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棟,方 燁
(1.東莞理工學院 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523419;2.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東莞523808)
黃公度(1109 -1156),字師憲,號知稼翁,莆田(今屬福建)人,南宋著名文學家。紹興八年(1138)進士第一,簽書平海軍節(jié)度判官。后被秦檜誣陷,罷歸。除秘書省正字,罷為主管臺州崇道觀。紹興十九年(1149),差通判肇慶府,攝知南恩州。檜死復起,仕至尚書考功員外郎兼金部員外郎??甲C他的交游動向,對研究其人其文至為重要?,F(xiàn)以《莆陽知稼翁文集》(宜秋館刊本)①所載之朋友交往,擇其重要者予以箋證。
一、宋永 卷一《和宋永兄集句》。按:黃泳,字宋永,號四印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公度從兄。按:卷十二《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題下小注:“四印(居士)于公為兄行,名泳,字宋永,徽廟時以童子召見,賜五經及第,官止郢州通守?!庇謸?jù)宋李俊甫《莆陽比事》②,黃泳于宋大觀二年(1108)應童子科,宋徽宗召見,頗為喜愛,曾令遍見妃嬪,妃嬪們爭相饋贈金錢食物,第二年賜五經及第?!镀侮栔谖涛募分袨辄S泳寫的詩歌,還有卷一《次韻宋永兄傷時二首》、《正月晦日寄宋永兄》卷二《和宋永兄詠荔支用東坡刑字韻》、《和宋永兄春日閑居》、卷五《和宋永兄罷官還家途中見寄四絕》、《和宋永兄愛日樓見寄》、《次韻宋永兄白發(fā)》、《次韻宋永兄春日放言寄秉彝廣文兄》、《宋永兄一訪青帝而黃婆作惡累日戲作小詩問安》、《次韻宋永兄感舊五首》、《和宋永兄圍棋青字韻因成五絕句》。
二、孫使君 卷一《賀孫使君》。孫使君為孫藎,《福建通志》③:“孫藎,紹興八年知(興化軍)?!睂O藎,字道祖,丹徒人。政和五年登進士第,歷知興化軍、嚴州、真州、泰州,除淮南運判兼提刑,知信州。薨年八十一(《至德鎮(zhèn)江志》卷一八)。
三、陳應求 卷二《和陳應求韻兼呈方次云》。按:陳俊卿(1113 -1186),字應求,號陸悔,莆田人。幼莊重,不妄言笑,宋紹興八年(1138)進士一甲第二名,主考官贊為“輔器”,授泉州觀察推官,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秦檜察其不附己,調任南外睦宗院教授,歷官參贊軍事,紹興二十六年(1156),通判南劍州。秦檜死,以校書郎召為監(jiān)察御史。乾道元年(1165)除吏部侍郎、兼侍讀、同修國史,言外戚不應預政,得罪錢端禮,知建寧府。乾道二年孝宗召入對,授吏部尚書。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用人為己任,所除吏皆一時之選。乾道六年(1169),罷相。乾道六年十月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平水寇倪郎之亂,海道宴清。淳熙五年(1178)起判隆興府,不久改判建康府江南東路安撫使行宮留守。淳熙八年(1181)八月除醴泉觀使。淳熙十年(1183)五月,除少傅,依前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十三年(1186)正月封魏國公,贈太師。卒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有《陳正獻集》二十卷。事見《晦庵集》卷九六《正獻陳公行狀》、《誠齋集》卷一二三《正獻陳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八三有傳。《莆陽知稼翁文集》中為陳俊卿寫的詩歌,還有卷二《夏日陳應求見訪》、《和陳應求春日見寄》、卷四《送陳應求赴官》。
四、方次云 卷二《和陳應求韻兼呈方次云》。按:方翥,字次云,莆田人?!陡=ㄍㄖ尽肪硭氖姆Q方翥:“六歲而孤,從兄略作萬卷樓,儲書千二百笥,語翥曰:‘以汝姿性,不出戸十年,可移書入肝膈矣?!B興八年登進士,調閩清尉,之官未一載,歸,闔戸十八年,盡讀其書。三十二年,除秘書省正字。”孝宗隆興元年(1163)罷(《南宋館閣錄》卷八),卒于家。方翥為學不默守章句,與同郡林光朝、鄭樵友善。有《麟臺詩集》三十卷(《莆陽比事》卷三),已佚。事見《艾軒集》卷九《正字子方子窆銘》、《宋史翼》④卷二一。《莆陽知稼翁文集》中為方翥寫的詩歌,還有卷二《次云見過留宿有詩因賡其韻二首》、《方次云伏枕久不入城獨宿知稼堂有懷》、《偕方次云餞孫守月下同歸戲成》、《寄方次云》。
五、林謙之 卷二《寄林謙之》。按:林光朝(1114 -1178),字謙之,號艾軒,莆田人。專心圣賢之學,動必以禮。有氣節(jié),朱熹兄事之。曾再試禮部不第,往從尹焞游。通六經百氏,從學者數(shù)百人,伊洛之學倡於東南自光朝始。隆興初,宋孝宗興元年(1163)及進士第,調袁州司戶參車,知永福縣。召試館職。乾道五年(1169)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歷著作佐郎、著作郎、國子司業(yè)兼太子侍讀。九年,出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淳熙元年(1174),改廣南東路。二年,因督捕茶寇有勞,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四年,為孝宗講解《中庸》稱善,除中書舍人。因封還謝廓然遷殿中侍御史詞頭,出知婺州,引疾奉祠。五年卒,年六十五,謚文節(jié)。有《艾軒集》二十卷(本集宋劉克莊序),已佚。明正德十六年鄭岳據(jù)傳錄本選刊為十卷。事見《周文忠集》卷六三《林公神道碑》,《宋史》⑤卷四三三有傳。
六、龔實之 卷二《和龔實之茂良聞戎人敗盟》。按:龔茂良(1121 -1178),字實之,興化軍莆田人。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歷州、縣屬官,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累遷吏部郎官、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宋孝宗時任監(jiān)察御史,時曾覿、龍大淵弄權,龔疏指朝政腐敗、人心嘩然,勸孝宗去心腹之疾。龔升為右正言后,繼續(xù)彈劾曾、龍奸邪害政,并直指孝宗曰:“大淵、覿所為,行道之人能言之,而陛下更頌其賢,此臣所以深憂?!?《宋史》卷三八五)疏上,家居待罪,疏再上,改任太常少卿,辭不就職,改出知建寧府。不久,曾、龍被貶官,龔被起用為廣東提刑兼知廣州,除江西運判,因救荒有功,除禮部侍郎。淳熙元年(1174),拜參知政事(《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八),代行相權。后因用人與朝廷意見不合,請退未許。曾覿繼而復出。龔于內殿奏事時,因所奏大政方針與孝宗相忤,而觸犯龍顏,曾覿死黨又伺機借事誣陷,茂良終被罷黜,安置英州(今廣東英德)居住,不久卒于貶所,時年57 歲。其后,孝宗也自認茂良本無罪,為其平反,追認他為資政殿學士,謚“莊敏”?!端问贰肪砣宋逵袀??!镀侮栔谖涛募分袨辇徝紝懙脑姼?,還有卷二《送龔實之赴官南安十韻》、卷三《壬戌中秋沿檄行縣與龔實之同宿于琴泉軒》、《實之有詩復次其韻》、《陪實之登姜峰絕頂鐫石》、《鄭山鋪用實之韻》。
七、鄭叔友 卷二《和鄭叔友題真如》。鄭叔友即鄭厚,鄭樵之從兄。按:鄭厚(1100 -1161),字景韋,一字叔友,莆田人。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登進士第一,授左從事郎、泉州節(jié)度推官、廣南東路茶鹽司幹辦,因忤秦檜罷。檜死,起昭信軍節(jié)度判官,終知潭州湘鄉(xiāng)縣。他勤政愛民,臨事以公,得吏民敬畏,六十一歲卒任上。興化太守鐘離松為其立“名賢坊”。博學,攻詞尤長于《易》,著《湘鄉(xiāng)遺稿》。其詩賦典麗秀美,文辭高古奧博,議論自成一家?!端问芬怼肪矶哂袀??!镀侮栔谖涛募分袨猷嵑駥懙脑姼?,還有卷二《送鄭察推叔友罷官之潮陽》、卷三《再別鄭叔友兼寄方次云》。
八、汪內相 卷二《上汪內相生日》,汪內相即汪藻。按:汪藻(1079 -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字彥章,號浮溪,又號龍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早年曾向徐俯、韓駒學詩,入太學,喜讀《春秋左氏傳》及《西漢書》。崇寧二年(1103)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今屬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屬安徽)通判等職?;兆谟H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群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素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均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紹興元年(1131),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今屬浙江),后知撫(今屬江西)、徽(今安徽歙縣)等州。紹興十一年(1141年)知泉州。紹興十三年(11 43 年)移知宣州。紹興十三年(1143)罷職居永州(今屬湖南),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贈端明殿學士。汪藻博覽群書,以鴻文碩學聞名於世,工四六體文,有‘深醇雅健,追配古作’(孫覿《浮溪集序》)之譽。著有《靖康要錄》十六卷(存)、《裔夷窒匿洝范卷、《青唐錄》三卷、《古今雅俗字》四十四篇及《浮溪集》、《猥稿外集》等。事跡見孫覿《宋顯謨閣學士左大中大夫汪公藻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三十四)、《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本傳?!镀侮栔谖涛募分袨橥粼鍖懙脑姼瑁€有卷三《送汪內相移鎮(zhèn)宣城》。
九、張丞相 卷三《擬上張丞相》,張丞相即張浚。按:張浚(1097 -1164),字德遠,號紫巖居士,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宋徽宗時進士及第。宋高宗初立,升為禮部侍郎。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約文臣呂頤浩、武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宋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他提出經營川陜的建議,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建炎四年,富平(今屬陜西)會戰(zhàn)中,宋軍潰敗,浚推卸敗軍之責。紹興四年(1134),被召至臨安,后謫居福州。五年,出任宰相,督岳飛鎮(zhèn)壓楊幺起義。七年,劉光世部將酈瓊叛降偽齊,張浚因而罷相。從此謫居20 余年,仍上疏反對和議。宋孝宗時封為魏國公。隆興元年(1163)任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旋即潰敗,再次罷官,不久即死,謚“忠獻”。著有《紫巖易傳》等。事見《晦庵集》卷九五《少師保信軍節(jié)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誠齋集》卷一一六《張魏公傳》,《宋史》卷三六一有傳。
十、林梅卿 卷三《惜別行送林梅卿赴闕》。按:林大鼐,字梅卿,莆田(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五年(1135 年)汪應辰榜進士,為臨安教授,及諸王宮教授。歷官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官至吏部尚書。后為秦檜所忌,紹興二十五年(1155 年),出知泉州,紹興二十八年(1158 年),以左朝散郎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卒于任上。林艾軒撰《吏部尚書林公梅卿挽詞》。著有《鐵硯小蠟堂集》。事見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五一?!镀侮栔谖涛募分袨榱执筘緦懙脑姼?,還有卷七《次韻林梅卿尚書新塘之什》,書啟有《賀林諫議》。
十一、呂守 卷三《賀呂守》。據(jù)《賀呂守》題下小注:“用中。”則呂守為呂用中,按《晉江縣志》:“呂用中,十三年任,講鄉(xiāng)飲酒禮?!薄稌m(xù)志》卷二:“呂用中,紹興十二年十二月改知泉州?!本硭摹秳e呂守》。
十二、陳宜中 卷四《次韻陳宜中攜詩見訪》。按:陳豐(1110 -1165),字宜中,號舫齋,仙游人。紹興十八年進士(《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歷泉州教授,編修勅令所刪定官,國子監(jiān)博士。
十三、巫子先 卷四《西湖會同年和巫子先韻》。按:巫伋,句容人,紹興八年黃公度榜進士。紹興十四年十一月,御史臺檢法官巫伋守監(jiān)察御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⑥卷一百五十二)。
十四、黃憲 卷四《送黃憲生朝詩》。憲為宋代官名,憲司的省稱,即諸路提點刑獄公事。據(jù)卷十《迎黃憲》題下小注:“應南?!卑?黃應南,邵武(今屬福建)人。紹興十四年五月,為監(jiān)察御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五十一)。十五年三月,提舉廣南東路刑獄公事(同上書卷一百五十三)。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七十:“黃應南,字南仲。泰寧人。宣和七年(1125)釋褐,歷湖廣、江浙提刑。視事必正衣冠,尊嚴瞻視,自俸祿外,一芥不茍取。時稱中興廉吏?!薄镀侮栔谖涛募分袨辄S應南寫的詩文,還有卷十《罷任謝黃憲》。
十五、黃士季 卷四《送弟士季赴永春》。按:黃童,字士季,莆田人,公度從弟。紹興八年進士,歷知永春、福清二縣,主管臺州崇道觀,卒贈中大夫。事見《福建通志》卷三十四?!镀侮栔谖涛募分袨辄S童寫的詩詞,還有卷十二《卜算子·別士季弟之官》。
十六、方公美 卷四《送外兄方卿公美赴廣東憲》。按:方廷實(?-1150),字公美,莆田(今屬福建)人,公度表兄?;兆谡臀迥?1115)進士。高宗南渡,官干辦行在諸司審計院。紹興四年(1134),為御史臺檢法官。八年,遷監(jiān)察御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二)。九年,遣往三京、淮北宣諭,試秘書少監(jiān),尋以家諱改宗正少卿(同上書卷一二六)。出為提點福建路、廣南東路刑獄(同上書卷一三四、一五七)。二十年卒於官。有《壽山居士集》(《莆陽比事》卷三),已佚。事見《宋史翼》卷九引《八閩通志》。(未完待續(xù))
注釋:
①[宋]黃公度.莆陽知稼翁文集[M]. 宜秋館刊本.
②[宋]李俊甫. 莆陽比事[M]. 宛委別藏本.
③[明]郝玉麟. 福建通志[M]. 四庫全書本.
④[清]陸心源. 宋史翼[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⑤[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5.
⑥[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