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春麗
邵武知縣袁崇煥
□文 / 張春麗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
——康有為《袁督師廟題聯(lián)》
袁崇煥(1584年~1630年)是明朝末年的著名軍事統(tǒng)帥,在1622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明、明朝邊關岌岌可危之際,袁崇煥挺身而出,在此后數(shù)年間率領明朝守軍成功擊退了后金的進攻,威震遼東。1630年,在皇太極的反間計下,袁崇煥蒙冤而死。后來,南明和清朝政府都曾為袁崇煥平冤昭雪,周恩來、彭德懷等人也都曾至其墓前,憑吊袁崇煥。
袁崇煥悲壯的一生,一直被后人所稱譽景仰,其投筆從戎之前在邵武任知縣的短暫三年經(jīng)歷,也在邵武地方志中留下了“分文不取”的極高評價。
袁崇煥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次年出任邵武知縣。初到邵武,袁崇煥提筆寫下一首《初至邵武》:“為政原非易,親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風俗更何如。訟少容調(diào)鶴,身閑即讀書。催科與撫字,二者我安居。”
根據(jù)記載,袁崇煥在邵武知縣任上,做了以下幾件惠民大事:
——救民水火。據(jù)《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嘗出救火,著靴上墻屋,如履平地”。
——平反冤獄。《邵武府志》記載“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
——關心遼事。當時明朝形勢非常嚴峻,沈陽、遼陽、廣寧等先后失陷,關外危機嚴重,袁崇煥公務之暇,偃文習武,志圖報國。
——聚會奎英。袁崇煥企盼做一番大事業(yè),初至邵武,就聯(lián)絡了志同道合者,為共同理想而奮斗。
袁崇煥在邵武做的這些事,凝固在他題寫塔名的聚奎塔中。
聚奎塔位于邵武市和平鎮(zhèn)東南1公里的天符山,為六角五層高塔,始建于1621年。塔的門額上書有“聚奎塔”三字,上款題“天啟元年秋月吉旦”,下款題“賜進士第知邵武縣事袁崇煥立”。塔額中“聚奎塔”三個顏體大字,筆觸舒朗蒼勁、剛挺而又圓渾流暢,功力非凡。1990年,邵武市修繕聚奎塔,當?shù)匚奈锊块T認為,塔名系袁崇煥初任邵武知縣時書題。著名滿學專家閻崇年也曾兩度專程前來考察,他充分肯定這是至今袁崇煥留下唯一可信、極為珍貴的墨跡與文物,是20世紀關于袁崇煥文物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
袁崇煥以“聚奎”二字名塔,涵義可詮釋為會聚天下之文武英才。閻崇年認為,塔沒有以“報國”“報恩”為名,而命之“聚奎”,充分說明袁崇煥樸素的民本思想。這是他關懷民瘼、救民水火,進而投筆從戎、圖復遼疆的思想底蘊。
袁崇煥任職地方,卻心系社稷。三年任上,他時刻關心著前方戰(zhàn)事。赴京城述職時,他自告奮勇,單騎深入遼東敵后,了解形勢,并自請戍衛(wèi)遼東,奮力支撐遼東困局,多次擊敗后金。努爾哈赤自稱“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戰(zhàn)無不捷,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寧遠大捷中,袁崇煥以萬余人力挫后金軍13萬人。一次決戰(zhàn),用炮火將努爾哈赤擊傷致死。
袁崇煥不給自己留后路。上前線時,他不僅豪邁地寫下“策仗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的詩句,抒發(fā)自己氣貫長虹的胸懷,更是把妻子和80歲的老母親都帶上前線,一起鎮(zhèn)守邊城,表示對于國家和民族義無反顧的耿耿忠心。
袁崇煥做了一任知縣,邵武地方志對他的評價是“分文不取”。袁崇煥在遼東時父親老家過世,他連回家處理喪事的路費都沒有,袁崇煥被處死后,抄家的報告說“家無余資”。
數(shù)百年來,英雄一直被人們記在心中。北京分別有袁崇煥的墓、祠堂和廟宇,“自壞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是康有為撰寫并題書在袁崇煥廟前的對聯(lián)。袁崇煥的原籍東莞投資千萬元建設了“袁崇煥紀念園”,他生活、讀書過的廣西藤縣保留了他的故居,袁崇煥浴血奮戰(zhàn)過的遼東,也有紀念他的遺跡。
編輯點評:
提到袁崇煥時,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戰(zhàn)績和冤情,卻不知他曾是一位心懷大善、受人愛戴的邵武知縣,也不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清廉之官。
他曾任職從一品高官,手握兵權(quán),管理糧錢。在明朝最腐敗黑暗的時期,竟然做到了兩袖清風。在他的抄家報告中,“家無余資”這四個字重似千斤,爍破了歷史時光,閃耀著高貴的光芒。(李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