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逃禪”研究綜述

      2013-08-15 00:46:08趙正一
      懷化學院學報 2013年9期
      關(guān)鍵詞:遺民士大夫現(xiàn)象

      趙正一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作為歷史上一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 “逃禪” ——引起了學者們極大的研究興趣。在近幾十年的史學研究中,“逃禪”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歷史學家們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背景和研究角度,在總結(jié)前人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不同見解,為后人的進一步研究積累了寶貴的材料。本文旨在對前人的研究進行一個綜合梳理,對“逃禪”有一基本的了解。

      一、何謂 “逃禪”

      “逃禪”一詞,最早載于杜甫詩歌 《飲中八仙歌》,其全文為:“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1]此詩大體成于唐天寶五年,主要描述的是“酒中八仙人”各自醉酒狀態(tài),體裁獨特,一氣呵成,語言簡單生動,八人形象躍然紙上。明王嗣對此作有這樣評價:“此創(chuàng)格,前無所因,后人不能學。描寫八公都帶仙氣,而或兩句、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詩中之仙也。阮咸嘗醉,騎馬傾歌,人曰:固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知章'借用其語,而須溪云:`浙人不喜騎馬而喜乘船,杜蓋嘲之真胡說也。`逃禪'蓋學浮屠術(shù),而喜飲酒,自悖其教,故云。而今人以學佛者為逃禪,誤矣?!盵2]

      “逃禪”一詞為杜甫首用,之后,有貞元元和年間詩人牟融《題寺壁》使用過此詞。詞來源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拔高反映。詞義的發(fā)展隨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而變化,古代詩詞因其本身語言具有模糊性,故不同的注家,對詞的注解有所不同?!疤佣U”一詞的解釋,便是如此。筆者通過搜集、整理各家注釋可知,“逃禪”主體上解釋可分兩個大類:第一類是從詩文文本意思出發(fā)而得來的,即“逃禪” 在原詩中的意思是“逃出禪”?!疤K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指 “蘇晉”雖然在佛前齋戒念佛,但是醉酒時候卻常常將佛門規(guī)矩忘得一干二凈。如(清)仇占鰲《杜詩詳注》卷二記曰:“持齋而仍好飲,晉非真禪,直逃禪而。逃禪,猶云逃墨、逃楊,是逃而出,而非逃而入。 《杜臆》云:醉酒而悖其教,故曰逃禪。后人以學佛者為逃禪,誤矣?!盵3]仇占鰲認為 “逃禪” 是指 “逃出禪”,并引用 《杜臆》的原文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即蘇晉因貪杯而怠慢禪事,故從“禪” 中 “逃” 出[4]。除此之外,有 《漢語大詞典》、王嗣《杜臆》等相關(guān)的杜詩選注版本都贊成這種解釋。另一類解釋則是認為 “逃禪”即 “逃入禪”,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學佛、事佛。這一類學者認為“蘇晉”好佛,“醉中往往愛逃禪” 的 “逃禪” 是一種 “坐禪” 的狀態(tài),而 “坐禪” 則是禪定超乎形體的一種狀態(tài),是 “入禪” 的表示?!疤佣U,言逃去而禪坐耳”,如趙次公 《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黃鶴《補注杜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以及郭知達《九家集注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等相關(guān)著述均持此解釋?!段鲙洝?中臺詞“我經(jīng)文也不會談,逃禪也懶去參”也指這個意思,即逃避世間的煩惱,逃入佛法的禪定中去,皈依佛法。

      雖然關(guān)于杜甫《飲中八仙歌》的注釋很多,人們稱之為“千家注杜”。總的來說,多數(shù)學者認為杜詩 “逃禪”一詞本義上應是指“逃出禪戒”。而 “逃入禪”的說法則是后學者們的引申義。但是,目前學術(shù)界提及和使用最多的卻是引申義,無論是“遺民逃禪”還是“逃禪現(xiàn)象”,指的都是 “逃入禪”。

      二、何謂 “逃禪現(xiàn)象”

      伴隨著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與演變,“逃禪”的詞義也在發(fā)展變化。后繼的“逃禪”更多的是出現(xiàn)運用于社會政治文化現(xiàn)象中,人們往往稱之為“逃禪現(xiàn)象”(即明末清初之際轟轟烈烈的逃禪運動)。邵廷采曰:“明之季年,故臣士往往避于浮屠,以貞厥志,非是則有出而仕矣。僧之中多遺民,自明季也?!盵5]陳垣曰:“萬歷以后,禪風浸盛,士大夫無不談禪,僧亦無不欲與士大夫結(jié)納?!盵6]明朝宏智禪師《廣錄》卷八《為朱熙載致仕而歸作詩》曰:“勇退歸來適舊游,家林禾黍一成秋;黃蘆雪照沙頭屋,明月波浮江口舟。耕道誰從夫子后,逃禪今與老僧儔;柴桑試問陶彭澤,風味真醇相肖不。”[7]這些皆指明末清初的“遺民逃禪現(xiàn)象”。每一個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背后必然有著歷史的必然與偶然,“逃禪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也不例外。

      明清易代之際,“逃禪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著其獨特的政治和歷史原因。關(guān)于這點,陳垣 《明季滇黔佛教考》、夏金華《明末封建士大夫逃禪原因初探》、暴鴻昌《明季清初遺民逃禪現(xiàn)象論析》、王尤清碩士論文 《思想傳承與文化重構(gòu)——貴州南明遺民逃禪研究》、張霞碩士論文《論明代遺民逃禪現(xiàn)象》以及孫國柱碩士論文 《天然函和尚禪學思想研究——以明清之際“逃禪”現(xiàn)象為背景》等等相關(guān)文章中皆有所探析。綜合梳理,“逃禪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明末后期禪悅之風的盛行,這是最根本的歷史原因;第二,政治動蕩,社會混亂,與當時所處社會政治不合,為了逃避世事;第三,抑或因個人身世飄零,思想糾葛,為逃離凡塵雜亂,求得精神上的解脫,將佛門作為自我的精神家園;第四,為保全自身實力,以尋求更加有利的時機去實行自己的抱負。在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明末清初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逃禪現(xiàn)象”。

      “逃禪現(xiàn)象”對當世乃至后世社會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文人士大夫進入佛門,極大地促進了儒佛的交融,使三教的思想更加趨向合一。這些集 “僧人” 和“俗人”雙重身份的“遺民僧”徜徉于儒佛之間,為當世許多儒佛文獻的傳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其各種各樣詩歌、札記、傳記等等文獻的流傳為后人了解或研究當時的社會提供了豐富的佐證材料。

      三、“逃禪”研究現(xiàn)狀

      無論是關(guān)于文學詩歌中的 “逃禪”還是社會歷史文化中“逃禪現(xiàn)象”,這樣的文章與著作都浩如煙海且參差不齊。其中重要的著作有: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凈記》、《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秦光玉《明季滇南遺民錄》、邵廷采《明遺民所知傳》、孫靜庵 《明遺民錄》、麻天祥 《禪宗文化大學講稿》、《中國禪宗思想發(fā)展史》、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馬大勇 《清初廟堂詩歌集群研究》、黃河濤 《禪與中國藝術(shù)精神》、王海濤 《云南佛教史》、何宗美 《明末清初文人結(jié)社研究》、林振禮 《朱熹新探》、《朱熹與泉州文化》、張中行 《禪外說禪》、暴鴻昌 《暴鴻昌文集,明清史研究存稿》、卓爾堪 《遺民詩》、趙園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鄭健勇《黔北明清之際僧詩選》、屈大均 《皇明四朝成仁錄》、蔡鴻生 《清初嶺南佛門事略》、王路平 《貴州佛教史》、何冠彪 《明末清初學術(shù)思想研究》、何乃川 《閩學困知錄》、何茲全《中國歷代名僧》、丁志可《明朝遺民的大清歲月》、盧文蕓《中國近代文化變革與南社》、呂少卿 《傳承與演進,漸江與倪瓚山水畫風比較》、崔自默《中國藝術(shù)大師,八大山人》等等。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 “逃禪”進行了不同切入點的研究。根據(jù)前人研究角度的不同,筆者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了幾個方面粗略的分類。具體如下:

      1.從宏觀上研究 “逃禪”的

      張霞在其論文《論明代遺民的逃禪現(xiàn)象》中,通過“遺民僧和逃禪的界定、明遺民逃禪的原因、遺民僧的生活和處世態(tài)度、佛教對遺民僧的影響、遺民僧對佛教的影響、當時人對遺民逃禪的態(tài)度、結(jié)語”這七個部分,對多個個案進行分析研究,全面而具體地對明代遺民逃禪進行了分析。暴鴻昌在其《明季清初遺民逃禪現(xiàn)象論析》中將“遺民逃禪”當作一種政治現(xiàn)象,從“反清志士逃禪、為全志節(jié)而逃禪、為求精神解脫而皈依佛教者”三個方面分析“遺民逃禪”,針對不同的情況,分析不同的 “逃禪”原因和結(jié)果,并對“逃禪”對儒佛兩教的影響也有一定的分析。他認為“明季清初大量遺民逃禪是這個時期一個很特殊而且引人注目的社會現(xiàn)象。這些遺民逃禪者,因各自的逃禪目的不同,所以逃禪后的政治表現(xiàn)和活動也不同,應作具體分析。遺民逃禪者對明清之際文化的貢獻,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對此,不應只從文化本身去認識,而同時也從明季清初遺民逃禪現(xiàn)象中去理解”[8]。

      夏金華在其《明末封建士大夫逃禪原因初探》中以王陽明先生的“心學”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對士大夫的思想來源與思想流變進行了剖析,將禪宗與士大夫的傳統(tǒng)思想進行糅合,剖析這一時期士大夫逃禪的深層原因,窺見明代末年社會政治、經(jīng)濟腐朽的深刻畫面,并且揭示出當時思想界心學流變的時代特色。認為“在當時政治經(jīng)濟處于一團糟,非憑一二圣賢所能拯救的形勢下,士大夫?qū)液蛡€人的命運普遍絕望,陽明心學的流行,開放了士大夫們的思想。禪宗在當時相對優(yōu)裕的環(huán)境里自由發(fā)展,對于士大夫沉浮不定的宦海生涯,是難以排遣的誘惑”[9]。王尤清在其論文《思想傳承與文化重構(gòu)——貴州南明遺民逃禪研究》中,以思想領(lǐng)域作為切入點,將視角放在逃禪士僧群體上。從研究貴州遺民逃禪,來了解明清之際主要社會思潮和思想變遷,通過多個個案分析,全面把握遺民逃禪的生活面貌及其對時代的影響,揭示了明清易代之際思想的傳承與文化的重構(gòu)。梁磊在其碩士論文《明清之際士人的異化》中,引言部分主要對“士”作了一個較為詳細的解釋;正文又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明代士人的人格塑造,目的在于說明明末士人的異化不是突然發(fā)生的,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第二部分敘述了士人異化的具體表現(xiàn);第三部分則分析了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層層深入,對士人思想的轉(zhuǎn)變進行分析。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相關(guān)期刊和著作也從宏觀是進行了闡述。

      2.從個案分析上研究逃禪的

      所謂的個案分析,主要是指對 “逃禪”研究的切入點和探討的重點以 “個案”為主,這樣的 “個案”包括人和事件,但主要以人為主。例如:黎鐸在其文章《人天債負要吾酬——黎懷智逃禪溯源》中對貴州明遺民黎懷智逃禪進行了闡述,從分析黎懷智的家學淵源、政治背景、社會地位以及家人態(tài)度等多個方面入手,認為 “黎懷智的逃禪,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面對外族入侵時堅定的民族氣節(jié)”[10]。王路平在其文章 《長嘯出紅塵,談笑超生死——錢邦芑逃禪出家考論》中對貴州遺民錢邦芑為什么會逃禪不仕,而選擇為僧終老進行了闡述。汪青 《方以智 “逃禪” 探析》、李舜臣 《法緣與俗緣的反復糾葛——金堡澹歸逃禪考論》、卜慶安 《論屈大均 “逃禪”》、《順治皇帝為何逃禪》、孫立 《屈大均的逃禪與明遺民的思想困境》等幾人的文章也是異曲同工,分別是對方以智、金堡澹、屈大均等人的逃禪經(jīng)歷或逃禪原因、結(jié)果等進行了相關(guān)的闡述,主要內(nèi)容以個案為分析點,選取相關(guān)的名人名士。具有內(nèi)容鮮明、個體明朗的特點,但是缺乏對全局的綜合把握,有一定的局限性。

      3.從地域劃分上研究逃禪的

      地域的不同,必然導致文化背景、政治狀況、經(jīng)濟狀況等種種內(nèi)容的不同。為此,一些學者從不同的地域?qū)?“逃禪”進行劃分,并討論其特點。例如:王路平先生在其文章《明季黔中逃禪出家士大夫考錄》中,專門針對明代貴州地區(qū)的士大夫,尤以黔中地區(qū)為主。對黔中出家為僧有姓有名的十余人(錢邦芑、鄭之、陳起相、鄭逢元、黎懷智、李之華、陳祥士、謝國梗、孟本淳、皮熊、程源、談亮、眼石)進行了詳細的個人考錄,有利于資料的集中收錄。王德軍在《屈大均 “逃禪”與明清之際嶺南政治生態(tài)的變動》、《明清之際嶺南遺民“逃禪”特點研究》兩篇文章中,對嶺南地區(qū)“逃禪”進行了介紹。得出嶺南遺民 “逃禪”具有過程的反復性、明顯的目的性、“逃禪”的地域性特點。其文中說到:“嶺南遺民逃禪者多兼具遺民、僧人甚至學者的多重身份,在明清鼎革之際變幻莫測的政治生態(tài)中進行著角色的轉(zhuǎn)換。他們心理呈現(xiàn)出矛盾的狀態(tài),行為表現(xiàn)出“悖逆”現(xiàn)象,身份具有明顯的 `過渡性'?!盵11]此類文獻主要從研究“逃禪”的地域出發(fā),對地域性的 “逃禪”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分析,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4.從文學、書畫等角度研究逃禪的

      哈迎飛在《逃禪易,逃世難——論二十年代作家的兩種不同的逃禪傾向》、《隨緣任運、皈依自然——二十年代作家逃禪現(xiàn)象之一瞥》這兩文中,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探討了作家逃禪傾向,對近代知識分子的逃禪精神進行了簡要的分析。王曉輝的《禪燈夢影的棲息——論吳梅村逃禪思想的 “圓形”程式》一文,作者通過評析明清易代之際的文學泰斗吳梅村的文學作品,對吳梅村的“逃禪”思想進行層層分析。譚偉《杜詩 “逃禪” 解詁》 以及王曉敏 《杜詩 “逃禪” 一詞議》,這兩篇文章都是從詞源學的角度,以專業(yè)的文字學知識對“逃禪”一詞進行解釋。崔自默《中國藝術(shù)大師,八大山人》和呂少卿《傳承與演進,漸江與倪瓚山水畫風比較》等著作則是介紹了山水畫中反映出的“逃禪”意象。

      總之,學術(shù)界關(guān)于“逃禪”的研究成果豐碩,研究內(nèi)容多元化。無論從文學、藝術(shù)還是史學等角度,學者們的研究都日漸深入,跨學科的綜合分析與比較日漸增多,多角度、多層次的縱橫探析日漸豐富。

      四、余論

      “逃禪”一詞有著其自身的內(nèi)涵,這一說法從提出到后來的盛行有一“意義”外延的過程。對“逃禪”的研究應在充分把握“逃禪”實義的基礎(chǔ)上進行,不應捕風捉影。盛行于明清之際的 “逃禪運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及政治現(xiàn)象,且在客觀上促進了儒佛之間的交流。對“逃禪”的研究,可以進行多角度、多視角入手。學者可以在還原 “逃禪”真實面目的過程中,了解到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通過對這些材料的梳理,有利于其它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總之,我們對逃禪應進行客觀的評價,將其放入特定的歷史時期加以考察,從而得出全面而公允的結(jié)論,這樣才能將這一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全面而詳盡的闡釋,豐富學術(shù)資料。

      [1][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 (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228.

      [3][唐]杜甫撰,[清]仇兆鰲詳注.杜詩詳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3.

      [4]張霞.論明代遺民的逃禪現(xiàn)象[D].南開大學,2005:2.

      [5]邵廷采.思復堂文集卷三,明遺民所知傳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393.

      [6]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 [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8.

      [7]《大正藏》卷48,91.

      [8]暴鴻昌.明季清初遺民逃禪現(xiàn)象論析[J].江漢論壇,1992,(3):62.

      [9]夏金華.明末封建士大夫逃禪原因初探[J].學術(shù)月刊,1998,(2):74.

      [10]黎鐸.人天債負要吾酬——黎懷智逃禪溯源 [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10):70.

      [11]王德軍.屈大均“逃禪”與明清之際嶺南政治生態(tài)的變動 [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0,(2):84.

      猜你喜歡
      遺民士大夫現(xiàn)象
      宋韻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中華書畫家(2022年2期)2022-11-04 14:33:00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養(yǎng)
      法律史評論(2020年1期)2020-09-11 06:24:52
      從宋初筆記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國情懷”——以《南唐近事》《江南別錄》等為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04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為元代西夏遺民營建說
      西夏學(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BUILDING EUROPE
      它們離“現(xiàn)象級”有多遠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guān)系
      蒙元時期金遺民研究——以金遺民的地域特性為中心
      你能解釋下面的現(xiàn)象嗎
      猜謎語
      万全县| 唐山市| 中山市| 苍山县| 哈巴河县| 郸城县| 扶沟县| 特克斯县| 广昌县| 嘉鱼县| 安化县| 北海市| 定结县| 金昌市| 龙胜| 红桥区| 简阳市| 宁明县| 潮安县| 西贡区| 湘乡市| 永福县| 莎车县| 嘉义县| 秦皇岛市| 乡城县| 云阳县| 佛山市| 青阳县| 密山市| 神池县| 股票| 长顺县| 茌平县| 长岭县| 浑源县| 大名县| 台北市| 桂东县| 包头市|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