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梅 李 嘉 王 亮
(承德晚報,河北 承德 067000)
新聞采訪活動是記者以主觀來認識客觀,從而采集新聞事實、了解新聞真相的一種調(diào)查研究活動。因此,在整個新聞采訪的構(gòu)成要素中,記者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整個采訪活動的發(fā)起者,也是采訪過程和采訪節(jié)奏,直至最后傳播質(zhì)量的把握者。
在新聞采訪中,由于交談雙方的文化素質(zhì)、生活背景、知識結(jié)構(gòu)都不盡相同,記者必須善于換位思考,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訪對象的心理活動,以便恰如其分地安排采訪活動。
被采訪對象是新聞資源的所有者,記者是新聞資源的需求者,二者之間在新聞資源配置上存在著潛在的供與求的關系。因此,這個供求關系的實現(xiàn),是沒有外在的約束力的。
2012年春節(jié)前,記者曾經(jīng)做過一個對艾滋病男孩的系列采訪。這個男孩非常不幸,因父母遺傳得了這個絕癥。他的父母因艾滋病先后去世,他被養(yǎng)父和姥姥送到了半里之外鎮(zhèn)里的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院里的老人因為艾滋病這個瘟疫一般的字眼,沒人愿意與他同住一個屋子。學校也因艾滋病讓其退學。親人的拋棄、周圍人的冷漠以及學校的拒絕,讓一個13歲的孩子承受著常人所無法承受的精神壓力。面對這一切,他選擇對人的方式就是“以牙還牙”,不與任何人說話,一個人默默地生活。
記者最初見到他的時候,他正一個人下軍棋。他對記者的存在和問話均采取“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偶爾的回答也只是簡單的點頭或者搖頭。一個小時下來,記者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于是,記者嘗試改變自己的角色,拋棄記者的身份,而是作為一個與他平等的人來接觸。記者看到他枕邊有圖書,就跟他一起探討書中的角色,看他看電視,記者便跟他探討什么動畫片好看。終于,他對一個陌生人也能找到這么多與他相同的東西而對記者發(fā)生好奇,開始用簡單的一兩個字回答記者的問題。隨后,記者便半跪著保持跟他同等身高的高度,跟他說話、溝通,并嘗試著觸摸他的頭,跟他發(fā)生身體接觸,讓他感覺到記者沒有對他排斥的態(tài)度,而是希望與之接近。幾個小時下來,孩子終于肯跟記者說話,盡管仍然惜字如金,但是記者總算是通過他的嘴獲得了自己最想要的新聞素材。
后來,這個事情以長篇通訊的形式刊發(fā)后,迅速被全國各大網(wǎng)站轉(zhuǎn)載,引起轟動并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在社會和當?shù)卣墓餐ο?,這個男孩的命運得到了徹底改變。
成功談話的第一步不是主動發(fā)問,而是先要學會傾聽。在一般的采訪之前,記者對于采訪對象大都是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了解,所以主動發(fā)問并不是最佳的辦法,因此,先要拿出耐心來傾聽采訪對象的自述,再從中找到記者所需要的新聞點和主旨。
記者曾采訪一位農(nóng)村的身患癌癥的教師,離崗幾年后,學校和學生們沒有忘記他,而是經(jīng)??赐槠渚杩睢T趶浟糁H他寫下遺愿,要捐獻自己的全身器官,用于醫(yī)學研究,目的是用自己的這種愛去延續(xù)自己所得到的愛,并向社會回報這種愛。
記者前去采訪的時候,這個教師已經(jīng)不能說話,只能用簡單的氣力蹦出幾個詞語。因此,這種采訪很有困難。于是,記者先分別聽他的妻子、父母和學生講述整個事件的前后過程。通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的講述,看到了不同方面的他。也許,在采訪中很多人的話對于最后的成文意義并不大,甚至很繁瑣,但是,也正是通過他們的敘述,通過這種交叉性的映照,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也立在了記者腦海里。通過這種全方位的了解,挖掘到了他生命的軌跡和之所以作出最后選擇的原因。此后,再通過跟采訪對象的簡潔的交談,獲得了新聞的核心價值。
在傾聽采訪對象自述的基礎上,作為采訪過程的掌控者,新聞記者也要善于引導采訪對象,以挖掘到自己最想要的素材。常常是同一個新聞事件,不同的記者會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不同的稿件。要做到獨特,便要善于揣摩和引導采訪對象。
在每一個地區(qū)往往都有著自己的“標志性”人物,這些老典型也經(jīng)常被媒體反復地挖掘。在做這樣的老典型采訪的時候,因為采訪對象大都被多家媒體采訪過很多次,他們自己的腦海里基本已經(jīng)形成一個定式,這種模式化的東西往往很頑固。因此,在做采訪的時候,采訪對象經(jīng)常按著原來固有的套路說出一堆普遍的事實,但是在這一堆中未必有你想要的東西。因此,在這個時候,就一定要引導好采訪對象說出“老典型的新東西”。
承德縣孤山子學校校長于貴勤就是一個被多家媒體報道過多次的老典型、老模范。在采訪的時候,記者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于貴勤是一個山村小學的校長,她甘愿拋棄縣城的生活,扎根大山30多年。為了山里的孩子,她又當校長又當老師又當保姆又兼做鍋爐工。她用自己多年積攢的榮譽和社會資源去挨家求助,只要能不斷改善學校的條件。
這一切都已經(jīng)是過去媒體報道中最普遍的新聞事實,要重新做報道,記者要的絕不僅僅是這些??墒?,在對于校長的初期采訪中,記者卻屬于一個被牽引的人,只是按著她的套路,聽她在又一次的講述。慢慢地,記者意識到,這樣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想要的、有別于別人的東西。于是,記者嘗試著打斷她的自述和思路,開始用女人的角度去引導她,反思對這一切的付出和不甘;用兒女的角度去探討她對父母的愧疚;用妻子的角度回味對丈夫的缺憾。慢慢地,于校長講述出了那個真實的、被深深埋起來的自己。她開始流淚,敘述內(nèi)心曾經(jīng)有過的恐慌和抉擇,痛悔和遺恨。其實,她也有自己的傷痛,也有自己的不滿,但是她學會了隱忍,選擇了堅持,一切為了孩子和學校,為了那些期盼的眼神。這才是人物真正高尚的源泉。文章見報后,被《光明日報》全文轉(zhuǎn)載,于貴勤也繼一系列榮譽后,又一次獲得當年“全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的稱號。
采訪,還只是新聞寫作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雖然后面的寫作過程更加體現(xiàn)記者的素質(zhì),但如果你這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做好,即使你妙筆生花也難免是無本之木,缺了基礎和底氣。因此,在日常采訪中,記者不能允許自己的采訪猶如蜻蜓點水,而是要學會轉(zhuǎn)換角色,深入挖掘新聞人物,寫出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