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志剛 王春雁
(通榆廣電局,吉林 通榆 137200)
成功駕馭采訪的關鍵
□ 馮志剛 王春雁
(通榆廣電局,吉林 通榆 137200)
采訪是記者向客觀事物尋找、挖掘新聞事實的調查研究活動。其目的在于獲得新聞,在于尋求大家欲知、應知而未知的足以構成新聞的事實。一次成功的采訪是記者本身素質高低的集中表現(xiàn)。如何才能使每次采訪都能成為一個成功的記錄,是每個記者都需要深思、總結和探討的。筆者對成功采訪的幾個關鍵點作了如下總結,管窺之見,期望與同行共勉。
成功的選擇:選擇恰當?shù)牟稍L對象、恰當?shù)牟稍L時機、適宜的采訪環(huán)境進行采訪
一般來說,當采訪有可選擇的余地時,我們都要選擇事件的目擊者、知情人、口語表達能力過關的人作為采訪對象,而采訪時機則最好是在采訪對象心情良好、交談能夠深入時進行。
任何一個人都是在一定環(huán)境中生存的,所謂“觸景生情”,從這一心理規(guī)律出發(fā),記者應選擇在能消除對方緊張心理的適宜的空間進行采訪,比如采訪某車間主任,那么就選擇在他熟悉并且最具現(xiàn)場真實表現(xiàn)力的工作車間進行采訪。
一次成功的采訪是“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心理層次由接近——融洽——溝通的過程”,記者懂得采訪心理,既能增強本身的心理素質,又能因人制宜地尋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打開采訪對象的心。
記者的采訪心理。作為一名記者,在采訪當中應表現(xiàn)出良好的自信自控、堅強的意志力、預測力和應變等心理素質,這是記者平時心理素質的錘煉積累的結果,以上心理素質是記者成功駕馭采訪的前提。
被采訪對象的心理。通常情況下被采訪對象的心理可分為因需要報道、對記者或媒體信任、善表現(xiàn)善談而有的合作心理和因謙虛、緊張或反感而有的不合作心理兩種,在實際工作中,掌握了這兩種心理,記者就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因采訪對象的心理而采取恰當?shù)姆绞揭龑Ш娃D移采訪對象的這種心理來順利進行采訪了。
采訪前期的準備。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心理接近的前提,它“對總印象的形成具有較大的決定力”。記者不是演員,但他卻代表著黨的喉舌、代表著電視臺、是節(jié)目的體現(xiàn)者,因而在采訪對象面前應該保持真誠、鮮明、熱情、親切、禮貌的形象。而記者采訪前期的準備既能使記者胸有成竹,給記者本身以強大的自信,又可以給對方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我們這里所說的準備包括記者對采訪內容、相關背景、名詞術語的了解、記者根據(jù)采訪內容、對象、場合所選擇的適宜的服飾打扮等,比如采訪農民,記者就應該樸素著裝,語言上應該盡量做到通俗、親切、隨和。
采訪時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初次接觸,因而記者能否盡快因人制宜、以恰當?shù)慕徽劮绞竭M入采訪,營造出良好的交談氣氛,使采訪對象盡快投入狀態(tài)、順利進行采訪,至關重要。一般來說交談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從對方興奮點切入,尋找共鳴,贏得好感。社會心理學的相似互補原理講:人際交往的關鍵取決于彼此的相似互補性,即尋找感情的橋梁,找到共同點和共同語言,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有了心理共鳴,對方產生樂于交談的愿望之后,采訪自然會在融洽、合作的交流氛圍中進行,一本書、一盆盆景、一幅畫都可以使你展開思維,找到共鳴的媒介。如采訪時采訪對象正在看足球,那就先談足球使對方在心理上產生親近感;采訪專家學者,你對對方的專業(yè)熟知,一談便能投機。
禮讓恭謙,不妨做一會兒聽眾。善于傾聽可以在無形中起到褒獎對方的作用,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一種方式。如果去采訪時采訪對象正在處理其他問題,我們不妨做一會兒聽眾,這不僅是一種禮貌和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同時還可以引起他對采訪的特殊重視,在傾聽的同時還能獲得與采訪有關的其他信息。
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即直接說明來意直奔主題,由淺入深據(jù)實而問,啟發(fā)采訪對象把心理話說出來。這種方式適合于在采訪的時間要求特別緊、采訪對象比較忙或采訪對象個性較急的情況下使用。
在采訪中記者要明記主題,時刻想到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以靈活積極的態(tài)度提出問題,隨機應變地引領采訪對象的思維,最終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講究邏輯順序,層層深入地提問。我們在采訪時必須按事物的規(guī)律,先從最表面、最易回答的問題或對方最熟悉的問題問起,口子開得小些,然后由小見大,由易到難,逐步深入的提問,以便于對方理解和回答。同時,要注意問題應抓住要領、有啟發(fā)性、目的性、緊扣報道重點,深入挖掘,通觀全局。
提問要具體、簡短。記者的提問要具體清楚,不過于抽象空洞,避免問題籠統(tǒng)、空泛和題目過大,把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便于對方打開話匣子,使對方能明確按記者的意圖回答問題。另外,記者最好不要提長而雜的問題,要讓采訪對象一聽就明白,即使是在提問中交代背景材料,也盡量以扼要為好。
在恰當?shù)奶釂枙r機當機立斷,適時插話、適時追問。高明的記者都會在采訪對象說跑題時,有禮有節(jié)地、及時地溝通、及時引出新問題,把話題引回正軌;當答問中出現(xiàn)了解釋不清的地方、難以理解的問題或新的有價值的論點時,跟蹤發(fā)問,將采訪引向深入。比如在對方由于煩惱、氣憤等原因講話不能控制自己情感時,記者可以插話疏導,如:“你一定很氣憤吧?”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對方從郁結的異常情緒中引導出來,從而使對方能夠從容地完成對問題的敘述;又如:當對方急切地想讓你了解他的談話內容時,你可以插話“你的意思是……”、“你想說的是這個意思吧……”,綜述對方話中的含義;在對方猶豫著難以繼續(xù)講述時,記者可以追問“當時是怎么想的?”“請你繼續(xù)說下去?!笔顾f下去。
同一問題設立多種問法,迂回提問。不是任何人都愿意如實回答記者所提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做到有備無患,將同一問題設立多種問法,當對方回避時先聲東擊西,最后采取迂回的辦法用另一種方式提問,最終達到采訪目的。
在采訪中記者還應該做到四個不問,即:空泛、膚淺、漫無邊際的問題;誘導對方講假話的問題;使對方感到為難、有損對方自尊心的問題;生硬的追逼、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