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
(溫州都市報,浙江 溫州 325000)
盡管有人把時評歸于一種“腦殘文體”,未必完全符合事實,但時評這類新聞評論的文風,當下確實出現(xiàn)了一種不可忽視的“流弊”,那就是:一些時評作者習慣于“望文生義”——翻一翻報紙,看一看帖子,把一篇新聞報道琢磨幾遍,就匆匆下筆、滔滔而論。卻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一不留神,難免會有偏激、偏頗之論,難免會有“蜻蜓點水”之論,或者“隔靴搔癢”之論,甚至出現(xiàn)謬論,“望文生議”也就變成了“望文亂議”。
一是就錯論錯?!巴纳x”容易造成文章觀點“卑之無甚高論”。有的新聞評論,還會因局限于“望文”,出現(xiàn)了“就錯論錯”的狀況,導致“亂議”。
溫州市區(qū)曾發(fā)生一起由“我爸是市長”引起的群體性事件:19歲“奔馳男”馬文聰因駕駛奔馳越野車與人發(fā)生糾紛,有目擊者說“奔馳男”曾喊:“我爸是市長!”事情通過因為微博、論壇“有圖有真相”散播,一些時評作者紛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煽動起公眾的正義感:有說“官二代”過于猖狂要求嚴懲的;有說“社會道德缺失,民眾對特權厭惡”的;有呼喚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不一而足。可真相如何呢?后經(jīng)警方調(diào)查核實:“奔馳男”根本沒有喊什么“我爸是市長!”,他的爸爸最后也被證實是一名普通溫商。
盡管評論者不用對失實的新聞源或者失真的新聞細節(jié)擔負第一責任,但是評論者完全有責任追問真相、厘清基本事實,并由此作出準確的判斷。不然,像這樣建立在一個殘缺乃至虛假的新聞事實之上的評論,看似雄辯滔滔,言之鑿鑿,哪知是就錯論錯。如此望文亂“議”,簡直是在誤導輿論、誤導公眾!
二是瞎子摸象。聽風就是雨,是泥沙俱下的網(wǎng)絡輿情的一大現(xiàn)狀。作為時評作者,理應保持客觀理智,而不能妄加揣測,以致以偏概全。但一些時評卻像“瞎子摸象”,抓住一點不及其余,致使立論出現(xiàn)偏頗。
溫州街頭曾出現(xiàn)“神秘行善者”:有一天,兩個三四十歲的女子手提裝著6萬元現(xiàn)金的黑色袋子,開著紅色轎車,沿大街小巷尋找伏茶點送錢,卻不愿拍照、不愿透露姓名。這事被人發(fā)到網(wǎng)絡上后,有媒體評論者居然提出質(zhì)疑:這兩名“神秘女”“到底是行善還是另有隱情”?有的居然說:這些錢“就算是不義之財,就算是受賄來的,能捐給百姓和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算是用到正道上了,反正那些賄賂人的錢在他們手里也是黑錢”。
低調(diào)行善居然就變得“另有”不堪的“隱情”,依據(jù)在哪呢?在真相未能大白之前,作為一個時評作者,居然就膽敢如此“望文亂議”,對事主妄加揣測,進行“有罪推斷”,實在是一個“糊涂法官”。
“就錯論錯”、“瞎子摸象”是“望文亂議”的兩種典型表現(xiàn)。除此之外,還有“望文”而生“圓滑世故”之議,“望文”而生“假情假意”之議,“望文”而生“味如嚼蠟”之議,“望文”而生“百無聊賴”之議,“望文”而生“老翻白眼”之議,如此等等,都是“望文亂議”的種種表現(xiàn),就不一一贅述了。
“望文亂議”在網(wǎng)絡口水中、在一些微博跟帖中,倒是很常見的一種“流行病”。畢竟,在碎片化的網(wǎng)絡信息里,在泥沙俱下的公平社交平臺上,出現(xiàn)這種流弊并不值得奇怪,也因此伴生了所謂的“謠言粉碎機”。因此整個網(wǎng)絡生態(tài),自有一種最終澄清謠言、顯露真相的自我平衡的“自凈”能力。但新聞時評不應該等同于圍觀起哄的隨意跟帖,不應該等同于讀報隨感,它還有甄別事實、厘清真相、準確判斷、引導輿論的功能。那么,“望文生義”乃至“望文亂議”,就成為時評寫作的一大忌諱。
為什么目前時評界這種“望文亂議”的弊病屢見不鮮、而且日益凸出幾成流弊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這兩個方面:
隔岸觀火。照道理講,時評的最大威力和效果,特別是對一些地市報來講,就是針對本地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輿論監(jiān)督和引導。但因為受到當?shù)孛襟w輿論環(huán)境的束縛,本地化監(jiān)督十分艱難,于是對本地出現(xiàn)的一些焦點、熱點問題,盡管外地紙媒、網(wǎng)絡已經(jīng)炒翻了天,一些本地媒體卻往往“裝聾作啞”,習慣性地“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得已“擇而求其次”,調(diào)轉“槍口”實行“異地監(jiān)督”,就此出現(xiàn)了隔岸觀火,隔空喊話。
因為“隔著岸”,無法深入新聞一線,論者對“對岸”的“鄉(xiāng)情”、“市情”乃至新聞事件的“內(nèi)情”、“詳情”等實情,缺少一種切身體味。也正因為“隔著岸”,對新聞事實的細節(jié)和真相的掌握,除了“望文”之外,往往缺乏其他更多的消息來源途徑,事實真相求證、新聞細節(jié)甄別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加上有的時評作者對新聞報道的基本事實缺乏必要的質(zhì)疑、對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的一些疑點缺乏刨根問底的追尋,因此往往容易被記者牽著鼻子走,被見報稿件可能預設的立場牽著鼻子走,被網(wǎng)絡上、微信微博中的一些不確定信息牽著鼻子走,從而誤判“火情”。如此“望文生議”,就難免會出現(xiàn)“望文亂議”。
隔行隔山。本來,評論文章就是“賣觀點”,賣的是“真知灼見”,賣的是“一針見血”,賣的是“有益建議”,這就需要“內(nèi)行人說內(nèi)行話”。在缺乏某些專業(yè)知識的情況下,在缺乏一些必要生活閱歷的情況下,應邀而“稿”,匆忙急就,對不熟悉的領域明知難寫卻為完成任務而去硬寫,在這種情況下,望文生“義”而想不說錯話真的很難。就算自圓其說,也多是泛泛而談,儼然文字老油條,所議所論就難免常常流于皮毛和老套,乃至犯錯,導致“望文亂議”。
調(diào)查的深度成就評論的高度。要避免望文生“議”而出現(xiàn)的假大空、同質(zhì)化、低俗膚淺等流弊,就必須就自己所關注的話題,有自己的深入調(diào)查和分析。
要避免“望文生義”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對自己所議之事有一個獨到、準確的判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評論走出辦公室”,別只滿足于“望文”。只有走出辦公室,論者與事實之間,才能做到無“隔”。
另外,有條件有可能的話,還應該盡可能和新聞報道的作者多多溝通,了解記者在采寫新聞報道時候所知道的一些未見諸報端的“內(nèi)情”、“詳情”以及和背景。與此同時,評論者對自己所議之事,還要對新聞報道中的一些關鍵性的節(jié)點,進行反復質(zhì)疑,多方求證,進行多角度分析,以求對所議之事的真假,能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對所議之事的價值,能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因為不準確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可能直接導致錯誤的觀點。
正因為時評作者可能對新聞發(fā)生地的“鄉(xiāng)情”、“市情”乃至新聞事件的“內(nèi)情”、“詳情”等等實情缺少切身體味,這就要求作者在落筆評論時,要慎之又慎,不說過頭話,不說沒有事實支撐的話,不說疑點未解就匆忙下結論的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