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墾總局齊齊哈爾管理局查哈陽農場初級中學邢延卿
《孔乙己》(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是一篇經典課文,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寶藏,但由于年代原因,語言文字相對現在生活有差距,學生不太愿意閱讀這篇課文。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引入生活的活水,使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就有了我三次備教《孔乙己》的不同感悟。
第一次嘗試教《孔乙己》時,電視正在熱播《笑傲江湖》,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電視中的獨孤求敗一生罕逢敵手,他練劍經歷了四個層次,一、年輕氣盛時練劍,手使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鋒芒畢露,到處找人比拼。當他達到第二境界時,是舉重若輕階段,鋒芒開始內斂,手拿一把重劍應對一切戰(zhàn)斗。比舉重若輕更高一個層次的是舉輕若重。這一階段手中是一柄木劍,無鋒無刃,把一切細微的事看得很重要,注意細節(jié),此時他已經沒有對手了。而最高境界是手中不拿任何劍了,他可以以樹葉、飛花各種東西為劍,達到了自由境界。而我們文壇的魯迅先生也堪稱這樣一位英雄,青年時期鋒芒畢露發(fā)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吶喊;中年時期舉重若輕在《自嘲》中發(fā)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穆曇簦徽撔问蕉嗝磭谰廊粓猿钟霉P戰(zhàn)斗,后來開始關注民眾的思想,寫下了《孔乙己》這樣光彩奪目的小說。有人評價先生的作品“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當學生聽完這段導語后,閱讀課文就迫不及待了。
時隔四年我又一次教《孔乙己》,不少學生已經不熟悉《笑傲江湖》中的獨孤求敗了,我就換了一種方式。此時學生特愛看電影《英雄》和《十面埋伏》,我設計了一節(jié)鑒賞課,沒想到效果出奇得好,學生的熱情一下被調動起來了。課一開始我調侃了一句:“大家知道張藝謀導演的啟蒙老師是誰嗎?我告訴大家吧,是魯迅先生。”學生一臉疑惑。因為他受到了《孔乙己》的啟發(fā)。我于是在黑板上寫了“思想與實際相矛盾,存在多余,悲劇產生”。
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問題在于思想不受約束,當這個人想的是“我”一定要進入火里這類思想時,那么由于蘆葦一燃燒就會消失,這就產生了思想與實際的矛盾,這種矛盾對于人來說是痛苦的,思想與實際矛盾就意味著悲劇的產生。如果事情如此就得改變,以人為例,要么改變思想,要么自己不是蘆葦,變成其他,當此種情況不能改變,這樣人的存在就多余,當人的存在多余時就意味著將被取代而消亡。大多數影視劇中的悲劇人物皆如此。拿《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的順溜的結局來說,當順溜下定決心為姐報仇時,日本投降即意味著殺姐兇手坂田不能殺,可決心已下的順溜卻跑進軍營,此時他是一名復仇者更是一位軍人,因為他是軍人就得以民族大義為重,因為他是復仇者就要殺仇人,此時他的思想與其自身產生了矛盾況且他并不想改變,所以悲劇就必然產生。
第三次教小說《孔乙己》。我更加注重小說本身的藝術魅力和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初讀《孔乙己》感到小說比較有趣,真正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我們初步認為孔乙己可以當“笑星”了,因為他一出現,人們便有了歡笑??滓壹哼€是一個好顧客,不拖欠酒店的賬,誠實守信。孔乙己還好善樂施是一個“慈善家”(孔乙己還是個偷書的人,是一個“賊”)??墒俏覀冏屑氶喿x就會發(fā)現孔乙己的笑和笑星的笑完全是兩回事,笑星生活在追捧之中,而孔乙己生活在嘲笑當中??滓壹阂贿M酒店所有喝酒的人都對他笑,這時人們嘲笑他的外貌:亂蓬蓬的花白胡子,十多年沒洗的又臟又破的長衫。接著人們故意拿他的短處進行諷刺“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見孔乙己不回答,進一步諷刺揭短“你偷了人家的東西了……”這時人們開始笑孔乙己的語言神態(tài)了。如果這時孔乙己依然不答,人們或許不笑了,可是孔乙己偏偏想清白做人,拿出讀書人的架子,事實上他又偷了,這樣就更加顯得迂腐可笑,把人們的嘲笑推向了一個高潮,如果說外部傷痕被嘲笑就已經刺痛了孔乙己的心,那么下邊的嘲笑更是傷口上撒鹽了??滓壹嚎俊白x書人”的稱號支撐自己的精神生活則徹底被摧毀。當人們問道“你怎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他的自尊掃地,人們在取笑他時得到了一種滿足,但這種滿足是短暫的,虛無的。而當孔乙己給孩子們茴香豆時,孩子們的笑是真正的笑,孔乙己才得到些快樂。
殘疾的孔乙己再次來到酒店喝酒,掌柜的明知故問,人們哄笑聲連起,充滿著悲涼的意味。看來孔乙己周圍的笑聲除了孩子的笑外全是嘲笑,如果孔乙己能成為“笑星”也只能成為被取笑的明星。
如果孔乙己只生活在嘲諷之中是不至于消失的,那么他在結尾為什么消失了呢?原來孔乙己一出場時就已經預示了他的悲劇性,文中寫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咸亨酒店這個小社會中他想成為“長衫”,經濟地位又決定他是而“短衣幫”。沒辦法只好穿長衫做短衣幫喝酒的事,而“短衣幫”謀生的手段一樣不會,這樣一個畸形人產生了。他的思想與實際嚴重矛盾,他成了一個“唯一”的多余人,他又迂腐到不想改變的地步。這種人短衣幫不容,“長衫”看不上,他處于懸空狀態(tài),社會的生存法則是不許這樣的人存在的,所以他的消亡是必然的。小說結尾寫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死亡是必然的,可為什么加一個“大約”呢?真正的孔乙己死了,可類似于孔乙己的“矛盾體”古今中外依然存在,這是魯迅先生警醒世人??!
孔乙己死是必然的,但小說要用形象的語言說話,所以孔乙己是如何走向死亡的,我們還有必要向小說探究一下。小說是通過幾處對比實現的。
一、前后兩次外貌描寫的對比變化。前者是“身材高大,站著喝酒”,后者是“坐著用手走路,雙腿盤著,臉色黑且瘦”,孔乙己身材高大時且不會營生,弄得愈來愈窮,況且現在雙腿被打斷,哪里會有什么謀生本領呢?
二、當時的天氣狀況與孔乙己的穿著。中秋時節(jié)一天比一天冷,小伙計靠著火爐尚且穿著棉襖,而孔乙己穿著破夾襖,全身已癱瘓,還經常處于饑餓當中,且處于那個冷漠的社會誰還會同情這個多余人呢?
三、孔乙己三次“辯”的不同??滓壹何ㄒ坏木裰е褪恰拔沂亲x書人,我高人一等”。當別人問他是否偷書時,他有詞去爭辯,當別人問他是否識字時,他不屑置辯。當他被打折腿后,不能做讀書人時,別人問什么,他都不爭辯,他的精神就已經在他的軀體里死了,精神支柱已沒有了,他能不死嗎?
四、“排與摸”的動作。前者在哄笑當中“排”出九文大錢,而后者“摸”出表明四文錢藏得多嚴實,經濟何等窘迫,生活何等艱難,下一步到哪里找這四文錢?一個被打折腿的人,拿什么醫(yī)治自己的傷,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他和無名一樣無名無姓,可都在告訴人們一個事實,當思想和實際不一致時我們要改變,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
時代在發(fā)展,我們對課文的思索會更加深入,名篇的寶藏我們會進一步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