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琳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太原府商人在晉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祁縣、太谷、榆次,與平遙、介休、汾陽等地晉中地區(qū)的商人,在晉商中實力最強,特別是首創(chuàng)票號以后,執(zhí)全國金融之牛耳,至道光、咸豐年間,達到其發(fā)展的頂峰。商人對當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①,對戲曲的發(fā)展同樣起了重要作用。在清代的太原府,晉商對戲曲貢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劇場建設,包括其家宅內的庭院劇場,家族共有的祠堂劇場,及對公共劇場主要是神廟劇場的支持。
商家在自家庭院廳堂演戲大概有三種情況:一是唱堂會戲。舉凡婚喪嫁娶、祝壽、滿月、迎送貴賓等,請演員助興。太原府一帶的習俗是東家隨意點唱,然后以東家的滿意程度給予“單賞”,即給某個演員以賞金;或“公賞”,即賞給戲班。二是自樂班演唱。許多商家在家里辦有自樂班,有時是業(yè)余愛好者自演自樂,有時是請演員與業(yè)余者一起娛樂,還有一種就是純由名伶“匯演”,東家會集親朋觀賞。三是在家里辦戲班排練表演。
其時,富家在其廳堂演劇已成風氣,劉大鵬感慨太谷“北街一宅中演劇,甚為熱鬧。言其中觀者,男女混雜,不成事體,風俗如此,太谷縣令并不禁止,一任愚夫愚婦肆行,殊失父母司民之義矣”[1]64。這些演唱都需要場所,大多利用廳堂或庭院空場。但商家因資金雄厚,宅院寬敞,再加上“東火分離”后,東家有了大量的閑散時間,唱戲娛樂成為他們消磨時間的重要方式,也成為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有的東家甚至耽于此不能自拔,這就使一些商家干脆擴展宅院功能,在庭院里建起戲臺,修成戲院。這類兼有或專門用來演戲的庭院,在晉中一帶被稱作“戲臺院”,因其設于庭院,本文暫稱其為“庭院劇場”。戲臺院現(xiàn)在可確考知的有祁縣張莊南村云生班小戲臺院、徐溝王家“天祿堂”戲樓院、青龍鎮(zhèn)王家“德潤堂”花園戲臺院、太谷孔家大院由原主人孟家建的戲臺院、祁縣渠家戲臺院、太谷曹家“三多堂”西戲臺院和東戲臺院等6處。另外太谷東場村財主王虎兒,人稱虎財主,“曾在村中建造東西樂亭兩座,動輒邀來名班演唱,歌聲連日不息。”[2]112似也是庭院劇場,如果是公共劇場,不會動輒演唱,也不會連日歌聲不息。還有同治四年王鉞籌辦四喜班時,也提到需設立“戲房”[2]29。后人回憶其辦班時“當即修建了一處‘下處院’,專攻‘打戲’之用?!保?]53
最早的是云生班小戲臺院,約建于嘉慶年間;其次是四喜班可能建過的“戲房”,在同治間。其它創(chuàng)建時間已不可確考。這些都是有關文獻著作捎帶提到或筆者田野考察時了解到的,肯定還有大量的庭堂戲院已毀失湮沒,既失載,也被人們遺忘。但我們相信,建庭院劇場曾經成為富豪大家的一時風尚。特別是領辦戲班的商家,可能許多都建過戲臺。還有大量的庭院演出是搭建臨時戲臺,岳彩光后人岳英炳講,云生班的開臺戲是在本村南財主家唱上馬戲,因演唱的時日長,竟致“卸臺時已有麻雀在里面壘窠下蛋。”[3]90“卸臺”顯然是指拆除臨時搭建的戲臺。
上列戲臺院現(xiàn)在多已不存,只知道些大概情況。其中,“云生班”小戲臺院,嘉慶三年(1798)祁縣張莊南村岳彩光承起云生班時“拔出府宅南院蓋一小戲臺教戲,掛有匾額,上書‘秦妙更晉’,落款為嘉慶三年?!保?]16據王易鳳先生考察,岳家的戲臺院遺址尚存,“院內原有過廳,為岳家親屬及賓客看戲之所。南廳若干間,為娃娃班孩子們的住所,南廳檐前約三四米處,左右有柱底石,并有窠臼,為搭臺立柱之用,東西柱相距六七米寬,檐前凳板搭臺,是為前臺。院內北房和東西廂房,為看戲中主客休息之所與教師老藝人之宿舍,其規(guī)模亦相當可觀?!保?]89其匾額是懸于戲院大門上,題的是辦戲班的宗旨。從王先生的描述看,岳家的戲院已是成熟的庭堂式劇場,戲臺座南朝北,東西有廊房,對面有過廳作看廳。戲臺為南房出廈,面寬六七米也算比較大了。南房既住人,演出時就是后臺。徐溝王家“天祿堂”劇場,據殷俊玲描述:
戲樓座南向北,脊獸橫臥,兩檐對飛;臺高一尺余,臺前有袖珍圍欄。木板臺下,埋有共振大甕,改善了戲樓的音響效果。臺前,有東、西、北三座小巧看樓環(huán)而圍之,形成一個百十平米的樓中之園?!礃窍的窘Y構,上下兩層,雕梁畫棟。主看樓還有專門供內眷看戲的地方,看戲人可居高臨下,一覽無余。②
筆者據此線索去了解,此戲院確有過,但現(xiàn)已不存。從描述分析,戲樓座向仍似神廟習慣,坐南朝北。從觀賞角度,這種座向不利采光,尤其下午演出時,觀者逆著陽光,但主要服務主人的劇場,還要堅持北為尊的傳統(tǒng)。這既是習慣使然,也體現(xiàn)出戲曲演員的社會地位。作為百十平米的庭院式小劇院,還特別注意了音響效果,即在臺基里置甕以擴音,還讓整個劇場四面圍合以圈音。劇場的設施也很健全,有三個看樓,且有男女之分。但考慮如此周全的劇場,還是沒有想到建成室內的,基本上是對神廟劇場的模仿。陽曲青龍鎮(zhèn)王家“德潤堂”戲臺,建在王家有名的花園里,也被當地老者稱為“戲院”,供家班演出使用。這個家班有五十多號人,唱中路梆子③。
庭院劇場現(xiàn)存3處,為太谷孔家大院戲臺院、祁縣渠家大院戲臺院和太谷曹家三多堂戲臺院,其中孔家戲臺院是原有建筑,后兩處為開發(fā)旅游時重建。下面逐一考察:
圖1 孔家大院戲臺平面圖
孔家大院即孔祥熙宅園,位于太谷縣城上觀巷?!翱准掖笤骸北緦偬雀簧堂霞业恼?,民國十四年(1925)孔祥熙從家道衰落的孟家后人孟廣譽手上購得,并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孟氏家族于元至正年間由山東遷居太谷,明清時期發(fā)展成太谷巨商。孟家的各項商務中,最出色的是經營銀爐,即熔鑄白銀,用于開標時商家間的結算。孟家熔鑄白銀因成色高,享有很高信譽,加蓋其“孟合”號印,即可放心結算與使用?!稌x劇百年史話》言:“當時太谷城內有孫、孟兩戶財主,孫家在東半城,孟家在西半城?!保?]79傳到清光緒間孟儒珍時,連遭劫難,特別是兩個兒子因參加義和團被囚押后,當時在太谷的美國基督教公理會代表以釋放二子為條件,強占孟家縣城東門外的另一處稱“孟家花園”別墅式住宅。時在太谷私塾任教的劉大鵬記其事云:“聞太谷城于前二日,洋人埋葬去年被誅之洋夷,所葬之地,乃孟氏之花園,恃勢霸占,官具聽洋夷之指使,小民何敢抗其霸占田地房。”[1]100孟家從此一蹶不振,到民國間孟廣譽時,已靠拆賣房產度日,孔祥熙乘機以兩萬銀元購走?,F(xiàn)存院落為孟家歷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逐次完成,由正院、書房院、戲臺院、廚房院、賬房院“墨莊院”、西偏院六個院落組成,并有東花園、西花園。
戲臺院始創(chuàng)年代不詳,是入大院后坐北朝南、由東到西排列的第三座院落。其布局類于山西民居窄院,正南硬山頂房五間,前出廈一間作戲臺;東西廊房各五間,為看廳;正北過廳三間,因民國二十三年蔣介石夫婦曾經住過一次,稱“客居廳”;過廳西又有耳房;過廳北為大院的西花園。(圖1)
戲臺之后臺與前臺相對獨立,三面觀。前臺卷棚歇山頂,后臺之單坡與前臺整體出前坡?;壹够彝?,前后臺整坡后脊砌刻花牙子圖案磚,正脊、垂脊、戧脊雖雕刻繁細,但當設獸處均置輪廓略似獸之花磚,顯示民居戲臺對建筑等級要求的忌憚。前后臺臺基平面整體呈凸字形,沙石階條石壓邊。方磚墁地,前臺臺基周邊有兩磚從磚之大小及砌筑方式,顯系后加,蓋演出實踐中發(fā)現(xiàn)空間不足而后加以改進,使臺基整體上寬出柱外1.93米,達到寬8.06米,進深4.3米,空間大體可滿足演劇要求。前臺左、右、前各設踏道三級。鼓鏡礎,圓木柱,柱頭前檐置粗壯大額,兩山面則設截面為矩形的細額枋與平板枋。前檐、左右山面各設斗拱四攢,均五踩雙下昂里轉雙翹。其中角科三縫,耍頭與昂頭刻作草龍頭。前檐大雀替為新補。兩前角斗栱上置抹角梁,上墊老角梁承踩步金梁與下金桁交接,踩步金梁上又以柁橔承上金桁,以脊瓜柱承雙脊桁。為與后臺形成單坡,后脊瓜柱高于前脊瓜柱。后金桁為后臺前檐檐桁,再高于后脊桁。通進深六架。因建筑體量小,雖看來華麗,而結構簡練。后臺五間,其中次間面闊既窄于明間,也窄于稍間,設板門,演出時拆去即可作上下場門。明間又出小門樓,雕垂花柱并彩繪以作戲臺之裝飾。(圖2、3)
圖2 孔家大院戲臺
圖3 孔家大院戲臺院看廳
東西看廳為硬山頂,單坡,通面闊14.2米,進深3.35米,后人加設窗戶,本來是廊。過廳為卷棚頂。院落寬8.5米,深20.4米。據介紹,前臺臺基下有甕,以作擴音,再加上院落四面以高達4.6米的墻圍合,形成回音效果。從整體布局及各建筑的造型看,雖不演劇時可兼作他用,但更突出劇場功能,是專門的庭院劇場。
渠家在清代是祁縣的商業(yè)巨族,其先祖明朝初年即開始搞販賣,到清咸同間達到輝煌。其家族的生意分兩類,一是商業(yè),即經營茶葉、食鹽、綢緞、糧食、藥材。其中長裕川茶莊是晉商中開設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茶莊之一。二是金融業(yè),以百川通票號和三晉源票號影響最大。最興盛時商號數百座,遍及全國各大中城市、水旱碼頭[4]455-461。渠家大院位于祁縣城內,由南北走向的“五進穿堂院”的長巷道及東西向巷道將牌樓院、統(tǒng)院、北院、南院、書房院、戲臺院、客廳院等聯(lián)結一體,戲臺院居大院東南角。
渠家大院戲臺院可能建于清咸豐年間,創(chuàng)建者是渠源凎,即辦上下聚梨園之“金財主”。但原戲臺院抗戰(zhàn)時已被日軍燒毀,現(xiàn)存為近年重建,與舊貌比改變較大,但重建前遺址尚存,固重點考察其平面布局。(圖4)戲臺院寬15.1米,深28.2米,建筑以外寬4.8米,深16.7 米。(圖5)戲臺坐南面北,臺基通面闊16.2米,重修后的戲臺居其中,通面闊 9.3米,其中明間5.1米。剩余空間左右建耳房作戲房。戲臺臺基高0.73米,比戲房向前突出約0.9米,可見原來戲臺很寬闊。這也符合主人金財主喜歡排場的性格。東西兩側設看樓,各面闊4.3米,深1.3米,現(xiàn)建一層五間,但據傳說原為二層。正北設院門,出廈作門廳。院門外西側有題“養(yǎng)心齋”的三小間房屋,供關帝神。四面院墻高大聳峻,均超過單坡建筑的后檐墻,音響效果一定不錯。渠家大院戲臺院是現(xiàn)存三所中面積最大、院墻最高者,想當年也是最豪華氣派的戲臺院。在這個戲臺院里,金財主承起聚梨園戲班,對中路梆子樂器、坐場方式、唱腔進行新的探索和改革,對中路梆子的最終形成影響深遠。但由于渠源淦耽于享樂,最后生活無著,竟至將大院典給了自己的堂兄渠源潮。戲曲往往與衰敗結合,這是影響人們戲曲價值判斷的重要因素。
圖4 渠家大院戲臺院平面圖
圖5 渠家大院戲臺與看廳
太谷縣北洸村曹家,明末清初在關外發(fā)跡,到道咸時期達于極盛,六百四十多個商號遍布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俄、日、英、德等國。其經營項目有茶葉、絲綢、顏料、皮毛、典當、帳莊、錢莊、票號等等。曹氏家族在生意上實行合資共管,由家族公推一人執(zhí)掌商務。曹克讓舉人出身,光緒二十年開始主持曹家商務,經歷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曹家開始衰敗。曹克讓本人對經商熱情不高,喜歡游山玩水,搜買字畫,也嗜好戲曲。現(xiàn)存曹家大院,是曹家原有“?!弊衷骸ⅰ暗摗弊衷?、“壽”字院、“喜字院”等十多處大院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處,屬“壽”字院,包括十五個小院共二百七十七間房舍。因其中的三所主院觀察第、中憲第、衛(wèi)守府分別俗稱“多子院”、“多福院”、“多壽院”,故又叫“三多堂”。
三多堂內有兩所戲臺院,分別位于大院的西南角和東南角。(圖6、7)據當地人介紹,原兩個戲臺已被毀壞,近年按原樣重建。西戲臺院原為書房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三多堂貫通東西的甬道之高墻設門設踏道三踏進入,由北面的門廳、東西廂房、南房及由南房出廈的戲臺組成。門廳五間,與東西各三間廂房相通圍合而成“凹”型整體建筑。門廳明間前后設門進出,門廳次間、東西廂房面闊9米,進深4.1米。向院里一側均在檻墻上設窗,檻墻高約1.5米,窗設軸可開合。曹家喜歡冬天鬧票演戲,觀劇時推開窗戶,既可盡覽戲臺,又不致過于寒冷。三圍合房舍每梁頭都向前檐伸出,下設雕花垂柱,柱間以額、由額相牽,飾以雕刻龍頭、雕花板,再加彩繪,極其富麗。南房五間,明間設門一道四樘,今內部仍以書房式樣布置,設孔子“先圣像”、“學而不厭”匾。
圖6 三多堂西、東戲臺院平面圖
圖7 三多堂西戲臺院小戲臺
明間出廈為戲臺,與南房構成“凸”字形,但戲臺結構獨立,與房不相連接,是四角立柱的卷棚亭式建筑。由此判斷,戲臺可能是書房院改戲臺院時添建。戲臺平面接近正方形,進深略大于面闊,各3.9米和3.1米。臺基高0.2米,兩踏,臺面方磚墁地。壓闌石砌邊,設石護欄(新做)。戲臺三面觀,前、左、右護欄均開口設踏。東、西均有空場,與鄰院設門相通。演員演戲時,既可從南房“后臺”,亦可從左右上下進出。院落寬9.3米,深8.75米,是可供室外觀劇的空間。東戲臺院布局與西戲臺院完全相同。設兩個戲臺院,可能有些分工,比如家眷與鬧票的客人不宜每天廝混在一起,戲曲內容也有當時觀念下的婦女兒童不宜,還有聚會的人太多時一個戲臺院不足使用,也可分兩頭進行。傳說曹家還有過木制移動戲臺,解放初期尚存,可惜具體形制已不得而知。
曹家沒有像渠家一樣辦戲班,而是用鬧票辦自樂班的辦法,請各路名伶聚會“匯演”,成為中路梆子藝人最重要的交流場所,也成為戲曲改革的策源地之一,在中路梆子戲曲史上影響至大。曹家人甚至親自參與戲曲改革,曹三少曾給“富根旦”陳富根譜《教子》中的一段新腔,改“先黑后紅”為“先紅后黑”,唱來華麗、俏皮[2]169。王永年老人回憶,曹家鬧票時,“東院專供‘會演’自樂之用,全體藝人都在這里吃住,演唱另有大廳?!畷荨瘯r藝人在廳上演唱,村人可在廳外觀看”[2]202。這里供人吃住的“東院”可能指一進東門甬道南側的“東門院”,而演出場所“廳上”可能就指兩個戲臺院。當然,曹家不止鬧票時演戲,有喜事要專門請戲班助興,劉大鵬在太谷私塾教書時,“今日東翁嫁女……婿之父曹孝廉克讓,婿家演劇兩班以賀喜,可謂盛矣”[1]109。
總體上,庭院劇場都是既保留晉中一帶“窄院”布局,四面圍合,凸凹相契,音響效果良好,又移植了神廟劇場戲臺座南面北的傳統(tǒng),突出觀戲者與演員的尊卑。但因整體空間較小,戲臺也相對狹小,無法表演規(guī)模宏大的大戲,保留了廳堂氍毹表演折子戲的傳統(tǒng);劇場功能完整,均設有看廳與戲房。
晉商推動建設的另一類劇場就是祠堂劇場。我國古代社會的大部分時期是不允許普通庶民之家建祠堂的,《禮記·祭法》有“庶士庶人無廟”的規(guī)定。到宋代朱熹仍強調“庶人無廟,可立影堂”。直到明嘉靖十九年,才由禮部尚書夏言上疏,建議“詔天下臣民建立家廟”,并獲嘉靖皇帝批準④。晉商的崛起,一般都是經過數代人的相繼努力,家族成員的共同幫扶實現(xiàn)。發(fā)家后的晉商,既是血緣共同體,更是經濟共同體,晉商的生意大部分是家族式的管理與分配。為了追念功勞卓著的祖先,為了增加家族的團結,也為了強化對族人的管理,常常建立祠堂。現(xiàn)在可確考和尚存的商家祠堂劇場有太谷任村賈氏祠堂“至誠宮”劇場、榆次車輞村北常祠堂劇場和南常祠堂劇場三處。其中至誠宮、南常祠堂均已不存,北常祠堂及其劇場經重修尚保存完好。據《常氏家乘》記載,南常祠堂建于光緒二十一年,南面正中為門,門內有茶亭、樂亭[5]94。可知樂亭建于大門內。另外榆次羅家莊村也有一處祠堂正殿與戲臺均尚存的祠堂劇場,但有關羅家及其祠堂的相關情況還不清楚,需進一步考證。下面重點介紹至誠宮劇場和北常祠堂劇場。
“至誠宮”現(xiàn)已不存,但至今在晉中一帶都很有名,當地流傳“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要看好戲上任村,任村蓋的至誠宮,上午唱的《七星廟》,下午唱的《梵王宮》。”可見至誠宮正是以唱好戲出名。至誠宮是太谷任村賈氏祠堂。賈家于明末遷居任村,經五代,約當清嘉慶年間在關東做生意發(fā)家。發(fā)跡后的賈家既經商又讀書做官,約于嘉慶末年開始興建家祠,修建十幾年到道光四年才最后竣工。據介紹,嘉慶間最早建好的一處院落,正北為正殿,南面是戲臺,東西兩側還有看樓。以后陸續(xù)建老爺閣、過廳院、場房院,四院南北串聯(lián),其東側建有花園,并又在宮門口建起一座戲臺。建成后的至誠宮占地三十余畝,共有房屋四百余間。宮內除供奉祖先外,還供著關帝神和狐神。這是一處由家族所有,集祖祠、神廟、園林,兼有祭祖、祈神、游樂、演戲多功能的建筑群。至誠宮在嘉慶間即建起祠堂劇場,并建有看樓等配套設施,可能開了當地祠堂劇場的先河。一組建筑里建兩座戲臺也屬少見。至誠宮演戲概由賈家出資,據介紹每月都要演一臺,每年的二月初三、四月二十三、七月二十二、八月十五還要在內、外兩座戲臺上唱戲三天⑤。而據《晉劇百年史話》記載,賈家在其“至誠宮”每年至少演九臺祭祀性好戲。演戲時有個規(guī)矩,本族人坐轎車來看戲,皆可直接趕車進廟內,然后分赴男女看臺落座;而外姓人無論貧富,一律步行進廟,只能站著看[2]125。至誠宮不但唱戲多,還要請好戲班唱好戲。榆次的兩位莊稼漢戲迷“憨夢虎大爺”和“春和大爺”,“有一次聚梨園班在太谷任村唱全本《蝴蝶杯》,這二位硬是帶著爆玉米花和炒豆豆,每日往返近百里,一場不誤地從開鑼看到收場?!保?]4《晉劇百年史話》還抄錄了一份王永年保存的上下聚梨園在至誠宮演出的戲單[2]54。
榆次車輞村常氏自遷至車輞村第八世常威開始發(fā)家,常威的的長子常萬玘與三子常萬達析產后,以兩支在村里的居住方位,萬玘后代為南常,萬達后代稱北常??滴跄觊g常威到張家口經營榆次大布起家,以后南常以國內貿易為主,北常則以對俄貿易為主。北常以張家口為基地,在中國商人中第一批到恰克圖,以茶葉為主,兼營絲織品、瓷器、手工藝品等,向俄方出口。歷經乾、嘉、道、咸、同、光、宣七朝,在長達一百五十余年的外貿中,常家獨占鰲頭,最盛時以“大德玉”為中心,“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獨慎玉”、“大珍玉”等五大字號聯(lián)袂經營,成為中國外貿第一世家。巨富的北常,除了陸續(xù)建起慎和堂、雍和堂、謙和堂、養(yǎng)和堂、元和堂、體和堂、清和堂、貴和堂、錦和堂、崇和堂等連片住宅外,從光緒五年開始興建祠堂。此時正是光緒三年大旱之后,常家兼以賑濟饑民,饑民參加建設,無論優(yōu)劣都給管飯,至光緒八年建成。常家祠堂坐北朝南,三進院。由南而北大門七間,大門南出廈三間,懸“常氏宗祠”匾;門北又建抱廈三間為戲臺。(圖8、9)頭進院與二進院以七間過廳相隔,廳南單設廊三間,上懸“光前裕后”匾。過廳當心三間作門廳,剩余兩側二間作耳房。進門后以享廳三間分隔二進院和三進院,兩院東西兩側各建廂房五間。三進院正北建正殿五間,供奉祖先牌位。正殿硬山頂,灰脊灰瓦,脊飾豐富。出前廊,柱頭施大額、小額。額上置斗拱,柱頭科外,平身科每間三攢,均五踩雙下昂。
圖8 常家祠堂戲臺圖
圖9
戲臺卷棚歇山頂。臺基高1.25米,與大門為一體,向院內凸出,磚砌,階條石砌邊。明間破臺基開通道,通道兩側上沿開窩角,置厚木板將臺面覆平即可演戲。戲臺進深3.8米,通面闊7.46米,其中明間3.96米,其寬度約為次間兩倍。鼓鏡礎,柱頭前后檐和兩山面都通置大額,其中后檐大額兩側延伸,共達五間,使之更顯得與大門合為一體。斗拱前檐六攢,后檐因大額加長共六攢,兩山面各四攢。均七踩三下昂,其中柱頭科耍頭刻作龍頭,角科耍頭刻作整條小龍。角科三縫,以把臂拱相牽。其梁架結構,以四隅抹角梁承起與下金桁搭交之踩步金梁、老角梁而成歇山。戲臺前檐中懸清光緒五年八月由巡撫曾國荃親題“義關風雅”匾,蓋褒獎常家以蓋樂樓賑濟饑民的善舉。
清光緒五年、二十一年,常家在祠堂舉行過兩次盛大的祭祖活動,祠堂樂亭上要奏樂、演戲。此外,年祭、節(jié)拜、喪拜、婚拜時,有時也會演戲。有科考得中,更要熱鬧一番,據劉大鵬記載,光緒二十三(1897)年十月初三日“榆次東(車)輞村常氏富家,今科得拔貢一,得舉人一。同年兄弟獲雋,可謂盛矣。聞翌日優(yōu)觴賀喜,奎星神前兩班戲,其宗祠前戲一班,不惜銀錢。”[1]77常家本來就熱衷戲曲,“東伙分離”后,常家長者為了不使后輩混跡社會,粘染惡習,“數輩相傳在府上舉辦‘老六音’、‘少六音’自樂班,使子女遣興管弦戲曲,有所營干和寄托,陶冶性格或情趣——這是當時晉中一帶許多大戶人家所以承戲、鬧票的內在原因,好多財主們的戲班和票社就是這樣承起來的。常家的第六當家、十二當家、十三當家就喜歡鬧這樣的動‘家窩子’自樂班?!保?]161名伶王慶娃就是常家自樂班的??停€曾在車輞常家文人的幫助下,為常家整理和抄錄晉劇劇目和曲譜[2]171。光緒二十年,常家還出錢支持冬天閑時經常來一起鬧票的五臺人鄭三印,在太谷韓村辦起正式的戲曲班社“乾梨園”娃娃班。
圖10 凈信寺戲臺
商家不僅興建屬于“自家”的庭院和祠堂劇場,還大力支持彼時幾乎是唯一的公共劇場——神廟劇場。通過考察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太原府所屬縣大部分神廟的樂樓、戲樓新建于康乾年間,商家是重要的推動者。在清代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又普遍出現(xiàn)過一次修繕高潮。特別是這次修繕與改擴建工程投資之巨、規(guī)模之大,都是每個廟宇歷史上歷次修建無法比擬的。現(xiàn)存的許多廟宇的最后面貌就是在此時最終形成。其最主要的支持力量就是商家,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贅⑥。
注釋:
①這方面研究可參考殷俊玲《晉商與晉中社會》,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殷俊玲《晉商與晉中社會》,人民出版社2006,第231頁。筆者向徐溝查詢,此院及其戲樓均已不存。
③青龍鎮(zhèn)王家戲院的情況由青龍鎮(zhèn)劉杰老人提供。劉杰,男,80歲。采訪時間:2009年7月21日,地點:劉杰家中。
④相關考述見車文明《宗祠劇場研究》,《中華戲曲》第42輯,第4頁。
⑤“至誠宮”的相關情況,據2010年1月28日筆者采訪賈氏后人賈聲祿(男,70歲)筆記,結合程雪云《“要看好戲到任村,任村有個至誠宮”——任村賈家及其至誠宮的傳說》(內部資料)整理而成。
⑥這方面研究,可參考拙文《太原市晉源區(qū)太山寺劇場考論》,發(fā)表于《藝術學界》第四輯,2011年1月第1版;《信仰變遷與劇場興盛—山西陽曲縣黃花洞神廟劇場考論》,發(fā)表于《藝術學界》第6輯,2011年12月第1版;《山西太谷圓智寺劇場考論》,發(fā)表于《中華戲曲》第42輯,2012年12月第1版。
[1]清·劉大鵬.退想宅日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2]王永年講述,劉巨才、段樹人編寫.晉劇百年史話[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王易鳳.山右戲曲雜記[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1.[4]高春平.晉商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9.
[5]程光,梅生.儒商常家[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