歸今釋;《徧行堂集》;丹霞山;別傳寺;營建;禪宗道場
澹歸今釋(1614-1680),姓金,名堡,字道隱,又字澹歸,號衛(wèi)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法名性因。因為開辟丹霞山別傳寺道場,并通過探險勘察發(fā)現(xiàn)舵石巖,又自號舵石翁。金堡在明崇禎九年(1636)參加鄉(xiāng)試中舉,崇禎十三年(1640)考取進士,初選州牧,出知臨清。清軍人關(guān)后,他隨南明隆武帝,任禮科給事中。在廣東端州,事永歷帝,授兵科給事。因正言敢諫,不避權(quán)貴,又為群小所誣,曾受嚴刑拷打至體無完膚。發(fā)配充軍途中,適値清兵追至,他們逃到桂林茅坪庵,剃發(fā)為僧,得法號性因。清順治九年(1652),他又從廣西行腳入廣州,禮天然禪師于雷峰海云寺,復(fù)受具足戒,易名今釋,字澹歸。曾任伙頭、知客等職。順治十八年(1661),明朝遺臣李充茂在復(fù)明無望的情況下,將其兄李永茂在仁化縣的隱居地產(chǎn)業(yè)丹霞山施舍給了佛家??滴踉辏?662),澹歸至丹霞山開辟道場,建佛堂精舍,名為別傳寺。澹歸自充監(jiān)院,親撰《丹霞山新建山門記》,《丹霞施田碑記》。后又建曲江會龍庵、仁化準提閣、始興新庵、南雄龍護院,合為丹霞四下院。澹歸在丹霞山弘法10多年,學者景從。別傳寺鼎盛時,常住僧眾數(shù)百人。澹歸幼讀經(jīng)書,文武雙全,精通詩詞、書法,尤其擅長草書。他又是一位憂國憂民、深明大義的愛國僧人,每每以詩文言志,撰成《徧行堂集》、《嶺海梵余》等著作,流傳后世;還曾參與《韶州府志》、《曹溪通志》的編修,為地方文化建設(shè)做出了卓越貢獻。
澹歸的傳世代表作就是《徧行堂集》。他在《徧行堂集·緣起》中說,“予以壬辰(1652年)謁雷峰,滌器廚下,盡棄筆研。俄充化主,未免以詩文為酬應(yīng),迄于甲寅(1674年)。凡四十八卷,目曰《徧行堂集》。閱之自笑,登歌清廟,與街頭市尾唱蓮華落并行千古;若一派化主梆鈴聲喧天聒地,則昔賢集中所未有者,不妨澹歸獨擅也?!保?]8澹歸最初落發(fā)在桂林,后來才又拜謁天然和尚為師,成為天然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天然門下,他只是一個雜役,充當后廚洗碗工,后來才又做了知客。在此期間,他幾乎完全停止了筆墨文字創(chuàng)作。到了天然派他到丹霞山當了別傳寺監(jiān)院、住持以后,才又得以重新發(fā)揮他的文字創(chuàng)作才華。不過這時他自稱為“化主”,實際上是丹霞山別傳寺的營建負責人。從1661年李充茂將其兄李永茂在仁化縣購買的丹霞山產(chǎn)業(yè)施舍予佛家以后,別傳寺的營建工作于第二年就開始了??滴踉辏?662),澹歸至丹霞山開辟道場,自充監(jiān)院。《徧行堂集》中諸多應(yīng)酬作品,在澹歸自己看來,就是一些他在為丹霞山別傳寺的化緣文字,是在街頭巷尾化緣時伴隨著梆鈴響聲,隨機唱出的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作品。
澹歸從1662年開始赴丹霞山營建弘法道場,經(jīng)過5年努力,別傳寺落成。澹歸并不因此居功自持,而是禮請?zhí)烊欢U師來丹霞開緣說法,主持別傳寺法席。從澹歸《徧行堂集》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對別傳寺的營建發(fā)展而嘔心瀝血,東奔西走,鞠躬盡瘁,不遺余力。丹霞山別傳寺禪宗道場的開辟,其功厥偉。
對于丹霞山別傳寺的營建,澹歸十分上心。在1661年李充茂施舍丹霞山給了澹歸以后,他就啟動了丹霞山別傳寺的營建工作?!肮黍瘬嵝⒃蠢罟俚赜诖?,辛丑十月,令弟鑒湖君來穗城以舍余,嚴事三寶。今擬于最中一麓之中,建大雄寶殿,殿前左為天王殿,后左為庫,后又為禪堂,殿后為法堂、方丈。座長老峰下,諸山羅立,一江如帶,繞岸西流,自然有法王據(jù)座氣象。旁左一麓天然巖,前為廚,廚前為食堂。旁右一麓,俯視芳泉,為首座寮;寮右為影堂;又右為海山門所從陟也。長松數(shù)百余,中建彌陀殿,修凈土者居焉。左結(jié)戒壇,為受戒誦戒之所。右為延壽堂;又右則竹林巖,修竹千竿,中建觀世音大士閣。……天然巖左更一麓,舊為鑒湖重修六祖堂,堂上為樓,奉諸檀越香火,下棲云水,其前為客堂,其后為藏經(jīng)閣?!保?]293丹霞山在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作為避難隱居產(chǎn)業(yè)時,并無太多營建。即便有一個六祖堂,也比較簡陋。澹歸的這一規(guī)劃藍圖,基本上撇開了丹霞山李氏兄弟的避難功能,完全按照禪宗道場的規(guī)制和弘法需要進行重新規(guī)劃,既便于弘法,又能夠交通便捷。
為了使丹霞山別傳寺的營建規(guī)制更能被人理解,在《丹霞營建圖略記》完成之后,澹歸又有《丹霞建置說》之作。他說:“營建圖略寫結(jié)構(gòu)之宜,與山水相映發(fā),其勢不得詳,故復(fù)出此說。蓋創(chuàng)立道場,一合時,一合地,一合法?!は贾骄纹нh,不必為巨麗之觀,但取堅致,足以經(jīng)久?!保?]60別傳寺的營建,既要合時,又要合地,還要合法,也就是說,要適合時宜,又要適合地形結(jié)構(gòu)變化,還要適合禪宗法制規(guī)矩,缺一不可。韶州知府趙霖吉與澹歸禪師在丹霞山相會。澹歸禪師還請趙霖吉為領(lǐng)袖來創(chuàng)建別傳寺,并將別傳寺營建圖略給趙霖吉看,趙霖吉對澹歸師依山就勢、巧奪天工的布局大為贊嘆。趙霖吉后來有匡助別傳寺營建之舉,并撰《丹霞別傳寺記》。
設(shè)計藍圖,論證其營建布局的合理性,這對別傳寺的營建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進一步的運作構(gòu)建。接下來便有澹歸的《募建丹霞山別傳寺疏》,來募集善款,以助其成?!敖襻尳〉は?,見其山川奇秀,與天臺、雁蕩爭衡,便擬梵剎崇修,與曹溪、云門鼎峙。自釋迦彌陀天王諸殿、禪法諸堂、廚庫諸寮、大士藏經(jīng)諸閣,凡叢林所宜建置,具體而微,費亦弘巨。誓畢此生之心,集諸外護之力?!T宰官長者與今釋同發(fā)一心,同開一眼,同出一手,與莊嚴華藏世界海無二無別。載果酬因,極天亙地,耀古騰今,烹佛鍛祖,無大無小,無寡無多,無濁無凈,無延無促,無二無別,都不是自家分外事。因甚諸宰官長者與今釋腳跟下得如許廣闊?量等太虛猶有量,從來不盡一微塵。舉起冊子云:卻請就這里點筆疾書。多少省力!”[1]228叢林道場的營建,是十分艱難的。藍圖設(shè)計容易,開工興建困難。舉凡建筑材料,運費,人工,用度開銷,樣樣都得籌劃募集。李永茂、李充茂兄弟舍予的丹霞山,只是一片山嶺叢林,一個據(jù)險可守的避難場所。最初這里只有簡單的隱居陋舍,它只是便于棲居生活,便于隱蔽防守,離弘法道場還有很大距離。澹歸要改建成一個大規(guī)模的禪法道場,談何容易!因此,他來到丹霞山,必須從基礎(chǔ)開始,一點一點做起。沒有經(jīng)費得去募集經(jīng)費,沒有材料得去采集、購買材料。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不會自己到來,都得靠澹歸及同門親歷親為而后得來。
澹歸是一個方外之人,人地生疏,開展丹霞山的禪宗道場營建工作是很艱難的。他不得不放下身段,走州撞府,四處化緣。他必須要到處尋找關(guān)系,被迫攀炎附勢,結(jié)交名流,特別要和清朝的地方官員打交道。因為在一個地方,又是開展開創(chuàng)性的禪宗叢林營建,如果得不到地方官府的支持,那是難以想象的。澹歸是浙江人,他便和浙江籍的南雄州太守陸孝山時相過從,密切關(guān)系。并通過他為丹霞山爭取到諸多布施和方便。不僅如此,澹歸除了正常的禪宗界內(nèi)部活動,還要和當時周邊地方、遠近官員士紳進行結(jié)交,以此來獲得更多的支持和方便。為此,澹歸寫了不少書信、疏文、詩詞,來和官員進行應(yīng)酬,反映在《徧行堂集》中的諸多序說疏記、傳贊頌偈、題跋書牘、詩古文辭等等,有很多就是應(yīng)酬文字,是為了給丹霞山爭取到一些裹腹糧米、保暖衣棉而作。為了獲得布施,澹歸最多的是寫一些應(yīng)酬文字,寫不少書信。同時還要根據(jù)不同對象(護法、檀越),寫些書法,送上一些應(yīng)酬詩詞、祝壽文字,抑或是寄送自己的著作作品刻本,再就是寄送一些丹霞山中的茶葉、竹筍等土產(chǎn)。當然,也為澹歸引來了后世人們的非議。甚至有的認為,他作為一個逃禪的明朝舊臣,雖然沒有降清做官,卻大量結(jié)交清朝地方權(quán)貴,民族氣節(jié)若有所失。殊不知,清朝統(tǒng)治者對于澹歸和尚的作品著作不僅很不放心,而且在他去世近百年以后,仍然揪住不放,橫加挑剔,多方株連,要求全國各地禁毀澹歸著作,甚至將對澹歸的墓碑也要椎碎推倒,對澹歸的墨跡全部銷毀,地方志乘所刊的澹歸詩文也要盡行鏟削,參與刻書及作序之人也受到株連和懲治,別傳寺改作十方常住,澹歸支派數(shù)百僧人全部被逐。清朝是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quán),對明朝舊臣處處都懷有戒心,進一步希望通過文字獄等高壓手段,來殺雞儆猴,來消弭漢族人民的反抗?!稄绦刑眉分须[含的憂思故國的反清復(fù)明思想,也是出現(xiàn)澹歸文字獄案的一個重要因素。以此看來,《徧行堂集》的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具有反清復(fù)明的經(jīng)歷和背景,另一方面,由于反清復(fù)明的成功無望,用逃禪來尋求自己的出路。即便是逃禪出世,也不是能夠清凈的,更不是世外桃源。他同樣還要面對和適應(yīng)剛剛建立起來的并且逐步穩(wěn)定強大的清朝封建統(tǒng)治勢力。
為了禪宗事業(yè)的發(fā)展,澹歸后來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為了創(chuàng)建丹霞山別傳寺,澹歸不惜放下身段,使出渾身解數(shù),奔走游刃于廟堂和官場之間。不過,澹歸作為出家人,東奔西走,都是為了一個丹霞山別傳寺道場的營建,全無個人的私心雜念。正如他所言:“如今出家人,最要把自私自利之念一刀兩斷,全副身心向十方三寶上做去,更不尋是非、逞人我,則根基便堅固,識見便解脫,度量便廣大,現(xiàn)現(xiàn)成成一個菩薩?!保?]157其實,一心向佛,全無自私自利的私心雜念,這就是澹歸在丹霞山別傳寺期間的一種思想境界。
澹歸到嶺南瞻禮天然,然后再到丹霞山營建別傳寺,他就感覺到,自己好像騎在老虎的背上,到了身不由己的地步。當然,這應(yīng)該也是出于他的自愿,也是澹歸此時(明末清初)能夠求得解脫的迫不得已選擇。他自從上了丹霞山,“只為一座丹霞山牽著鼻頭,東來西去,無一日閑??投嫉梅钣烊焕先巳朐海琅f東來西去,牽著鼻頭,此本等愿力,非人所能縛,亦自不求脫也?!保?]260在丹霞山上,不時出現(xiàn)困難,尤其是在他累得病魔纏身不能下山化緣,山上又等米下鍋、停工待料的時候,更讓他心急如焚:“丹霞修造未能歇手,老病相尋,無由奔走托缽,遂成坐困?!医▍擦?,便畢一生都不能了,不知古人何以有一生成就。數(shù)叢林之事,福德既有重輕,功勛不無難易,弟豈能不愧修行之??!所愿吾兄以其余力,掖我暮年,使無缺陷于暝目之際,感玉成之恩不淺矣。”[2]254澹歸接手丹霞山別傳寺的營建工作以后,就開始為它操勞,一直不能歇手。他本來就曾在晚明朝中受到構(gòu)陷,身體經(jīng)過酷刑摧殘的人,加上長期奔波,體力嚴重透支,所以是經(jīng)常病魔纏身。在澹歸進入中老年以后,難以為丹霞山托缽化緣,還要通過寫信來請求得到有關(guān)方面支持。在上述他的《與沈詹山明府》尺牘中,化緣的口氣幾乎到了低聲下氣的祈求地步。可見,澹歸為了丹霞山的建設(shè),為了化緣,是不再去在乎其他了。
澹歸為丹霞山奔走忙碌,不是一般的忙碌,而是真正的忙碌?!吧覟槿龑毥?jīng)營,直是腳跟無線,去年坐臥山中不滿五十日,歸來無一日閑,今又當下山矣。”[2]241澹歸為了丹霞山營建發(fā)展而四處化緣,直跑得人未老先衰,體弱多病,病魔纏身。盡管如此,仍然沒有休歇的道理和安排,經(jīng)常都是帶病堅持服勤。他在《與公絢兄》的尺牘中言道:“客冬仗庇,安穩(wěn)還山。今月復(fù)下山化緣,直是腳跟無定,再走得三五年,或有小歇時,但恐線斷耳?!薄暗茉谛壑莩眯⒗蠟樯介T護持委屈詳盡”?!芭P病十余日,殆無人間之意,今已小愈,然値沙汰之時,亦不必為人間意也?;靼疴徖眄毷帐?,即買舟還山矣。所恨者,世法、佛法中大變故,皆以一身親歷之,何其薄福之此也!小詩留別,要自淚出痛腸,不足為外人道也。賤體綿劣,末由面別……”[2]194澹歸為了給丹霞山化緣,不得不經(jīng)常下山四處奔波。一年365天,有時只能住山50天。即便住山,也不能得閑。有時是累得在化緣途中得了病,有時是在山上累得得了病。雖然有苦衷,又不便向外間人說道。偶然能從他留給親朋好友的詩文中,可以窺見實情。丹霞山修造任務(wù)緊急時,澹歸即便是有了病,也不愿意對外說出來,而是帶病堅持化緣,跑辦修造錢糧:“此月初一日,忽吐血十余口,體中至今不佳,然不敢言病,蓋修造錢糧甚急,無歇手處,今已往仙城矣。”[2]226“弟正月二十八日一病至今,綿延未愈,以常住事迫,勉強赴海幢,尚不能酬應(yīng)如宜也?!彷吥陮⒘X勞苦為難。前論欲請告,恐事勢亦未易得,若弟之于丹霞,又是不能請告者,日來多病,念之悄然?!保?]229澹歸由于過度勞累,不到60歲的年紀,已經(jīng)是未老先衰,體弱多病?!暗芤延谇霸率巳者€山,賤體猶弱,扶杖而行,未能數(shù)十步也。擬圖謁謝,自覺蹣跚可厭,且俟雙足稍稍輕健耳。日來時事紛紜,未雨綢繆,益費神思?!保?]233澹歸化緣回山,病體還沒有恢復(fù)過來,就又開始勞作了。“病魔日深,嬴乏少氣,筋骨俱軟,不能強步,但坐臥一室中,為無關(guān)之閉耳。”[2]238“弟以病魔相愛,遣之不肯去,已成廢人,然常住大眾事事累心,恰是一個極忙境界。明知忙之無益,而又不得閑,病魔因此一發(fā)盤桓,始信‘閑’字是卻百病之方,但苦無湯使咽不下耳?!保?]239這年春天,澹歸從廬山回來丹霞山,途中又生重?。骸按赫龔膹]岳返棹,至章門時,正在大病彌留之際,不得一相聞,良用歉然。狼狽還山,臥疴至今,倚杖而行,人扶乃拜,龍鐘極矣。”[2]240“弟去夏大病幾死,季秋方愈,奉本師老人喚,一往廬山。今春還舟,抵章門,復(fù)病尤劇,蓋三十日始能起立。入丹霞,調(diào)理半年余,拖條拄杖子,不能行百許步,老景龍鐘,至此已極,待盡而已。”[2]255在《徧行堂集》中,澹歸關(guān)于上述類似的生病臥床的記述非常之多。澹歸生于1614年,進入丹霞山還不到50歲,是康熙元年(1662),一般應(yīng)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但由于丹霞山別傳寺的營建,幾乎是白手起家,山上時常又有二三百人的衣食起居,都要和澹歸說事。使他的體力和精力出現(xiàn)了嚴重透支,他本來就受過重創(chuàng)的體質(zhì),于是在接近老年之際,開始衰弱多病,最終也未得長壽,只活了67歲。也正像他自己所言,無數(shù)把鐵鍬向他一個人身上挖窖,他將情何以堪!一個人畢一生心力還難以完成一個成就,他用了五年時間,就建立了一個初具規(guī)模的禪宗弘法道場——別傳寺,其中還包括有幾個下院,分布在雄州、韶陽(今韶關(guān))等地。一直以來,別傳寺在粵北一帶,形成與曹溪南華寺、云門寺鼎足之勢??梢哉f,丹霞山別傳寺的營建和發(fā)展耗盡了澹歸大師的后半生心血,而且為了丹霞山別傳寺的建設(shè)發(fā)展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澹歸禪師為了全面地開辟丹霞山為粵北禪宗道場,感到僅僅在長老峰下營建一座別傳寺還不夠,還要開辟丹霞山的周邊景觀。正如澹歸大師所言:“盡丹霞之上,不盡丹霞之下,不足以得天之全?!保?]297澹歸于是親自率領(lǐng)眾人繞行丹霞山勘查,一行20多人在某月五日繞丹霞山一周而還。休整數(shù)日,至九日又繞行丹霞山一周歸還。澹歸對考察的路線和實況做了文字記錄?!跋绿焯?,度護生堤,左行小攫浪山,深碉如劈,有小石嶺障之。過嶺成土坪,與左攫浪對峙如雙闕,左尤綿亙,江流至此,為一逥向乃去,土人謂之南華墺。望紫玉臺,聳秀尊重,郁郁悤悤,有霓旌玉節(jié)、真靈呵導之勢?!保?]297澹歸考查記述描寫的地方很多,記錄有名稱的地方除上述外尚有:中巖、霧隱巖、雪巖、乳泉、梅子坪、黃沙坑、淺碧池、七如來峰、楓樹岙、鲇魚坂、伽藍石、寶塔峰、大坑沖、片鱗巖、海螺巖、焰慧峰、寶蓋峰、通天巖、舵石峰、歇馬嶼、鵝公埂、朝陽巖、人面石、窯塘、白虎嶺、雞鳴石、右攫浪山、云洞、夢覺關(guān)、海螺墩、青云石、云獅子、錦巖、芳坑洞等。關(guān)于丹霞山的描寫記述,有比喻、有想象,極盡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藝術(shù)和智慧才能。他在丹霞山重新勾畫出了一個“法苑桃源,胸中丘壑”。在他看來,這一藍圖“予自謂未讓古人,無如此一只窮相手耳,記之以告天下萬世之攬勝者?!保?]299澹歸在丹霞山的勘察,還不止此。他在《片鱗巖記》中對丹霞山的描述,極富文采,極其形象?!靶行↓埣贡M,自左上右折而下,一石如獸,褰鼻,上頷欲張而未得,如老蚌出半殼泥途中,如赤龍一甲微露于煙云杳靄之際……循石壁更左,為淺碧池,前上為負翼嶺大龍脊。予因目之曰片麟,蓋在兩龍脊間,真有得于于煙云杳靄之際者。巖南向,群峰立其下,獻奇供秀,目不給玩。楓樹岙一勢夭矯,自左方振鬣直上,望之悚然?!保?]297-299澹歸一行20多人繞丹霞山勘察,條件非常艱苦,他們自帶刀鐮斧镢、米菜果餌,釜爐碗杓、坐具火枝,各有所攜。他們在丹霞山勘查過程中所記述的名稱,有的是早就有并且是大家熟知的,有一些是他們隨機命名的。這些新的名稱的記錄,有的具有隨機性,有的還加上了佛性,有的具有形象性特點。
在別傳寺尚未落成的1665年,有一天,澹歸的兩個同門勤進和石吼告訴他,又發(fā)現(xiàn)了一處奇妙的巖窟,坐落在朝陽巖頂。既讓人很興奮,又難以言表。因為它甚為奇異,難以攀登,又不可不游。澹歸先派了六個人前去開路,隨后他和眾僧“登海山門,過水簾右,東面行度小龍脊,上虹橋頂,至片鱗巖。茶點罷,循石壁上,觀淺碧池,陟負翼嶺,度大龍脊,蜿蜒平直,千有余丈。至御風亭,至新開徑。徑盡,一壁凜然,六人者已懸繩而待矣。壁長三丈許,急持之乃過。穿鑿筱中,又一壁二丈許,亦以繩行。將下,倚壁稍憩,望巖上千仞特立,氣象雄壯,知其所挾持不小。徑報竣,從壁側(cè)轉(zhuǎn)一坡,初狹漸寬,卉木錯雜,入巖軒敞,高八九尺至一二丈,深一丈至二三丈,長七八十丈,前擁土坪,縱廣十余丈,橫抱巖而止?!鑼㈤_巖鑿池,面壁筑室,為終焉之地,真可長揖人間矣。出巖上兩壁,則盤繩較易,迤邐歷巖頂。稍下得一石脊,長三丈余,廣不三尺,緣其旁而過,或呼為龍頸?!保?]296有意義的是,他們在四肢懸空,只靠繩索在懸崖絕壁穿行之余,還浮想聯(lián)翩,把丹霞山比喻為普渡眾生的“大法船”。澹歸的隨從比丘勤修對他說:“此山如船,紫玉臺如梁頭,長老峰如桅,海螺、草懸諸巖如艙,龍尾石如舵,俯視群峰,點點如波浪,繞山皆水,非膠淺者,則今日新巖一舵盤也,因名之曰’舵盤巖’,丹霞宜別名’法船’?!保?]296-297澹歸也未曾見過真正的龍,他當時認為,“長老峰如尺木,舵石如尾,海螺如項,草懸一帶如腹,大龍脊之旁兩坡如翼,與小龍脊連延夭矯,出海搏云,俯視群峰,點點如波浪,繞山皆水,非癡非蟄,今日新巖又貼尾之扇鱗也。西域諸尊者現(xiàn)龍奮迅三昧,非龍不得體,非奮不得行,非迅不得智,宜別名丹霞曰’龍奮迅’?!保?]296-297澹歸是把這種擬人化的比喻,提高到了一個新的認識境界。在他看來,丹霞山既是他們普渡眾生的法船,又是神奇的龍。此時的澹歸禪師,年紀已過六旬,腿腳不很靈便。但他為了丹霞山的營建發(fā)展,還是冒險勘察那些人跡罕至的佳景,努力為禪宗道場開辟新的神奇圣地。由于有了這一發(fā)現(xiàn),后來,澹歸禪師還自號舵石翁。或許是在這次探險發(fā)現(xiàn)過程中,他的年紀最大的緣故吧!
這些勘察記述,不僅在當時對丹霞山的開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即便是在后來,對丹霞山的旅游開發(fā)也有重要的意義。
澹歸禪師進入丹霞山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建立別傳禪寺弘法道場。從康熙元年(1662)到康熙五年(1666),澹歸率領(lǐng)僧徒經(jīng)過五年披荊斬棘、創(chuàng)榛劈莽的艱苦努力,別傳寺建立了起來。澹歸禪師等通過嘔心瀝血的努力,終于在絕壁之上建成了別傳禪寺,寺廟規(guī)模也比較完整,大雄寶殿、彌陀殿、天王殿、觀音大士閣、禪堂等建筑錯落有致地羅列在山間絕壁之上,寺旁翠竹林立,松木蔥蘢,怪石嶙峋,山泉潺潺,不聞喧囂,是一個幽靜神奇的弘法佳境。丹霞山地勢險峻,遠離塵世,不僅是戰(zhàn)亂中可得一避難所,也是凈化心靈不二選擇。然而,澹歸并沒有居功自持,而是禮請?zhí)烊焕虾蜕衼碇鞣ㄏ?。“壬寅,李文定公弟儀部李充茂舍丹霞地,公始開之,充監(jiān)院,拖泥帶水,行乞五年,經(jīng)營甫竣,公嘆曰:’新梵剎居然古道場矣?!擞炖虾蜕兄髦髂昴耸苡浨a,舉西堂立僧,仍充化主。天和尚赴歸宗請,而丹霞未了之緣,蓋盡在公矣。甲寅春,公入主方丈,奉天和尚命也?!保?]在請來天然老和尚主持別傳寺的法席,澹歸仍充化主,繼續(xù)擔任丹霞山別傳寺的錢糧籌措 (化緣)工作,直到天然和尚答應(yīng)歸宗寺的請求,離開了別傳寺很久,他才于1674年當上了別傳寺的方丈。尤其是在丹霞山開山之后,澹歸又繼續(xù)為丹霞山做了大量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實際工作。丁未年(1667),即康熙六年,丹霞山開山別傳寺后的第二年,職事僧有置買仁化田莊(計租1200石,價値860金)之議,但沒有成事。到了戊申年(1668)春天,澹歸在韶陽見了同鄉(xiāng)好友陸孝山,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很快促成了田產(chǎn)的置辦事宜。在澹歸看來,他能夠開辟丹霞山,多虧了南雄太守陸孝山的襄助。澹歸說:“自有丹霞以來,予充監(jiān)院七載,使君為檀越亦七載,山中締構(gòu),下及米鹽瑣屑,無不共區(qū)畫,視予如手足,視丹霞如其家?!保?]290澹歸一直將同鄉(xiāng)好友陸孝山稱為使君。澹歸禪師和地方官建立了必要的良好的默契合作關(guān)系,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在幾乎一窮二白的丹霞山叢林中建立一個比較完備的禪宗弘法道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會有很多的后續(xù)建設(shè)和輔助工作要做。在澹歸禪師完成了丹霞山別傳寺開山弘禪的第一階段的功能之后,還有諸多后續(xù)建筑和輔助設(shè)施需要建設(shè)。這也成了澹歸禪師的丹霞未了之緣。在丹霞山別傳寺道場經(jīng)過天然禪師開法弘禪之后,澹歸禪師繼續(xù)進行了諸多后續(xù)建設(shè)?!暗は技确钇兴_像,兩載未有閣。歲在戊申(1668)春,南雄陸使君孝山,以學使者馮公蒼心靜檀五十金至,即自捐五十金;故司李今萊陽令萬公松溪,瀕行留二十金;而南海令陳公試庵于初夏遠寄一百五十金,始克集事,及冬而成?!保?]287-288在澹歸禪師經(jīng)手之際,便把這些檀越的貢獻一一記錄了下來。在丹霞山別傳寺開山的當年,即1666年,澹歸禪師還通過南雄陸孝山的支持,營建了丹霞山的山門。澹歸在《丹霞山新建山門記》中記道:“丹霞之山,所謂八方無路,一門深入者也。入此門者,懸梯而登,望者得奇,陟者得危。予以昔賢辟地,殆于設(shè)險以守,今為道場,所與人正大平易而已矣。歲丙午,南雄陸孝山使君捐俸成之,于是梯以木者磴以石,可雙輿并進也。磴道之上為平臺,臺有門,門上有樓。門有內(nèi)外二重,外者俯見拾級于前,內(nèi)者俯見拾級于后。……使君治南雄,當往來之沖,庾關(guān)峻險,民亦勞止,一切惟正大平易,與斯人以安,十余年如一日;今推其余以安吾山,苦行之僧、樂游之客,喘息減半,慮無不頌使君德者?!保?]288南雄太守陸世楷,在澹歸禪師住山期間,對丹霞山多所貢獻,自然要對他的功德記下一筆。丹霞山開山之后,澹歸禪師又經(jīng)手續(xù)建過韋馱殿、華藏莊嚴閣、丹霞地藏殿等,均有他的親手文字記載。如澹歸禪師在1669年作《丹霞新建韋馱殿碑記》,開始就說:“予初結(jié)丹霞,卜建婁至閣于大雄寶殿之前,七年未有檀越?!河锨铮柚]制府大司馬周公于端水,以茲閣請,公許之,發(fā)府金五百為助?!保?]290他在《華藏莊嚴閣記》中云:“大中丞劉公填撫東粵,至化所被,予無以擬諸其形容?!磭L有意位置此閣,然不得不以此閣為位置,亦毗盧性海不見身而身見,不見世而世見之一端也。閣始于庚戌秋九月,成于辛亥夏四月?!保?]292這是澹歸禪師通過化緣建閣,得到了粵東地方長官柳公的贊助,在1671年完成了華藏莊嚴閣的建構(gòu)之時而做的記述。他還在《丹霞地藏殿記》中云:“予以庚戌春至肇慶,太守史公庸庵發(fā)地藏閣之愿,約韶州太守馬公子貞共成之,閱辛亥秋九月落成?!保?]292
丹霞山別傳寺的營建是十分困難的。它不僅難在處在深山老林,高山之巔,還難在費用的極難籌措。丹霞山別傳寺的所有建筑費用,大都要靠澹歸禪師的躬身化緣才能得來。
澹歸大師到達丹霞之后,全力籌建別傳寺,不遺余力。在建寺期間,親自運籌謀劃,親歷親為,胼手胝足,運水搬柴,躐州過郡,送往迎來,人事轇轕,五官幷用,別傳寺最終得以落成。澹歸并沒有居功自持,而是又禮請?zhí)烊焕虾蜕腥氲は忌絼e傳寺主法席,并尊他為丹霞開法第一代祖。天然至丹霞不久,澹歸便累得重病纏身,幾至生命垂危。幸得天然老和尚榻前,握手訣別,說到“汝前所得,到此用不著,只憑么去,許爾再來?!卞w聞聽,于病中大生慚憤,然后回光返照似的起坐正觀,萬念俱息。進而冷汗交流,礙膺之物,與病俱失。后來廬山棲賢寺石鑒長老(今覞)公以所出舍利子千粒獻別傳寺。天然老和尚又卜地于海螺巖建塔。接著又有張寶譚、許孟超、劉秀卿居士等將在南雄府城內(nèi)居仁街朝陽坊的龍護院送給別傳寺為下院。南雄陸孝山太守還捐俸重修。是年,天然老和尚在丹霞作《元日與諸衲泛舟江上》、《中秋前五日與諸衲宿片鱗巖》詩。終于,天然老和尚付澹歸以大法,為第四法嗣。后世文獻雖然把天然禪師奉為丹霞山別傳寺開法祖師,但同時也公認澹歸為丹霞山開山祖師。因為,澹歸師對丹霞開山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無人超越的。
:
[1]澹歸和尚.徧行堂集(一)[M].段曉華,點校.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
[2]澹歸和尚.徧行堂集(二)[M].段曉華,點校.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
[3]陳世英.丹霞山志:卷六[M].仇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Dangu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Biechuan Temple in Danxia Mountain——In the Perspective ofBianxingtang Works
LI Ming-shan
(The Editorid Department of Journal,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s he went to Danxia Mountain in 1662,Buddhist Dangui had been wor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work of Biechuan Temple in Danxia Mountain for consevutive five years.He worked hard by himself for the stracti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investigation of terrain,or water and firework carrying;and used to engage hismself in visiting different counties and provinces,busy socializing with guests by singing and writing poems.He tried his best and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shram in Danxia Mountain,and even served while sick.He suffered from constant chronic illness in the old age and became senile prematurely due to the overwork.Dangui had made uncompar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anxia Mountai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shram.He newly developed a Buddhism ashram which dominated as one of the three powerful rivals with Caoxi and Yunmen in South Guangdong Province.The writings Bianxingtang Works he left leaves the descendants a wonderful prospective combined with nature and humanity.
Dangui Jinshi;Bianxingtang Works;Danxia Mountain;Biechuan Temple;Buddhism Ashram
K249
1007-5348(2013)03-0005-07
2013-01-16
2011年韶關(guān)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慧能韶州弘法行考”(SGSK2011-K);2012年韶關(guān)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澹歸今釋與《徧行堂集》研究”(Z2012007)研究成果
李明山(1951-),男,河南尉氏人,韶關(guān)學院學報編輯部編審,主要從事歷史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明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