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平 張 林 黃遠東 沈 燕 尹小華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成都 611130
近十多年來,他汀類藥物尤其是阿托伐他汀,在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死率及其服用安全性方面,已被國外大量循證醫(yī)學試驗證實[1];現(xiàn)在,他汀類藥物調脂以外的作用尤其是對IMT增厚或斑塊形成的患者中的改善作用國外也有眾多報道;目前,阿托伐他汀在心、腦血管疾病二級預防中已被中國老年患者廣泛使用,但所用劑量的國內(nèi)研究報道較少。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本研究主要探討:(1)阿托伐他汀10mg,qd或20mg,qd在60~80歲IMT增厚及斑塊形成患者中的治療劑量;(2)阿托伐他汀10mg,qd或20mg,qd能否阻止60~80歲老年患者IMT進展或逆轉動脈粥樣斑塊;(3)阿托伐他汀10mg,qd或20mg,qd在60~80歲老年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09—2011-05門診患者共140例,男64例,女76例;平均年齡(73.40±5.35)歲。(1)納入標準:年齡60~80歲;血脂異常符合2007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診斷標準[2];伴IMT增厚或斑塊形成;入選前1個月沒有使用過其他影響血脂的藥物;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腎、肝功能障礙者;對本品過敏者;3個月內(nèi)已加入一項醫(yī)學或藥物臨床研究者;無法保證試驗期間按規(guī)定完成用藥及隨訪要求者;正在服用干擾試驗藥物代謝的藥物。(3)終止試驗標準:因研究對象要求,而非醫(yī)學原因中止治療(如受試者或家屬撤回知情同意書);嚴重不良事件,如中-重度肝腎功損害、發(fā)現(xiàn)腫瘤等不宜繼續(xù)用藥者。(4)彩超診斷標準[3]:①內(nèi)膜光滑:IMT <1.0mm;②內(nèi)膜增厚:1.0mm≤IMT≤1.3mm;③斑塊:IMT>1.3mm[6]。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將患者以Excle2003隨機表格法分為阿托伐他汀10mg組和阿托伐他汀20mg組各7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前進行用藥指導。
1.2.2 觀察指標:① 彩超下了解IMT厚度(雙側頸總動脈和頸動脈分叉處);②生化指標:肝功、腎功、肌酶、血脂;③不良反應。
1.2.3 質量控制:①標準:由承擔單位制定統(tǒng)一觀察指標,制定統(tǒng)一標準;②過程:由承擔單位負責人員技術培訓、服藥指導、定期檢查;③彩超:血管彩超采用雙人復核確定報告;④生化:實驗室檢查由承擔單位統(tǒng)一負責檢查;⑤退出:對于退出的樣本不計入樣本數(shù);同時該樣本作為無效樣本退出本研究。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統(tǒng)計分析用SPSS 17.0軟件,IMT變化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阿托伐他汀每日20mg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分析 各項生化觀察指標用藥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高安全性。見表1。
表1 阿托伐他汀每日20mg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分析 (xˉ±s)
2.2 2組藥物對血脂的影響 見表2。治療24周后降低LDL-C和TC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1),阿托伐他汀20mg組降低LDL-C和TC與阿托伐他汀10mg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DL-C治療達標率:阿托伐他汀10mg組78.43%;阿托伐他汀20 mg組99.39%。
表2 2組藥物對血脂的影響 (±s,mmol/L)
表2 2組藥物對血脂的影響 (±s,mmol/L)
組別 n LDL-C TC 0周 24周 0周 24周10mg組70 3.02±0.79 2.18±0.57 4.98±0.96 4.23±0.89 20mg組70 3.14±0.80 1.92±0.43 5.20±1.04 3.68±0.65
2.3 2組藥物對雙側頸總動脈斑塊厚度的影響 治療24周后與治療前組內(nèi)比較頸總動脈IM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組間比較IMT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藥物對雙側頸總動脈IMT的影響 (±s,mm)
表3 2組藥物對雙側頸總動脈IMT的影響 (±s,mm)
組別n 右 側 左 側0周 24周 0周 24周10mg組70 0.89±0.23 0.78±0.19 0.93±0.29 0.76±0.23 20mg組70 0.93±0.27 0.74±0.24 0.98±0.33 0.85±0.23
2.4 2組藥物對雙側頸動脈分叉處斑塊厚度的影響 治療24周后與治療前組內(nèi)比較雙側頸動脈分叉處IMT有明顯改善(P<0.01)。見表4。
表4 2組藥物對雙側頸總動脈IMT的影響 (±s,mm)
表4 2組藥物對雙側頸總動脈IMT的影響 (±s,mm)
組別n 右側 (mm) 左側(mm)0周 24周 0周 24周10mg組70 1.00±0.17 0.93±0.17 1.09±0.23 0.99±0.23 20mg組70 1.03±0.21 0.92±0.18 1.07±0.22 0.99±0.20
2.5 2組藥物對雙側頸內(nèi)動脈斑塊厚度的影響 治療24周后與治療前組內(nèi)比較頸內(nèi)動脈IMT無明顯改善(P>0.05)。見表5。
表5 2組藥物對雙側頸總動脈IMT的影響 (±s,mm)
表5 2組藥物對雙側頸總動脈IMT的影響 (±s,mm)
組別n 右側 (mm) 左側(mm)0周 24周 0周 24周10mg組70 0.74±0.22 0.74±0.19 0.92±1.19 0.71±0.18 20mg組70 0.74±0.23 0.74±0.24 0.92±1.19 0.71±0.18
早在2004年,一項日本患者參與的ESTABLISH研究結果顯示: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0mg,qd可逆轉亞洲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頸部斑塊基線時面積平均8.6mm2,阿托伐他汀治療6個月后斑塊面積平均6.4mm2,斑塊體積減少13.1%,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IMT增厚幾率與血管內(nèi)皮功能、炎癥反應強度、血流速度、渦流以及合并疾病等因素相關,本研究顯示:(1)阿托伐他汀10mg,qd與20mg,qd具有明顯的降低血脂作用,對于降低LDL-C和TC治療前后對比均具有較高達標率,從衛(wèi)生經(jīng)濟學角度出發(fā),阿托伐他汀10mg,qd可達到較好的性價比,能提高患者依從性;(2)阿托伐他汀20mg,qd治療6個月后,主要生化指標(Cr、ALT、AST、CK)測定結果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60~80歲老年人應用阿托伐他汀20mg,qd治療相對安全;3.即使血脂治療達標,但藥物對IMT作用與治療前比較在頸動脈各部位改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比較頸總動脈和頸動脈分叉處IMT,治療前后改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而頸內(nèi)動脈IMT治療前后改善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一點與現(xiàn)有國外研究結果有所不同,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1]胡大一 .他汀類藥物的安全性問題[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07,30(12):1-3.
[2]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定聯(lián)合委員會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09.
[3]張瑋,王世民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超聲診斷及其臨床意義[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6,14(2):128-131.
[4]Okazaki S.Early Stat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ESTABLIH)[J].Circulation,2004,110(6):1 061-1 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