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吊艷
古代詩歌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筆者在小學古代詩歌教學中,在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收到了一點成效。
魯迅先生說過,“知人論事”,才能正確理解作品。每一首詩都是與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huán)境。古詩的時代背景距現(xiàn)代很遠,對于現(xiàn)代的人們來說要做到細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夠,何況是不諳世事的小學生?教學中只簡單地介紹作者無疑顯得太過蒼白機械,而將作者寫詩有關的背景內(nèi)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不僅能提起學生興趣,而且對學生理解詩歌有著極大的幫助。
如學習《七步詩》,只單純地講,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殘,學生會充滿不解,兄弟間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這樣一來,難免會一頭霧水,影響整首詩的理解。而如果課前先講一講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時,對曹植極為寵愛,幾欲立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卻當了皇帝,他就要對付兄弟曹植,而對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首詩,不然就殺了他。于是曹植就做出了這首詩。由此,學生就不難理解詩中的含義,也不難體會到,這首《七步詩》浸透著曹植滿腔的悲憤與無奈,是從內(nèi)心噴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質(zhì)問和吶喊。
古詩詞把意境美、音韻美、哲理美融合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可以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詩可以簡單解說為美的有韻律的創(chuàng)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劉禹錫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這些佳句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能引發(fā)學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學古詩詞教學就是一種美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于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往往憑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內(nèi)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詞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因為古詩詞往往反映一種內(nèi)化的、含蓄的感情,詩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詩詞中,正所謂“詩以明志”。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感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
事實證明:小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nèi)容,培養(yǎng)閱讀能力及習慣。在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并聯(lián)系上下文查解字詞句,把教師的不厭其煩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討論、啟迪和學習。其次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見解,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然后,我再適時就重點、難點問題集中講解或單獨指導、點撥。
詩是詩人的感情的即興抒發(fā),而此種感情一定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古詩教學中,如果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的物象聯(lián)系起來,能提供給孩子們鮮明、準確、豐富的感性認識,把學生較快地帶入“智力發(fā)展區(qū)”,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力。
駱賓王的《鵝》這首古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如: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由于課堂條件有限,我根據(jù)詩意繪制了一幅活動的幻燈投影片。畫面上,亭臺樓閣,楊柳依依,岸邊有一位老翁正笑嘻嘻地捋著白白的長胡須,一個少年正在不斷地揚臂向湖里那群“嘎嘎”歡叫的大白鵝拋撒谷粒。隨著白鵝的頸部、腳掌部的運動,湖面上泛起了一圈一圈的漣漪。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使學生的再造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那長著一身潔白的羽毛,有著兩只紅紅的腳掌的鵝,在清澈淺綠的湖水中悠閑自在地撥著掌,歡快地引頸高歌……這樣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總之,古詩教學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yǎng),想盡一切辦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神圣殿堂,使學生領悟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