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尊輝,李華香,史建鵬
(東風汽車公司 技術中心,武漢 430058)
以往汽車設計時,往往只考慮車輛對乘員的保護程度,而忽略了對行人等弱勢群體的保護。隨著社會和汽車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對行人等弱勢群體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各國相繼出臺了行人保護法規(guī),加強對行人等弱勢群體的保護。我國在2009年出臺了行人保護法規(guī) GBT24550-2009[1],目前雖然屬于推薦性標準,但未來實施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車型開發(fā)的早期及時開展相關仿真分析有助于降低風險,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以某車型為例,建立了行人保護小腿碰撞分析有限元模型,并進行了仿真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使得該車型滿足行人保護小腿碰撞法規(guī)要求。
在GBT中,行人保護小腿碰撞評價指標有:小腿加速度、膝部彎曲角及膝部剪切位移,其碰撞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行人保護小腿碰撞評價指標
用于行人保護碰撞仿真分析的車輛模型只需要車輛的前半部分,包括發(fā)動機罩蓋、防火墻及其之前的部分、發(fā)動機艙內部的各種附件及前懸架等結構。一般截取B柱以前的車輛結構作為仿真用模型。車輛網格模型在hypermesh中建立,主要進行網格劃分和網格模型檢查,模型的設置主要在PAMCRASH中進行。圖1所示為建立的某車型行人保護有限元分析模型。
小腿沖擊器采用ESI公司設計的小腿模型,由兩個外覆泡沫的剛性件組成。沖擊器總長為926±5 mm,質量為 13.4±0.2 kg,如圖 2 所示。
根據GBT腿部碰撞區(qū)域劃分規(guī)則,行人保護腿部碰撞區(qū)域由保險杠角、保險杠上部基準線和保險杠下部基準線組成,該車型小腿碰撞區(qū)域劃分結果如圖3所示。
GBT中要求選擇最容易對行人小腿造成傷害的點作為試驗點,一般選擇車輛中間位置、前縱梁處以及保險杠邊緣的點作為目標點。車輛中間點位置碰撞角度最小,小腿容易產生彎曲變形;前縱梁處結構剛度比較大,小腿容易產生較大的加速度;保險杠邊緣泡沫比較少,容易對小腿造成傷害,該車型所選擇的碰撞位置如圖4所示。
GBT中要求:被切割的車身應牢固地安放在支撐架上;小腿沖擊方向應平行于車輛縱向垂直平面;小腿與保險杠第一接觸時刻,小腿底部應位于地面基準平面25 mm。仿真分析中,模型約束及載荷處理如圖5所示。
1)約束車輛截面處六個方向的自由度。
2)對小腿模型沿X向施加40 km/h的速度載荷。
3)小腿模型下端距地面基準平面25 mm。
利用PAMCRASH求解器進行計算,所選擇碰撞點的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仿真分析結果
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碰撞位置1膝部彎曲角已經超出法規(guī)要求的限值,碰撞位置2膝部彎曲角也比較大,接近法規(guī)限值,存在風險。由圖6及圖7可以看出,車輛上端前保險杠中間支架結構較弱,小腿上部缺乏足夠的支撐。
根據原方案(見圖8)的分析結果,提出加強車輛上端前部保險杠中間支架結構的剛度,為小腿提供支撐,減小小腿彎曲程度,新方案如圖9所示。
更改前部保險杠中間支架結構,優(yōu)化前后分析結果對比如表3所示。
表3 優(yōu)化前后分析結果對比
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小腿加速度略微有所增加,膝部彎曲角和膝部剪切位移均有所減小,膝部彎曲角滿足法規(guī)要求。優(yōu)化前后車輛上端變形如圖10、圖11所示,可以看出,車輛上部結構變形較原方案有所減小。
本文以某車型為例,建立了行人保護小腿碰撞分析有限元模型,并進行了仿真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使該車型滿足行人保護小腿碰撞法規(guī)要求。
[1]GBT24550-2209,汽車對行人的碰撞保護[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