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涵 銀燕
摘 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切實掌握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狀況。調查組以問卷調查方式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多數(shù)大學生有著正確、積極、健康向上的愛國主義認知,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內容有著較高認可度,部分大學生存在愛國主義認知單薄和錯位的情況。因此,必須不斷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找準愛國主義教育的切入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
關鍵詞: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調查
中圖分類號:D42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9-0198-03
十八大報告指出:“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讓青春煥發(fā)出絢麗的光彩。”[1]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題和重要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在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轉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應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為切實掌握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狀況,以有針對性地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內,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內容,把愛國主義教育整合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我們對某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本次問卷調查。
一、調查路徑和基本狀況描述
本次調查的對象,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某高校1-3年級的在校大學生共564人進行問卷調查。男生459人(81.4%),女生105人(18.6%);一年級204人(36.2%),二年級223人(39.5%),三年級137人(24.3%)。
調查應用自行編制的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狀況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問卷),問卷包括14個問題,每個問題有2-5個答案,只選其中1個最符實際情況的答案。問卷由思政輔導員組織班級學生填寫,共發(fā)出調查表600份,收回后剔除項目回答不全的調查表,實際有效調查564人(有效率94.0%)。調查所得數(shù)據(jù)使用SPSS17.0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現(xiàn)狀的具體分析
愛國主義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tǒng)一[2]。因此,我們從以下七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現(xiàn)狀。
(一)大學生有較強愛國主義情懷,關注國內外重大時事
對于祖國的深厚情感必定是建立在對祖國國情的了解之上。因此,關注國家發(fā)展和與國家利益相關的重大時事,是衡量愛國主義情懷的一個重要標準。
調查問題一“一周內,你通過電視、網(wǎng)絡或其他方式關注時政新聞的次數(shù)”,34.8%的學生選擇“0-2次”,30.5%的學生選擇“3-5次”,34.8%的學生選擇6次以上;問題二“你知道釣魚島位于哪個海域嗎?”,58.2%的學生選擇“東海”,29.1%的學生選擇“南中國?!?,12.8%的學生選擇“渤?!?。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shù)學生具有較強的愛國主義情懷,對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持了高度關注的態(tài)度,尤其是面對國家利益相關、重大突發(fā)事件問題時,廣大學生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愛國情感。在近幾年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在面對國家領海領土主權之爭問題時,大學生緊密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從內心深處認同支持祖國;在面對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抗震救災斗爭,廣大青年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責任心與自覺性。這些都體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感高,能理性看待發(fā)展中的問題
在當代中國,愛國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的中國。愛國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社會主義則是愛國主義的內涵要求和發(fā)展方向。
調查問題三“你對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的歷史怎么看?”,92.2%的學生選擇“既有成績、也有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7.8%的學生選擇“不清楚”;問題四“看到我們的國家飛速發(fā)展,國際聲望越來越高,你的感覺?”,22.7%的學生選擇“非常自豪,為我們的國家的進步喝彩,中國加油!”,42.6%的學生選擇“自豪,我們的國家慢慢步入大國的行列,但是和發(fā)達國家比起來還有很大一段距離”,34.0%的學生選擇“沒有自豪感,我們的國家的體制不健全,國民的素質普遍不高,和西方的發(fā)達國家比起來差距還很大”,0.7%的學生選擇“沒有任何感覺,我對國家的發(fā)展不了解?!?/p>
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較高;對于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際地位日益增強,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表現(xiàn)出極大的民族自豪感,而對于我國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理性看待。
(三)大學生對于祖國及個人的發(fā)展較為樂觀,但部分學生自我本位意識強烈缺乏奉獻精神
江澤民同志說:“愛國主義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在今天,我們講愛國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把個人的理想和事業(yè)融匯于祖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盵3]因此,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引導大學生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更要喚起其投身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決心和使命感。
調查問題五“你對中國的未來十年和你自己的未來十年是否樂觀?”,61.0%的學生選擇“比較樂觀,國家一定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的,我個人也會發(fā)展得很好的”,23.4%的學生選擇“不太樂觀,中國一定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的,但我有些擔心自己是否能發(fā)展得很好”;15.6%的學生選擇“不太樂觀,中國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我有些擔心自己有沒有發(fā)展的好機遇”;問題六“如果你有條件并考慮出國留學,你的動機最可能是什么?”,37.6%的學生選擇“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回來為國效力”,28.4%的學生選擇“感受了解異國文化,豐富自己”,18.4%的學生選擇“深造自己,在國外尋求更好的發(fā)展”;15.6%的學生選擇“提升將來回國求職的競爭力”。
由此可見,大學生能夠理性認識祖國與個人的依存關系,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充滿信心,對于祖國為個人發(fā)展提供的時代背景和機遇表示樂觀;但是,部分學生不能夠進一步認識祖國與個人的依存是辯證關系,未能正確認識到個人奉獻對祖國的重要意義,尤其是未能認識到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使命,缺乏投身祖國建設的目標和決心,自我本位意識強烈缺乏奉獻精神。
(四)大學生有較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對本民族文化認同感較高,但一定程度受多元文化浪潮影響
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碰撞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大力宣揚愛國主義,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更應著力使大學生形成一種理性的精神,幫助其辯證地看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辨別國際社會中形形色色的理論與思潮。
調查問題七“你是否有主動學習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詩詞、書法、京劇等)?”41.1%的學生選擇“會主動學習,我一直都很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我們的國粹”;36.2%的學生選擇“很少主動學習,在全球化的今天,接觸外國文化較多,對中國文化有所忽視”;22.7%的學生選擇“很少主動學習,感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過晦澀難懂,不知從何著手”。問題八“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你的感受是?”19.1%的學生選擇“作為中國人非常激動和自豪,我一定會去讀一讀莫言的作品的”;47.5%的學生選擇“這是中國的驕傲,我可能會去了解一下莫言的作品的”;21.3%的學生選擇“這是中國的驕傲,但我不會因此改變我的閱讀習慣的”。12.1%的學生選擇“我沒有太多感覺”。
由問題七可見,絕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吸引,有學習的意愿,這表明廣大學生具備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通過網(wǎng)絡跨地域、跨時空多種方式的傳播和推介,使大學生不自覺地學習和認同外國文化,一定程度上的擠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空間。問題八則表明,廣大學生有強烈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產(chǎn)品的宣傳程度、展現(xiàn)方式、易獲得程度會影響其文化產(chǎn)品的選擇傾向。
(五)大學生有較強民族尊嚴感,但認識高度和理性思考有所不足
我們在對待愛國主義的問題上“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既要克服民族自大主義,也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同時應把情感與理性的反思緊密結合起來[4]。
調查問題九“對于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你怎么看?”,53.2%的學生選擇“端午節(jié)是中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對于韓國的竊取我們應該強烈抗議和抵制”,41.1%的學生選擇“韓國捷足先登申遺,我們應該反思如何傳承保護和發(fā)展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5.7%的學生選擇“我不太清楚這個事情”。
由此可見,在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名譽、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廣大大學生能夠迅速聚集在愛國的旗幟下,用各種方式來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這說明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尊嚴感和正義感,彰顯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對祖國的責任感。但是部分學生因看待事物過于絕對,缺乏考慮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全局性眼光,個別時候會用宣泄式的偏激語言來表達他們內心的不滿。
(六)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識較為理性,但理性實踐能力有所不足
愛國主義精神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社會歷史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堅持和弘揚愛國主義,更應倡導廣大學生以成熟的心態(tài)、建設性的方式理性愛國。
調查問題十“你覺得你身邊的同學們愛國嗎?”,35.5%的學生選擇“大部分同學愛國意識表現(xiàn)明顯,并且會通過言行表現(xiàn)出來”,9.9%的學生選擇“時刻關注國家利益,并理性地實踐愛國行為”,11.3%的學生選擇“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但是存在一些偏激的愛國行為”,43.3%的學生選擇“愛國意識表現(xiàn)不明顯,較少地將愛國思想付諸行動”。問題十一“你會參與“抵制日貨”、“保衛(wèi)釣魚島”、“反對藏獨”等示威游行活動嗎?”16.3%,的學生選擇“會,示威游行表達了我們的態(tài)度,更是表現(xiàn)了我們堅持反抗到底的精神”;19.9%的學生選擇“可能會,現(xiàn)在我們都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愛國情緒,愛國示威游行就是一個不錯的平臺”;63.8%的學生選擇“不會,示威游行太沖動了,我們要冷靜下來,愛國不是吶喊,而是要在行動中實踐”。問題十二“假如中國因為主權問題和其他國家爆發(fā)戰(zhàn)爭,你覺得你最可能怎樣做?”37.6%的學生選擇“毫不猶豫地投筆從戎,為保衛(wèi)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62.4%的學生選擇“認真學好專業(yè)、做好專業(yè),為祖國的建設盡己之力”,24.8%的學生選擇“盡一個合格公民之責,為構建和諧安定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6.4%的學生選擇“其他”。
由問題十、十一可見,大學生高度關注與國家安全穩(wěn)定和關乎國計民生的事件,具有一定的理性判斷能力,但只有較少的學生認為能夠把理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行為,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于如何踐行理性愛國行為還不夠清楚,缺乏將愛國思想付諸實際行動的具體方式。部分學生對于愛國主義持偏激態(tài)度,但這部分學生從本質上來說是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維護者,只是缺乏正確認識。由問題十二可見,廣大學生認識到愛國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應把愛國熱情轉化為立足崗位、刻苦學習的實際愛國行動。
(七)大學生普遍認為愛國主義培養(yǎng)的最佳方式不能局限于課堂,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國主義教育較為認可
愛國主義教育要隨著時代變化發(fā)展而采取多種新的形式和方法進行,切忌呆板、單一,“講大道理,喊空口號”,“要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宣傳”[5]。
調查問題十三“你認為下列哪種教育形式對愛國熱情的培養(yǎng)影響最大?”30.5%的學生選擇“家庭潛移默化”,7.1%的學生選擇“課堂老師引導”,44.7%的學生選擇“社會輿論導向”,12.8%的學生選擇“參觀愛國主義基地”,5.0%的學生選擇“其他”。問題十四“你覺得大學中普遍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如開設思政類課程,您覺得收效如何?”29.8%的學生選擇“純粹的形式教育,沒有什么實質作用”;46.1%的學生選擇“還行,多少還是了解了一定的相關知識”;24.1%的學生選擇“有用,保證了對時政和現(xiàn)況的關注和認知”。
由問題十三可以看出,大學階段的學生有更強的自主意識,因而單純以理論教育為主要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灌輸教育為主要方法的愛國主義教育,將很難取得良好效果。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由問題十四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課堂教學不能作為單一的愛國主義教育渠道,但是其作用還是得到了近七成學生的認可。這表明要堅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的同時,也要根據(jù)新形勢下大學生愛國主義狀況的特點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內容和形式,取得更大實效性。
三、針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現(xiàn)狀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方式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多數(shù)大學生有著正確、積極、理性、健康向上的愛國主義認知,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內容有著較高認可度,這表明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學生能夠認識到個人的成長發(fā)展、建功立業(yè)與祖國的繁榮昌盛的依存關系,有著為現(xiàn)代化建設盡己之力,為報效祖國立足崗位刻苦學習的意識。能夠認知到自己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熱愛民族文化,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也可以看到,部分大學生個人本位意識嚴重,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認識高度不夠,難以辨別國際社會中各種形形色色的理論和思潮;理性思考不足,愛國情緒強烈,持偏激態(tài)度,缺乏理性實踐平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從教學內容和方式兩個方面不斷改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從教學內容上來說,首先必須加強歷史和國情教育,宣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祖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有直觀的感受和宏觀的印象,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家園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第二,必須注重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在多元文化浪潮的背景下,加之社會轉型期紛繁復雜的情況,導致多種價值觀存在于社會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tǒng)領,把理論知識與當今實際相結合,尤其是對于重大事件和突發(fā)事件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并發(fā)表評論,使學生自覺抵御西方敵對勢力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第三,必須擔負起引導學生理性愛國的重要職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培養(yǎng)廣大學生正確的是非判斷能力,形成立足本職建設愛國的正確觀念,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團結,對來之不易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積極貢獻力量。
從教學方式上來說,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單向注入式教學,運用啟發(fā)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雙向互動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精選愛國主義教育素材,通過課堂討論、演講、辯論等方式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第二,努力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的有效模式,讓大學生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結合軍訓教育、入學教學、黨團活動等校內實踐教學進行引導,通過定期組織大學生參觀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聘請學者、教授為做專題講座等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靈活考試檢驗教學,改變單純以考試分數(shù)評定學生學習效果的模式。在平時成績評定中,應采取平時測驗、課堂討論、演講比賽、開卷答題、調查報告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行使自由選擇權,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12,(22).
[2]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
[3]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5-06-05.
[4]王勤,王海穩(wěn).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教育特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9):31.
[5]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140-141.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