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清
(湖南城市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益陽413000)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文化的內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反映。特定的語言和所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以及其政治體制、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須要了解這種語言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正如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所言“我們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識,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準則,就不能真正學好一種語言?!币虼耍髮W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文化因素的導入,以便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蘊意。
語言與文化的密不可分的關系決定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根據(jù)《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還應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yǎng)。文化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p>
而國家教育部于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也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
可以看出,在教學大綱和課程教學要求中都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語言應用能力。因此,在新的形勢下,英語教學的目標不應只是在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上,而應該是以培養(yǎng)交際能力為目標,文化導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顯出其必要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知識和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特別是加入WTO之后,中國和外界的交往日益頻繁。然而,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在文化、歷史、風俗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如不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在交際過程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礙,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因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文化導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文化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語言學習的要求,從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目前的英語教材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涵蓋了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社會、人文、價值取向和生活觀念等。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把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向學生進行介紹,就難以講清楚教材的內容,學生也不容易理解。因此,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不僅有助于他們擴大知識面,激發(fā)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他們充分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和外延,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相關性原則
我們了解文化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語言,而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將博大精深的文化全盤和出教給學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所導入的文化背景內容應該與學生所學習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增加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有效地促進語言知識的學習。
(二)階段性原則
階段性原則實際上就是要求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英語教學涉及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而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英語語言文化背景知識比較缺乏。因此,教師在進行文化導入的過程中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語言水平、心理狀況和接受能力等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并采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逐漸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內涵。
(三)對比性原則
所謂對比性原則,指的是把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的特點進行比較、對照,找出其共性和個性來,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和掌握語言。一方面,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找出兩種文化的共同點,如As your sow,so you will 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Pra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等習語在內容、形式上相同或極其相似,雙方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飾色彩,而且表達相同或極其相似的喻意。另一方面,教師也應當指出英漢語中一些容易混同的文化差異,如健壯如牛,英語中不說“as strong as a bull”,而是說“as strong as a horse”。 又如漢語中用“天涯何處無芳草”來表達對人的安慰,而英國人則常用“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海里有的是魚)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fā)現(xiàn)母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差異,從而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使學生的語言知識與文化交際能力同步增長。
(四)靈活性原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導入方式應靈活多樣。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組織分組討論、進行角色扮演、學唱英文歌曲、觀看原版英文電影和相關的文化短片等。通過多樣的學習形式來為學生營造學習英語文化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提高其文化交際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
這是目前大多數(shù)外語教材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教材編寫者將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文化含義不同的詞匯、諺語、成語以及課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注釋和解說。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同時還增加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在英語的教材中還有許多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歷史典故和文學典故。這些典故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運用典故可使語言生動清晰,更易于溝通思想。但這些典故許多學生并不熟悉,從而造成學生對閱讀篇章不能深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西方文化的滲透,幫助學生豐富語言背景知識,提高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力,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不同民族由于在地理、宗教、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表達同一概念的詞,也會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這一概念詞上附加不同的引申意義。所以,講解一個單詞,不僅要講它的意思和用法,還要發(fā)掘其背后所蘊涵的文化涵義。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有關詞匯的文化背景的講解,既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地、準確地理解單詞的意思,并正確地把握單詞運用的情境模式。
融入法是指語言材料和文化內容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教學方法。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往日益頻繁,出現(xiàn)了文化的互補與融合現(xiàn)象。因此,教師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重點講述與課文有關的西方文化、歷史、宗教、風土人情等,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真正含義。
比較法是跨文化語言交際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通過比較學生的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結構、非語言行為方式和文化差異,能夠培養(yǎng)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英語文化的背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實踐法是指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如聽、說、讀等學習和了解目標語社團的文化知識。具體包括觀察外國人的言行活動、觀看電視、電影、閱讀外國文學作品、舉辦專題講座、編排表演外語短劇、模擬各種交際情景等,使學生身臨其境直接感受目的語的豐富的文化內涵,讓他們學會處理不同場合的語言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在實際生活中的語言應變能力。
語言學家古德諾夫(H.Goodenough)指出:“文化是通過社會習得的知識,而語言則是人類特殊的語言能力通過后天社會語言環(huán)境的觸發(fā)而習得的一套知識系統(tǒng),因此語言屬于文化的一部分?!币虼耍瑢⒂⒄Z教學同文化教學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模式,才能正確地理解和掌握英語,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為使學生成為具備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應用型、外向型和復合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本文為湖南城市學院2011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1(25))
[1]張國華.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及方法[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6).
[2]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1).
[3]蘇蜨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導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5).
[4]孫雪.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10,(5).
[5]鮑瑩.談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2).
[6]曲巍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的滲透[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
[7]姚雪.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
[8]陳玉霞.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輸入[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9]王文霞.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瓊州學院學報,2010,(1).
[10]王烈琴.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11]張琳琳.文化導入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12]覃琴.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13]張鶴.大學英語教學中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