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香道,跨越了千年的時光,曾被遺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但最終還是被完好繼承了下來,這是一個奇跡,也是歷史的一種必然抉擇,因為它自身悠遠彌香,淡而不衰。
古香淡長
香道最初源于中國古代品香的風俗,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經(jīng)有兩千年的歷史。相傳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時,歷經(jīng)千難萬險,不但將佛文經(jīng)書帶到了日本,還將中國的品香文化帶了過去,并且被當?shù)厝私邮芾^承。今日,日本已經(jīng)在自己的文化中形成了香道、茶道、花道這樣的三雅道。
到了宋元明清時代,香道的整體設(shè)置和儀式流程已經(jīng)趨于成熟,文人墨客非常崇尚香道文化,并且樂此不疲地聚集在一起,討論、研究,促使香道文化在這一時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許多文人雅士紛紛舉辦試香、競香活動,品香成為他們的休閑活動之一,并逐漸被一般民眾接受。
如同欣賞音樂,品香有益于個人的內(nèi)在涵養(yǎng)與文化氣質(zhì)的提升。閑暇時獨自一人或三五好友一起,盤坐案前,安靜地品香、品茗,對放松心靈、開啟智慧,體會人與周圍環(huán)境自然合一,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人開始品味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靈性生活,推廣品香活動,將品香藝術(shù)重新帶回生活之中,使得香道文化逐漸受到重視,并被收錄在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中。
香、具皆考究
香爐是最主要的香道用具之一,其外形各式各樣,有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材質(zhì)多為陶瓷、石料。明清以后,在香道愛好者中流行使用銅香爐,因為銅爐不懼熱,而且在造型塑造上更是變化多端。在香爐中,還有一種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的小熏爐,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材質(zhì)多為黃銅或白銅,這種手爐還有冬季取暖的作用,深受古時女子喜愛。《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為天生體寒,所以冬季經(jīng)常會隨時攜帶一種取暖的用具,便是手爐。
香道中,香的選料、加工和分類也極為考究。古書《靈虛香》中曾記載:“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伴以寒水石(石膏)封包窖藏。”整個制作過程,步驟繁復,但缺一不可。古人將香分為沉香、檀香、龍誕香和麝香四個系列,不同的香系要選擇不同的季節(jié)來制造。
按古法做出來的香,講究提香、凝香、聚香、飄香、留香,香味出來有前調(diào)、中調(diào)、后調(diào),層次不同,厚度也不同。質(zhì)量上乘的香,香味可以保持很久。尤其是沉香,被尊為眾香之首。沉香的香氣滲透力和持久力極強,可以滲透四五十平方米的范圍,人離開一段時間再回來,依然會覺得滿屋雅香。
香道初體驗
對初入門的香道愛好者來說,選擇使用盤香和線香是最實在的。盤香與線香的成本較低,而且在制作過程中應(yīng)用了現(xiàn)代工藝,將原料的味道發(fā)揮到了極致。初入門者可以通過線香找到真正的香味范本。線香不是100%原木,需要添加粘合粉等其他材質(zhì),所以價格相對便宜一些,另外,通過調(diào)香工藝和擴香工藝,一支線香點燃后可以散發(fā)出完整的香味,香味的標準度甚至超越原木。
初次品香可以先從一種檀香和兩種沉香為一組的方式入手。檀香的味道輕盈甜美,而且不同產(chǎn)地的味道變化不大,以甜、香、潤為主,每個級別的變化也很容易掌握,只要花一段時間去適應(yīng)就可以找到范本香味。沉香則因產(chǎn)地不同,而在味道上各有差別,需要細心分辨,用心體會。用這種一檀二沉的組合,可以在較短時間里感受到檀香的甜美,和兩種不同沉香帶來的體會。
另外,剛剛接觸香道的初學者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要用鼻子直接聞線香,線香、盤香帶有煙氣,直接用鼻子品香是不正確的,不但不能完整地品香,而且會造成鼻腔過敏,長期以往使嗅覺靈敏度降低。
2.剛點燃的線香沒有香味只有煙味,需點燃香品后,等上幾分鐘,待香味慢慢散開。
3.香爐不要放在很高的位置,應(yīng)該擺放在與自己頭部位置平行或者低于頭部的位置。
4.保持品香環(huán)境的通氣性,讓香韻自然飄逸,適合擴香。