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源,韓虔
(大連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
如何利用龐大的國際旅游市場拉動國內(nèi)經(jīng)濟發(fā)展,不僅成為旅游業(yè)人士的任務,也向其相關(guān)領(lǐng)域——旅游翻譯提出了挑戰(zhàn)。旅游翻譯是將國內(nèi)旅游資源推向國際的必經(jīng)之路,是國內(nèi)旅游行業(yè)面向世界的窗口。因此,如何提高旅游翻譯質(zhì)量成為翻譯研究者越來越重要的課題之一。本文將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對旅游翻譯中景介文本的漢譯英問題進行探討。
研究中文景介文本的特點是研究其翻譯方法的前提。中文景介文本在語言、手段和主題等三個方面有四個鮮明的特點。
特點一,語篇呈螺旋式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委婉迂回,引入主題之前常有大量鋪陳。請看介紹鄱陽湖的一段文字。
例 1:……① “虹銷雨霽,彩徹云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蓖醪凇峨蹰w詩序》中將一個碧波萬頃、水天相連、渺無際涯的鄱陽湖呈現(xiàn)在世人眼中。②晴日浮光躍金,舟發(fā)鳥翔;雨時云水茫茫,風急浪高;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③千百年來,鄱陽湖哺育著江西人民,也以她瑰麗的姿色吸引著眾多的游人。④長江像一條長藤,在其中游和下游的交界處,掛系著一只南寬北狹的巨大寶葫蘆,縱臥在長江的南岸、江西的北部,這就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1]
這段文字是螺旋式語篇的典型代表。全篇四句話,卻有長長的三句話作為鋪陳,直到最后才正式明確主題。
特點二,注重渲染氣氛,因此語言修辭華麗,講究聲律對仗,工整勻稱。如下面描述湖南武陵源勝境的文字。
如果說企業(yè)是一艘大船,那么企業(yè)領(lǐng)導人就是掌舵人,他決定了前進的方向。而用戶則是推動企業(yè)前行的水,沒有用戶支持的企業(yè),大船只能擱淺。30年來,鄭州先科之所以能夠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離不開掌舵人的帶領(lǐng),更離不開用戶的不離不棄。
例 2:從琵琶溪循山道拾階而上,石峰的形象真可謂橫看側(cè)望,上俯下仰,皆變化多端,各盡其妙 。有的似玉柱金鞭巍然屹立,直刺藍天;有的如線連紙糊,搖搖欲墜;有的像精雕細刻的工藝品,玲瓏剔透,耐人尋味。更有那峰頂巖間,蒼松倔強蔥郁,青樹翠蔓 ,顯得剛健挺拔而又婀娜妖嬈;山崖上青藤盤結(jié),參差披拂,灑脫自如,清高自賞而又端莊持重……[2]
全篇文字工整對仗,甚至有些夸張,力圖用這種方式提升語篇震撼力,激發(fā)游客出游欲望。但相比之下,提供給游客的信息量小。
特點三,大量借用詩詞歌賦營造意境,為純自然景色增添人文色彩。
例3:象鼻山上有左右穿透的象眼巖;山下在象鼻與象身之間有一大圓洞,為著名的水月洞。洞內(nèi)可以劃游艇。明月之夜,可于水中見到明月洞之倒影。對此,宋代有詩云: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3]
中文景介文本引用詩詞歌賦與中國文化歷史有密切關(guān)系。大多數(shù)旅游景區(qū)在歷史上是文人騷客云游聚集之地,他們留下大量詩詞楹聯(lián)名言佳句,成為景區(qū)歷史的一部分。同時這些佳作音韻優(yōu)美,意境高深,如在景介中加以引用,確實會打動游客的心,提升景區(qū)的吸引力。
特點四,具有濃重的中國文化色彩,涵蓋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等很純粹的中華文化各方面內(nèi)容。這種景介文本樣例舉不勝舉。這與旅游的文化屬性緊密相關(guān)。旅游本身是一種文化體驗[4]。旅游產(chǎn)品本身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性不僅僅依賴于旅游資源的外在景觀,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資源的文化內(nèi)涵[5]。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因此為了吸引西方游客,景介文本以中華民族文化為主打內(nèi)容是極其自然也是極其必要的。
上述四個特點使中文景介文本具有了較強的欣賞性、可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然而也正是這些特點,使中文景介文本具有了獨特的特點,與英文景介文本在語篇、語言形式和內(nèi)容等方面形成了很多矛盾,具體表現(xiàn)為:螺旋式語篇與直線式語篇的矛盾,重意境渲染與重信息直敘的矛盾,詩歌無對等形式的矛盾和文化空缺的矛盾。這些矛盾給翻譯帶來很大障礙,因此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成為景介文本中譯英過程關(guān)鍵內(nèi)容之一。
生態(tài)翻譯學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翻譯理論,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開于2009年,是一個“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生態(tài)范式和研究領(lǐng)域[6]。生態(tài)翻譯學強調(diào)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所有構(gòu)成要素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和整體性,包括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的互聯(lián)互動,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和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huán)過程,提出最佳的適應是選擇性適應,最佳的選擇是適應性選擇,最佳的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尤其重要的是,生態(tài)翻譯學將翻譯方法簡括為“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原則下的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7]。
圖一
這些生態(tài)翻譯理論對于景介文本的中譯英實踐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生態(tài)翻譯學在構(gòu)成要素關(guān)系和翻譯標準方面的論述為景介翻譯在宏觀上提出了一個總體原則。翻譯結(jié)果必須要實現(xiàn)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委托者(旅游公司或景區(qū))和讀者(西方游客)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整體性,既要最大化推銷景區(qū),同時也不能超出游客接受能力,要實現(xiàn)旅游者的最大化接受。其次,生態(tài)翻譯學對翻譯方法的簡括在微觀上為景介翻譯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譯者完全可以用生態(tài)翻譯學中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等手段,解決上述論述中提及的中、英景介文本的矛盾問題。
1.語言維的選擇轉(zhuǎn)換
化解中、英景介文本語言維度的矛盾是成功翻譯的第一步,因為語言和思維有直接的聯(lián)系,語言形式是思維形式的外化。如果翻譯過程中,語言維上的矛盾不解決,就會和西方游客接受過程中的思維方式發(fā)生沖突,那么就無法將內(nèi)容傳遞過去,即景區(qū)介紹和游客之間仍沒有實現(xiàn)關(guān)聯(lián)。這就違背了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翻譯原則。
如何進行語言維轉(zhuǎn)換需要依據(jù)英文景介文本的語言維度特點來確定。先看例4,分析一下英文景介文本語言維度特點。
例 4:…①Not only is Lake Superior the largest of the Great Lakes, it also has the largest surface area of any freshwater lake in the world. ②It contains almost 3,000 cubic miles of water, an amount that could fill all the other Great Lakes plus three additional Lake Eries. ③With an average depth approaching 500 feet, Superior also is the coldest and deepest(1,332 feet) of the Great Lakes. ④The lake stretches approximately 350 miles from west to east, and 160 miles north to south, with a shoreline almost 2,800 miles long. ……[8]
例4與例1同為湖泊介紹,但二者語言維度特點完全不同。例4語篇風格上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呈直線式;語言使用上樸素直白,注重信息傳遞。這與例 1迂回委婉、辭藻華麗、重氣氛渲染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因此,譯者進行語言維轉(zhuǎn)換時,要考慮如何將語篇的螺旋式改為直線式,如何在語言表達和信息傳遞方面去虛留實,合理地實現(xiàn)虛實轉(zhuǎn)換。下面以例1的翻譯具體說明。
試譯如下:Poyang Lake, located on the south bank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North of Jiangxi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by surface area. It looks like a gaint gourd stringed onto the long vine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past thousands of years, it has been nourishing the people living in Jiangxi with its richness and attracting thos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y its beauty.
譯文剔除了只包含虛信息的詩句部分,但仍保留了其核心含義,同時顛覆了中文的行文順序,從包含最重要的信息的最后一句譯起,依次翻譯第二句和第一部分,這樣就使譯文在語篇上和信息量等方面都符合了西方游客思維特點,實現(xiàn)了語言維的選擇轉(zhuǎn)換。
2.文化維的選擇轉(zhuǎn)換
博大精深、具有獨特性的中華文化是吸引西方游客來華旅游的主要原因,因此文化屬性構(gòu)成了中文景介文本的最大特點。但與此同時,文化因素也導致了翻譯中的最大難題。這就涉及到了翻譯中的文化維選擇轉(zhuǎn)換。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guān)注雙語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與闡釋,關(guān)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zhì)和內(nèi)容上存在的差異而進行的轉(zhuǎn)換[7]。以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名稱(天臺宗、三論宗、慈恩宗、華嚴宗、律宗、密宗、凈土宗、禪宗)翻譯為例。如果沿襲傳統(tǒng)音譯方法翻譯,很多名稱中暗含的文化內(nèi)涵就會損失殆盡,因為八大名稱來歷不同:天臺宗、慈恩宗因創(chuàng)始人所居之地而得名,三論宗、華嚴宗、律宗因其主要典據(jù)而得名, 密宗因自稱金剛薩陲受法身佛大日如來秘密教旨的傳授,為真實言教而得名,凈土宗因該宗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法門得名,禪宗因注重禪修而得名。可見,音譯法只能表達出天臺宗、慈恩宗名稱的內(nèi)在含義,而無法應用在其他宗派上。這時譯者就必須進行文化維轉(zhuǎn)換,如采取實意法將其他宗派翻譯成Tri-sastra Sec、Buddha Vatamsaka Sect、Vinaya Sec、the Secret Sect/the True Word Sec、Pure Land Sec 和Zen,以便向游客傳達出文化內(nèi)涵[9]。
類似情況很多,包括翻譯景點名稱和民俗時很多時候都要進行文化維轉(zhuǎn)換。例如“入勝亭”和“拙政園”要用實意法分別翻譯成“The Best Sightseeing Pavilion” 和“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拜堂”一詞必須用音譯與加注結(jié)合的方法翻譯成“the ceremony of Baitang (The bride and bridegroom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 worshiping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by kow tow or by bow”,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翻譯目的[9]。
3.交際維的選擇轉(zhuǎn)換
交際維的轉(zhuǎn)換要求把選擇轉(zhuǎn)換的側(cè)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guān)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這個方法對于處理中文景介文本中寫虛信息的翻譯具有重要意義。寫虛信息包括大量鋪陳性和修辭性語言,對于中國游客而言必不可少,但對于注重實質(zhì)信息的西方游客來說,卻意義不大,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譯者應該以維護委托者和游客的整體性和關(guān)聯(lián)性為原則,對詩句合理、適度地舍棄,實現(xiàn)交際維的成功轉(zhuǎn)換。
例5:嶗山,林木蒼翠,繁花似錦,到處生機盎然。春天綠芽紅花,夏天濃蔭蔽日,秋天遍布金黃,嚴冬則玉樹瓊花。其中,更不乏古樹名木。景區(qū)內(nèi),古樹名木有近 300 株,50%以上為國家一類保護植物,著名的有銀杏、檜柏等。
原文中的前兩句利用大量描寫性語言使文本具有了一種虛實不定的朦朧之美,然而這種朦朧之美對于西方游客而言卻過于主觀而變得沒有多大意義。因此翻譯時去虛留實,只彰顯具有意義的實體,從而突出這些文字的交際作用??勺g為:Laoshan Scenic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Among them over 300 are considered rare and precious,half of which are plants under State-top level Protection. The most fam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d cypress.[10]
總之,景介文本的翻譯要充分考慮文本與受眾經(jīng)驗的“游離”與“契合”的關(guān)系,解決好中英景介文本的螺旋式語篇與直線式語篇的矛盾,重意境渲染與重信息直敘的矛盾,詩歌無對等形式的矛盾和文化空缺的矛盾。而這些矛盾的解決可以在生態(tài)翻譯學相關(guān)原則指導下,通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選擇轉(zhuǎn)換進行。當然,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方面的轉(zhuǎn)換并非孤立發(fā)生,很多情況下三者必須同時進行,這樣才能保證翻譯生態(tài)群落中所有人群的利益。
[1]曹波,姚忠.湖南旅游英語[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63/302-303.
[2]郭貴龍,郭銳.談導游詞中古詩詞“不可譯”成分的處理[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09,9(3):85-90,100.
[3]黃麗文.探討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J].中國商貿(mào),2011(24):170-171,208.
[4]盧紅梅.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產(chǎn)生的背景與發(fā)展的基礎(chǔ)[J].外語研究,2010(4):62-67.
[6]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7]何劍波,王珍.漢英旅游文本資料翻譯的差異性論略[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6):90-92.
[8]朱益平,馬彩梅.跨文化視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資料英譯[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7(6):128-132.
[9]Lake Superior. [EB/OL]. http://www.great-lakes. n et/lakes/superior.html 2011-6-5.
[10]鄱陽湖—中國著名湖泊介紹. [EB/OL].http://www.cssn.com.cn/h/chinese%20style/china%20on%20the%20lake/20071206/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