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照紅
(作者系文史作者)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或許他們并沒有卓越的才能,或許他們并沒有高尚的德行,但他們具備辨識英才的慧眼,這就足以彌補他們身上的不足。因為,伯樂的知遇之恩,總是會令千里馬沒齒難忘。伯樂們充分利用這點可得償所愿。穆彰阿就是這樣的一位伯樂,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一匹千里馬,他們曾在中國歷史上表演了一出精彩的“師徒戲”。
穆彰阿是滿洲鑲藍旗人,歷任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太子太保等要職,深得道光皇帝的信任與器重。他本身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卻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專擅大權(quán),這不僅是因為他深諳官場的游戲規(guī)則,鞏固自己的權(quán)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獨具慧眼,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并使這些人才為他所用,成為他利益的保障者。曾國藩就是他所發(fā)現(xiàn)的“千里馬”之一。他所布的“伯樂之局”不僅成就了晚清一代名臣,而且也保證了自己在曾國藩掌權(quán)之后的利益。
曾國藩,一個顯赫于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風云人物,位高權(quán)重,在當時的漢族大臣中數(shù)一數(shù)二。他的發(fā)跡離不開他的恩師穆彰阿的提攜。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穆彰阿被欽點為會試的總裁(即主考官)。同年,曾國藩第三次赴京參加會試,以第三十八名中了個進士。曾國藩對此喜憂參半:喜的是自己從第一次參加科舉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九年的時間,這次終于榜上有名了;憂的是自己的名次太靠后,恐怕很難有出頭之日。于是他決定,要在殿試中竭盡全力,爭取名次前移一些。誰料事情不盡如人意,最后只得了個三甲第四十二名。按慣例,他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翰林院,只能分到各部做主事。備受打擊的曾國藩,對于接下來的朝考已經(jīng)毫無興趣了,經(jīng)過師友們的連連勸解,才勉強留下來,參加朝考。
另一方面,穆彰阿聽說此次參加考試的湖南考生曾國藩的文章寫得不錯,就特地調(diào)閱了他的試卷。曾國藩在文章的開篇寫道:“夫人君者,不能遍知天下事,則不能不委任賢大夫;大夫之賢否,又不能感知,則不能不信諸左右。然而大夫之所譽,或未必遂為藎臣,左右之所毀,或未必即非良吏?!边@段話引起了穆彰阿的興趣,因為曾國藩所講的正符合他當下的心情。他覺得自己是真正的良吏,道光皇帝卻因聽信讒言,而對他有所懷疑。這個考生的文章,句句言之有理,應該是個棟梁之才,他當即決定將曾國藩取為一等第三名。從這個時候開始,穆彰阿的“伯樂之局”就已經(jīng)開局了,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難得的好“棋子”,自然要將之慢慢推上高位。
道光帝審核朝考結(jié)果的時候,穆彰阿又在道光帝面前特別稱贊曾國藩。道光帝讀了曾國藩的文章,也覺得他頗有才華,于是朱筆一揮,把他定為第二名。張榜當晚,曾國藩便去登門拜謝穆彰阿。兩人第一次見面,曾國藩步履穩(wěn)重,舉止端莊,談吐大方,非常合穆彰阿的心意。
穆彰阿對曾國藩說:“你以三甲的名次進入翰林院,實在是不容易。我曾經(jīng)讀過你的文章,看得出,你有著一般人沒有的天賦,但是自古以來,能成大事、立大功的人,靠的并不是天賦,而是勤奮。翰林院乃是國家人才最集中的地方,雍正爺曾經(jīng)說:國家設(shè)立的官職,翰林的選擇尤其要慎重,必須是人品端正、學問純粹的才可以。所以,朝廷的宰輔之臣大多從這里產(chǎn)生。你一生的事業(yè)從這里開始,已經(jīng)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了,希望你好自為之。”這番話,在曾國藩聽來,實在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能遇到這樣的恩師,真是莫大的福氣,自然
對穆彰阿感恩戴德,說:“學生永遠銘記您的恩情和教誨,一定會為國盡忠效力,以
報答您的知遇之恩?!?/p>
穆彰阿這樣說,
其實也是其局中的一步棋,唯有如此,才能讓曾國藩對他感激涕零。他還有心想要多了解一下曾國藩對時政的看法,便與他就對待英夷的態(tài)度交談了起來。一切正如穆彰阿所料想的那樣,曾國藩的態(tài)度與觀點很合自己的心意,他更加肯定自己沒有看錯人。之后,他又鼓勵了一番,曾國藩多番拜謝才離去。
穆彰阿控制著棋局,一步步地將曾國藩推向更高的地位。很快,曾國藩的官位便升至四品。
一天,穆彰阿針對道光帝重視天倫的特點,特別稟報了曾國藩的家為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兒女俱全的有福之家。道光帝聽后,非常高興,便問穆彰阿:“你這個學生有什么過人的才能嗎?”這一問可難住了穆彰阿,他急中生智答道:“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在于過目不忘?!被噬下犃艘矝]說什么,便讓穆彰阿退下。
沒幾天,道光帝傳旨命曾國藩覲見。曾國藩進殿后,太監(jiān)命他等候召見,便轉(zhuǎn)身離開了。曾國藩等候多時仍然沒有任何動靜,便在大殿上來回踱步,見到四周掛著大清歷代先皇的圣訓,但他坐立不安,也就無心細看。一直等到退朝了,才有太監(jiān)來通知說:“皇上今天有事,不見了,命你明日再來?!?/p>
曾國藩回到家中,覺得事有蹊蹺,便連忙去穆府求教。穆彰阿詳細詢問了事情的經(jīng)過,沉思許久,明白了皇帝的用意,便問曾國藩記住了多少殿中的圣訓。曾國藩搖頭說:“當時學生心慌意亂,哪有心思去看什么圣訓啊!”穆彰阿心知不好,可是一時又想不出什么解決的辦法,只能干著急。
曾國藩顯赫于三個朝代,位高權(quán)重,他的發(fā)跡離不開他的恩師穆彰阿的提攜。
這時候,家丁進來稟報說:“皇宮總管太監(jiān)求見?!蹦抡冒㈩D時腦中靈光一閃,連忙將總管太監(jiān)讓進屋里,請他上座。寒暄過后,才知道總管太監(jiān)此來是想為其外甥找個差事。穆彰阿一聽,滿口答應,總管太監(jiān)自然感激不盡,還說:“大人如有小人效勞的地方,盡管吩咐。”
穆彰阿說:“剛好有一事要勞煩公公,近日我要撰寫一份大清歷代先皇功績錄,想請公公將大殿上所掛的歷代先皇圣訓抄一份給我,今晚我要用,公公看可以嗎?”總管太監(jiān)笑著說:“小事一樁,很快就替大人辦好?!惫?,圣訓在天黑之前就送來了,穆彰阿趕緊讓曾國藩一字不漏地背了下來。
第二天一早,皇上召見曾國藩,問道:“愛卿昨日等候多時,可曾留意殿內(nèi)先皇的圣訓?”曾國藩跪奏,將圣訓一一背出,心中既佩服穆彰阿的料事如神,更為其對自己的關(guān)照而感動萬分。道光帝聽了十分滿意,認定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幾天之后,道光降下旨意,擢升曾國藩為內(nèi)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轉(zhuǎn)眼間,曾國藩連升數(shù)級,成為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曾國藩自然明白這一切全都仰仗穆彰阿的提攜,因此,對穆彰阿一直執(zhí)弟子之禮,無論在京就職,還是出外做官,他都與穆彰阿保持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成就了一段師徒佳話。
這一切,自然都在穆彰阿的預料之中,他的“伯樂之局”獲得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