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yè)鵬
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fā)病,卒中后抑郁(PSD)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率30% ~50%[1],不僅會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也會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妨礙神經功能的恢復,加重軀體疾病治療的復雜性,阻礙患者的康復,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對此,通過對大慶龍南醫(yī)院4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療,得出PSD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合早期心理干預措施比單純的常規(guī)治療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神經內科住院的初發(fā)腦卒中后抑郁患者40例,符合1995年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或MRI確診為初發(fā)腦卒中并且符合全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CCMD-Ⅲ)中抑郁癥診斷標準[2]。
1.2 一般資料 入選的40例隨機分成2組,干預組(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合早期的心理干預措施)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54~82歲,平均68歲,腦出血7例,腦梗死13例。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56-85歲,平均68.5歲,腦出血6例,腦梗死14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發(fā)病性質、發(fā)病時間、嚴重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神經內科常規(guī)藥物、健康教育、康復治療。干預組:采用神經內科常規(guī)藥物、健康教育、康復治療及早期的心理干預措施。心理干預2次/周,30 min/次,連續(xù)4周,心理干預措施包括:①與患者建立良好、信任的關系,安慰、鼓勵、支持等。②給患者講解卒中的病因、發(fā)病機制、病情、注意事項、預后等,使患者認識自身情況,緩解壓力。③合理的情緒療法,如散步、深呼吸、聽音樂等。④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使家屬樹立正確的觀點,對患者進行關心、照顧。
1.4 療效評定 在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1)漢密頓抑郁量表 (HAMD)評分:<8分為非抑郁,≥8分為輕度抑郁,≥17分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2)神經功能缺陷程度評分(NDS):缺損分值≤15分為輕度,16~30分為中度,31~45分為重度。(3)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評分(Barthe)指數評定 ADL[3]:>60分為良,41 ~60分為中等,≤40分為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4周后HAMD、NDS和ADL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細幼果,見表 1,表 2,表 3。
表1
表2
表3
抑郁是腦卒中后常見的精神障礙,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疲勞、食欲減退、失眠、反應遲鈍、煩躁、常有無用感、負罪感、憂慮、易激惹,甚至有自殺傾向。卒中后抑郁不及時治療,將會對患者預后、治療依從性、自我照顧及生存能力方面均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4],如果得到及時治療,能促進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本研究表明干預組和對照組4周后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神經功能缺陷程度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通過早期心理干預PSD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活動,有信心地去發(fā)揮潛能,增強康復信心[5],從而能夠提高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能力,克服消極情緒,使大腦皮層處于良好的興奮狀態(tài),使神經調節(jié)功能和肌力發(fā)揮達到最佳水平,促使運動功能的康復,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效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
心理干預對PSD是簡單易行有效的方法,能很好的穩(wěn)定情緒,緩解抑郁負性心理,促進患者康復的同時能很好的改善醫(yī)患關系。
[1] 俞子彬,李淑芬,王芳芳.卒中后抑郁的研究進展.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27(5):453.
[2] 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21-223.
[3] 張通.腦卒中的功能障礙與康復.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574.
[4] 王擁軍.卒中單元.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106.
[5] 梁翠萍,王欣淼,郭家成,等.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的療效觀察.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21(3):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