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宸瑜
(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遼寧沈陽100036)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社會救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和保障生活在底層公民的生存和發(fā)展,發(fā)揮著其他社會救助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否完善,也決定著一個國家社會發(fā)展能否長治久安以及經濟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對“十二五”期間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要“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發(fā)展和完善最低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測定尤為重要。近幾年來,由于世界經濟疲軟,通貨膨脹現象加劇,中國經濟發(fā)展也受到了相應影響,物價居高不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同比呈上漲態(tài)勢,這些因素無疑制約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發(fā)展水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過低,容易將更多生活在貧困線下需要保障的人群排除在最低生活保障的門檻之外,其結果會加劇社會問題的出現和發(fā)生,造成社會的不穩(wěn)定。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過高,容易形成福利依賴,很多人會選擇“搭便車”,必然會給國家財政帶來很大的負擔,這樣又會造成勞動力減少、抑制就業(yè),進而消費和出口都會受到影響,不利于國家經濟的長久發(fā)展。
所以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科學的測定是必然之舉。本文選擇2000-2009年《山東省統(tǒng)計年鑒》中居民消費支出作為分組數據,利用擴展線性支出系統(tǒng)(ELES)模型對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實證測算。
山東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發(fā)展與中國其他城市的發(fā)展軌跡基本吻合,也經歷了試點、推廣、提高和完善等四個階段。1998年,山東省所有城市的城區(qū)和縣政府所在地的鎮(zhèn)都建立起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歷經10多年的發(fā)展及其調整,山東省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有了顯著的提高?!笆晃濉逼陂g,全省各級累計支出城市低保金51.45億元,城市低保對象達到67.58萬人,人均月保障標準由180元增加到290元,人均月補助水平由84元增加到181元。
表1 山東省城市低保人數及保障資金變動情況
圖1 2013年山東省17座城市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統(tǒng)計圖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和保障資金逐年提高,保障水平也大幅提升。山東省自1998年正式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保障標準歷經多次調整,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物價上漲及生活必須品開支的增加,省政府建立了物價上漲與提高困難群眾生活補貼和保障標準的聯動機制,確實保障了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截止2013年5月,全省城市低保標準為389元/人/月。其中,低保標準最高的城市是青島市,為494元/人/月;其次是威海市和萊蕪市,為450元/人/月;第三位的是濟南市,為436元/人/月,最低的是德州市,為282元/人/月,相當于青島市城市低保標準的57.08%。而淄博市、棗莊市、濟寧市、泰安市、臨沂市、聊城市、菏澤市的城市低保標準均在全省平均值之下,平均值為337.75元/人/月,比山東省平均值低出51.25元/人/月。剩余的其他城市:東營市、煙臺市、濰坊市、日照市、濱州市均在全省平均值以上。由此可以反映出,山東省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東部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明顯高于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
根據山東省頒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辦法,規(guī)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照當地維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費用,適當考慮水、電、燃煤(燃氣)費用以及未成年人義務教育費用支出,并根據當地經濟發(fā)展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情況適時調整。通常的測量方法有:恩格爾系數法、馬丁法、收入比例法、生活需求法以及擴展線性支出系統(tǒng)法等。上述五種低保線測定方法不能同時反映出個人需求、貧困相對性和地區(qū)差異性。而使用擴展線性支出法(ELES模型)測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引入了消費和收入兩個變量,既能通過消費水平體現貧困的絕對性,又能通過收入的對比體現貧困的相對性,符合本文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測定要求。同時,隨著計算機的運用和普及,在建立計算系統(tǒng)的基礎上,擴展線性支出法便變得簡便易行,對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實際測定更具適用性。所以采取擴展線性支出系統(tǒng)法對山東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測算同時更具有科學性。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tǒng)模型(ELES)是美國經濟學家路遲(Liuch)在1973年根據英國經濟學家斯通(stone)提出的商品需求系統(tǒng)模型(LES)上,為了彌補商品需求系統(tǒng)模型的缺陷,將居民收入引入到該消費支出函數中,進一步發(fā)展而來。該模型主要假定居民的收入和各種商品的價格影響著居民對各種商品及服務的需求,并且收入水平與居民消費基本需求無關,居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才會考慮將剩余收入向非基本消費支出傾斜。擴展線性支出系統(tǒng)模型的基本表達式為:
(1)式中,Vi表示消費者對i類商品或者勞務的支出總額;Pi表示第i類商品或者勞務消費的價格;Qi表示第i類商品或者勞務消費的數量;Ri表示第i類消費中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費數量,bi表示第i種商品或勞務在預算約束中所占的份額,α表示居民收入即可支配收入額。在不考慮商品某一商品或勞務的基本消費支出和儲蓄因素的情況下在收入中減去基本需求后考慮儲蓄因素,則0<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保障人民的最基本生存需要為前提,所以只考慮基本消費支出作為低保標準,而多種消費品累加之和即為最低生活保障標
現對模型相關參數進行估計:
在上述方程中,通過統(tǒng)計年鑒求出,進而運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用最小二乘法估算出變量參數ai、bi。
將(3)式求和后可以得出
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PL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測定,主要考慮兩個變量因素: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人均生活支出。而人均收入劃分為:人均總收入、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支出則包含:消費性支出、轉移性支出、財產性支出、購房與建房支出、社會保障支出等。本文利用擴展線性支出擴展模型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測定,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人均生活變量的測定指標;選取消費性支出作為人均生活支出變量的測定指標。根據2000-2009年《山東省統(tǒng)計年鑒》,人均生活支出測定指標為八項指標,它們分別是: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y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同時又沿用統(tǒng)計年鑒的分組依據,對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分組,分為最低收入戶、低收入戶、中等偏下戶、中等收入戶、中等偏上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從而進行參數估計。
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服務性消費支出中的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y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務等基礎數據帶入公式(4)中,建立回歸方程,并且以各年以及各項目進行排列,運用SPSS17.0分別對2000—2009年山東省城市居民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y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務等八項指標的參數和回歸方程的判斷系數R2,詳見表2,由測算顯示,各年回歸方程的判斷系數的R2值均在0.9以上(即為高擬合度),證明回歸方程擬合程度非常好。
表2 山東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指標的參數估計值(2000-2009)
通過表2中的數據,分別對進行求和后帶入公式(5)中,則可測算出2000—2009年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具體測定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預測標準結果及與現行標準的比較
圖2 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預測標準結果及與現行標準的比較
通過對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預測,理論值與現實值進行比較,引入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偏離系數這一參考變量,非常形象具體地觀察出理論預測標準與現實給付標準的實際差距,從而為現階段以及未來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通過比較得出,2000—2009年,山東省城市居民最近生活保障標準理論值與現實值相差懸殊,偏離系數一直呈現負增長態(tài)勢,證明現實標準有很大提升空間。
根據對2000—2009年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測算以及現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依據,由此可推算出2010—2030年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需要說明的是,選擇2030年為預測結尾年份,考慮到2030年前后可能已基本實現了社會保障各個保險的對接這一因素,所以無向后再推算的必要。
根據2010—2030年此時間段,分別以五年為一個單位分為四部分,即:2010—2015年、2016—2020年、2021—2025年、2026—2030年。根據2000—2009年的預測標準,可推算出年平均增長標準為6.5%,以及根據現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標準的平均增長速度,可假設t年、t+1年、t+2年、t+3年四個時間段的平均增長標準為6%、7%、8.5%、9%。因此將各年時段賦值后,得出了2010—2030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年給付標準以及月給付標準。具體預測標準如圖3所示。
圖3 2010-2030年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預測
通過預測區(qū)間圖可看出,2000—200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呈逐年增長態(tài)勢,但增幅較小,而2010—2030年,低保給付標準逐年提高,增幅較大,比較符合預期實際。
實證研究表明,山東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普遍偏低,且各市給付標準與平均標準也參差不齊,而實證分析的理論標準與實際標準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這證明實際給付標準有待提高。政府作為社會救助的主體,更應付主要責任,當前,政府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資金約占當年財政支出的1%,財政預算偏低,是制約低保標準提高的主要因素。由此,首先政府應加大社會救助,尤其是低保專項資金的投入,適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擴大最低生活保障覆蓋范圍,確實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其次,應科學合理的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是以居民的生存為底線,保障的是基本生活必需品需求,而運用ELES進行測算,正與此要求相吻合。這就意味著在保障居民最低生活需求的同時,過渡到發(fā)展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應更加注重個體的生存發(fā)展。
物價上漲是制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發(fā)展水平重要因素。在保障“底線公平”的前提下,更應該注重個人的發(fā)展,確保人人共享發(fā)展成果。建立物價上漲與提高困難群眾生活補貼和保障標準聯動機制,對于物價上漲、貧困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造成的貧困加劇問題,進行合理的補償,不要因為外部因素,造成二次返貧及貧困問題的加劇。而地區(qū)財政發(fā)展水平、家庭個體差異、人均收入支出水平等都是動態(tài)可變的,因此,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應根據這些動態(tài)因素進行及時補償,避免外部因素對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策動。
社會救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個職能部門的協(xié)調合作,齊抓共管。在扎實抓好最低生活救助的同時,探索建立一個包括教育救助、醫(yī)療救助、住房救助、就業(yè)救助在內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實現由單一救助向綜合救助的轉變。在配套措施方面,筆者建議:應加快建立完善包括“城鄉(xiāng)低?!敝贫仍趦鹊木C合社會救助體系,在為低保對象提供低保救助金的同時,還應加強同財政部門、工商部門、稅務部門、教育部門、衛(wèi)生部門等多部門的溝通與協(xié)調,切實解決城鄉(xiāng)困難群體在就業(yè)、住房、醫(yī)療、教育、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難題。在救助方式上,還可采用短期救助與長期救濟相結合,生活救濟與生產扶持相結合,即時性救助與發(fā)展性救助相結合,普惠救助與特殊救濟相結合,資金救助與物質救助、精神慰藉等相結合的方式,使救助效果更加明顯有效,滿足困難群眾的實際需要,真正形成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協(xié)作、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在全社會營造互助互濟的良好氛圍。
[1]山東省民政廳網站.山東省民政事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EB/OL].http://www.sdmz.gov.cn/cwc/articles/ch00068/201211/3e28c066-c747-4128-92c5-9dbdb2b23c1e.htm.[2012-11-15].
[2]山東省民政廳網站.全省城鄉(xiāng)低保和五保標準一覽表[EB/OL].http://www.sdmz.gov.cn/shjzc/articles/ch00058/201305/873bdd05-71d3-4d92-aaafce235947da86.htm.[2013-05-15].
[3]山東省民政廳網站.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物價上漲與提高困難群眾生活補貼和保障標準聯動機制的通知[EB/OL].http://www.sdmz.gov.cn/shjzc/articles/ch00009/201211/93b049ea-2def-4e96-9805-62fe4fb17f17.htm.[2012-11-09].
[4]禚蕾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測定與應用研究[D].山東:山東農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劉朝立.山東省城鄉(xiāng)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山東:山東經濟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