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鋒,劉鳳奎
(蘭州交通大學,730070)
西寧鐵路地區(qū)西寧站樞紐綜合改造工程褚家營隧道全長3130m,位于西寧市境內。HDK172+970~HDK173+100段下穿蘭西高速公路,埋深3.2~9.8m。設計為雙線鐵路大斷面黃土隧道,隧道最大開挖寬度為12.56m,最大開挖高度為12.12m,最大開挖面積為122.65m2。該段圍巖為V級,處于黃土淺埋地段,地基為飽和的砂質黃土,承載力較低。由于地質較差,埋深較淺,故采用雙側壁導坑法施工。
隧道開挖采用人工開挖,應堅持“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原則循序漸進的施工。各導坑開挖應嚴格按照順序進行,并且各導坑的開挖面需保持錯開一定的距離。Ⅰ、Ⅱ導坑左右部開挖面應分別錯開3~5m,堅決避免開挖面平行。Ⅱ導坑開挖面應與Ⅰ導坑錯開3~5m,同樣,Ⅲ中導坑上部、Ⅳ中導坑中部、Ⅴ中導坑下部開挖面應分別與前一導坑開挖面錯開3~5m。
圖1 雙側壁導坑法工序正面圖
掌子面上半斷面設玻璃纖維錨桿,并根據(jù)施工情況必要時對上半斷面采用噴射C25混凝土封閉。各導坑每次開挖支護的長度控制在0.5m,二次支護1m為一個循環(huán),開挖后應及時支護噴錨。支護噴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80%以上時再進行下一步開挖。臨時鋼架的拆除應等洞身主題結構初期支護施工完,并經監(jiān)測判斷穩(wěn)定后進行拆除,嚴格控制拆除順序及拆除長度,臨時支護拆除長度達6m時,應立即施作二次襯砌。每次拆除臨時支護不應超過2榀鋼架,拆除時應加強監(jiān)控量測。
隧道開挖過程中,對首先開挖的Ⅰ導坑左部,進行了開挖進尺的優(yōu)化研究。在Ⅰ導坑開挖時,分別在開挖進尺為0.4m、0.5m、0.6m、0.8m四種情況下,一次開挖2榀,對Ⅰ導坑左部洞口頂部沉降量進行監(jiān)控量測。四種情況下的監(jiān)控量測值變化曲線如圖3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開挖進尺的增大,導坑洞口頂部的沉降值也隨著增大,但也不能太小,太小了費工費料而且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因此,在各導坑開挖時,要嚴格控制開挖進尺。開挖進尺為0.4m、0.5m的情況下,沉降值相差不大,從經濟和安全角度綜合考慮,選擇0.5m的進尺更為合理。
臨時支撐的拆除應在初期支護完成后,監(jiān)控量測穩(wěn)定的情況下予以拆除,每次拆除臨時支撐不應超過2榀鋼架。臨時支撐的拆除順序及拆除長度,影響著隧道整體的穩(wěn)定。在拆除初期,分別在三種不同的拆除順序下,對隧道洞口頂部的沉降情況進行了監(jiān)控量測。第一種拆除順序:①→③→②→④;第二種拆除順序:②→①→③→④;第三種拆除順序:③→②→①→④。三種不同的拆除順序下分別在Ⅰ、Ⅱ導坑左右部初支與臨時支撐連接點及Ⅲ導坑頂部布設監(jiān)控量測點。各拆除順序下各部位沉降值如圖4所示。
圖3 各拆除順序下的各部位沉降值變化曲線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種拆除順序優(yōu)于第二種拆除順序,第二種拆除順序優(yōu)于第三種拆除順序。第一種拆除順序下的各部位沉降值最小,那么隧道的穩(wěn)定性也最好。因此,在臨時支撐的拆除時,應嚴格按照第一種拆除順序進行,拆除長度宜控制在6m。
隧道在開挖、初支、臨時支撐、二次支護、臨時支撐拆除、二次襯砌的施工過程中,進行多次監(jiān)控量測,隨時量測隨時記錄。最終在已經施工完成的段內,對隧道拱頂上部地表的沉降做了統(tǒng)計分析。以隧道中線為中心向兩側每隔3m對稱布置觀測點,累積地表沉降值如圖5所示。
圖4 地表累積沉降量變化曲線
由此得知,隧道施工完畢后,拱頂及路面沉降規(guī)律如上圖。隧道中線上方沉降量最大,越向兩側,沉降值越小。隧道上方實際地表累積沉降規(guī)律呈“漏斗型”分布,最大沉降值7.1mm,不僅滿足了隧道自身結構的穩(wěn)定性要求,而且不影響隧道上方高速公路的通行。
隧道開挖前,在掌子面上半部分設置長10m,間距1.5×1.5m的玻璃纖維錨桿。Ⅱ導坑開挖前,在Ⅰ導坑開挖面上以同樣的要求設置玻璃纖維錨桿。Ⅴ中導坑下部開挖時應在Ⅳ中導坑中部以同樣的要求設置玻璃纖維錨桿。這樣可以減少在下一導坑開挖時,對上一導坑的擾動,從而不會過大的影響結構的穩(wěn)定。玻璃纖維錨桿的設置,增強了自身導坑的穩(wěn)定,也為下一導坑的開挖提供了安全保障。進一步提高了圍巖的自承能力,增強了隧道結構的整體穩(wěn)定,為黃土、淺埋地質下隧道安全可靠施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各導坑在開挖時,應嚴格按照開挖進尺開挖。開挖后,應立即進行型鋼支護,并掛網噴射混凝土封閉。在各導坑開挖后,進行型鋼初期支護時,在型鋼腳部設置30×30×10cm的混凝土支撐墊塊。支撐墊塊的設置,有效的避免了初期支護時型鋼在凹凸不平的支撐面上容易發(fā)生失穩(wěn)的不利情況,大大提高了型鋼支護時的穩(wěn)定性和承載力。還可以保證型鋼腳部平面的平整,從而在底下一導坑開挖后,與其支護型鋼的平順連接。
導坑開挖后,在初期支護型鋼架設完成時,分別在Ⅰ左、右導坑左右兩邊拱腳部分設置長3.5m的外徑42mm的鎖腳錨管,Ⅱ左、右導坑分別在左、右拱腳處同樣設置。鎖腳錨管的錨固與鋼架的連接,充分提高了鋼架的整體和穩(wěn)定性,有效的避免了鋼架的脫空與滑落。也控制了開挖過程中洞內的水平收斂位移,從而充分的發(fā)揮了型鋼初支的受壓承載力。
初期支護完成后,及時用混凝土噴射封閉,緊接著進行二次支護。二次支護采用格柵鋼架進行支護,格柵鋼架支護完成后,用混凝土噴射封閉。格柵鋼架的設置,進一步提高了隧道洞身的穩(wěn)定性,為臨時支護的拆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次支護完成后,洞內的水平收斂位移及拱頂沉降都有顯著改善,同時,有利于拱墻二次襯砌的施作。
雙側壁導坑法在黃土淺埋地段大斷面隧道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顯著的改善了洞內的水平收斂位移及拱頂沉降值。但是在開挖及支護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開挖進尺及臨時支撐的拆除順序等關鍵技術,還可以通過設置玻璃纖維錨桿、鎖腳錨管、格柵鋼架以及型鋼腳部設支撐墊塊來優(yōu)化支護參數(shù)。隧道施工過程及施工完成后,地表累積沉降量以隧道中線為中心向兩側呈“漏斗型”分布。通過優(yōu)化支護參數(shù)、控制關鍵技術應用雙側壁導坑法,大大提高了支護承載力和隧道結構的穩(wěn)定性,在黃土淺埋地段大斷面隧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TB10003-2001 鐵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2]王華川.超大斷面黃土隧道雙側壁導坑法施工過程受力分析.碩士學位論文,2009
[3]王學斌.超淺埋大斷面隧道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J].市政與交通建設,2012(06)
[4]王志,杜守繼,張文波,李迎九,吳雪萍.淺埋鐵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沉降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9(06)
[5]郭銳陽.雙側壁導坑法在淺埋、偏壓及軟弱圍巖隧道中的應用[J].應用科學,2010(02)
[6]張臻榮,沈文釗.鄭西客運專線秦東隧道淺埋偏壓地段雙側壁導坑施工技術[J].隧道/地下工程,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