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瑋
(常州工學院體育教學部,江蘇 常州 213002)
隨著中國經濟近30年的持續(xù)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或接近3 000美元時,大眾參與性體育消費需求將迅速增長。在校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也是體育消費需求的主要群體之一,其體育消費意識和行為將直接與未來人們的體育行為走向相關,為此本文試圖通過對常州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有關體育消費方面的調查與分析,了解當前大學生體育消費狀況,為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合理的體育消費觀念提供理論依據。
體育消費從本質上講是屬于滿足人們享受和發(fā)展需要的消費,是人們在滿足基本生存消費之后,用體育產品來達到增強體質、發(fā)展體力、振奮精神、完善人格和享受特有藝術目的的一種特殊消費。體育消費作為現(xiàn)代生活消費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個國家的民族素質、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等。
以常州4所本科院校(常州大學、河海大學常州校區(qū)、江蘇理工學院和常州工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 200份,各校均為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回收有效卷1 122份,其中男生738份,女生384份,有效率為93.5%。
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家庭物質生活已逐步進入小康,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從表1可知,有21.6%的大學生愿意花錢參與健身項目的學習與鍛煉;而48.2%的大學生則認為校園體育健身活動應該是公益性活動,理應由學校投資和組織并提供無償服務;還有27.6%的大學生認為體育健身活動可以由學生個人和學校共同投資。近年來,盡管傳統(tǒng)的校園體育活動管理模式逐漸被多元的有償服務或“俱樂部”形式所替代,但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意識仍然存在較大差異。在高校校園體育活動的開展中,個人自愿花錢參與健身項目學習與鍛煉的體育消費觀念雖然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
表1 大學生體育消費意識的調查
消費結構是指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體育消費按其存在形式可分為:①參與性體育消費,主要包括運動技能學習和計時運動消費等;②觀賞性體育消費,包括購買體育書、刊、報、影視和體育比賽門票等;③實物性體育消費,主要包括購買體育服裝、運動器材、運動食品和飲料等。調查結果表明:男生在健身項目選擇上,由于喜歡有力度、技術性高和對抗性強的鍛煉形式,因此在運動服裝、鞋帽以及裝備上的消費投入較高,所占比例為49.2%;而女生則比較偏重于內心情感體驗和外在的形體美,因此她們在參加形體健美學習輔導班方面的消費占32.6%。調查數(shù)據說明男女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在結構上存在明顯差異(見表2)。
表2 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的調查
按照消費經濟學原理對體育消費水平的闡釋,體育消費水平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體育消費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體育消費品(包括實物消費資料和體育勞務或服務消費資料)的數(shù)量,可用價值單位來表示。而廣義的體育消費水平,不僅包括人均體育消費品的數(shù)量,而且還包括體育消費品的質量以及體育消費的質量。體育消費金額在狹義層面上可一定程度地反映體育消費水平,在對大學生一學期體育消費金額所作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一學期的體育消費額主要在150~250元之間,占68.1%,其中體育消費額在150~200元的學生占42.9%,200~250元的占25.2%(如表3所示)。這一比例雖然高于全國城市居民的平均體育消費水平,但與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速度及水平相比,仍然處于較低層次水平,其主要原因如下:
1)大學生的生活費用主要來自家庭,其消費能力與家庭經濟狀況密切相關;
2)體育場館設施數(shù)量偏少也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大學生的體育消費。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潛力很大,其消費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表3 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的調查
影響和制約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因素很多,調查結果見表4。其中:①對體育不感興趣。調查中有13.8%的大學生由于自身運動水平不高,信心不足,對體育健身活動又缺乏濃厚的興趣,因而影響和制約了體育消費。②缺乏專業(yè)指導。12.8%的大學生由于想參與的健身項目得不到專業(yè)老師的指導,因此影響了其體育消費。③經濟條件不允許。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在校期間的生活費主要靠父母省吃儉用而獲得,因此可用于體育消費的額度很小,這部分學生占調查人數(shù)的24.6%。④體育場館設施少。被調查者中有21.7%的學生認為,學校健身場館數(shù)量與在校學生總人數(shù)之比嚴重不合理,是導致參與體育消費學生數(shù)大大減少的主要原因。⑤學業(yè)任務重。21.4%的大學生由于就業(yè)壓力不斷加大,他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備戰(zhàn)考研上,因此,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間就相應減少。
表4 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的調查
1)大學生體育消費意識存在較大差異,有部分學生愿意個人花錢參與健身,但仍有接近半數(shù)的大學生認為,體育健身是公益性活動,學校應提供無償服務。
2)男女大學生在體育消費結構上存在一定差異,男生的體育消費以實物消費為主,而女生則以參與性體育消費為主。
3)影響和制約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學生的經濟條件不允許、學業(yè)任務重、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少以及在所開設的健身消費項目上專業(yè)指導教師的配備跟不上等。
1)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體育與健康的基礎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合理的體育消費觀念,逐步樹立“花錢買健康”的體育消費理念。
2)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盡可能將高校體育課程內容與大學生的健身消費有機結合起來,如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體育俱樂部”形式的教學模式。
3)學校應在已有場館設施的基礎上增加輔助功能房的開發(fā)利用和建設,盡快解決由于場館不足所導致的大學生體育健身活動受阻等問題。
4)充分利用周六周日和晚上的時間向學生開放學校體育場館,在原有體育項目基礎上增設符合大學生興趣愛好的體育項目,如輪滑、攀巖、定向等,并加強專業(yè)指導教師的配備。校園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要盡可能以公益性為主,以合理的價格收費為輔,從而滿足廣大學生對體育健身消費的需求。
[1]潘國強,葉亞云.普通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現(xiàn)狀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6(6):631-635.
[2]曹可強.論居民體育消費的特征[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1):17-19.
[3]傅硯農,韓鳳月,羅時銘,等.論體育消費水平[J].體育學刊,2002(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