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英
湖北省鄂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鄂州 436000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異常與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是腦梗死促發(fā)因素之一[1-2]。因此本文筆者檢測腦梗死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PLT)及平均血小板體積(MPV)的動態(tài)變化,旨在探討腦梗死患者中血細胞計數(shù)參數(shù)的變化及其臨床檢驗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本院住院的腦梗死患者100例(觀察組)及健康體檢者100名(對照組)為研究對象。觀察組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37~78歲,平均(60.54±10.32)歲;按照 Adama 分類法[3]分為:大面積腦梗死組(腦梗死灶面積>3 cm2,并累計2個以上腦解剖部位的大血管主干供血區(qū))29例,小面積腦梗死組(腦梗死灶面積為1.5~3.0 cm2,并有1個腦解剖部位的小血管閉塞)32例,腔隙性腦梗死組(腦梗死灶面積為<1.5 cm2)39例。對照組中男 61 例,女 39 例,年齡 40~76 歲,平均(58.72±9.46)歲。 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院后取靜脈血1~2 mL,注入專用稀釋液4 mL稀釋,置室溫下1~3 h進行測定。使用瑞典AC-900型15參數(shù)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試劑原裝進口。
檢測腦梗死患者PLT及MPV的動態(tài)變化,并與健康體檢者作比較,觀察梗死面積與PLT、MPV的關(guān)系。
運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腦梗死患者PLT低于對照組,MPV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體結(jié)果見表1。
表1 兩組PLT及MPV的檢測結(jié)果比較(±s)
表1 兩組PLT及MPV的檢測結(jié)果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n) PLT(×109/L) MPV(fl)觀察組對照組100 100 160.42±39.27*206.32±41.56 10.57±1.28*8.59±1.68
由表1可知,腦梗死患者MPV增大,血小板活性增強,血栓形成,消耗血小板,因此PLT減少。
腦梗死面積越大者PLT越低、MPV越高,不同面積腦梗死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面積腦梗死PLT及MPV比較(±s)
表2 不同面積腦梗死PLT及MPV比較(±s)
注:與小面積腦梗死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n) PLT(×109/L) MPV(fl)大面積腦梗死組小面積腦梗死組腔隙性腦梗死組29 32 39 127.68±42.46*182.96±46.52 193.67±51.30 12.17±2.04*11.41±1.28 10.54±1.79
由表2可知,MPV越大,血小板活性越強,腦梗死面積越大,消耗血小板越多,因此PLT越小。
血小板功能與其體積大小有密切關(guān)系,大體積血小板含有更多的致密顆粒,黏附、聚集功能較強[4-5]。本文觀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腦梗死后PLT明顯減少,且PLT數(shù)量與MPV呈反相關(guān),可能與腦梗死患者存在的微血管病變使PLT聚集、黏附增加、過多消耗有關(guān)。
MPV主要反映骨髓中巨核細胞增生、代謝及血小板生成情況。MPV增大往往是由血小板破壞增多引起血小板減少所致[6-7]。本文結(jié)果顯示,腦梗死組MPV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且病情愈重,腦梗死面積越大者MPV增大越明顯,與腦梗死面積大小呈正相關(guān)(P<0.05)。這主要是由于腦梗死急性期大量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活化及消耗,使循環(huán)血中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骨髓中巨核細胞反應(yīng)性地生成大體積血小板,導(dǎo)致MPV增大[8]。
綜上所述,動態(tài)觀察血細胞參數(shù)PLT及MPV可作為臨床上評估腦梗死病情和梗死面積、判斷預(yù)后的重要參考指標。
[1]王國強,孟慶蓮,田秋君,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變化的臨床研究[J].臨床薈萃,2000,15(12):568-569.
[2]趙穎,張建榮,楊芝紅.全血細胞分析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意義[J].寧夏醫(yī)學(xué)雜志,2006,28(1):33-35.
[3]Haver MV.Gear ARL Functional fraction of plarelet[J].J Lab Clin Med,2007,123:187-189.
[4]宮旭海,李雪松,鄧丹,等.青年腦梗塞患者血細胞參數(shù)變化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xué),2000,4(10):1638-1639.
[5]Hallenbeck JM.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accumulation in brain regions with low blood flow during the early postischemic[J].Stroke,2006,37:246-247.
[6]陳乃馨,王大力,張海霞.外周血白細胞動態(tài)變化對預(yù)測急性腦血管病患者預(yù)后的臨床意義[J].臨床薈萃,2004,19(11):631-632.
[7]范道豐,易興陽,劉凌,等.腦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細胞聚集體的研究[J].實用醫(yī)學(xué)雜志,2010,26(16):2933-2935.
[8]張晨光,涂曉艷,趙慶偉.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后全血細胞參數(shù)及血液流變性指標的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fù),2006,10(42):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