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麗
(山西省盂縣人民醫(yī)院,045100)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生物-心理-社會病癥,屬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以往稱腸功能紊亂、結腸痙攣、結腸過敏等。是最常見的胃腸道功能性疾病之一,是由腸道運動和分泌功能異常所引起,腸壁并無結構上的炎性病理改變,但對各種刺激反應過度或出現(xiàn)反常現(xiàn)象。因該病缺乏相關的形態(tài)改變和生化異常,一般認為是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或便秘等排便習慣的改變,或伴有糞便性狀異常如黏液便、稀便或硬結便,腹痛或腹部不適[1]。癥狀持續(xù)存在或間歇發(fā)作。其中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較為常見。目前常用的心理療法、飲食療法以及解痙藥物療法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欠佳。雖然該病沒有胃腸道的器質性病變,但嚴重時可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筆者采用痛瀉要方合參苓白術散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5月~2012年11月我院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64例,年齡18~52歲。按照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齡19~50歲,平均(35.84±3.22)歲;病程2~25年,平均(16.4±5.5)年。治療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齡18~52歲,平均(35.27±3.25)歲;病程2~24年,平均(16.8±5.3)年。兩組年齡、病程長短、性別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在最近3個月之內每月至少有3天具有反復發(fā)作的腹痛或者腹部不適,并且有下列癥狀中2個或以上:①排便后癥狀改善。②排便頻率改變。③糞便性狀改變(稀便或水樣便)。在診斷之前6個月出現(xiàn)癥狀,最近3個月癥狀發(fā)作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關于泄瀉的標準判定,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質稀溏為主癥。
對照組:口服思密達,每次3g,每日3次。在治療期間禁食辛辣、生冷及油膩飲食。
治療組:采用痛瀉要方合參苓白術散進行治療,藥物組成:白術15g,白芍15g,陳皮6g,防風12g,黨參12g,茯苓12g,白扁豆15g,薏苡仁12g,山藥12g,蓮子12g,砂仁6g,甘草6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
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統(tǒng)計療效。
療效標準:根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評定[3]。痊愈:腹痛、腹脹等癥狀消失,大便頻率及大便形狀正常。每天大便1~2次,大便成形,大便中無黏液;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者明顯緩解,每日大便1~3次,大便基本成形,便中黏液明顯減少;好轉:癥狀好轉,每日大便少于3次,大便溏爛不成形,黏液減少;無效:腹痛及大便異常等主要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
治療結果:對照組痊愈5例(15.6%),顯效10例(31.3%),好轉7例(21.9%),無效10例(31.3%),總有效率68.8%;治療組痊愈10例(31.3%),顯效12例(37.5%),好轉8例(25.0%),無效2例(6.3%),總有效率93.8%。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有顯著性差異。
兩組顯效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愈顯效時間比較 例(%)
目前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仍不清楚,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屬于多因素導致的生理心理性疾病。該病病理生理基礎被認為是胃腸動力和內臟感知的異常,但是造成這些病理改變的機制并未被完全闡明。由于心理社會因素與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病有密切關聯(lián),西醫(yī)學多針對這一點,在治療時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對癥治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主。藥物治療主要是止瀉、解痙止痛、抗抑郁,然而療效并不理想。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瀉伴腹痛或明顯的腹部不適感,大多患者病程比較持久。屬中醫(yī)學“腹瀉”、“腹痛”、“腹脹”等范疇。雖然此病除腹瀉之外兼癥很多、病機多樣,筆者根據(jù)臨床觀察認為脾胃虛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礎,病機主要在于肝脾氣機不暢,運化失常,大腸傳導失司,日久及腎,導致肝、脾、腎、腸胃等臟腑功能失調。憂思惱怒,久郁不解,傷及于肝,肝氣不疏,橫逆及脾,脾氣失和,可形成肝脾不調證。根據(jù)臨床觀察,一些明顯的精神變化均能影響自主神經功能,從而引起結腸運動功能和內分泌失調。中醫(yī)“脾藏意”、“肝主疏泄”、“思慮傷脾”、“木郁克土”的傳統(tǒng)理論,表明已十分重視神經活動在該病病因學中的地位。因此治療以疏肝健脾、調理氣機為主要治則,痛瀉要方合參苓白術散最為符合這一治療原則,其中痛瀉要方以白術補氣健脾祛濕,白芍斂肝緩急止痛,共為君藥。陳皮理氣醒脾,可助白術健脾燥濕;防風辛散,可疏肝理脾祛濕,和白芍相伍,一斂一散,能恢復肝之疏泄功能,為輔助藥。四藥合用可調肝脾、和腸胃、止痛瀉,為治痛瀉之要方。參苓白術散既可平補脾胃之氣,又可燥濕健脾止瀉,與痛瀉要方合用可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臨床療效確切,值得推廣運用。
[1]熊理守,陳旻湖,陳惠新,等.社區(qū)人群中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學特征[J].胃腸病學,2004,9(5):277-279.
[2]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J].Gastroenterology,2006,130 (5):1480-1491.
[3]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第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045-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